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4月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4月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4月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4月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4月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4月三模联考试卷2025.04一、阅读(71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时任四门博士。文章中所谓“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唐人并没有否定这样断文识字的教师,而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种老师的标准很高,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要是“闻道”者,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这也充分说明,“师”不是普通的老师,而是有特指的。与此相关的是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理解,人们通常认为:“老师,是借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除疑惑的人。”这一句揭示的是老师的职能,其中,“道”为孔孟之道,“受”通“授”,“业”指儒学经典。这种诠释出自曾国藩:“传道,谓传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授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吴小如先生,他在《读韩愈〈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承首句“古之学者”言之,言学者求师,所以承先哲之道,受古人之业,而解己之惑也。并不是传道于人,授业于人,解人之惑也。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究竟如何正确理解,不可不辩。韩愈以廓清佛老思想和恢复建立儒学道统为己任,他在《原道》中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俨然以继承道统者自居,他第一次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传承,他把道统上溯到尧舜禹和周公,说明他建立的道统源远流长。因此把韩愈所传之道仅仅看成是孔孟之道,恐怕不全面。韩愈在《进学解》中,借诸生之口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即诸子之书)。”这说明韩愈提倡以儒家为主,旁采百家。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肯定孟轲、荀子外,也肯定墨子、庄周、屈原、张仪、苏秦等,又在《答侯继书》中,自述学习态度:“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由此可见韩愈兼收并蓄的胸怀。曾国藩的解释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把“受业”理解为“授业”。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古文鉴赏辞典》在《师说》的注释中就把“受”看成通“授”。在《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中,直接把“受”改成“授”。这值得商榷。其一,从版本看,宋朝末年廖莹中的世采本《韩集》,近代古文名家马其昶及其长孙马茂元教授整理的《韩昌黎文集》用的是“受业”而不是“授业”。其二,“受”不是“授”的通假字。“授”是“受”的后起加符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受者,自此言。受者,自彼言,其为相符一也。”“受”本身包含接受和给予两方面意思,也就是所谓施受同辞。即你施与我,对我来说是接受,对你来说是授予。古字形上面“爪”即手,下面是“又”,亦为手。中间部分即接受和授予的东西。“授”与“受”不是通假!何况,在《师说》中,韩愈是把“受”与“授”分开的。文中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这里用的是“授”,即教授学业之意。开头的“受”不能解释为“授”是很清楚的,解为“接受”,也不准确。“受”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学习。这种用法在唐以前很常见,如晋朝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云:“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其中的“受”就是学习的意思。“受业”即学习“古文六艺经典”。而在领悟修己治人之道和学习经典过程中,必然有疑惑,“解惑”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解此二者之惑。因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正确的理解是:作为一个教师,自己要肩负起复兴道统的责任,学习古文六经之业,解决求道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摘编自李建明《韩愈〈师说〉之“师”新解》)材料二:治文学应该略通小学,这是我一贯的主张。“小学”指的是文字学(字形结构)、训诂学(语义演变)、文献学(版本校勘)。我在学校教书的时候就强调这个问题,中文系一般分为文学专业和汉语专业,我在文学专业,教了一辈子中国文学史,但是我总强调: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对汉语专业不说是精通吧,至少是应该略通。上世纪80年代我转到历史系以后,常和历史系的同学说,司马迁不但是位史学家,更是位大文学家;写《汉书》的班固也是位文学家,文笔也是很棒的。很多史学家的文笔都不错,特别是宋代,欧阳修是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的,但是谁都知道欧阳修是位大文豪;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是位文学家,别看他的《资治通鉴》有的内容是抄的古书,是第二手材料,但是他很善于剪裁,很善于安排史料,完全可以作第一手材料使用。到了清朝,很多研究史学的,文笔也都很不错。比如龚自珍,你说他到底是个文学家,是个思想家,还是个史学家呢我看都是。所以我跟学生们强调:你们得学会动笔,能写出有文采的文章来,不能只会写那种四平八稳的所谓学术论文,而笔底下缺乏文采。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道理。(摘编自吴小如《治文学者宜略通小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建明认为,《师说》中的“师”指那些学有所成、满腹经纶,并且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闻道”者。B.韩愈在《原道》一文中,主张自己所说的“道”并非是“老”与“佛”之道,足见他以继承道统者自居。C.李建明认为,《师说》中的“道”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孔孟之道”,其范围应该比“孔孟之道”要宽广得多。D.材料二认为,学术论文也应该重视文采,倘若只是写得四平八稳,这样的论文往往是难以广泛传播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高中语文教材上认为“受”与“授”通假。B.曾国藩诠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突出了老师的职能;吴小如则认为该句是从求学者的角度来说的。C.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的理解,李建明观点仅是一家之言,但却有助于启发我们更深入地探究。D.倘若司马迁不是位大文学家,他是写不出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流传千古的《史记》的。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引用“由魏晋氏以下,……以为狂人”,主要目的是论证“师”不是普通的老师,而是有特指的观点。B.材料一针对曾国藩以及吴小如先生的看法,既作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也通过分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C.材料一围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师”的内涵、“道”的涉及范围及如何“受业解惑”进行分析。D.材料一大量引用史料,丰富了文章内容,并逐点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4.吴小如认为,治文学应该略通小学。这一主张能否在材料一中得到体现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5.从材料一来看,李建明具有怎样的治学精神请简要说明。(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阿巴河畔不眠的倾听纪红建外面的人不想来,里面的人不想走。——题记大兴安岭的夜,宁静纯美。看不到任何人为的光线,却时不时传来风吹林海的阵阵涛声,隐约听到百米之外阿巴河潺潺的流水声。这种宁静,这种纯美,令初次踏入这片土地的我沉醉不已。“汪汪!”“汪汪!”……深夜11点多,营区前突然传来一阵狗叫声,荡漾在茫茫夜色中。它们边叫边跑,边跑边叫,越叫越勇,越叫越凶……在奇乾中队的第一个夜晚注定无眠。这是2021年7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我是头一天从长沙乘飞机到达海拉尔的。第二天一大早,在相关负责同志的带领下,我爬上越野车,赶往奇乾。近10个小时的行驶中,我们一直行走在茫茫的绿色海洋中。①奇乾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下辖乡,地处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而隶属于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的奇乾中队,不仅身处祖国北部边疆最前沿,还守护着我国95万公顷唯一集中连片的未开发原始林区。到达中队时,已是傍晚。晚饭后,中队指导员王德朋带我参观中队荣誉室。王德朋是个“90后”,戴着眼镜,帅气而又斯文。来自呼伦贝尔扎兰屯市的他,2008年考上北京林业大学的国防生,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兴安岭。在库都尔大队待了四五年后,他回到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又毫不犹豫地投入大兴安岭的怀抱,并义无反顾地来到奇乾中队。②不少同学和朋友说他傻。荣誉室不大,但我却感受到它的厚重与分量。王指导员说,中队历史悠久,责任和使命重大。大兴安岭是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不仅抵御着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的寒风,还是巩固东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守护着“中国大粮仓”松嫩平原的粮食生产安全,生态价值特殊而重要。奇乾中队是1963年11月成立的,由解放军骑兵团改编而来。③从成立之日到今天,在大兴安岭守护了大约22000个日夜。中队守护的这95万公顷原始林区,如果按中队人数平均算下来,每个人的防火区有两万多个足球场那么大。可以说,在这里,队员常年与大山为伍,与密林为伴,与寂寞抗争。离这里最近的乡镇是莫尔道嘎镇,有150多公里;这里一年有6个多月大雪封山,白雪皑皑。冬天挑战的是生存极限,夏天则考验着打火水平。什么是打火其实就是灭火、扑火的意思,但队员们都习惯叫打火,叫起来更加亲切,更加带劲。“打火一定很危险吧”我说。王指导员平静地说,和平年代,打火就是“战争”。“我们手里虽然不拿枪,但是拿着打火用的风机,这就是我们的枪。打火是森林消防队伍存在的意义,虽然我们是那么渴望没有火灾。”林火迅猛,火在树冠上燃烧,火头往往有十几米高,借着风势,从一棵树烧到另一棵树,在林子里肆无忌惮地游荡。④队员们抵达火场后就立即开始打火吗不是的。风大、温度高的时候,火势最猛,这时候一般不直接打火,因为火势难控制,危险性很大。怎么办马上观察地形和天气,预测过火面积,确定建立隔离带的位置。队员们则根据指令,砍倒林木,挖地壕,打出隔离带,把大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啥时候向“火魔”进攻呢往往在风力变小、气温下降时开始。老队员组成尖刀班,冲在前面,背着风机打火头,年轻队员则跟在后面清理余火。在火场,“扣头”是最动听的一个词。“扣头”的意思是分布在不同火线的队伍实现碰面,这意味着队伍完成了对火线的合围,火势得到了控制。火场上,对讲机中“某某中队注意,前方多少米是某某中队,马上实现‘扣头’”的声音传来时,大家就知道,终于能从火的地狱回到温暖的人间了。季夏的大兴安岭,晚间有了丝丝凉意。毫无睡意的我,披上外套,走出接待室,向营区大门走去。刚才激烈而凶猛的狗叫声渐渐平息下来,很快恢复了之前的宁静。快到大门口时,哨岗的一个消防员站着挺拔的军姿,向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我也习惯性地回了一个军礼。我曾在北方当兵12年,离开部队已有12年了,但很多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可能今生都无法改变。“老师也当过兵”我微笑着点头。“我们是战友!”他又回敬了个军礼。“刚才狗怎么叫得那么凶”我问。“它们看到熊瞎子(狗熊)了。”高班长说。我一激灵。“不要害怕,熊瞎子在对面的山上,它们不敢下来。呆瓜它们叫,是朝熊瞎子宣示主权,不让它们靠近营区。”高班长说。呆瓜是谁呆瓜是条狗,是中队指战员的亲密“队友”。说起呆瓜,高班长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他说,狗是我们奇乾中队最好的朋友,也是中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呆瓜小时候非常顽皮,老是跟着我们到处跑,有时候还会跟我们玩捉迷藏。冬天下雪,它会变得非常兴奋,喜欢在雪地里面打滚;夏天蚊虫飞舞,它只要看到,总喜欢飞奔而去。长大后,它渐渐成了中队的领头狗。晚上,它总是带领它的小分队,与中队消防员一起“站岗”。不论是碰上野猪,还是熊瞎子,它们都会勇猛地冲上去,与它们干仗。伤病,加上年纪大了,现在它跑不动了,但它还是跟着我们一起跑,尽最大努力跑。……夜,更深了!不远处的阿巴河和额尔古纳河,正潺潺地流向远方……(选自《大兴安岭深处》,有删改)文本二:纪红建的报告文学创作的鲜明特点就是深入生活的“行走”。他两度深入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采访,与消防员同吃同住,深切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体悟他们“扎根边陲、笑傲风雪、充满生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才写出了这部细节生动的作品。《大兴安岭深处》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唱响了一曲时代英雄的赞歌。消防员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也是一个神圣而受人尊敬的群体。被誉为“原始森林守护神”的奇乾中队,无疑是消防队伍特别是森林消防队伍的一个缩影。《大兴安岭深处》一书用心用情书写这一动人故事,体现了致敬英雄、礼赞英雄的创作追求。其二,抒写了守护生态环境的炽热情怀。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大兴安岭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包括奇乾中队在内的森林消防队伍,秉承“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信念,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北疆林海,守护这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作品除了展现消防员的奋斗精神,更多的是书写消防员如何融入大兴安岭,如何成为大兴安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森林消防员的扎根,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诠释。(摘自邱华栋《〈大兴安岭深处〉——如松的青春,如山的精神》,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开头以“狗叫声”打破宁静,氛围突转,既吸引读者,又推动情节发展;后文再点明原因,着力突出边区军营生活的凶险。B.文本一中哨兵第一次向“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主要是出于军人的纪律素养,第二次又回敬军礼则主要源自战友间的情感共鸣。C.文本一中作者如实记录眼前所见:队员们打火“扣头”及和呆瓜的亲密相处,生动的细节体现出文本二中提到其创作具有“行走”的鲜明特点。D.对于大兴安岭的认识,文本一中作为军人的王指导员,只知守护大兴安岭尽天职;文本二中作者关注时代,还认识到其生态价值。7.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属于背景资料介绍,指出奇乾特殊且重要的地理位置,为后文讲述队员们的工作生活等内容做了铺垫。B.句子②将王指导员的选择与周围人的看法形成对比,凸显了人物形象,能引发读者对人生选择和价值的思考。C.句子③综合运用数据和类比来增强真实性,这在报告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如《包身工》“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D.句子④用三次设问推进叙述,加强与读者的互动,避免平铺直叙,使整个灭火过程重点环节突出,逻辑清晰有序。8.为什么“外面的人不想来,里面的人不想走”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4分)9.文学小组拟将文本一《阿巴河畔不眠的倾听》编入本期校刊,就发布栏目展开讨论,请你从以下两个栏目中任选一个并说明理由。(6分)A.青春赞歌B.生态中国(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材料二: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选自唐顺之④《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魏国将领。④唐顺之:明代儒学大师。作此文时,宦官专权,结党营私,帝王大权旁落。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乃请宾客A约B车骑C百余乘D欲以客E往赴F秦军G与赵H俱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遗魏王及公子书”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两句中“遗”字意思不同。B.具,文中指详细,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中“具”字意思相同。C.“为赵焉耳”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焉”字用法相同。D.当,文中指相比,与《促织》“惴惴恐不当意”中“当”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安鳌王二十年,秦昭王攻破赵国长平的军队,兵临邯郸。因姻戚之故,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援,魏公子多次劝请,但魏王畏秦并没有答应。B.在临别之际,侯嬴献上窃符之计:魏王宠爱如姬,魏公子对如姬有报杀父之仇的恩遇,故可以请求如姬窃取晋鄙的兵符。计谋最终成功。C.赵国是魏国屏障,信陵君窃符援赵的目的是使祸患不发生在赵国而发生在其他国家,保全魏国社稷,这算是和五霸功绩相媲美的功业。D.材料一通过语言、细节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信陵君谦逊,侯嬴聪敏;材料二从君臣之道角度阐述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看法,借古讽今。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2)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14.读完上面两则材料,有人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举,也有人认为是罪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书壁①张耒晴窗浴罢试春衣,芳草江南三月时。阴合园林禽语乐,风和庭院絮飞迟。漫郎②官事只画诺③,骚客生涯惟赋诗。极目江天已多恨,何须木落长年悲。[注]①张耒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本诗应为张耒在江南任职期间所作。②漫郎:诗人自指。下文“骚客”同此意。③画诺:旧时主管官员在文书上签字,表示同意照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晴窗”之时,陆游“细乳分茶”,诗人“浴罢试衣”,闲适中其实都隐隐透露出愁绪。B.颔联写园庭中的景象,视听结合,动静相生,“禽语”欢愉,“风和”“絮飞迟”悠然美好。C.颈联转入对自身仕途、文人身份的思考,“惟”字表达出诗人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无奈。D.诗人极目慨叹“多恨”,杜甫登高表达“苦恨”,“恨”中都寄寓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16.本诗创作时期不详,有人推测为诗人中年或晚年创作。如何印证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现代人常赋予古诗句以新的内涵,如网友借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路径和人生选择。(2)小刚做事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总是在事后感到后悔,你告诉他应该像《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盘庚那样“,”。(3)神话传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古代诗文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神话传说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句子,如“,”。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我走在新墨西哥州的陡坡上,一丛丛野花开得到处都是。旁边的人正跟我谈论传粉生物学,但我被野花震摄,无法边走边专心听。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像一只兴奋过度的小狗。这是个典型的仙人掌沙漠,遍地都是硕大的巨人柱仙人掌、令人望而生畏的节段型仙人掌,还有雄赴赴的强刺仙人球。当自然召唤我以美,我心急火缭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跪倒在草地上。太美了,真是太美了。盛开的花朵充满节日般的兴奋感,我好像受邀来到一场派对。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它的花瓣由许多小部件构成,就像曼陀罗一样,向日葵本身也由许多小花组成。①在花的中心,②每朵纤细的筒状花都有能够产生花粉的合生花药、③能够迎接花粉的雌蕊柱头,④甚至内含胚珠的子房,⑤而胚珠将日后发育成种子。另一方面,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舌状花一瓣一瓣地连成一圈,像是一圈环状指示灯,引导着勤劳的蜜蜂。向日葵的种子数量呈螺旋状递增,每一个种子数都是前面两个的总和。这样的模式几乎随处可见,例如松针、软体动物的壳、鹦鹉的喙与螺旋状星系等。第十四个数目之后,每个数字除以前一个数字,就会得到名为“黄金比例”的长宽比。更巧妙的是,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科学家已经知道,不论是花对外界的敏锐度或采取行动时的个体差异,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植物会对这个世界做出回应,有自己观察、触碰、品尝、嗅闻、聆听这个世界的方式。像大家都知道的向日葵,会随着太阳改变方向。它的茎部有对光敏感的细胞,可以“看”到阳光,而茎生长的方向带动了花转动的方向。我们对花所知越多,它们就越活泼灵动。也许通过这样的倾听,可以让植物对我们重新开口。(摘自沙曼·阿普特·萝赛《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有删改)18.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第二段加点的“像”,表意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像一只兴奋过度的小狗。B.盛开的花朵充满节日般的兴奋感,我好像受邀来到一场派对。C.它的花瓣由许多小部件构成,就像曼陀罗一样。D.像大家都知道的向日葵,会随着太阳改变方向。19.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其中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文中最后两段画波浪线句中的“看”和“开口”都有拟人的意味,“看”为什么需要加引号(4分)22.读书分享会上,有同学认为科普文章读起来单调无趣又粗浅,请你结合本文,对该同学的观点予以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条理清晰,不超过100个字。(6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从前新生入学时,选科规划时,现在遭遇学习瓶颈时,面临成长矛盾时,乃至未来……我们应常常听到“过来人的建议”,其基于自己过去的亲身经历,希望帮助我们少走“弯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1.B2.D3.C4.能。①治文学应略通小学,指研究文学应略通文字学、训诂学和文献学;②材料一中,李建明通过对“受”字字形的考证、分析,得出“受”为施受同辞,含双重含义,体现了治文学应略通文字学;③通过文献《韩集》《韩昌黎文集》中均用“受业”,论证“受业”非“授业”,体现了治文学应略通文献学(或答:旁征《原道》《进学解》等韩愈其他作品,分析“道”的内涵,体现了治文学应略通文献学);④通过列举晋朝《春秋经传集解序》,追溯“受”的本义为“学习”,体现了治文学应略通训诂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答“否”不得分。)5.①不畏权威的质疑精神:面对曾国藩、吴小如及《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等权威看法,敢于质疑;②勇于探索的求索精神:不满足于既有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勇于探索的求索精神;③严谨踏实的求实精神:通过引经据典,深入论证,得出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严谨踏实的求实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B7.C8.“外面的人不想来”是因为:①环境恶劣,生活单调。奇乾中队地处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位置偏远,每年长期大雪封山。②工作危险,艰难困苦。中队守护着95万公顷的未开发原始林区,森林灭火工作极具危险性,堪比“战争”,还常有野兽出没。(每点2分,任答一点,大意对即可)“里面的人不想走”是因为:①责任担当,使命意识。奇乾中队的队员被誉为“原始森林守护神”,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神圣。②情感深厚,价值实现。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队员们融入大兴安岭,狗成为他们亲密的“队友”,中队荣誉承载了他们的人生价值。(每点2分,任答一点,大意对即可)9.选A理由示例:①文章的核心人物是奇乾中队的队员们,他们在青春正好的年纪肩负起守护95万公顷原始林区的重任,奉献青春热血。②他们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坚守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奋斗和奉献,是青春精神的生动写照。③奇乾中队队员们的故事鼓舞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青春斗志。(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选B理由示例:①文章内容呈现了大兴安岭独特的生态环境,突出其“绿色长城”“天然屏障”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价值。②文章叙述奇乾中队的护林工作使命,展示了他们在守护林区生态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成就,彰显了奇乾中队投身守护生态的奉献精神与使命担当。③文章叙述中队队员与动物之间的动人故事,如呆瓜成为中队的亲密“队友”,诠释并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0.ADG11.C12.C(“信陵君窃符援赵的目的是使祸患不发生在赵国而发生在其他国家”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其中“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的意思是“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13.(1)没有其他办法就想前往秦军(拼死),这就像用肉去喂饿虎,有什么用/功劳呢又哪里要养(这些)宾客呢(“他端”“何功之有哉”“安”各1分,句意1分。)(2)那强秦的暴行到了极点,如今倾全国之兵攻打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亟”“悉”各1分,句意2分14.示例一:我认为是义举。①从战略意义看,赵国是魏国的屏障,救赵可解魏国潜在威胁,也有助于缓解六国面临的强秦压力,符合当时的战略局势。②从个人品质看,信陵君为救赵国,不惜个人安危与秦军死战,体现出他的侠义与担当,值得称赞。(每点2分)示例二:我认为是罪过。①从动机看,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出于私人情谊,并非完全从国家、天下大义出发。②从君臣之道看,他无视魏王,私窃兵符,违背了臣子的忠诚、秩序,忘却守节奉公之道。(每点2分)示例三:我认为既是义举,但也有罪过。综合“示例一”和“示例二”辩证作答。(每点2分)15.D(“‘恨’中都寄寓……忧国之情”错误。结合本诗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