诗歌鉴赏-理解诗句鉴赏手法_第1页
诗歌鉴赏-理解诗句鉴赏手法_第2页
诗歌鉴赏-理解诗句鉴赏手法_第3页
诗歌鉴赏-理解诗句鉴赏手法_第4页
诗歌鉴赏-理解诗句鉴赏手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理解诗句,鉴赏手法古诗阅读分析句子题一般包括分析诗句含意,分析诗句蕴含的情感,分析诗句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分析诗句作用等。活动一理解句子含意(一)(2024·四川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途中吴融一棹归何处,苍茫落照昏。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儒冠解相误,学剑尽乘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点明题目,描绘了一幅苍茫之景:诗人独行江上,夕阳西沉,暮霭四起,孤单落寞之情溢于言表。B.“失路”,表面指迷路,这里含“失意”之意,透露出诗人经历人世沧桑,心灰意冷、失魂落魄的情态。C.直到无意间看见水边的绿树,诗人才意识到春天的到来,因此感受到一丝希望,但很快又陷入悲伤情绪中。D.“春耕废”是视觉描写,“战鼓喧”是听觉描写,共同描绘了一派寂寞荒凉之景,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2.如何理解“一棹归何处”的含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次友人书怀(其一)张元幹①此生无意入修门②,粗饱鸡豚短褐温。卜筑几椽临水屋,经营数亩傍山园。酒杯剩喜故人饮,书帙能遮老眼昏。身世颇同猿择木③,功名谁问鹤乘轩④。注①张元幹: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他坚决抗金,力谏死守。②修门:楚国郢都的城门,后泛指京都城门。③猿择木:《世说新语》记: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曰:“《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④鹤乘轩:不该得禄位而得。《左传》记: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下句运用三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养鸡喂猪、粗茶淡饭的田园生活图。B.颔联中的“临水屋”与“傍山园”反映了诗人追求平静安宁的意趣志向。C.颈联中一“喜”一“遮”表现了诗人对有友同饮、有书可读的生活的满意。D.尾联上句化用典故,写诗人自觉如身处困境的猿猴,期望择良木而栖。4.诗人开头说“此生无意入修门”,结尾又说“功名谁问鹤乘轩”,这两句诗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题点拨如何理解诗句含意:①首先要理解古诗句的字面含意。如第2题“一棹归何处”表面上指的是诗人在黄昏独行江上,无处问路,不知方向的状态。②然后推敲其中蕴藏的情感义,或者象征义、哲理义。这里的“何处”不仅指诗人不知道脚下走的路,还指无法走上从戎报国之路,人生无望、心灰意冷;继续引申,还有对国家前途不知归向何处的迷茫、担忧。③最后按照顺序,组织答案。注意要条理清晰,有区别,不要重合。活动二鉴赏诗句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会稽郡楼雪霁张继①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②初晴落景斜。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注①张继:字懿孙,湖北襄阳(古属楚地)人。②睥睨:城墙上锯齿形的短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从落雪写起:昨夜,坐落在江畔的会稽城下了一场雪,洁白的雪花如同飞花一般,美丽轻盈。B.次句照应诗题,写大雪纷飞中诗人登上城楼远眺,引出颔联的景物描写,“郢客”点明诗人身份。C.颈联写傍晚时分寒凉的风穿过了郡楼的门窗,但诗人仍旧没有离去,望见夕阳斜挂在城墙上方。D.尾联写暮色渐浓,诗人望见远处有星星点点的微光隐约闪烁,暮色中的湖山别有一番清秀韵味。2.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①,危驻紫金山。表②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③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④。注①白银阙:借指金山寺。②表:作为标志的木柱物,词中指像表一样。③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④翳凤更骖鸾:凤指以凤羽为车盖的马车,骖鸾指鸾鸟驾驶的马车。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雄丽”二字写出了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与下文景物描写浑然一体。B.“幽壑鱼龙悲啸”三句紧扣上句中的“看”字,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展现了所见景象。C.下片开头三句,既是词人对自我形象的一幅素描画像,又是词人心胸的袒露。D.“闻道群仙笑我”两句写词人仿佛听到仙人的嘲讽,让他赶紧回到现实中去。4.词中“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带来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题点拨如何鉴赏诗句手法:①首先理解赏析诗句的含意。如《会稽郡楼雪霁》中,颔联的意思是“大禹的神坛前仍堆着白玉一般的积雪,西施浦上方好像飘着一层轻纱。”②句意一出,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就被清楚地带出来了,如比喻、用典。结合诗句,回答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③再推敲诗句的表现手法,看是不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整体品味诗句,寻找蕴含的情感。④找好角度,组织语言,结合诗句进行归纳概括。【教考关联】篇目诗句分析诗句含意或赏析手法效果《念奴娇·过洞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分析含意:①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②词人内心超越世俗得失的“澄澈”。③难以言表的深处的孤独。孤光自照,以万象为宾客,无知己。《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赏析手法: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洞庭湖水的宽阔有力。②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融进了画面,从而构成了极其广阔无垠的画面,给人一种声势浩荡之感。③情景交融。既有对岳阳楼壮美景色的赞叹,又有历史岁月的沧桑感。《桂枝香·金陵怀古》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赏析手法: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把翠峰比作“箭头”,突出了翠峰起伏绵延的特点。②运用典故。“澄江似练”化用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体现了长江江水清澈、环境静谧的特点。③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澄江似练”与“翠峰如簇”相对,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在眼前。答案精析活动一1.C[“因此感受到一丝希望”理解有误。诗人在这里只是客观陈述春天的到来,并无寄寓情感的复杂变化。]2.①指诗人独行江上不知前路的孤单。②指诗人历经沧桑、人生无望的失意落寞。③对国家前途的迷茫担忧。解析①首先,“一棹归何处”写于诗人行路的“途中”。从后文“苍茫落照昏”“无人应失路”等的现实意义看,这里首先指的是诗人在黄昏独行江上,无处问路,不知方向的状态。②其次,这里的“何处”不仅指诗人脚下走的路,结合诗歌最后“儒冠解相误,学剑尽乘轩”里时人的选择来看,诗人生逢乱世,无法实现作为一个读书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文治理想,又“手无缚鸡之力”,无法从戎报国,所以感到人生无望、心灰意冷。③此外,诗中“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充分展现了战乱对于社会民生的破坏性。而诗人生于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走入历史了。从中可看出,他在诗中也表达了对于国家前途不知归向何处的迷茫、担忧。3.D[“期望择良木而栖”错。注释“穷猿奔林,岂暇择木?”是说身处困境的猿猴投奔森林,哪还顾得上选择树木的好坏呢?所以“猿择木”不是择良木而栖。]4.不矛盾。①“此生无意入修门”,是说自己本来不想入朝为官,步入仕途。②“功名谁问鹤乘轩”,暗指朝中官员有尸位素餐者,他们不主张抗金却占据高位。③饱含着诗人对国家现实的痛惜之情,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解析首先回答“不矛盾”。①“此生无意入修门”中“修门”指楚国郢都的城门,后泛指京都城门,此处代指朝廷、仕途。这句是说自己本来不想入朝为官,步入仕途。下文侧重写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②“功名谁问鹤乘轩”中“鹤乘轩”指不该得禄位而得,此处用典,暗指朝中官员有尸位素餐者。结合注释“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他坚决抗金,力谏死守”可知,张元幹是主战派,力主抗金,而朝中官员有不主张抗金的投降派,他们占据高位,却不为朝廷和百姓着想。再联系前句“身世颇同猿择木”,诗人说自己的身世处境很无奈可知,“功名谁问鹤乘轩”饱含着诗人对这种国家现实的痛惜之情,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因此这两句诗并不矛盾。活动二1.B[“大雪纷飞中诗人登上城楼远眺”错。“霁”指雨后或雪后天色放晴。]2.①比喻:将积雪比作“玉”“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积雪的颜色和雪景的朦胧之美。②用典:“夏禹坛”“西施浦”运用典故,既点明欣赏雪景的地点,又使诗歌含蓄典雅。③借景抒情:夏禹坛前仍堆着白玉一般的积雪,西施浦上方好像飘着一层轻纱,既表达了诗人对江城雪景的赞赏,又表达了对古人的怀念之情及含蓄深沉的人生况味。解析颔联意思是,大禹的神坛前仍堆着白玉一般的积雪,西施浦上方好像飘着一层轻纱。①比喻:颔联巧妙运用比喻,将积雪比作“玉”“纱”,生动地描绘了会稽的雪后景色,突出雪景的洁白和朦胧,表达了诗人对会稽郡的热爱和赞美。②用典:当年,大禹东行至会稽而崩,葬在会稽。如今,大禹神坛前的积雪似白玉一般,仿佛是自然为他献上的贡品,远远望去,便生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当年,西施曾在会稽生活过,以西施命名的小溪上飘着一层轻纱似的雪雾,让人不禁追忆起西施当年的美丽。诗人把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用典抒情,既点明欣赏雪景的地点,又使诗歌含蓄典雅。③借景抒情:远眺处,夏禹陵墓之前,分明积雪聚玉,洁美无比,这位治水有功,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的古贤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西施浣纱的水滨似有素绢白纱在眼前晃动,可惜受命于国难之时的绝代佳人香消玉殒之后,还遭世人非议责难。诗人缘情写景、借景抒情,感情极为复杂难状,集赞叹、仰慕、惋惜于一体。3.D[“写词人仿佛听到仙人的嘲讽,让他赶紧回到现实中去”错。“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的意思是:听说神山上的群仙,一个个都在向我打招呼,满面笑容地邀我去遨游那缥缈虚幻的世界。]4.①主要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②词人想象自己在冰清玉洁的环境中,以超绝的目光俯视万里之外的细微之处,营造出一种高远、澄澈的意境。③表现出词人高洁的品质和超逸的气度。解析“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这两句的意思是“月光如冰雪般洁白,把大地照耀得明亮清透,那万里之外的景物都能看得清”。“漱冰濯雪”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