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21年10月,瑞典人安特生与中央地质调查研究所袁复礼等人,在仰韶村开始正式发掘。根据出土文物,安特生判断此地为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并依照国际考古学惯例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掘,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尤其是石器时代的空白。安特生虽然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上有开山之功,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断”,但他毕竟不是考古学科班出身,在发掘过程中没能采用考古类型学、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他错误地判断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另外,受制于当时欧洲中心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他在判断仰韶文化起源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在对仰韶村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前,安特生在查找彩陶考古资料时,注意到美国考古学者庞贝利1904年在中亚发掘安诺遗址的报告。安特生发现,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与自己在仰韶村发现的彩陶的花纹样式十分相像,于是有了仰韶文化从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但他又一时无法打通仰韶遗址与安诺遗址在文化传播上的地理链条关系。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说,从1923年起,安特生开始赴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察。他发现,甘肃、青海地区出土的彩陶,比仰韶出土彩陶工艺技术更为先进,却很少见到代表中原文化的陶鬲、陶鼎等器物,且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而欧洲、中亚多有史前彩陶发掘。安特生由此推断出一条文化传播路线:以彩陶制作为代表的早期人类文明,是先从西亚、中亚传播到新疆、青海、甘肃地区,再逐渐传播到仰韶等中原地区,与中原既有的鬲、鼎制作技术相结合,最终发展出既有陶鬲、陶鼎又有彩陶的仰韶文化。安特生据此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和“实物验证”,随后公开发表了他的观点,在世界上产生极大反响。由于仰韶遗址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文化遗存,“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就会得出“中国文化西来”的结论。于是,论证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弄清其发展流变过程,成为考古学者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1931年,梁思永主持挖掘河南安阳后冈遗址,不再使用安特生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而是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发现后冈遗址包含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前)三个文化层,互相之间有着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1937年,中国自己培养的现代考古专家尹达经过分类研究,发现仰韶村遗址实际上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更重要的发现在1944—1945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夏鼐,在发掘当年安特生发现的甘肃齐家坪遗址时,发现了以齐家坪遗址为代表的齐家文化(距今4000—3900年左右)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学证据。1954—1957年,夏鼐的学生石兴邦主持对陕西省西安市沪河东岸的半坡遗址进行发掘,区分出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类型的半坡文化(距今6800—6300年左右),提示仰韶文化的源头可能在陕西渭河流域一带。1958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石陶器物,经鉴定为史前文物。考古学者随即于1960、1961年跟进发掘,在李家村发现大量远古石器、彩陶。后经过碳—14检测,李家村文化年代早于仰韶文化,考古学者终于在中国大地找到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存。(摘编自《中国考古学者百年追寻:仰韶文化从哪来》)材料二:截至目前,仰韶村遗址先后经历了四次考古发掘。在第四次发掘中,仰韶村遗址的多个发现展现了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结论青灰色“混凝土”房屋、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之一大型人工壕沟反映出仰韶村遗址防御设施完备、聚落发展繁盛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说明墓葬中存在过丝绸实物小口尖底瓶——通常被认为是汲水器,人们从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①首次发现象牙镯形器、玉环、玉璜、玉钺、玛瑙、彩绘陶器、炭化果核等一大批文化遗物②与此前三次针对仰韶村遗址历史年代考古不同,第四次考古发掘主要是围绕聚落内容,而这正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如何进一步发掘仰韶文化,一开始,考古学者们便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对于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均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详细的考古计划。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考古信息,此次发掘更是充分运用考古勘探发掘系统,实现考古发掘记录资料的数字化,通过数据采集、绘图照相、三维建模、扫描记录等做法,定期更新考古日志,以方便实现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学科方面,则联合启动了动植物学科、环境学科、DNA、残留物分析等超过二十项学科。第四次发掘,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摘编自《广州日报》《大河网》,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仰韶文化发掘上,安特生准确判断其为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并为之规范命名,但有功也有过,在发掘工作中他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B.仰韶文化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的空白,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无石器时代的错误“论断”。C.安特生提出仰韶文化从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依据有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也有中亚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花纹样式与仰韶彩陶很像。D.安特生发现甘肃、青海出土的彩陶比仰韶的更先进,且在此地没有发现陶鬲、陶鼎等,据此安特生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为防止“仰韶文化西来说”进一步引申,中国考古学者把论证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作为首要任务,这驱动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深入推进。B.梁思永主持考古挖掘时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安特生则使用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前者才是考古学的有效方法。C.碳—14检测,助力考古学者在中国大地找到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存,可见考古技术不仅关乎考古科技含量,还影响结论的精准度和可靠性。D.仰韶村遗址开展了四次考古发掘,前三次是针对遗址历史年代,第四次主要围绕仰韶村聚落内容,因为聚落内容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3.下列选项,关于中国现代考古学者以考古成果推翻安特生对仰韶文化的论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1937年,中国本土考古专家尹达发现仰韶村遗址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推翻了安特生“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的判断。B.1931年,梁思永发现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之间有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有助于推翻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论断。C.1944-1945年,夏鼐发现了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学证据,推翻了安特生关于彩陶工艺从西亚、中亚先传播到甘肃等地再传播到仰韶的推断。D.1960-1961年,考古学者在李家村发现大量彩陶,经检测确定李家村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推翻了安特生“中国不会有比仰韶更早的彩陶”的说法。4.结合材料二内容,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现大型人工壕沟,说明仰韶村经常遭到野兽袭击,或者来自其他部落与外来力量的侵犯,因此需要防御,同时也显示出村落振兴。B.发现丝绸、涂朱草茎泥墙壁、彩绘陶器等物件,说明仰韶村民已学会植桑养蚕、建造房屋,并在烧制的陶器上绘制花纹,文化兴盛。C.在小口尖底瓶内研究人员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表格中①处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懂饮酒,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酿酒技术”的结论。D.由发现象牙镯形器、多种玉器等遗物,表格中②处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能利用象牙制成装饰品,能打造玉制饰物、礼器等”的结论。5.为什么说仰韶村第四次发掘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1.D2.C3.D4.C5.①发掘前制定详细考古计划,使发掘更有针对性、科学性。考古学者经过大范围勘察,对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制定针对性发掘计划。②广泛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考古资料数字化。此次发掘综合运用建模、扫描等多项技术,有利于考古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③实现多学科联合互动,有助于全面掌握考古信息,推断、还原出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解析】【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据此安特生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表述错误,“据此”的“此”还有“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而欧洲、中亚多有史前彩陶发掘”,而不只是“安特生发现甘肃、青海出土的彩陶比仰韶的更先进,且在此地没有发现陶鬲、陶鼎等器物”。故选D。【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首要任务”错,由“成为考古学者的重要任务”,可知是“重要任务”,而不是“首要任务”。B.“前者才是考古学的有效方法”错,说法绝对,由“梁思永主持挖掘河南安阳后冈遗址,不再使用安特生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而是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可知没有对二者进行绝对化的比较。D.“因为聚落内容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错,强加因果,由“第四次考古发掘主要是围绕聚落内容,而这正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可知“第四次主要围绕仰韶村聚落内容”,不是因为“聚落内容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故选C。【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安特生‘中国不会有比仰韶更早的彩陶’的说法”错,由“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可知没有说“中国不会有”。故选D。【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的能力。C.“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酿酒技术”错,由“人们从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懂饮酒”的结论,不能得出“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酿酒技术”的结论。故选C。【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由“一开始,考古学者们便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对于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均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详细的考古计划”,可知“进步和高水平发展”体现在:发掘前制定详细考古计划,使发掘更有针对性、科学性。②由“此次发掘更是充分运用考古勘探发掘系统,实现考古发掘记录资料的数字化,通过数据采集、绘图照相、三维建模、扫描记录等做法,定期更新考古日志,以方便实现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可知“进步和高水平发展”体现在:广泛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考古资料数字化。③由“学科方面,则联合启动了动植物学科、环境学科、DNA、残留物分析等超过二十项学科”,可知“进步和高水平发展”体现在:实现多学科联合互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地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地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地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地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1941年3月26日(有删改)文本二: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管事的”和“两个戴着皮帽子的”都对耿大先生的信封上的文字非常熟悉,可见大先生对儿子的思念已成病态。B.父亲年青时参加过革命党,儿子加入抗日军,小说将两代人的青春故事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的担当精神。C.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可揣想其辗转不定的处境;而耿少爷走后家中日益破败、人心渐散,也预示耿家的悲剧结局。D.从希望儿子“碰了钉子”到“一字不提”,再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北中国”为题,创作于1941年,这种时空组合能让读者很自然地想起那片苦难的土地和那段艰难的岁月。B.小说开篇描写伐树,有声音却显得冷寂,暗示了当时社会氛围的压抑,作者更是借伐树牵出一系列背后的关键情节。C.耿大先生梦见了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D.小说借耿大先生的个人悲剧来表现时代悲剧,他的死固然与周围的人冷漠疏离有关,但最终还是特定的时代造成的。8.作者多次描写耿大先生对树的不同态度,请分析其中的深刻意蕴。9.请根据文本二第二段的内容,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处的人物对话。【答案】6.D7.D8.①养树、惜树象征着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②伐树则隐喻了家庭命运发生转折以及家败人亡的悲剧。③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9.①表面上说弟弟们尽念日本书,实际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中国人受到物质和精神双重侵袭和奴役的现实,也自然地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②表面上是母子间平实的对话,实际暗示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国人不屈的民族气节,也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解析】【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错误,根据原文“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可知,“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称之为“抗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爱,前后并不矛盾。故选D。【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周围的人冷漠疏离”错误。周围的人把耿大先生幽禁园中,并非“冷漠疏离”,他们是害怕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那就糟了。故选D。【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知,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根据原文“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可知,伐树带来的荒凉感,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根据原文“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可知,焚树体现了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气节,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根据原文画线句子“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可知,表层情节写人物,说弟弟们尽念日本字,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即“中国人受到物质和精神双重侵袭和奴役的现实”。根据“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可知,隐性情节表现时代主题。通过母子间平实的对话点出时代环境与人物关系,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一隐性情节与表层情节相互渗透,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材料二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备注〗①正闺:正门。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智者度A君权B时C调其缓D急而处E其宜F上不敢危G君H下不以危身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释义为“坚持、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同。B.殆,有疑惑、危险、接近、恐怕等含义。文中的“殆”与“百战不殆”的“殆”词义相同。C.赐,文中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词义相同。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为了区分亲疏贵贱,天子立五庙。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B.马匹被杀后,齐景公怒不可遏,不问情由,操起长戈便要亲自去刺杀凶手,其性格中暴躁冲动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C.刖跪未辨认出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马之车,载着妇人出门的齐景公即为国君,于是将其赶回,景公因羞惭不上朝。D.语言上两则材料各具特点,材料一以议论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记叙为主,自然生动,寥寥几语,刖跪形象跃然纸上。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14.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答案】10.CFH11.D12.C13.(1)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马,你的罪该判以死刑。”(2)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与诸侯们齐名吗?(有一样的地位吗?)14.①为纠正国君的错误而劝谏,并非为一己之私利。晏子谏景公不杀马夫,是为保护景公的仁德不受损伤。②婉言讽谏。晏子劝谏景公赏赐并礼待刖跪时,从君民关系切入,语言委婉曲折,富有启发性。③善于揣度国君的心理,长于权衡时机。晏子抓住了景公既悔又愧,还有点记恨的复杂心理,相机给予景公建议。【解析】【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权衡时机,掌握事情的缓急而处理适宜,对上不危及君王,对下也不危害自身。“智者度君权时”中“智者”作主语,“度君”“权时”两个并列短语是谓语部分,所以在C处断开。“缓急”为并列成分做“调”的宾语,不断开;“处其宜”也是动宾结构,不断开;“而”表顺承,联结两个短语,中间不断开,所以在F处断开。“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是对称结构,所以在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固:坚持、坚决。/固:险固地势。句意:坚持进谏又危害自身性命。/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B.正确。殆:危险。句意:对自己来说,又不会造成自身生命危险。/指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C.正确。赐:恩惠。句意:我依靠大夫您的恩惠辅助。/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D.错误。“天子立五庙”错误,根据《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可知,古代天子立七庙。故选D。【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刖跪未辨认……齐景公即为国君”错误。并非“未辨认出齐景是国君”,而是认为其行为举止不妥当,不合君礼,没有君王仪态。故选C。【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临”,面对,对;最后一个“而”,同“尔”,你的;“当”,判处。(2)“今见戮于刖跪”,被动句,翻译成“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戮”,羞辱,侮辱;“齐”,与……等同,一样。【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材料二中,圉人杀马,景公大怒,晏子是假装生气,借斥责圉人劝谏景公,体现了晏子忠心劝谏,矫君之失,保护了君主的名声。结合材料一“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臣子劝谏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综合来看,晏子谏景公的行为是为纠正国君的错误而劝谏,并非为一己之私利。材料二中,景公行为不当,刖跪规劝,景公感到差惭而不去上朝,晏子劝谏时以退为进,晏子并不急于为圉人开脱,而是先论其罪过,让景公放松防备,容易接受他的观点。于是景公下令加倍赏赐刖跪,并免除了他的赋税。材料一说进谏的方法有五种,“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是不可取的。综合来看,晏子劝谏景公时从君民关系切入,语言委婉曲折,富有启发性。材料二中晏子了解景公性格特点,抓住景公悔、愧、恨等复杂心理,比景公于明君,令景公释怀。根据材料一中“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可知臣子进谏要权衡时势。综合来看,晏子善于揣度国君的心理,长于权衡时机。参考译文:材料一《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忠贞正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臣子忠贞正直地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出现过失,那是国家危亡的先兆;看见君主有过失却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忽视君主的危亡,是忠臣不忍为之的。如果进谏三次仍不被采纳就要离开,不离开就会断送性命。断送性命的行为,是有德行的人不会做的事。所以进谏的方法有五种:一是直言进谏,二是和颜悦色、低声下气进谏,三是忠心耿耿进谏,四是鲁莽刚直进谏,五是委婉进谏。孔子说:“我还是比较赞成以委婉的态度进谏啊!”不进谏就会危及君王安危,坚持进谏又危害自身性命,与其危害君王,不如使自身受损。自身遭受危害而进谏始终没有被采用,那么所谏之言也就没什么用处了。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权衡时机,掌握事情的缓急而处理适宜,对上不危及君王,对下也不危害自身。所以(这样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不受危害,对自己来说,又不会造成自身生命危险。从前陈灵公不听泄冶的劝谏并将其杀死,曹羁三次劝谏曹君,曹君都未采纳,于是他便离开了,《春秋》评论要义虽然他们都称得上贤能,但曹羁的方法更符合礼。材料二齐景公有匹马,他的马夫杀死了它,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要亲自去杀马夫。晏子说:“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了,我请求替您数说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马,你的罪该判以死刑;你让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判以死刑;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方邻国诸侯,你的罪又该判以死刑。”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爱的名声啊。”齐景公大白天披头散发,乘着六匹马驾的车,载着妇人,驰出王宫正门。(守门的)刖跪打景公的马并使其返回,(刖跪)说:“你不是我们的国君。”景公羞惭而不上朝。晏子进宫请见。景公说:“先前我有过错。披散着头发,驾六马之车驰出正门,刖跪打马并把车子赶了回来,说:‘你不是我们的国君。’我依靠大夫您的恩惠辅助,得以率领百姓敬守宗庙。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与诸侯们齐名吗?”晏子回答道:“国君不要记恨憎恶这件事。我听说,臣下不能忠谏直言,上面就会有昏庸不明的君王;民众多忌讳直言,君王就会有骄纵的行为。古时候,贤明的君王在上,下面就会有直言忠谏;国君好善,百姓就不再讳言。现在国君有过失行为,刖跪敢于直言加以禁止,这是国君的福分啊,所以臣前来庆贺。我请求君王奖赏他,借此来表明国君好善的美德;礼遇他,借此来表明国君接受谏言的态度。”景公笑道:“(这样)可以吗?”晏子答:“可以。”于是下令赏赐给刖跪加倍的财产并免去赋税,一时朝中安定无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宋】陈亮话杀浑①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②。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③。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备注〗①杀浑:杀同“煞”,止住;浑,简直。②伊:即伊尹,商时名臣。葛: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③斗绝:即陡绝。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词人满心而发,自己虽有救国良策,亦无从施展,说得再多都只是闲说一场罢了。B.“千里情亲长晤对”两句谓友人虽远隔千里,也会有如常会面般的亲切,只要两人见解一致,就能体察对方的“本心”。C.“天下适安耕且老”两句,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D.全词慷慨沉痛,寓悲于壮,气势雄健,文辞典丽宏富,又杂之以俚语方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16.作为辛派词风的一员干将,陈亮所作之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词亦然,请分析。【答案】15.C16.①手法相似,两词都运用典故。本词用伊尹、诸葛亮及刘备等典故,表达词人复杂的情感。《永遇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抒发对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②主题相似,都含悲愤之情。两首词情感真挚,都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

③词风相似,都有豪迈之势。本词“几番际会,风从云和”奔放雄豪,写出男儿建功立业之志。《永遇乐》中的“金戈铁马”,慷慨激昂,突显英雄豪情气概。【解析】【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错,实际是因“天下偷安”,而引起词人的悲愤之语。故选C。【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手法相似,两词都运用典故。本词“为伊为葛”一句用伊尹、诸葛亮及刘备等典故,表达词人复杂的情感。《永遇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几句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抒发对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其次,主题相似,都含悲愤之情。本词“天下适安耕且老”一句中,“天下适安”即“天下苟安”,体现了词人的愤慨。《永遇乐》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几句,表达了词人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同样表达对统治者苟安一隅的不满。两首词情感真挚,都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最后,词风相似,都有豪迈之势。本词“几番际会,风从云和”两句的意思是:人们融洽相处,只求志同道合。奔放雄豪,写出男儿建功立业之志。《永遇乐》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的意思是: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慷慨激昂,突显英雄豪情气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毕业纪念册上,小刚引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寄语同学要兼具“内美”与“修能”,提升自身的高度。(2)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阿房宫赋》中作者从最普遍的人心角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人心相通的道理。(3)古人对水有不少雅称,如小而深的水称为“潭”,大而深的水称为“渊”。古诗文中含有“潭”或“渊”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下临深潭微风鼓浪/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这是西晋文学家束皙所写《饼赋》中的一段。试想,(甲),烈风阵阵,人们起床以后,又饿又冷,浑身颤抖,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一碗滚烫的汤饼下肚更舒服呢?汤饼是什么?①,就是饼撕碎了泡在汤里,类似今天羊肉泡馍或牛肉罩饼。实则不然。古时所有的面制食品,包括蒸的、煮的、烤的,都称为饼。《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的“炊饼”原本叫做“蒸饼”,其制作方法与馒头有不少类似,因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而被改称“炊饼”。汤饼则是在开水里煮熟的面食,即面条或面片。北魏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九“饼法”里对汤饼制作有详细介绍:把面团揉搓成大拇指粗细,按扁,再以二寸为度,用手一段段掐断,投沸水中,用急火煮熟。②,不过改用刀削而已。有趣的是,在很久以前,(乙)的汤饼却是人们盛暑的时令食品,《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是也。伏日进食汤饼的习俗应与古代的伏祭活动有关。古时每年六月和十二月举祭祀仪式,祈福禳灾,分别叫伏祭和腊祭。《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就是这个意思。由汤饼辟恶,后世还进一步发展出了祈福的食俗。如孩子生日吃长命面,老人寿诞吃长寿面。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赠进士张盟》诗云:“忆尔悬弧弓,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可见,③。当然,(丙)的盛夏吃热面条显然不太舒服。聪明的古人想出了一种宜于夏季食用的“饼”——冷淘。18.下列语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加点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C.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D.“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19.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不超过20个字。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提到的“蒸饼”“汤饼”从构词角度看都使用了“制作方法+饼”的结构,比如“烧饼”。生活中还有哪些“饼”的命名也使用了这种构词法?请列举4个。【答案】18.A19.①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②现在的刀削面做法与之类似。③唐代就出现了这种风俗。20.甲:天寒地冻乙:热气腾腾丙:骄阳似火21.错误1:“其制作方法与馒头有不少类似”,改为“其制作方法与馒头类似”或“其制作方法与馒头有很多相似之处”;错误2:避讳与后面的“名讳”语义重复,去掉“避讳”中的“讳”字。22.示例:炒饼、烙饼、烩饼、灌饼、煎饼、飞饼、焖饼。【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加点处破折号用法是对前文进行解释说明。A.解释说明。B.话题突然转变。C.对前文进行概括或总结。D.声音延长。故选A。【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就是饼撕碎了泡在汤里,类似今天羊肉泡馍或牛肉罩饼。实则不然”可知,有些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认为汤饼是将饼撕碎泡在汤里,故此处可填: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②根据“不过改用刀削而已”可知,汤饼的制作方法与刀削面相似只是用的工具不同,故此处可填:现在的刀削面做法与之类似。③根据“唐代著名诗人刘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