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部分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吉林市部分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吉林市部分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吉林市部分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吉林市部分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吉林省吉林市部分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年来,大小人物各类日记的整理、出版、研究工作如火如荼,所谓“日记学”颇具规模,也使“日记”这一特殊的文字品类,增添了更多的认知可能,成为一道别致的文化现象。日记作者大多按年月日记录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动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友朋往来、私人生活等不同侧面,内容包罗万象,蕴藏丰富。这让众多读者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得以在碎片化的阅读中,拼接日记主人的人生轨迹,汲取深厚广博的智慧。日记犹如当下的朋友圈,作者在选择“对所有人可见”或“对自己可见”时,所顾忌的程度肯定不同。比如鲁迅先生的日记,最初具有备忘性质,不具备“作品性”,也不亲近读者。鲁迅生前并不准备发表自己的日记,在鲁迅手定的著述目录二纸中,就不包括日记。在日记体杂文《马上日记》中,鲁迅先生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谈到自己的日记。对于自己日记的读者,鲁迅强调说:“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样日记的人们很不少。”至于日记的内容,他写道:“我的日记……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对于自己特意写给别人看的日记,鲁迅曾有过率直幽默的自白:“因为这是开首就准备给第三者看的,所以恐怕也未必很有真面目,至少,不利于己的事,现在总还要藏起来。”对于那种“以日记为著述”的日记,比如“上自朝章,中至学问,下迄相骂,都记录在那里面”的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鲁迅颇不以为然。对这套日记,鲁迅曾以调侃的口吻评价道:“若有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却不妨模仿着试试”,但同时也指出此书“不像日记的正脉”。依鲁迅先生的逻辑,“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心态偏离了日记正脉。正是由于日记具有相当的私密性和敏感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名人时贤的日记很少公开,很少引起关注。日记,是人们生活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回顾自己思想变化、心灵升华的一面镜子,乃个人心灵独唱。致力于日记写作与传播数十年的自牧先生,有此见解:“日记首先要真实,其次才讲文采。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可自欺欺人。修饰润改过往的日记,便等于篡改过去的历史。一个人,要敢于对过往的一切予以承认,发生了的,便是存在;存在了的,就成了历史。”考据学者、文化史学者、传记作家特别重视日记,是因为他们从日记这个“宝藏”里,能够见到“活的”关于个人、关于当时社会的记载。如何确保“活的”就是“真的”呢?在源头上,日记作者有所隐瞒的现象,不胜枚举。而碍于隐私和其他各种原因,日记整理过程中也存在删削。清史研究专家孔祥吉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封建文人是要面子的,为了种种原因,他们把已经写好的日记进行改删。因此,要特别注意考据的问题,否则会误入歧途,写出不真实的历史。(摘编自卢昱《擦亮日记中的真实镜像》)材料二: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日记学”也应进入学术规划之中。在《晚清日记中的世情、人物与文学》的前言中,张剑指出,既有的中国近代日记研究存在缺乏总体性研究、日记文献整理不足、日记文献整理品质不高、缺乏新鲜视角与深入挖掘等问题,希望通过全面清理中国近代日记文献遗产,写出一部具有学术导航和学术深度的“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精心选择一批学术价值高、流传稀少以及数据库难于辨识的稿钞本日记做有难度和深度的整理,并在整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日记作者的自我形象建构、日记的产生与流转过程、日记与科举、日记与民俗、日记与身体、情感、心态等诸多关系的研究,尤其强调要加强对近代日记理论研究的重视,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具有高级分析功能的中国近代日记文献数据库。他呼吁以中国近代日记文献为核心,以“叙录”描绘其形貌,以“整理”锻造其骨肉,以“研究”凝聚其神魂,以“数据库”开发其潜能,注重文献整理与理论阐释相结合,以期多角度、多方位地建立起有血有肉、多元共生的“中国日记学”。在《私史微观: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多元透视》中,廖太燕也提出,“中国日记学”的构建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条件。日记文献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价值,积极推进日记研究有利于更为有效地服务当下的学术发展与文化建设,对于我们真实全面地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至关重要,建立“中国日记学”正当其时。(摘编自唐娒嘉《中国近代日记研究的拓展、反思与未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日记是特殊的文字品类,虽然给读者呈现的是碎片化的阅读,但是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涵盖某一时期的方方面面。B.日记的作者有权选择日记是只给自己看,还是也可以允许别人阅读,只不过不同的选择带来的顾忌程度有所不同。C.有时一些名人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日记,这是日记本身的私密性决定的;而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日记则敏感性较低。D.我们需要全面清理中国近代日记文献遗产,写出高水平学术著作,这样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日记研究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撰写日记的人越来越多,直接促进日记学的规模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B.日记能记录人们日常生活,也能帮人回顾个人心路历程。自牧先生认为对以前日记修饰润改的做法不可取。C.要想确保“活的”就是“真的”,必须重视对日记的考据,这是因为有些日记存在有所隐瞒或删改的情况。D.建立“中国日记学”,积极推进日记研究,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这是日记文献的诸多价值决定的。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郁达夫所写的日记内容之丰,艺术成就之大,并不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下。B.戊戌政变后,翁同稣怕受牵连,改换了日记中曾来拜访的“康有为”的名字。C.上世纪60年代初,《雷锋日记》出版发行,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雷锋的需要。D.作家小王把他的微信朋友圈权限设置成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为最近三天。4.对于日记,鲁迅有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分析。5.构建“中国日记学”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A3.B4.①认为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②自己的日记,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自己这种备忘录式的日记,可以日常琐屑千篇一律,枯燥乏味,无所谓面目和真假。)③写给别人看的日记,未必有真面目。④“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日记,不像正脉。5.①以中国近代日记文献为核心。②全面清理日记文献遗产,完成具有学术价值的“中国日记文献叙录”。③精选一批稿钞本日记,做有难度有深度的整理和研究。④建立具有高级分析的功能的“数据库”。⑤研究者要具备注重文献整理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研究能力。⑥研究者要具备有注重考据、辨别日记信息真伪的意识。【解析】【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日记则敏感性较低”曲解文意。从材料一相关内容“是由于日记具有相当的私密性和敏感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名人时贤的日记很少公开,很少引起关注”“对于自己特意写给别人看的日记,鲁迅曾有过率直幽默的自白:‘因为这是开首就准备给第三者看的,所以恐怕也未必很有真面目,至少,不利于己的事,现在总还要藏起来。’”得出结论,文本的意思是,特意写给别人看的日记,可能经过修饰润改,未必很有真面目。故选C。【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近年来,撰写日记的人越来越多”于文无据。材料一中只是提到了“大小人物各类日记的整理、出版、研究工作如火如荼。所谓‘日记学’颇具规模,也使‘日记’这一特殊的文字品类,增添了更多的认知可能,成为一道别致的文化现象”。故选A。【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要确保日记的真实或者是要辨识日记的真假。A.说的是郁达夫日记的成就和影响。B.证明了要注意日记的考据,还原历史真实。能够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C.强调的是日记的教育功能,虽可佐证第一段的观点,但却不能证明材料一的主要观点。D.虽然第二段用当下朋友圈与日记作类比,但并没表明当下朋友圈就是日记。故选B。【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二段“比如鲁迅先生日记,最初具有备忘性质,不具备‘作品性’,也不亲近读者。鲁迅生前并不准备发表自己的日记,在鲁迅手定的著述目录二纸中,就不包括日记”可知,鲁迅认为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从材料一第二段中“我的日记……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可知,鲁迅认为自己的日记,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从第三段“对于自己特意写给别人看的日记,鲁迅曾有过率直幽默的自白:‘因为这是开首就准备给第三者看的,所以恐怕也未必很有真面目,至少,不利于己的事,现在总还要藏起来。’”可知,鲁迅认为写给别人看的日记,未必有真面目。从第三段“鲁迅曾以调侃的口吻评价道:‘若有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却不妨模仿着试试’,但同时也指出此书‘不像日记的正脉’”可知,鲁迅认为“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日记,不像正脉。【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二第一的“他呼吁以中国近代日记文献为核心,以‘叙录’描绘其形貌,以‘整理’锻造其骨肉,以‘研究’凝聚其神魂,以‘数据库’开发其潜能,注重文献整理与理论阐释相结合,以期多角度、多方位地建立起有血有肉、多元共生的‘中国日记学’”,可以总结出应该以中国近代日记文献为核心。从材料二第一段“希望通过全面清理中国近代日记文献遗产,写出一部具有学术导航和学术深度的‘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可以总结出应全面清理日记文献遗产,完成具有学术价值的“中国日记文献叙录”。从材料二第一段“精心选择一批学术价值高、流传稀少以及数据库难于辨识的稿钞本日记做有难度和深度的整理,并在整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日记作者的自我形象建构、日记的产生与流转过程、日记与科举、日记与民俗、日记与身体、情感、心态等诸多关系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应精选一批稿钞本日记,做有难度有深度的整理和研究。从材料二第一段“尤其强调要加强对近代日记理论研究的重视,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具有高级分析功能的中国近代日记文献数据库”可以总结出应建立具有高级分析的功能的“数据库”。同时,对研究者也要提高要求,如研究者要具备注重文献整理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研究能力,不能只是对日记内容的整理,也要有理论的阐释。研究者还要具备有注重考据、辨别日记信息真伪的意识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铁鱼的鳃许地山①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望着那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游行,大队过去之后,路边闪出一个老头,头发蓬松得像戴着一顶皮帽子,西服缝补得走了样了。他手里抱着一卷东西,匆忙地越过巷口,不提防撞到一个人。“雷先生,这么忙!”“唔,黄先生,你也是从避弹室出来的罢?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可不是!”黄笑着回答他。黄问起他手里抱着的是什么东西,他说:“这是我的心血所在,如有兴致,请到舍下,我打开给你看看,还要请教。”黄早知道他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厂,以致他一辈子坎坷不得意。这老人家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心想他手里所抱的,一定又是什么武器图样了。他顺口地说:“雷先生,我猜又是什么‘死光镜’“飞机箭’一类的利器图样罢?”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有新发明,当然要先睹为快的。”“只看这蓝图是没有趣味的。我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黄头一次到他家,看见四壁挂的蓝图,各色各样,说不清是什么,一张小小的工作桌子,锯、钳、螺丝旋一类的工具安排得很有条理,架上放着几只小木箱。“这就是我最近想出来的一只潜艇的模型。”雷到架边把一个约为三尺的木箱拿下来,取出一条“铁鱼”来,说:“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我这潜艇特点是在它像一条鱼,有能呼吸的鳃,还有艇里的水手,个个有一个人造鳃,万一艇身失事,人人都可以迅速地从方便门逃出,浮到水面。”他一面说,一面演示,黄有点不耐烦了。雷的兴趣还是在他的铁鳃,他不歇地说他的发明怎样有用,怎样可以增强中国海的军备。“海军船坞于你这样的发明应当注意的,为什么他们让你走呢?”“你要记得那是别人的船坞呀,先生。”“你为什么要辞工呢?”“我研究潜艇,他们怀疑我是奸细,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照理想,你应当到中国的造船厂去。”雷急急地摇头说:“中国的造船厂?不成,要踏进那厂的大门的,非得同当权的有点直接或间接的血统或裙带关系,不能得到相当的地位。”“你老哥把世情看得太透彻,看来你的发明是没有实现的机会了。”“有什么法子呢?我只希望我能活到国家感觉需要而信得过我的那一天来到。”黄已踏出厅门,说:“再见罢,我也希望你有那一天。”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了,市民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船沉下去了,许多人往岸上逃生,雷身边只剩十几元,只好随着一班难民在街边打地铺,身边是一个中年妇人带着两个孩子,他们互相照顾。一天,在大街遇见黄,各人都诉了一番痛苦。黄把他拉到一个小茶馆去,老头子就告诉他那潜艇模型已丧失了。他身边只剩下一大卷蓝图,和那一座铁鳃的模型。出了茶馆,到西市来,小饭摊主人就嚷着:“雷先生,信到了。”雷几乎喜欢得跳起来,儿媳妇给他汇了一笔到马尼刺②的船费及其它费用,黄也赞成他去。他不愿,说他的发明是他对国家的贡献,将来总有一天要大量地应用。黄知道他有点戆气;也不再去劝他,就告辞走了。他对妇人说,他明天就要下船,给她五十元,说钱是给她做本钱,经营一点小买卖。她感激到流泪,眼望着他带着那卷剩下的蓝图与那一小箱的模型走了。船离港之后,黄直盼着得到他的消息,过了好些日子,他才从一个赤坎③来的人听说,有个老头子搭上两期的船,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黄不觉滴了几行泪,想着那铁鱼的鳃,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一九四〇年(有划改)〖备注〗①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②马尼剌,即马尼拉(Manila),菲律宾共和国的首都。③赤坎,地名,今属广东湛江。文本二:一心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唐明华听说郭永怀要回国,同事大惑不解。“搞研究,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条件,你为什么非要回去呢?”郭永怀目光澄激,答道:“我来留学,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呀!”1960年初春,李佩发现,丈夫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甚至彻夜不归,心想:搞理论研究,至于这样吗?郭永怀闷了一会儿,憋出一句:“别问了。”不久,他“失踪了”。郭永怀伫立在沙漠中一片空旷的靶场上。朔风凛冽,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实验场区没有帐篷,也没有座椅。站乏了,冻透了,只能咬牙坚持。终于挨到开饭时间,郭永怀和大伙一样,用开水把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泡软,就着咸菜,凑合一顿。因为粮食短缺,许多人得了浮肿病……有关工作和生活的任何细节都必须守口如瓶。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有时,甚至跑到帐篷里亲自搅拌炸药……1964年10月16日清晨,新疆,罗布泊腹地。“轰隆隆——”一声巨响,石破天惊,巨大的蘑菇云缓缓升腾,刹那间,郭永怀如释重负,他开心地笑了。1968年12月4日,为了不耽误研发进度,郭永怀决定当晚赶回北京,同事们劝他改乘火车,郭永怀淡然一笑:“我搞了一辈子航空,不怕坐飞机。”凌晨时分,飞机抵达北京的机场时发生了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清理现场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两具烧焦了的遗体紧紧拥抱在一起,同事们辨认出遇难者就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当两具尸骨分开时,人们的脑袋“嗡”地炸开了——那只熟悉的公文包就紧紧贴在郭永怀的胸口!——生死关头,科学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保护科研资料,打开一看,里面的资料完好无损。旁边的同事扑通跪倒,痛哭失声……二十二天后,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发射成功,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稍。(《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9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雷先生回答黄先生时说“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表达了他对壮丁队游行的讽刺和对现实处境的怨愤。B.雷先生把世情看得“太透彻”了,所以找工作到处碰壁,就连黄先生也认为他的发明是“没有实现机会了”的,但对他还是抱有希望。C.“搞理论研究的,至于这样吗?”面对妻子的疑惑与担心,郭永怀先是“闷”了一会儿,才“憋”出一句“别问了”,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波澜。D.为了尽快地取得爆炸模型,郭永怀不计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亲自搅拌炸药,不怕坐飞机,表现出一位科学家面对危险时的无惧与坦然。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的标题,设了悬念,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围绕着“铁鱼的鳃”将雷先生不幸的人生遭遇巧妙地串连在了一起。B.文本一的最后,黄先生因雷先生落水而难过,他认为“铁鱼的鳃”发明太早,要潜在水底,这看似无理,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C.文本二中“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鞘”一句,用比喻来描绘导弹发射升空的壮观景象,结尾这样处理意味深长。D.雷先生和郭永怀,生活时代并不同,但作为科学家,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国家的忠诚是一致的,可见两个文本的主旨也是一致的。8.作家老舍说过,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幕布。请结合文本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9.同样是写科学家的故事,因文体不同,在叙事艺术上也有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比较并作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交代时代背景。战争爆发,当局腐败,政治黑暗,社会生活混乱。②塑造人物形象。如雷先生书房中的各种陈设,凸显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爱痴迷。③揭示作品主题。科学家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悲剧,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9.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报告文学,强调真实。②文本一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进程,文本二截取典型细节展现人物品格。③文本一笔调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文本二语言准确有力,触动人心。【解析】【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对壮丁队游行的讽刺”错,游行队伍是“预备保卫国土的”,雷先生的话“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只是表达对现实环境的忧虑,没有讽刺意味。B.“雷先生把世情看得‘太透彻’了,所以找工作到处碰壁”错,原文“我研究潜艇,他们怀疑我是奸细,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可见原因还有雷先生不愿把图样给外国人,不想给他们工作;此外“但对他还是抱有希望”错,原文“再见罢,我也希望你有那一天”表明黄先生不认为雷先生的发明有实现的机会。D.“为了尽快地取得爆炸模型”错,原文是“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故选C。【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可见两个文本的主旨也是一致的”错,文本一雷先生的发明没有实现,是因为他生活在抗战时期,英雄无用武之地,文章委婉批判了国民党执政当局腐败的政治;而本文二则歌颂了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为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怀。两文主旨并不一致。故选D。【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文本开头写“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望着那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游行”,“警报”“保卫国土”等描写交代了时代背景,战争爆发;再结合雷先生和黄先生对话中交代的“黄先生,你也是从避弹室出来的罢?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可知,老百姓在“演习逃难”,表明抗战并未取得效果;文章后面也写到这样的环境“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了,市民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船沉下去了,许多人往岸上逃生”,写出当时社会生活混乱;雷先生“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喜欢研究武器,但“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表明当局腐败,政治黑暗。文章中间部分描写雷先生家中的陈设,“黄头一次到他家,看见四壁挂的蓝图,各色各样,说不清是什么,一张小小的工作桌子,锯、钳、螺丝旋一类的工具安排得很有条理,架上放着几只小木箱”,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工作者的房间,从房间中的物品和陈设可以看出雷先生对于科学研究的热爱。这部分环境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生活在这样一个抗战的混乱时代,加上黑暗腐朽的国民党当局,雷先生这样的科学家最终报国无门,小说结尾“有个老头子搭上两期的船,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雷先生的发明最终“潜在水底”,揭示作品主题。科学家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悲剧,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比如小说塑造了一个热爱科学研究,却报国无门、最终和他的发明一起葬身海底的科学家雷先生的故事;文本二是报告文学,强调真实,写了郭永怀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最终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以及飞机失事,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临死前与警卫员一起保护了研究资料的事迹。文本一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进程,如开头写雷先生与黄先生对话“有新发明,当然要先睹为快的”“只看这蓝图是没有趣味的。我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引出后文黄先生到雷先生家里参考模型;再通过两人对话交代了雷先生的发明不被采用,他不愿交给外国人等,塑造了雷先生的形象;文本二截取典型细节展现人物品格,如“郭永怀和大伙一样,用开水把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泡软,就着咸菜,凑合一顿”“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有时,甚至跑到帐篷里亲自搅拌炸药……”“两具烧焦了的遗体紧紧拥抱在一起”“那只熟悉的公文包就紧紧贴在郭永怀的胸口”“打开一看,里面的资料完好无损。旁边的同事扑通跪倒,痛哭失声……”。文本一笔调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如“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委婉反映出当局政治黑暗腐败;“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惋惜雷先生“科学救国”在当时只是空想。文本二语言准确有力,触动人心,如“我来留学,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呀!”“一声巨响,石破天惊”“二十二天后,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发射成功,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稍”。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谷之身,亦有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毂结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入大宫,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蒙毂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毂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跬,田六百畛。蒙觳怒曰:‘毂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①乎?’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冒②。”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若君王诚好贤,此臣者,皆可得而致之。”(摘编自《战国策·楚策一》)材料二:十一年,威王卒,子怀王熊槐立。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适为秦使齐,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跬。”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遍,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摘编自《史记·楚世家》)〖备注〗①无君:指不得仕。②无冒:指子孙不在显位。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君相楚A而攻魏B破军杀将C功D莫大焉E冠之上F不可G以H加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谷,本意是不结果实,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B.“以忧社稷者乎”与“余岂虑无君乎”都使用了疑问语气词“乎”,但用法并不相同。C.适,文中是恰好的意思。与成语“适当其冲”“适逢其会”中的“适”字含义都相同。D.“蛇固无足”与“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敖子华推崇令尹子文,是因为令尹子文勤于政事,廉洁守法,安于贫困,是为国家安危而忧虑的臣子。B.楚都沦陷,君王公卿逃难,蒙毂潜回楚宫,背上楚国的离次大典逃亡,为楚昭王保留了治国的法律依据。C.莫敖子华追叙楚灵王的故事,指出君王的行为对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劝谏楚威王应“好贤”而“致之”。D.为楚国冲锋陷阵的将士,按楚国军功法,最高可以得到上柱国将军官职,封上等爵位,手执蛙玉的赏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2)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14.昭阳将军是否符合楚威王所问求的“忧社稷者”?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0.BCE11.D12.D13.(1)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女子,楚国的人便少吃饭(使自己的腰都细起来),以致要倚着、扶着东西才能起立。(2)齐国很畏惧您,您凭这些立威名身处高位也就够了,官爵也不可能再增加了。14.威王所问求的“忧社稷者”是“为爵劝,不以禄勉”的大臣;昭阳将军被陈轸以“持满之术”劝说而放弃征战,忧虑的是个人的生死、爵位、俸禄等,所以不符合威王所问求的“忧社稷者”。【解析】【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今天您身为楚相来攻打魏国,已打败魏军杀死魏将,没有比这再大的功劳了,官职爵禄不可能再增加。“破军杀将”前省略主语“君”,句子结构完整,前后BC处断开;“焉”是兼词,是“大”的后置状语,“焉”后E处断开。故选BCE。【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表疑问;表反问。句意: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吗?/我难道会去忧虑个人有无官做吗?C.正确。句意:陈轸恰好替秦国出使齐国。/正好对着冲要。/恰巧碰上那个机会、时机。D.错误。都是“本来”的意思。句意:蛇本来没有脚。/我本来就觉得好笑,并不相信。故选D。【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最高可以得到上柱国将军官职,封上等爵位,手执珪玉的赏赐”错误,由原文“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可知,最高可以到令尹。故选D【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约食”,节食;“冯”,同“凭”,倚着,靠着;“冯而能立,式而能起”,互文手法,倚着、扶着东西才能起立。(2)“是”,这,这些;“居”,身处高位;“重”,增加。【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亦有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可知,威王所问求的“忧社稷者”是“为爵劝,不以禄勉”的大臣;昭阳将军被陈轸以“持满之术”劝说而放弃征战,忧虑的是个人的生死、爵位、俸禄等,所以不符合威王所问求的“忧社稷者”。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威王问莫敖子华,说:“从先君文王直到我这一辈,真的有不贪求爵位,不贪求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吗?”莫敖子华回答说:“过去有个令尹子文,他上朝的时候身穿简朴的黑丝绸衣服,在家的时候身穿简朴的鹿皮衣服;天还没有亮他就起来等在了朝堂上,太阳落山了才回家去吃饭;吃完早饭而顾不上晚饭,连一个月的粮食都没有储存。“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吴国连攻三关,攻入楚都。楚国国君逃亡,大夫跟随其后,百姓流离失所。楚臣蒙穀在宫唐与吴军遭遇,蒙穀撇开吴军跑到楚都,来到楚宫,背上楚国法律离次大典,乘船浮游于江上,逃到云、梦地区。后来楚昭王返回楚都,蒙穀献出了离次大典,朝中官员便有法可依,因此百姓才得以治理。蒙穀立了大功,等于使楚国得以保全,于是楚王封他为执珪,给他封地六百畛。蒙穀生气地说:‘我并不是一般贪图爵禄的大臣,我是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国家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个人有无官做吗?’于是他隐居到磨山之中,直至现在仍然没有爵禄。”楚王叹息道:“这些都是古人,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莫敖子华回答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女子,楚国的人便少吃饭(使自己的腰都细起来),以致要倚着、扶着东西才能起立。如果大王真是喜好贤臣,上述这些贤臣,都是可以被大王罗致来的。”材料二:十一年(前329),威王逝世,儿子怀王熊槐即位。怀王六年(前323),楚国派柱国将军昭阳率军攻打魏国,在襄陵打败魏国。楚国又调军攻打齐国,齐王十分担心。陈轸恰好替秦国出使齐国,(对齐王)说:“君王不要担忧,请您允许我让他撤军。”于是陈轸立即到楚军中去会见昭阳,说:“我想听听楚国的军功法,打败敌军杀死敌将的有功之臣将赏赐什么?”昭阳说:“授予上柱国将军的官职,封给上等爵位,让他手执珪玉。”陈轸说:“楚国还有比这个更尊贵的赏赐吗?”昭阳说:“令尹。”陈轸说:“今天您已经做了令尹,这是楚国最高的官位。我请您允许我打个比方。有人赠给自己的舍人们一杯酒,舍人们说:‘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喝的,请大家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成就赏给谁这杯酒。’一个人说:‘我先画好了。’举起酒杯站起身又说:“我能给蛇添上足。’等到他为蛇画好足时,后于他画好蛇的人夺过他的酒一饮而尽,说:‘蛇本无足,今天你替它添上足,这就不是蛇了。’今天您身为楚相来攻打魏国,已打败魏军杀死魏将,没有比这再大的功劳了,官职爵禄不可能再增加。您又调动军队想要攻打齐国。齐国很畏惧你,您凭这些立威名身处高位也就够了,官爵也不可能再增加了。每次都打胜仗却不知适可而止的人,将会死于战事,死后爵位也要归还国君,这就像画蛇添足一样啊。您不如率军返楚对齐施恩施德,这就是永处高位的策略啊。”昭阳说:“好吧。”于是率军离开齐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备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16.诗人怎样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解析】【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不是“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看浩荡千崖秋色”写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想到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泪水滂沱。结尾“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这些都属于借景抒情。结合注释可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用典,意思是说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这是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意思是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这里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这是拿少年的才华与如今才气凋尽进行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还有“常恨世人”三句词人是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这是把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而对于曾皙的回答,孔子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2)在参观古建筑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宣传语:“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不使用一根钉子,全靠卯结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我们在《阿房宫赋》中就能找到例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将其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个字。【答案】(1)夫子哂之吾与点也(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拜访陈子展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就像瞻望一棵树。老先生从楼上走下来,稳稳地;坐在那里,腰板挺得笔直;眉毛重,斜挑上去,有几分武人之相。听我们说清来意,呵呵笑起来:“你们这个刊物,在三十年代,最适合中青年了,可以训练很多年轻人。廖沫沙、徐懋庸,都是这样的刊物培养出来的。李健吾,也是那时出来的,署名刘西渭,写得真好。三十年代出了一大批人。现在关乎中青年的刊物,政治的有,文艺的没有,你们正好补这个空子。你们这个(刊物)是有用的,积极的,培养人的写作能力,做学问的能力,使其(能力)成熟了。”在我们外出组稿的同时,家里也在①地筹备刊物的封面设计、广告文宣、邮局征订。二十年代初,茅盾曾在上海主编《小说月报》,如今借用这个题目出选刊,自然请茅公题写刊名最当。轮到《散文》,请谁题这两个字最合适,意见就不一致了,还是美术组拿出个主意:去碑帖里选古人的墨宝。美编陶家元原本就是书法家,比对诸家法帖,千挑万选,辑出了王羲之两个行书字,单看倒也没什么特别,拼在一起,却是工稳又不失随意,古雅中带着灵气,就像王右军专为我们(散文)创刊题写的,大家齐声叫好。有了这样两个字,美编朱欣根又邀请画家孙其峰用淡墨画出梅、兰、竹、菊,逐期铺做底纹,古字名画,②。封面站住了,发刊词都不必再写,实物拿在手里,宗旨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老先生稳稳地从楼上走下来,腰板笔直地坐在那里,眉毛重且斜挑上去,有几分武人之相”,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0.下列句子中的“成熟”和文中加点的“成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款产品的销售市场已经成熟。B.他还是个毛头小子,幼稚得很,一点都不成熟。C.一定要挑选硬实但已成熟的水果。D.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答案】18.①紧锣密鼓;②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映成趣);③一目了然19.①原句将“稳稳地”“腰板笔直”等状语放在后面,起强调作用,突出老先生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形象特点。②原句多用短句,增强了画面感和表达的节奏感。20.A【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大家讨论题刊、设计封面等可知,此处应该填写表达积极、紧张筹备之意的成语,故可填“紧锣密鼓”。紧锣密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第二空,由前文陶家元辑出“工稳又不失随意”“古雅中带着灵气”的字,以及画家孙其峰以淡墨画出梅、兰、竹、菊可知,字、画二者互相衬托,更显出文雅,故可填“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得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第三空,由前文“封面站住了、发刊词都不必再写”可知,封面的古字名画将刊物的宗旨体现得很清楚,让人一看就明白,故可填“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首先比较原句和改句的区别,从改动的地方进行对比分析。从原句和改句的对比来看,原句将状语提前,用短句进行表达,突出强调了老先生走路的“稳”,腰板的笔直,以及武人之相。而改句采用正常的语序,平铺直叙,没有对这三方面进行强调,也就无法综合突出表现老先生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形象特点。②原句多用短句,如“稳稳地”“腰板笔直”“眉毛重”“斜挑上去”,短句一句一顿,一句就是一个画面;而且停顿多,节奏感强,增强了画面感和表达的节奏感。【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原文和A项的“成熟”都指事物发展达到完善地步。B.指心智发育完全,稳重;C.指植物的果实或水果成长到可收获的程度;D.指心智发育完全,稳重。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感冒,另一种是流行性感冒。①,却是由两种不同的病毒引起的。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是鼻病毒、副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