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广西《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广西《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广西《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广西《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地方标准《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项目来源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1年第二批广西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市监函〔2021〕2199号)精神,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共同起草的广西地方标准《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2021-2094)获批立项。二、项目背景及目的意义《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三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农业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科学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精准高效施药、轮换用药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据2019年统计,葡萄种植面积在我区水果生产中排名第6,产值排名第4。2019年全区葡萄种植面积已达49.17万亩,产值72.16亿元。广西也由传统葡萄种植次适宜区转变为我国特殊优势种植区,同时也是我国实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推广应用最早、面积最大的区域,并辐射带动了广东、海南、云南等多省区推广应用,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全国同行业葡萄专家的高度认可。近年来,随着葡萄一年两收技术的推广,主要形成了桂北“两代同堂”和桂南“两代不同堂”的两收栽培模式。桂北模式的产区主要分布在桂林、河池、柳州等市,桂南模式主要分布在南宁、崇左、百色、玉林等地区。目前,广西栽培的葡萄品种超过20个,主要栽培品种有巨峰、夏黑、阳光玫瑰、温克、美人指、红地球、维多利亚和野生毛葡萄。巨峰、夏黑、阳光玫瑰、美人指、红地球、温克、维多利亚等品种全广西各个市均有栽培分布。其中,巨峰是栽培面积最大的鲜食葡萄品种,全区以巨峰为主的欧美杂种约占总种植面积的45%左右。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南濒热带海洋,北为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境内河流纵横,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综合作用下,形成气候类型多样性,日照夏长冬短,北半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南半部属南亚热带气候;雨、热资源丰富,而且雨热同季,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气候类型的不同,造成广西不同地区葡萄病虫害发生规律不尽相同,再加上不同的栽培模式的选择,立地条件的改变,品种自身的抗性差异,造成葡萄病虫害发生情况复杂多样。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广西开始推广应用避雨栽培技术,进入本世纪,避雨栽培技术已在全区全面推广应用。避雨栽培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打破了多雨高湿引起的霜霉病、黑痘病等病害对广西葡萄生产的限制,也大大提高的果品的安全性,提高了葡萄栽培经济效益,促进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桂南地区,目前巨峰葡萄主要是以简易避雨棚避雨栽培为主,少量存在露地栽培面积。巨峰葡萄主要病害为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主要虫害为蓟马、红蜘蛛、蚧壳虫、斜纹夜蛾、金龟子、叶蝉等。病虫害防控是葡萄栽培管理的重点工作,特别是露地栽培的鲜食葡萄,病虫害防控更是其发展的关键问题,但多数果园没有系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存在盲目预防,最终却走向了病难防,虫难控的局面,病虫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为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保、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消费观念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果品的安全、健康和卫生。而当前鲜食葡萄生产,尚未完全实现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在果品安全上,不规范使用农药、化肥,造成部分地区葡萄重金属污染以及农药残留超标,以及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够科学合理。因此,在今后的鲜食葡萄生产上,要以控产提质为目标,引导和提高葡农的优质安全标准化生产意识,推广优质安全葡萄标准化模式,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高档优质产品;科学合理的使用各种农药、化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禁用化学药剂催熟,建立果品产地质检,来源可追溯即产地标识制度,控制葡萄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提高葡萄质量和安全水平。通过制定《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有利于加强在一年两收栽培模式下做到巨峰葡萄主要病虫害的早发现、早防治,针对性用药,可有效避免其种群进一步扩大、危害,同时可避免农药的乱用、滥用,是当前巨峰葡萄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亟需的技术,对广西葡萄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项目编制过程(一)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广西地方标准《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项目任务下达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制定了起草编写方案与进度安排,明确任务职责,确定工作技术路线,开展标准研制工作。编制工作组下设三个组,分别是资料收集组、草案编写组、标准实施组。资料收集组负责国内外有关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文献资料的查询、收集和整理工作,对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查阅目前科学界对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草案编写组负责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和标准编制说明、送审稿及编制说明的编写工作,包括后期召开征求意见会、网上征求意见,以及标准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标准实施组负责《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发布后,组织相关单位、企业、种植户开展标准宣贯培训会,对标准进行详细解读,让相关管理、技术人员了解标准,并按标准进行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种植,加强在一年两收栽培模式下做到巨峰葡萄主要病虫害的早发现、早防治,针对性用药,可有效避免其种群进一步扩大、危害,同时可避免农药的乱用、滥用,并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不断对广西地方标准提出修正意见。(二)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标准编制工作组收集了国内有关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有:《NY/T3628-2020设施葡萄栽培技术规程》《NY/T3413-2019葡萄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NY/T5088-2002无公害食品鲜食葡萄生产技术规程》《DB13/T2619-2017设施葡萄白粉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B14/T2075—2020葡萄霜霉病防治技术规程》《DB3413/T0008-2021地理标志产品萧县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42/T540-2009无公害食品巨峰葡萄病虫害防治规范》《DB42/T539-2009无公害食品巨峰葡萄生产技术规程》《DB41/T1149-2015设施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43/T522-2010绿色食品(A级)葡萄栽培技术规程》《DB45/T277-2005巨峰葡萄栽培技术规程》《DB5227/T100-2016山地水晶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63/T1474-2016设施葡萄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DB65/T2878-2008绿色食品鲜食葡萄主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65/T2147-2004葡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规程》论文《一年两收栽培模式下粘虫板对葡萄蓟马诱杀效果》专利《一种利用基部副梢进行葡萄一年两收的高产栽培方法》(三)研讨确定标准主体内容标准编制工作组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之后,标准编制工作组召开了标准编制会议,对标准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标准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经过研究,标准的主体内容确定为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主要病虫害、防治原则、绿色防控措施。(四)调研、形成草案、征求意见稿2021年1月-3月,标准起草工作小组进行了广泛实地调研工作,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了标准的基本构架,对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对项目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2021年4月-9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理清逻辑脉络,整合已有的参考资料中有关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求,并结合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实际要求的基础上,按照简化、统一等原则编制完成广西地方标准《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草案)。2021年10月,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立项。2021年11月-2023年3月,向广西区内涉及领域的部门及相关专家征求广西地方标准《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草案)意见。根据标准要点框架技术内容,再次修改标准草案,形成广西地方标准《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及(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四、标准制定原则1、实用性原则本文件是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调研分析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现状,在现有国家、行业标准相关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农科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相关单位及企业多年的种植栽培经验而总结起草的。符合当前区内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需求,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有效地调整了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种植模式,实现了优质安全葡萄标准化种植模式,提高农业收益,推动我区葡萄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协调性原则本文件编写过程中注意了与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在内容上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协调一致。3、规范性原则本文件严格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的内容,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4、前瞻性原则本文件在兼顾当前区内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实情况的同时,还考虑到了葡萄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在标准中体现了个别特色性、前瞻性和先进性条款,作为对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的指导。五、标准主要内容及依据来源广西地方标准《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主要章节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主要病虫害、防治原则、绿色防控措施。其中术语和定义主要规定了“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主要依据农业部印发《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中对绿色防控的解释。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霜霉病等。白粉病:1.叶片受害:在叶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霉,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严重时病叶卷缩枯萎,而后脱落。2.果实受害:先在果粒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霉,擦去白粉,表皮呈现褐色花纹,最后表皮细胞变为暗褐色,受害幼果容易开裂。3.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属适温干燥型病害,适宜温度23-30℃,36℃持续10小时可杀死分生孢子。病菌以菌丝体在受害组织或芽鳞内越冬,新梢生长期至秋季都会发生危害。主要为害叶片和幼果。葡萄白粉病防治关键:冬季清园,以及萌芽绒球末期用3~5度石硫合剂对树体、地面、架体认真喷雾,杀灭越冬病原菌。葡萄2~3叶期、花前花后喷洒防治药剂。夏季定期监测。灰霉病:葡萄灰霉病侵染花穗,威胁早期产量形成和果穗形状;侵染果穗,造成成熟期果实和穗轴的腐烂,影响葡萄产量和质量;是储藏期烂果的主要原因。花序、幼果感病,先在花梗和小果梗或穗轴上产生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病斑变褐色并软腐,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鼠灰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感病的花序、幼果逐渐失水、萎缩,后干枯脱落,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严重时,可整穗落光。果实得病后,初产生褐色凹陷病斑,之后发软腐烂,上面长出灰色霉层。葡萄灰霉病防治关键:花前、花后、封穗期(套袋前)、成熟期10-15天,是4个防治灰霉病的关键点。炭疽病:主要为害着色期或近成熟期的果实,果实受害后,先在果面产生针头大的褐色圆形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凹陷,表面产生许多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粉红色黏质物(分生孢子团)。葡萄炭疽病主要危害是着色期或近成熟期的果实。开花后即可危害幼果,果实成熟期爆发,雨水多发病严重。是潜伏性病害,早期病原菌侵入幼果潜伏期可长达50多天,果实含糖10%以上才显现病症。但在即将成熟果实病原菌侵入后潜伏期很短,有时只有2-4天。炭疽病防治关键:清园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防治措施,把剪下的枝蔓、叶片、病穗、病果及时清理处理,减少田间越冬病原菌数量。花前、花后和套袋前防治。避雨栽培,不受雨淋,发病较轻,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露地栽培后期除袋时要看天气,如遇阴雨天气不能除袋,否则除袋后遇阵雨2-4天就会发病。霜霉病: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黄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整个叶片枯黄死亡。花穗和幼果受害,表面生长白色霉层,花穗腐烂干枯,幼果变硬,后变为褐色,软化、干缩、易脱落,果实着色后不再受侵染。霜霉病发生规律:1.病源:土壤中的去年病叶(病残组织)、枝蔓上的病芽、病叶2.发病条件:日降雨量10mm以上,土温15℃左右,越冬卵孢子即可在有利水肿开始萌发,借风、雨、气流、大雾扩散传播到葡萄上,从气孔侵入,使葡萄发病。最适温度22-25℃,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孢子才能大量萌发,气温高于30℃或低于10℃都会抑制发生。因此,多雨、多雾、多露天气是霜霉病发病的主要条件。3.为害部位: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新梢、卷须、叶柄、花序和幼果等。4.霜霉病发病时期:一般在3~4月份开始发生,整个生长季节一直存在,会多次重复侵染。葡萄霜霉病防治关键:1.清理菌源:清园是优异措施。2.雨水和湿度是限制因子—雨前、雨后用药;避雨栽培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3.施药部位:主要为叶片,重点为叶背。主要虫害有蓟马、叶螨、蚧壳虫、斜纹夜蛾、金龟子、叶蝉等。蓟马:蓟马主要为害新梢,叶片与幼果。被害叶片成水渍状失绿黄色小斑点,严重时新梢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小、畸形,甚至干枯。被害幼果形成木栓化褐色锈斑,降低品质,严重时还会裂果。一次果开花前后(3月下旬)即可发现危害,6月上旬达到高峰;两代同堂栽培,比较一次果发生严重;两次果的冬果新梢萌发后的8月下旬至9月持续危害;开花前后、二次果幼果期,严重危害新梢、幼叶、花序、幼果,造成花序败育、果面粗糙、嫩梢和幼果停止生长等,是二次果生产的重大制约因素。蓟马防治措施:清园:田间卫生是优异措施。即将葡萄园中修剪下来的枝蔓、残枝、残果、果柄等及时清理干净,并喷一次清园剂,减少虫源基数,消灭虫源施药部位:全株均匀喷洒,重点为幼嫩叶子背面。喷药时期:催芽后到萌芽但未见绿期喷一次清园剂;2~3叶期开始至开花坐果,每7天左右结合其它病害喷一次防控药剂;坐果后至成熟,每10~14天左右结合其它病害喷一次防控药剂。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化学农药使用。绿色防控措施包括:监测预警、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药剂防控、科学用药、使用药剂推荐方案。监测预警。根据历年来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重大病虫害田间发生危害情况及时监测预警。安装气象监测设备,关注天气变化,根据温湿度预测可能发生的病害。在葡萄园安装害虫监测措施,对害虫进行实时监测。针对性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抓住防治适机,合理用药,将病虫害控制在为害初期。农业防控包括苗木选择、苗木消毒、栽培模式、合理密植、肥水管理、枝梢管理、合理负载、清园。苗木选择主要依据NY/T469《葡萄苗木》。宜选择一级健壮、抗性砧木嫁接苗,苗木质量应符合NY/T469规定。栽培模式。宜采用避雨、高架栽培。采用该栽培模式的好处有:一是避雨、高架栽培的叶片及果实生长发育部位比篱架高,比较通风透气,湿度较低,病害发生程度较轻。二是打药均匀,减少病害发病率,喷药次数减少。三是防止雨水溅起的泥土带来土传性病害。合理密植。每667m2栽种110~150株,株行距为(1.5~2.0)m×3.0m。经过试验和生产总结得出,在这个密度范围内葡萄苗木树势中庸,出现的病虫害相对较少,生长和结果良好,产量1000—1200公斤/亩。如定植过密的话,枝条易出现过密和旺长,病虫害防控难度增大,同时影响坐果和产量。肥水管理主要依据GB/T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标准》结合生产试验验证得出。根据巨峰葡萄的需肥规律,结合土壤肥力的测定和目标产量,科学合理使用肥料,使用的肥料应符合NY/T394的规定。根据巨峰葡萄的需水规律,结合自然降水进行合理灌溉,灌溉水质应符合GB/T5084的规定;雨季及时排灌。枝梢管理主要依据《一种利用基部副梢进行葡萄一年两收的高产栽培方法》得出。按生产管理技术要求,及时对主副梢摘心、绑蔓,使枝蔓均匀分布于架面,梢距18cm~20cm,保持通风透光良好。主要考虑通过摘心,能节省新梢生长所需的大量养分,促进叶片增厚、花芽饱满、枝条充实,这对提高葡萄的坐果率、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绑蔓一是为了防止风吹摆动损伤枝条,二是为了使枝蔓在架面上分布得合理有序,使果穗分布得均匀有距。这样有利于枝蔓在固定的有效空间内充分利用阳光而提高果实的产量与品质。绑蔓时,应注意通过改变枝蔓的姿势来调节其生长势。强旺蔓应平斜引绑,以削弱其长势。合理负载。每667m2产量,一茬果(夏果)应保持在1000kg~1200kg,二茬果(冬果)应保持在800kg~1000kg,结合目标产量及树势强弱,适当疏留花穗和果串。主要考虑合理负载量能提高葡萄果实品质及对下一茬果产量的影响。在这个合理范围内,既能达到优质稳产的两收果,又能实现连续进行一年两收栽培。【注:引自《广西南部巨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模式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21卷4期,953-955】1、产量情况及第1茬夏果对第2茬冬果的影响2004年第1年投产,由于经验不足,夏果留果量过高,造成果实转色困难,初采收期推迟至7月10日,7月25日才采收完毕。受其影响,冬果的产量明显偏低。第2-4年投产吸取教训后,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将修剪催芽时间提早至1月底-2月上旬,比第1年提早了20多d;二是控制夏果产量不超过18t/hm2。夏果初采收期(6月15-24日)比第1年提早了半个月左右;冬果产量除了2006年穗期遇霜霉病异常袭击导致低产外,正常年份产量达到了15t/hm2以上。说明第1茬夏果明显影响第2茬冬果的产量,第1茬夏果产量以13.5-18.0t/hm2为宜。2、第2茬冬果对翌年第1茬夏果的影响据调查,在第2茬冬果挂果≤180t/hm2的情况下,果实转色正常、品质优良,翌年第1茬夏果成花率为75.3%-90.8%,幼果期的挂果量仍处于需要疏果的过多状态,说明对第2年的挂果没有影响。而据位于广西天等县的推广点观察:2006年12月20日冬果测产平均21.8穗/株,0.43kg/穗,7.4-11.0kg/株,28.7-42.5t/hm2;果实着色差,酸度大,品质欠佳;翌年第1茬夏果催芽时出芽推迟10多d成花率只有60%左右。说明当留冬果超过28.5t/hm2时,其对当茬果品的品质以及翌年第1茬果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年两收栽培巨峰葡萄试验的年平均产量)清园。及时将田间病梢、病叶、病果清理干净,带离果园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病源和害虫富集。果实采收后至下次修剪前后,可用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全园喷洒1~2次。主要考虑苗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生产之后,在葡萄园中积累了大量的病菌和虫卵等,如果不能在来年其活动之前,进行彻底的园地清洁,则会给当年的生产埋下严重隐患。物理防控包括物理隔离、色板诱杀、糖醋液诱杀。物理隔离。采用避雨设施栽培,覆盖塑料薄膜;采取全园果穗套袋措施。在果实生长期间,通过套袋,不仅可以防止多种病虫害的出现,还可以避免果实被鸟类啄毁,导致减产。修剪完果穗要进行套袋,套袋前为了防止剪口感染,每个果穗需要喷一次药,同时防控害虫。色板诱杀主要依据论文《一年两收栽培模式下粘虫板对葡萄蓟马诱杀效果》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得出。萌芽后,每667m2悬挂20张25cm×20cm的可降解黄板诱杀蚜虫和可降解蓝板诱杀蓟马,挂于葡萄架式下10cm,且与枝叶、果穗保持一定距离,虫子粘满或黄、蓝板过期应及时更换。糖醋液诱杀。利用糖醋液诱杀金龟子等害虫。糖醋液按糖:醋:酒:水=3:6:1:9的比例混合配制而成。装入小塑料盆或其他敞口的红色或黄色容器中,悬挂在树冠的中、上部。每667m2挂6个容器为宜,可结合辛硫磷等杀虫剂使用,定时清除诱集的害虫,药液不足时随时添加。生物防控.采用性诱剂诱杀斜纹夜蛾。将斜纹夜蛾性诱剂诱芯放入配套的夜蛾类诱捕器中,每667m2悬挂3套,挂放高度为进虫口距地面1.0m~1.5m,根据诱剂诱芯药效期更换诱芯,集虫袋收集的虫体过半袋时应及时清理害虫。药剂防控,化学药剂防治方法见标准附录A。药剂防控试验效果图:图1(备注:左边是常规防控管理,有褐斑病;右边是绿色防控管理,没有褐斑病)图2(备注:常规防控管理的巨峰葡萄生长情况。有明显的病叶)图3(备注:绿色防控管理的巨峰葡萄生长情况。无显著病叶。)常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