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高职高专)课件 梁宁建 第1-6章 心理学概述-思维_第1页
心理学基础(高职高专)课件 梁宁建 第1-6章 心理学概述-思维_第2页
心理学基础(高职高专)课件 梁宁建 第1-6章 心理学概述-思维_第3页
心理学基础(高职高专)课件 梁宁建 第1-6章 心理学概述-思维_第4页
心理学基础(高职高专)课件 梁宁建 第1-6章 心理学概述-思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标第二节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标一、什么是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心理学的目标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英语单词是psychology,它源千古希腊语词根psyche(灵魂或精神)和后缀logos(研究)的组合,即“对精神或灵魂的研究”,这是对心理学最早的解释。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现代实验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冯特(w.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学科或中间学科。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一般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一)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认知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亿、思维和想象等。2.情绪情感过程悄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需要的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意志体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酉,它激励并调节着人去从事达到目标的行为,制止与预定目标不相符的行为。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人格“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指人格。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称,反映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或独特性。人格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积极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心理动力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维度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以下: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2.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一个人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能力、气质、性格。三、心理学的目标心理学的目标是对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进行描述、解释、预测、调节与控制。一方面为揭示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积累知识,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以及生活质量。(一)描述心理过程和行为描述是理解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第一步。描述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以获得真实性事实为主,它不受研究者的观点、期待或愿望和偏见等影响,也不受心理活动内容的影响,以保证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这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二)解释心理过程和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要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并不容易,由于人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原因,因此,在认识既定心理过程或行为在何种条件下产生的基础上,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就要分析和阐明心理过程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三、心理学的目标(三)预测将要发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预测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心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是能够准确地预测人的特定行为和心理活动将要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一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四)调节与控制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与控制行为的目的是根据预期结果,维持或改变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的条件,使其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发展,或对异常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进行矫正。第二节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一、哲学、生理学、生物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哲学、生理学、生物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1.哲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在哲学方面,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Descartes)和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

亚里士多德在其众多哲学著作中,提出了以下基本问题:心智如何运作?自由意志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本性和人类经验的由来?以及感知和记忆功能等问题。其《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本阐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观点认为,人类生来就具备产生感官经验的心理功能,认为“心”为“身”之主,身体的一切活动皆由具有理性的“心”所控制。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为,人类一切知识都来自后天的经验,人生下来时犹如一张臼板,并无善恶之分,一切改变均来自后天的经验。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心理学的诞生具有重要影响。一、哲学、生理学、生物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2.生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胞19世纪,德国粕林大学生理学家缪勒(J.P.Muller)、赫尔姆霍兹(H.V.Helmholtz)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费希纳(G.T.Fechner)的生理学研究极大地影响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缪勒主张“神经特殊能置说”,他认为大脑功能是分区专司的,人对外界剌激的感觉与辨别,依赖不同神经传导所产生的特殊能量。

赫尔姆霍兹认为,在人的视觉神经系统中,存在着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光波的感受器,他还用听觉共鸣原理解释人的听觉现象,至今这些仍是实验心理学中解释色觉和听觉现象的基本原理。

费希纳创造性地运用实验方法,测定了物理刺激变化与心理感受性之间强度及其变化的柜对关系,为后来心理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哲学、生理学、生物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3.生物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在生物学方面,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在划时代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使“遗传、环境、个别差异、适应”等成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结构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理论6.人本主义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活动的内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结构主义心理学后经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在美国宣传和推广。结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情感三种基本元素结合而成,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结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对直接经验的研究必须从内容、过程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所有人类意识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内容是个人经历的经验,由感觉、意象和情感构成;过程是个人经验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包括某种经验是如何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各种经验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原因是探究各种经验产生的缘由,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其他组成意识经验的体验来揭示人的心理的潜在结构,并运用针对自己特定感觉经验的思维和感觉的内省法进行,从而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解释。心理学家冯特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2.机能主义心理学:有目的的心理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杜威(J.Dewey)和安吉尔(].Angell)。他们认为意识不能简化为元素、内容和结构,主张意识是流动的,心理特性是与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

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在适应环境时的意识活动与心理机能,重要的是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而不是心理的内容,这要比把心理或意识看作结构要素更重要。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思考、知觉、情绪和意志等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行为和机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这些观点,推动了心理学面向实际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心理学家詹姆斯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解和控制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华生强调行为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理解特定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华生认为,环境因素是行为产生与发展的因素,而遗传的影响可以不必理会。他宣称:“如果给我12个健康并发育正常的婴儿,允许我按我的方式把他们抚养成人,我保证可以把其中随意挑选出的任何一个孩子培养成我想要的任何一类人,不论是医生、律师、艺术家、百万宫翁,还是乞丐或窃贼。”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如nner)认同华生的观点,他通过扩展行为结果的分析而扩大了行为主义的影响。他认为思想、情感既不是客观的,也不能被测量,因此采用心理内部发生的事件来解释行为是不必要的,为了认识人类行为,应该注意环境在有机体做出反应之前和之后的作用。他指出,行为的形成和保持是由行为本身的结果决定的,即使在动物身上所研究的基本过程也代表了剌激-反应(S-R)的普遍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心理学家华生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4.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的心理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Wertheimer)以及苛勒(W.Kohler)和考夫卡(K.Koffka)所创立。格式塔(Gestal)在德文中意为“整体”形式”或“模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将知觉对象看作整体和组织的意义,而不能像结构主义心理学那样把意识分解成基本元素,若把心理或行为分解为部分的话,那么心理学研究会变得毫无意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局部而存在,并且制约着局部的性质与意义;局部相加不等于整休,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格式塔心理学重视心理学实验,并在知觉、间题解决、思维、学习、艺术、逻辑、政治和社会行为的研究方面做出很大贡献。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5.精神分析理论:心理活动的动力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在1896年创立的。弗洛伊德将性冲动和攻击性冲动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为此他用潜意识、生木能、死木能和力比多(libido)等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以及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以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来解释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精神分析理论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基本方法,它用潜意识来解释个体心理冲突和情绪间题,并在临床治疗中寻找患者异常行为产生的根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6.人本主义心理学:潜能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在20世纪中叶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独立性,认为人既不是由强大的性本能所驱使的,也不是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的是由环境因素所操纵的,相反,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具有选择、成长和心理健康的能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以正常健康的人为研究对象,人是最重要的,其本性是善良的,并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潜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拥有朝向心理成长和健康的自然倾向,因此能够激发人们对爱、归屈、自尊、自我实现、创造力和崇高理想的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与人对食物和水的生物需求一样重要,受到人的积极关注的促进,人有能力做出有意识、理性的选择,这能促进个体成长和心理健康。心理学家马斯洛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7.认知心理学:多水平、多层次的信息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不是被动地承受环境的压力,而是积极寻求经验,改变和塑造这些经验,使用心理加工,在自身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加工与存储信息。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它以人的思维以及认知过程为重点,以如注意、思考、记忆、间题解决、推理、决策、语言等认知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过程。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Neisser)出版了著作《认知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认知心理学作为新的心理学范式,认为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的行为,也要探讨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应该把人视为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系统,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探讨人对信息的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以及人如何通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等心理活动,将信息加工、转换成知识经验来解决所面临的间题。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思考后的结果,人们一些主要的行为是从思维活动中产生的,而非从过去使用过的、可以预测的方式中产生的。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7.认知心理学:多水平、多层次的信息加工20世纪80年代以后,联结主义逐渐渗透到认知心理学中,在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影响下,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的加工机制和大脑的活动更相似,提出认知系统是由成千上万个相互联系的加工单元组成的网络,每个加工单元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不能单独代表一个概念或事件,只有以不同联结强度同其他一些节点相联系,并形成网络,才能够表征某个概念或事件。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以认知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活动的关系、脑的发育以及认知的发展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心理学的飞速发展。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相关研究法三、实验法四、个案法五、测验法六、调查法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描述性研究方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不改变或不干预的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进行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过程,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二是在旁边观察而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了被观察者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可以提供半宫的信息,并能够发现许多过去不在意的现象。观察法的不足之处是很难对观察结果进行重复验证,难以进行精确分析,容易受观察者本人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等因素的影响。二、相关研究法

相关研究法是指揭示两个变量、两种行为、两个事件、两种属性之间相互关联程度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的基本步骤是通过测验获得两个或者更多因素,然后运用统计处理技术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着的相关程度,用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和方向。相关系数的范围是从—1.00到+1.00之间,如果相关系数是+1.00,说明两者存在完全的正相关;如果相关系数是—1.00,则说明两者之间完全是负相关。相关研究能够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系数为正相关,表明一个测验数的增加伴随着另一个测验数的增加,相关系数为负相关,表明一个测验数的减少伴随着另一个测验数的减少。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进行预测。但相关研究并不能说明事实与观察到的现象之间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些)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以验证假设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引起被试目标行为差异的实验条件,称为变量。变量是实验者给予被试的一系列在数量和性质上变化的因素。在心理学研究中,为确定事件或现象的因果关系面设置的变量主要有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自变量是指由实验者安排、控制、操纵与实施的实验因素。因变量是指实验者要观察、测鼠和记录被试做出反应的变量,是实验者要测量和研究的对象。控制变最是指实验者欲排除的某些条件,避免实验结果受到其影响。实验一般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被试组:控制组和实验组。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被试,除了接受主试操纵的自变量不一样,其他各个方面都一样。四、个案法

个案法是一种描述性研究方法,是对被试各个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详尽的了解,收集其过去和现在的资料,通过结果分析来推知其行为产生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可以解释个体或多个个体某些心理与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况。

晤谈法是个案法的特殊形式,它通过面谈方式,收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群休的心理特点与心理状态。临床心理学家在遇到罕见或不寻常的问题时,主要依赖晤谈法进行研究。个案研究能够描述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细节,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但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不足。因为对某个人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用千另一个人,这样就难以对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进行概括,缺乏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可比性。五、测验法

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间卷或量表)工具度量个休之间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数据的一致性或可靠性的研究方法。测验法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分为个别测验和整体测验等。

测验法的使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求:测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个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测验的可靠程度高,对同一个人多次进行该测验,可以得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成绩。效度是指一个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结果是研究者所要测鼠的心理内容或品质,即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程度。六、调查法

调查法是一种描述性研究方法,指就某一间题要求调查对象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信念、经历或行为的信息,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包括经仔细推敲的一系列问题,其内容可涉及事实、过去或当前行为以及态度和情感等。问题可以有许多备选答案,如“是”“否”“不确定”。访谈是研究者为了获得详细信息而与个体进行对话。访谈是交互式的,研究者可以根据访谈对象叙述的内容改变问题。第四节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二、实践意义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心理学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同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地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二、实践意义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进行自我教育以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一)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和自我教育(二)心理学知识有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感谢聆听感谢聆听!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神经元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节条件反射第四节学习第一节神经元一、神经元的基本概念二、神经兴奋方式——神经冲动三、神经冲动的生物化学传导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主要由两种细胞——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组成。胶质细胞为神经元提供结构支持,提供营养,运送代谢物并将其他细胞分隔开。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不尽相同,功能各异。一个典型的神经元主要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个部分组成,如下图,表明神经元沿着一个方向传递信息的状态。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及传递和整合信息的功能,通常通过树突和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号,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二)神经元的种类

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又称为传入神经元,其功能是将连接在皮肤、肌肉、关节等感觉器官和内脏器官上的感受器接受的刺激,经神经冲动传至脊髓和大脑。运动神经元又称为传出神经元,其功能是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至肌肉、关节、腺体等效应器,使身体得以运动。联络神经元又称为中间神经元,其数量是感觉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的几千倍之多,它们只存在于脑和脊髓之中,将来自感觉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递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其主要功能是联结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二、神经兴奋方式——神经冲动(一)神经元的兴奋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两种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种对剌激的反应能力,表现形式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是神经组织的特性,它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导至另一个(些)神经元。神经冲动是一种复杂的生物电和生物化学反应,它以物理的和化学的活动为基础。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它会从静息状态转为活动状态,即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实质上是神经元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兴奋模式,是神经元内部发生了生物电变化。神经元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兴奋模式将导致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的电位差达到一定阙限时,细胞膜开始出现动作电位,信息就沿着轴突传递到下一级神经元。如图。

关键词:静息电位细胞膜钾离子、钠离子正极、负极动作电位二、神经兴奋方式——神经冲动二、神经兴奋方式——神经冲动(二)神经冲动的生物电传导神经冲动是在同一神经元内的传导,是一种生物电传导的过程。神经冲动在神经元内的传导与动作电位具有密切关系。神经冲动的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动作电位三、神经冲动的生物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和实现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有三种接触形式:轴突与细胞体、轴突与轴突、轴突与树突。人类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基本上是生物化学性质的,一个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未梢,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性质。突触具有特殊结构,分为突触前膜(发送信息的神经元的终端)、突触后膜(接收信息的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的表面)和两者之间的突触间隙。如图——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三、神经冲动的生物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导是通过电传导和生物化学传导两个过程完成的。突触传递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周围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三、大脑皮质的机能一、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由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组成。躯体神经系统主要是调节身体骨骼肌的运动,负责传递来往于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和骨骼肌之间的信息。自主神经系统主要维持身体内部器官的腺体和肌肉的活动,如呼吸、消化和腺体活动,一般都不需要意识控制。(一)躯体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由脊神经和脑神经组成。脊神经发自脊髓,分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祗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包括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周围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山分布在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构成,控制身体内的不随意运动,如出汗、心跳、消化和血液循环等。自主神经系统是不由人的主观意志控制与决定的,即使当人睡着了或处于无意识状态,也不会停止活动。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负责唤醒躯体调动能鼠资源以应付紧急情况;副交感神经系统发自中脑、脑桥、延髓及脊髓的低部,起着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反的作用,即维持身体内部功能的活动,或使兴奋的躯休回到较低的唤醒水平,以储存身体能量。一、周围神经系统(二)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

脊髓连接着周围神经系统和脑,负责控制反射动作和活动,如排泄和膝跳反射等。

脊髓由神经元聚集的灰质和由神经纤维组成的白质构成,共31对神经纤维从脊髓发出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脊髓有两种功能:脑神经的传入与传出中转站和简单反射控制中心。脊髓连接躯干和脑,它在脑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传递信息。(二)脑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脑,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与脑密切相关。

人脑是生物漫长进化的结晶,第一次是爬行类动物进化至哺乳类动物阶段。第二次重大的进化是灵长类动物的出现。第三次进化是人脑的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二、中枢神经系统(二)脑人脑结构大体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后脑、中脑和前脑。后脑中最深层次的结构是脑干,主要与自主过程的心率、呼吸、血压、吞咽和消化等功能有关。包围这个中央结构的是中脑的边缘系统,它与动机、情感和记忆过程有关。包在这两层脑结构之外的是前脑,即大脑,人类的全部心理活动发生在这里。大脑及其表层即大脑皮质能整合感觉信息,协调人的运动,促进抽象思维和推理。

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脑干(后脑)是最原始的部分,稍后发展的是边缘系统(中脑),最后发展的是大脑(前脑)。二、中枢神经系统(二)脑脑干脑干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延髓,其生理功能是维持和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是呼吸、血压、咳嗽、吞咽、心跳的调节中枢。延髓是维持生命机能极其重要的部分,若受到损伤将是致命的,因此它被称“生命中枢”。脑桥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路,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中脑形体小,结构简单,位于丘脑底部,小脑和脑桥之间。2.间脑脑干的上部、大脑两半球下部的神经核团是丘脑,其下方是下丘脑,它们共同组成了间脑。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交换站,除嗅觉外,丘脑接受几乎所有的感觉信息,并将其传送到视觉区、听觉区、触觉区等的中枢部位。丘脑也接受来自中枢的回复信息,并将其传递到小脑和延髓。下丘脑是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皮质下中枢,对维持身体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二、中枢神经系统(二)脑3.小脑小脑约占脑面积的10%,主要功能是协助随意运动、控制姿势和维持身休平衡。研究表明,小脑在运动技能的掌握、习惯性行为模式记亿、运动型技能学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边缘系统大脑两半球交界处的环状部分是边缘系统,包括海马和杏仁核等。海马与情节记忆有关,同时也与诸如害怕和愤怒等情绪以及食物和性等基本动机有关。杏仁核影响着攻击和恐惧情绪,它有助于形成情绪事件的生动记忆,使人能避免危险悄境。5.大脑皮质大脑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半球,左右两半球之间由胼胝体连接,以在两半球之间传递和发送信息。大脑半球的表层是大脑皮质。二、中枢神经系统(二)脑5.大脑皮质大脑皮质表面有许多皱褶,形状像大核桃仁,只有1/3看得见,它的凹陷缝隙称为沟或裂,凸起部分称为回。解剖学一般把大脑半球左右对称的部分称为叶,每个半球上分为四个区域,称为“脑叶”,分别是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大脑皮质不同脑区的位置如图所示。人脑的结构三、大脑皮质的机能大脑皮质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部分,主要负责语言、记忆和思考等高级神经加工。其表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1/3露在表面,2/3在沟裂底壁。

大脑两半球最外表的细胞层呈灰色,称为灰质,主要聚集着大量神经元的细胞体,具有极其复杂的突触联系,研究显示,灰质数昼与人类智力呈正柜关。大脑皮质下则白带髓鞘的神经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为白质,它们与其他大脑皮质神经元和其他脑区柜联系。大脑皮质的主要机能区域有感觉区(视觉、听觉、触觉、压力和温度输入的区域)、运动区(控制随意性运动的区域)和联合区(储存记忆、知觉和语言),见后图。三、大脑皮质的机能大脑皮质的功能三、大脑皮质的机能(一)大脑皮质的感觉区及机能1.躯体感觉区

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之后的左、右脑的顶叶,位于额叶的正后方、脑的顶端中部,主要接受来自皮肤感觉和身体运动部分的信息,如触摸觉、温度觉、压觉、位置和痛觉等信息的接收与加工。2.视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专门处理由视网膜传入的视觉信息。3.听觉区听觉区位于大脑两半球外侧裂下部两侧颞叶的颞横回,在耳朵的上方,专门处理、接受和解释山耳朵输入到颞叶的声音信息。三、大脑皮质的机能(二)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及机能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位于中央沟之前的左、右脑顶叶部位,是躯千和四肢中各肌肉运动单位在大脑皮质上的投射区,是控制身体自主运动的区域。

右侧第一躯体运动区控制左侧躯体的运动,左侧第一躯体运动区控制右侧躯体的运动,其主要功能是发出指令,支配、调节身体姿势、位置及躯体各部位的运动。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位置三、大脑皮质的机能(三)大脑皮质的语言区及机能大脑皮质的语言区在大脑两半球的额叶,它位于外侧裂之上和中央沟之前,是高级心理机能和运动控制的中枢(下图),包括运动区、布洛卡区和额叶联合区,它具有控制运动和进行认知活动,如决策、计划、目标设定等功能。大脑皮质语言区三、大脑皮质的机能(三)大脑皮质的语言区及机能语言区主要由大脑左半球上较为广泛的运动区组成。语言区一般分为运动性语言中枢和听觉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的主要机能是控制说话时舌和额的运动,这个区域受损伤会引发运动性失语症,即布洛卡失语症,导致使用或理解语言的能力丧失或损伤。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颇叶上方的左侧枕叶附近,它与听觉中枢配合理解口头言语,被称为“威尔尼克区”,负责理解口语和明确表达书面语、口语。这个区域受损伤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视觉语言中枢位于顶枕叶交界处,它与视觉中枢配合理解书面言语,这个区域受损伤将引起书旧言语障碍。语言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它与运动中枢的某些部位配合来书写文字。三、大脑皮质的机能(四)大脑皮质的联合区及机能人类大脑皮质具有不同机能的感觉区和运动区,它们占整个大脑皮质很小一部分,其余区域是范围更广的联合功能区域,它们共同组成了涉及思考、动机、未来计划、冲动控制和情绪反应的联合区,称为皮质联合区。大脑皮质的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依据联合区在皮质上的功能,分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负责从感觉区域接受大部分输入信息,并进行更高水平的知觉组织。运动联合区的主要功能是负责精细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与动机产生、行为程序制订和注意稳定紧密联系。三、大脑皮质的机能(五)大脑两半球的一侧化优势著名生理心理学家斯佩里(R.Sperry)对癫病病人的裂脑半球功能的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在言语、空间组织能力、思维类型、感知觉、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分工不同,并且存在右手比左手更为灵巧等功能上的差别。这些区别使得大脑左、右半球在某些方面成为优势半球,这种不对称被称为“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优势第三节条件反射一、反射和反射弧二、反射的类型一、反射和反射弧(一)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特定刺激做出的不随意反应。(二)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典型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入通路有两条:特异性传入通路和非特异性传入通路。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特定感受器与特定传导路径传递某种特定信息,并将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质特定区域。非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神经兴奋弥漫性地投射在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使有机体处于清醒状态。

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出通路也有两条:锥休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由大脑皮质调节与控制有机体精确、复杂的运动。锥体外系参与调节有机体的肌肉紧张与协调肌肉的运动等。二、反射的类型(一)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无条件反射对个体来说是不学而能的(不是习得的),它是一种天生的、自发的、不是学习得来的反应,其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神经联系,是个体生存与发育的先天基础,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脑的高级机能之一,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条件反射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二、反射的类型经典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剌激物出现,在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来探讨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他用狗做实验进行食物性条件反射的研究。条件反射形成模式二、反射的类型2.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剌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的。斯金纳认为,个体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境引发的反应,即刺激—反应的应答性反应,这种学习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相似。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作用,这类学习不是由刺激情境引起的,而是由个体的自发行为所致。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以其著名的斯金纳箱为基础对臼鼠和鸽子进行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学习者是主动地“操作”环境的,因此是一种“随意性反应”的学习。二、反射的类型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建立的方式上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相同之处,即都是暂时神经联结形成,都需要强化。不同的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第一个事件不是环境事件,而是个体自己的行为结果。在个体行为之后所跟随的也不是一个条件剌激,而是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等。这种无条件剌激物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加强作用,称为强化物。它是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强化是在个休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即任何能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环境中的某种能增加行为反应出现频率,或引起愉悦的刺激物为正强化物环境中的某种能减弱行为反应出现频率的、令人厌恶的剌激物为负强化物与正强化和负强化相对应的是惩罚,惩罚是强化的对立面。惩罚是个体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而导致该行为出现率下降的现象。惩罚有两种类型:在行为之后施加厌恶剌激,称为负惩罚在行为之后取消正强化,称为正惩罚二、反射的类型比较维度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性质反应性、不随意自主性、随意强化发生在反应之前发生在反应之后学习者角色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学习性质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建立联系而成为条件刺激特定反应结果决定这一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习得期望预期在条件刺激之后将出现无条件刺激预期自己的反应将产生特定的结果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比较第四节学习一、学习的含义二、顿悟学习三、观察学习一、学习的含义(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基于练习或经验获得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比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学习是个休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生理适应主要是通过个体固有的遗传机制的成熟。心理适应则必须通过学习来不断地构建新的心理机制,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一、学习的一般概念(二)学习的特征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学习是个休获得新的行为经验的过程。通过学习,个体将出现某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同时,学习的结果也可以通过其行为变化来表现。2.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由个体的经验引起。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在实际活动中的经验才能产生。经验一般包括接受信息、简约信息、转换与评价信息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反应来适应或影响周围环境。3.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所有的学习行为,只有发生较持久的改变才是学习。二、顿悟学习

顿悟学习是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与尝试-错误学习柜对的学习模式,认为学习是重新组织知觉情境并领悟其内在关系的过程。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认为,个体并非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是一个“完形”重组的顿悟过程,即顿悟学习。实验中,苛勒将香蕉垂吊在笼子的顶板上,笼子中放些箱子。猩猩在看到顶板上悬挂着的香蕉而够不着时,开始试图跳起来抓取香蕉,但没成功。在经历多次失败后,它不跳了,而是在笼中走来走去,仿佛是在观察。突然,猩猩走到箱子前停下来。结果猩猩能将两个或更多箱子樑起来面取得顶板上的香蕉。在“棒了实验”中,苛勒将香颜置千笼子外边长于猩猩手臂的地方,猩猩试图伸长手臂来取香蕉,但失败了。在多次够不着后,猩猩悟出能够用棒子或将棒子迕接起来以便取得香蕉。苛勒的顿悟——箱子实验三、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不直接参与学习活动,而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习得某种行为的过程。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从而学习到类似行为是社会性间接学习,也称为替代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认为,人的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亲身经历的学习,个人从自己亲身经历的行为后果,或亲身经历的成功或失败中获得新行为的学习,这类学习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类是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的行为,个体自己在后来或做出或抑制类似的行为。(来源于卷卷漫画)感谢聆听感谢聆听!第三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意识第二节意识状态第三节注意第四节注意的品质第一节意识一、什么是意识二、意识的功能三、自我意识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意识是人通过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并能够根据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指导、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自身的内部状态。意识包括人对外界环境、事物的觉知。意识的核心是语言与思维。二、意识的功能(一)觉知功能人对环境刺激信息和自己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二)计划功能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三)选择与监控功能人在环境中接收最适宜和最有效的刺激信息,限制并过滤与目标和目的无关的信息

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自我意识反映了人的意愿、态度和心理倾向,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知、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人对自己情绪、情感状态的休验。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成分,是人根据自身状态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变化而自觉改变自己的观念与行为的过程,但不包括对某些简单行为的无意识自动调节。自我调节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自我暗示等形式。第二节意识状态一、主动的意识状态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三、被动的意识状态四、意识状态与睡眠一、主动的意识状态

主动的意识状态又称为良好的意识状态,是指人主动操纵自己的心智活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状态。主动的意识状态是保证人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必要条件。主动的意识状态体现在:第一,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身心健康;第二,活动的目的、任务阴确,方向性强;第三,工作、学习时间不能超限,以免疲劳过度;第四,避免单调、乏味的刺激信息,活动方式、方法多样化,活动内容能够及时更新与调整;第五,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避免注意分散。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指不需要专门注意与意志努力而自动呈现的意识状态。可以说,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资源,但并不妨碍同时进行其他活动。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一般多与人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相联系,是长期练习的结果。三、被动的意识状态

被动的意识状态是指人消极地感受身体内外刺激或脑中自动呈现经验的意识状态。这种被动的意识状态,称为白日梦状态。白日梦状态是介于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之间的高度自我卷入的幻想性活动,具有很低的警觉水平,似乎一方面清醒,一方面做梦,通常发生在身心疲劳、剌激单调、喜欢幻想或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四、意识状态与睡眠(一)睡眠睡眠也是一种意识状态,但睡眠的意识状态不同于清醒时的意识状态,在睡眠时人的意识活动并没有停止,它处在一种警觉状态。四、意识状态与睡眠(二)梦与眼动睡眠期间以周期性间隔(一般每90分钟重复一次)出现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s,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见下图。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是眼球在紧闭的眼皮底下快速运动,呼吸和脉搏变得不规律,肌肉完全放松,人很难被唤醒。一般来说,人先出现非快速眼动睡眠,一个周期约90分钟,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即进入梦乡,这个睡眠持续约10分钟。人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后又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如此循环交替。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四、意识状态与睡眠(三)对梦的解释对梦的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把梦看作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瞬间的心理现象”,是“通向潜意识最可靠的途径”。他认为梦的实质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和强烈愿望的变形满足方式,这些冲动与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梦境分为两个层面:显性梦境和隐性梦。显性梦境是可以被人回想与说出的梦境内容;隐性梦境是蕴含着社会和个人不能接受但确实是梦境的“内容”。

以巴甫洛夫学说为代表的生理学理论认为,梦是在外界剌激的作用下,由大脑皮层上未被抑制的神经组织孤立的兴奋活动所引起的。

认知心理学认为,梦是人的认知功能,在睡眠过程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整合或排序等活动,而其中的一部分进入意识成为梦境,主要反映人的思维中的某些牵挂或担忧,将知觉与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并把新、旧记忆在梦境中进行联结。第三节注意一、注意的特征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四、注意的类型一、注意的特征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和注意的集中性,它们表示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一)指向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在某个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二)集中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其他无关事物,而且也指抑制其他无关的活动,从而使注意对象能够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注意指向性是注意集巾性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集中性则是注意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注意的功能(一)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

注意的选择功能,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指向那些有意义、符合需要、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事物,避开或抑制那些无意义、附加、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和信息,具有一定指向性。2.维持功能注意具有维持的功能,即当外界信息进入人的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并被加工时,注意能够把已选择为有意义、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信息保持在意识中。3.调节与监督功能当需要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的时候,注意就表现出调节与监督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朝向目标,并根据需要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使其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反映得更清晰或准确。另外,人在活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注意进行监控,及时加以修正。三、注意的外部表现(一)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时,有关感官会朝向刺激物。这种朝向反应既可能是人的有意识反应,也可能是人下意识活动的结果。(二)无关运动的停止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血液循环会发生变化,即在集中注意时,肢体血管收缩,脑部血管舒张,身体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与此同时,多数无关动作也会暂时停止。(三)呼吸运动的变化当注意高度集中时,人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状态,即“屏气凝神”。(四)眼动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视觉注意中,眼睛有三种基本运动形式:注视、跳跃和追随运动。四、注意的类型(一)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剌激物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剌激物的强度、剌激物的新异性、剌激物的运动变化及刺激物的对比性等。人本身的状态,如需要和兴趣、情绪情感状态、期待的事物或人、有机体的状态等有着密切关系。(二)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二是培养间接兴趣,三是合理地组织活动,四是人格特征。(三)有意后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第四节注意的品质一、注意广度二、注意稳定性三、注意分配四、注意转移一、注意广度

注意广度又称为注意范围,是指在一瞬间内,人能清楚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注意广度的大小受到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知觉对象的特点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规律,就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就越小。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在知觉对象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人的活动任务不同,其注意范围也会发生变化,即注意范围的大小有赖于人的知识经验,以及把注意对象联合成组的能力。二、注意稳定性

注意稳定性是指人的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是注意在时间方面的注意品质。与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是注意分散,又称为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即注意没有完全保持在当前所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上。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无关刺激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期作用所致;二是与人的主体状态,如疲劳、疾病、担忧等有关。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对象本身的特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人的主观状态三、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的注意品质,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个体顺利地把注意分配到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主要依赖以下两个条件:(一)活动的熟练程度(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活动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四、注意转移

注意转移是指人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注意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事物的性质与意义3.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感谢聆听感谢聆听!第四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第二节感觉测量第三节感觉现象第四节知觉的特征第五节观察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二、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的重要意义可以由感觉剥夺实验加以验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两位心理学教授让自愿的被试(每天可得20美元报酬)进入恒温、密闭和隔音的暗室,尽可能长时间地躺在暗室里一张舒适的床上,这样就把被试的感觉基本剥夺了。感觉剥夺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二)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由外部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2.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指由有机体内部刺激引起,反映内脏器官、身休平衡及自身状况的感觉。内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人体各内脏壁内、腹膜、胸膜、关节囊和前庭器官等。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三)感觉的特征1.直接性感觉反映的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面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

个别属性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直接性个别属性二、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千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是人脑对感觉信息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二)知觉的分类1.按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分类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昧知觉和触知觉等。2.按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分类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与知觉的相同点和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感觉与知觉的相同点反映的对象相同客观事物是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条件。2.依赖的生理机制相同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活动的结果,是人脑对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二)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整体的、综合的反映。2.产生的来源不同感觉是介千生理和心理之间的活动过程,它的产生主要来自感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和刺激的物理特性,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人的知识经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来自人在感觉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组织和解释以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需要人的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参与,不同的人对同一剌激信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知觉。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三)感觉与知觉的联系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反映的知觉。感觉是知觉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人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两者联系就越紧密。第二节感觉测量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二、刺激强度和感觉的关系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什么是感受性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剌激的感受性不同,反之,同一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尽相同。(二)什么是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即人的感觉器官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剌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阙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阙限愈高,感受性愈弱;感觉阈限愈低,感受性愈强。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器官能感受的刺激强度以及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分别称为绝对感觉阀限和差别感觉阙限。每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阙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阙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阙限。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在接受某种刺激时,刚刚能够引起其反应或刚刚能停止其反应的刺激强度,即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人对最小刺激鼠的感觉能力,即刚刚能够觉察最小剌激鼠的能力。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阙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剌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是指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阙限和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越高,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物理剌激差异量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二、刺激强度和感觉的关系(一)对数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G.Fechner)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物理剌激强度和感觉强度之间的关系。费希纳假设,每个最小可觉差代表一个感觉单位,任何感觉的强度都可以由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每个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以由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当刺激量越大时,人产生最小可觉差所需要的变化量越大。但当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却会有所降低,这说明在物理量增加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剌激量变化,这个规律称为费希纳的对数定律:S=KlgR(S为感觉量,R为剌激的物理强度,K为常数)该公式表明,要使刺激引起感觉大小增加一倍,刺激强度必须增加10倍,即剌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则按算术级数增加。二、刺激强度和感觉之间的关系(二)乘方定律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斯(S.S.Stevens)在20世纪50年代用数量估计法提出了心理物理学的幂函数定律。结果表明,感觉量的大小与物理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即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见下图。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幂函数用公式表示出来:S=KI该公式中的S为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种经验的常定特征,会因感觉不同而各异;I为剌激的物理瞿。当n<1时,感觉量的增长慢于物理刺激量的增长;当n>1时,感觉量的增长快于物理刺激量的增长。第三节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二、感觉对比三、联觉一、感觉适应(一)视觉适应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主要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的。在视觉范围内,适应是最常见的现象。视觉适应可以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

暗适应是从明亮环境迅速转移到黑暗环境时,人眼感受性逐渐提高,绝对感觉阈限相应降低的过程。2.明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指从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明适应速度较快,最初感受性迅速下降,之后感受性下降变慢,明适应完成时间需要1分钟左右。(二)其他感觉适应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感觉适应现象。嗅觉、肤觉、触觉、听觉、味觉等的适应都很明显。二、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的变化。感觉对比增强了人的差别感受性,从面使人能够更好地辨别事物。根据剌激呈现时间不同,感觉对比一般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一)同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剌激在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二)继时对比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三、联觉

联觉是指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联觉是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常见的有颜色与温度联觉、色听联觉和视听联觉。在颜色感觉中人容易产生联觉,例如,红、橙、黄等颜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往往会引起温暖的感觉,它们被称为暖色。绿、蓝、青等颜色类似于碧空和湖水,往往会引起寒冷的感觉,因此,它们又被称为冷色。色听联觉是人在听到某种声音时产生鲜明的彩色形象。

视听联觉是人在声音的作用下产生某种视觉形象。例如,形容某人有“甜蜜的嗓音”,绚丽的乐曲”等。联觉在教育、绘画、建筑、宣传、图案设计、环境布置、广告和烹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第四节知觉的特征一、知觉选择性二、知觉整体性三、知觉理解性四、知觉恒常性一、知觉选择性(一)什么是知觉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目的地把剌激信息或剌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二)知觉选择性的特点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1)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屈、颜色鲜艳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2)刺激物在空间上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3)在相对静止背景上运动着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2.知觉者的主观状态人的需要与动机、愿望与要求、目的与任务、兴趣与爱好、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对其意义等主观因素与知觉的选择性密切相关。二、知觉整体性(一)什么是知觉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客观事物的部分、属性等整合为整体进行加工。(二)知觉整体性的特点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剌激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对人产生整体知觉的作用不同。2.知觉者的主观状态

知觉的整体性不仅与刺激物本身的特征(如接近、连续或柜似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成分密切相关,还受到人的主观状态,特别是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三、知觉理解性(一)什么是知觉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根据巳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二)知觉理解性的特点1.知觉者的知识经验人在知觉时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不同的人由于知识与经验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知觉理解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从而导致对该事物的知觉不同。一个人对某事物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就会越深刻、越精确。2.知觉者受言语指导的影响言语指导可以为知觉的理解性指引组织方向,当剌激信息判断标志不明显时,适当的言语指导可以帮助人唤起过去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四、知觉恒常性(一)什么是知觉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二)知觉恒常性的种类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方向恒常性第五节观察一、观察的含义及其特征二、观察力的培养一、观察的含义及其特征(一)什么是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二)观察的特征目的性客观性精细型敏捷性二、观察力的培养(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二)制订观察事物的计划和方法(三)激发积极思维(四)做好观察总结(五)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感谢聆听感谢聆听!第五章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第二节遗忘第三节记忆系统第四节记忆品质和记忆策略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的含义二、记忆的环节三、记忆的类型一、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即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经验在人脑中的保持,以后在一定条件影响下恢复。这种在人脑中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与体验保留和重现的过程,就是记忆。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接收、存储、改变和恢复的过程。二、记忆的环节

记忆涉及三种心理操作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识记指人识别与记住事物的过程,是对信息的最初加工,从而在记忆中形成一种表征保持指通过识记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记忆系统中巩固和存储的过程回忆指人在需要使用信息时,把记忆库中的信息提取出来,即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三、记忆的类型(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记忆可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1.内隐记忆内隐记忆也称为自动的无意识记忆,指在无意识状态或没有特别努力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理解的记忆。2.外显记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在努力地恢复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主要区别三、记忆的类型(二)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方式不同,记忆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1.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人对有关事件和事实以及个人生活状况的记忆,涉及“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的知识,陈述性记忆有两种形式: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2.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人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和动作技能的记忆。程序性记忆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个部分,涉及“如何做”(howtodo)的过程性知识,是人经过观察学习以及多次尝试与实际操作练习而获得的记忆,如骑自行车等。三、记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