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先秦时期,“诗”是一种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乐”除了具有当代音乐之义,还是乐、诗、舞的统称。正如郭沫若所言:“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可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都可以涵盖。”可以说,“诗”和“乐”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但“乐”是“诗”的根本,起着主导作用,而“诗”依附于“乐”,是“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诗”“乐”与“礼”的关系十分密切,“礼”作为“诗”“乐”最初的载体,是“诗”“乐”的内在尺度。先秦儒家认为,声与言相结合产生诗乐,诗乐与言的结合为乐礼,由此实现了诗、礼、乐的统一。诗、礼、乐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追求的“和”。然而,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确立客观上推动了“诗”的普及与发展,也推进了“诗”的独立进程,从“诗乐结合”到“诗乐相分”、从“声言志”到“诗言志”都体现了“诗乐关系”的调整与发展。不过,在这一进程中,“礼”始终是“诗”“乐”的内在属性。先秦时期,“乐以彰礼”是“乐”的本质特征,即通过发挥“乐”的社会政治功能,来维护和强化等级制度。西周初期,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建立完备的礼乐祭祀制度是稳定天下、巩固统治的头等要事。与此同时,“乐”常被西周统治阶层当作一种教育手段,通过在贵族子弟和少部分优秀百姓子弟的音乐教育中注入政治“韵味”,使其成为政权的附庸者。在周朝的教育中设有大学。在大学内,按东、西、南、北、中分别设有“成均”(习乐之处)、“上庠”(习书算之处)、“东序”(习射之处)、“瞽宗”(演礼之处)、“辟雍”,这些都与“乐”有着密切关系。至西周后期,时局动荡、礼崩乐坏,周宣王试图通过在制度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护“礼乐之尊”,恢复“天下大服”局面。由此可见,“乐”的本质特征在于以系统化的礼乐制度团结举国上下,充分彰显了“礼”的政治教化功能。“乐主诗从”是先秦“诗”的内在本质,即“诗”源于“乐”,并多依附于“乐”而存在。首先,诗源乐名。先秦时期,即兴谣诗被看作“诗”的原始形式。至春秋时期,“诗”开始不再附属于乐舞而独立存在,并呈现“不歌而诵”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先秦时期的许多乐篇失去了曲谱而仅剩乐名和文字,许多残存的乐名和文字可以在现今的《诗经》中查到。其次,谈乐及诗。先秦文化中,礼乐诗互为一体,因此谈乐及诗便在情理之中。《礼记·乐记》载:“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句话充分肯定了“乐”的作用和性质,也就是认可了“乐”中之“诗”。“诗,言其志也”,再一次凸显了“诗”的特殊作用及其在“乐”中的地位。由此观之,“诗”从于“乐”,“乐以彰礼”,“礼”亦是“诗”的内在属性。“功成作乐”是先秦乐论的经典原则。在现存文献中,《尚书》最早对“功成作乐”进行记述。《礼记》中也有类似思想。例如,“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这句话对王的权力做了界定,只有建功的王才能制定礼乐,强调“功”在“乐”中的地位,沿袭了先秦乐以歌功的传统。与此同时,在“乐”的创造中也突出了对功的肯定和褒扬,如《武》《大护》《大章》《大夏》《云门》等凸显了对先辈贤王丰功伟绩的歌颂。此外,“八佾舞”“六佾舞”“四佾舞”等更突出功的大小决定了所享受的“乐”的等级。因此,“乐”的价值范畴是对“功”的追求和认可,更是对“礼”的维护。“诗言志”是先秦诗论的价值范畴,其本质是对“德”的强调和肯定。“诗以言志”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其含义是用诗来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志趣。传统文论认为“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但没有指出“志”的具体内涵。春秋末期,孔子以“仁”“礼”为要旨,对“诗言志”进行了总结,得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断。与此同时,孔子还向“诗以言志”注入新的内涵,如“事父”“事君”“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其中“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全面总结和升华,其实质是对“德”的肯定和追求,强调在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中,要以德为先,这样才能实现“和”的效果。所以说,“德”始终是先秦诗论的本质所在和价值追求。(摘编自李含《先秦诗论与乐论的同构及分化》)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的“乐”不仅是乐、诗、舞的统称,而且包含了相关造型美术以及田猎、制作肴馔等日常活动。B.“乐”的本质特征是“彰礼”,统治者往往采取系统化的礼乐制度来达到稳定天下、巩固统治的目的。C.春秋时期,源于“乐”的“诗”呈现出“不歌而诵”的特点而独立存在,但其依然体现“礼”的属性。D.“功成作乐”最早被《尚书》记录,而《礼记》也有类似思想的句子,这些句子强调只要建功就能制乐。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既是“诗”“乐”的载体,也是两者的内在尺度,从而推动了“诗”“乐”从结合到相分的进程。B.西周初期和后期,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只是因社会环境的差异,做法有所不同。C.现今留存下来的《诗经》中保留下许多残存的乐名和文字,在先秦时期其实是有与之对应的曲谱的。D.虽然“诗言志”的观点不是孔子最先提出,但是他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并注入新的内涵。3.下列选项,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礼记·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礼记·表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C.《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D.周朝在礼官中设“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先秦时期“诗”“乐”“礼”三者关系阐述不当的一项是()A.诗乐相依 B.礼定诗乐 C.乐主诗从 D.乐以彰礼5.《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学琴于师襄子,终于学成后说:“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而黑,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孔子推断出此乐是歌颂周文王的琴曲,师襄子惊异而问:“敢问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伟,和者好粉,智者好弹,有殷勤之意者好丽,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请结合文本回答孔子是如何推断出此乐为《文王操》的。【答案】1.D2.A3.D4.B5.①乐以彰礼:这首琴曲表现了文王制乐以礼治天下的执政理念。②诗(乐)以言志:这首琴曲表现了文王王道天下的理想。③对“德”的强调和肯定:这首琴曲表现了文王为民操劳的德行。【解析】【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最早被《尚书》记录”错误。原文有限制性条件“在现存文献中”;另外“只要建功就能制乐”理解有误,原文是“只有建功的王才能制乐”。故选D。【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礼’……从而推动了‘诗’‘乐’从结合到相分的进程”错误。根据原文“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确立客观上推动了……”,可知是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确立客观上推动了“诗”“乐”从结合到相分的进程。选项说法偷换概念。故选A。【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二段观点是“‘乐以彰礼’是‘乐’本质特征”。A.关于“大学之道”的内容,和第二段观点无关。B.谈的是对君子的举止、仪表、言语的要求问题,和第二段观点无关。C.认为诗可以用作对个人性格修养的教育,和第二段观点无关。故选D。【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根据“‘诗’和‘乐’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可知“诗乐相依”正确。B.“礼定诗乐”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到“‘礼’作为‘诗’‘乐’最初的载体,是‘诗’‘乐’的内在尺度”。C.根据“‘乐主诗从’是先秦‘诗’的内在本质”,可知“乐主诗从”正确。D.根据“‘乐’的本质特征在于以系统化的礼乐制度团结举国上下,充分彰显了‘礼’的政治教化功能”,可知“乐以彰礼”正确。故选B。【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乐以彰礼’是‘乐’的本质特征,即通过发挥‘乐’的社会政治功能,来维护和强化等级制度。”“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孔子弹琴,似乎看见了周文王,远远地站在那里,大地汪洋无边,周文王就像要飞起来一样,因此作此曲。这首琴曲表现了文王制乐以礼治天下的执政理念。“‘诗以言志’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其含义是用诗来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志趣。”孔子从琴曲中感受到“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行王道的理想,而产生“其惟文王乎”的感慨。“‘诗言志’是先秦诗论的价值范畴,其本质是对‘德’的强调和肯定。”孔子认为仁爱的人“好伟”,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弹奏。这首琴曲表现了文王为民操劳的德行,是对“德”的强调和肯定。(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密室【西班牙】索莱达·普埃托拉斯我终于敢进入他的圣殿了,就是那个位于走廊尽头、总是上锁的房间。就在今天上午,我突然发现加夫列尔把钥匙放在了厨房隔板的最高一层上。我思忖着:出于什么原因,他把钥匙放到那儿了?也许他认为那隔板是个藏东西的好地方。我拿到了钥匙,等了一阵子,以确定加夫列尔不是有预谋地把钥匙放在了隔板上,而是无意识地随手这样做了。我知道,要是加夫列尔在密室里看到我,他会大吼一声,或者推我一下子,会暴跳如雷。谁知道事情会如何收场呢?也许是以我独自留在房子里而告终。“算了,去你的吧!”我喊道,钥匙在锁眼里转动,我马上就要踏进你的藏宝室了。我已经厌倦你的秘密,厌倦了你如此小心翼翼地守卫着的圣殿!让你的一切秘密都见鬼去吧!什么密室呀!当我身临其境时忍不住说道。屋顶上有个灯泡,由一根电线连接着,灯光照亮了这个杂乱无章的空间:里面充斥着箱子、堆积在一起的报纸和袋子,大小不同的袋子,有纸袋子,还有塑料袋子。所有的东西没有任何指示标签,这使我产生了戒备。我推断,或许这些秘密文件和物品的次序——或无序——就是标示,因此我必须加倍小心,如果决定想检查什么的话,一定要把东西放回原处。实际上,我突然间什么都不想看了。那个房间里堆满了东西,味道难闻,我差点就要关灯,走出去,锁门,把钥匙在锁眼里转上一圈,然后把它放回我找到它的那块隔板上。是什么使我最终没有离去呢?是什么使我逗留在这里呢?我觉得事情很简单。一走进密室,我的恐惧就烟消云散了。数月来、数年来,我一直在期盼着,同时也害怕走进加夫列尔的密室,而当最终走进来后,我却感到十分平静。可能我后来睡着了,因为我突然发觉光线是直射进来的,从房顶上一扇脏乎乎的密封玻璃天窗射进来的。我想,中午了,然后瞥了一眼表,并证实是十二点整。于是我想起了以前几次我不知不觉睡过去的事——既不是夜里也不是午休,而是在根本和休息睡觉之类没有任何关系的地点和时间。这种事并不经常发生,只有过那么几次。有一次我在婶婶面前睡着了,那时候我还小,当时她一口咬定我偷了叔叔的牙刷。我特别想告诉婶婶,我不会去偷东西,即使偷,也不会去偷叔叔的牙刷。难道我自己没有牙刷吗?可是我恍惚记得,在我睡着之前,婶婶好像跟我解释过,说那个牙刷是别人从德国还是美国带回来的,毛刷里有一个小小的橡胶钉,能刷到牙缝里。我叔叔特别喜欢它,于是又请人帮他带更多同样的牙刷,但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带回来,所以对现在这把独一无二的牙刷宝贝异常。我醒过来以后知道了一切。我看到婶婶从房间里走出去,她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惊讶,甚至是恐惧。那件事过了很久,就在我上中学的最后一年,我再一次突然睡着了。那件事发生在开学的第一天。起初我没有注意到,在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名单上,排在我前边的女孩子们都已经不在学校了,我一下子变成了高年级名单上的第一名。而那些人数众多的女孩,她们的突然离开,使得我一下子置身危险的最前沿——我要负责在每节课之间摇铃,而如此重大的责任落到我的肩上总会使我惊恐万分!那天,在拥挤不堪的公共教室里,当负责最后三个学期的嬷嬷点到我的名字,让我去拿那个躺在桌子上的镀金金属铃时,我才突然明白一切。于是我睡着了——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听到远处微弱的铃声,迷迷糊糊地庆幸不是自己在走廊里穿梭,摇动那个让我害怕的铃铛。从那以后我害怕所有的铃铛。它们像是在命令我,胁迫我,把时间分割开,把我拖入昏睡之中。这回是我一生中第三次不分时间地点地突然睡着了,而且就在加夫列尔来无踪去无影的密室里。我想起了几年前加夫列尔突然决定把门锁上,是因为打扫卫生的那位女士有一天进了那间屋子,扔掉了一些她以为该扔掉的纸张,她把一切都搞得乱七八糟!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它让我着迷的,从睡梦中恢复过来以后,我边用眼睛扫视着遮住墙面的成堆的报纸、箱子和各种尺寸的袋子,边暗自思忖着。我记起来了,是他先开始着迷的。当他决定把房间锁起来,把钥匙藏进他的钥匙环起,那个房间就变成了他在这个家的中心。我以前从没想过要进去看看。它开始勾起我的好奇心,甚至怨气,是因为他从没跟我说过里面都放了些什么,从没告诉过我在这一切的后面是否隐藏着什么计划。数年来,这间密室一直在我的目光之外。我们要它干什么?这是什么东西?原来在你看来,别人不看的东西就不存在,于是这个房间里的东西就不曾存在过!现在呢,因为房间锁了,而你把钥匙忘在了厨房的隔板上,或者是你把它藏在了那里,于是我进来了,此时此刻,它才存在!可是我不知道如何处理这里成堆的报纸、箱子,还有这些大小不同的袋子,这让我很难打起精神,我已经不想看什么、不想找什么了。于是它继续不存在……我置身密室里,就好像我没在里边,好像它不存在一样……我突然间感到非常悲伤和悔恨,这个密室的不存在使我个人非常痛苦,好像它的消失都是我的责任,是因为我的闯入。我必须尽快离开这里!尽管还坐在地上,我叫喊道,也许这个密室的不存在会传染我、污染我,我也会消失的,我也不再存在了!我不能再睡过去,我不能冒那个风险。我站起身,关掉灯,走出房间,锁上门,把钥匙放在厨房的隔板上的旁边。这一天真是漫长呀!我差点儿消失不见了,真万幸,我全身而退!我感觉迷茫、软弱无力、恍恍惚惚,我曾经那么接近那个秘密的边缘……(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能进入加夫列尔的密室,是因为加夫列尔知道“我”的想法,故意把钥匙放在厨房隔板的最高一层上。B.加夫列尔密室中的物品看似摆放毫无次序,实则是假象,是用来防止他人进入密室的标志。C.因为“我”考了高年级的第一名,学校让“我”负责在每节课之间摇铃,“我”不愿意。D.“我”在密室里没有大的发现,只看到了成堆的报纸、箱子,还有大小不同的袋子等杂物。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内容涉及“我”进入“密室”前的想法和进入“密室”后对“密室”的猜想。B.小说详略得当,略写了第一次出现了突然睡着的情况,详写了第二次突然睡着的情况,突出“我”的害怕心理。C.小说以“我”的角度来观察密室,让读者更加有代入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D.小说中多处通过对“光线”或者“灯”描写营造气氛,如文中画波浪线处通过描写营造压抑的气氛。8.请简要梳理小说中“我”对密室态度的转变过程。9.小说在叙述中插入了“我”两次突然睡着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充满好奇、担忧,想要进入又怕引起加夫列尔的暴怒。②有点失望,在密室内一无所获。③急切逃离,密室让我感到悲伤和悔恨。9.①丰富了“我”的形象,帮助读者理解“我”在密室突然睡着的原因。②三个故事通过“突然睡着”这一细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形成故事套故事的叙事方式,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深入,有层次感。【解析】【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知道‘我’的想法,故意把钥匙放在厨房隔板的最高一层上”错,文中说的是“而你把钥匙忘在了厨房的隔板上,或者是你把它藏在了那里”,表明并无选项所说的意思。B.“实则是假象,是用来防止他人进入密室的标志”错,从“或许这些秘密文件和物品的次序——或无序——就是标示”可知,文中这只是“我”的猜想。C.“因为‘我’考了高年级的第一名”错,原从“起初我没有注意到,在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名单上,排在我前边的女孩子们都已经不在学校了,我一下子变成了高年级名单上的第一名”可知,“我”因字母排序成了高年级的第一名。故选D。【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小说详略得当,略写了第一次出现了突然睡着的情况,详写了第二次突然睡着的情况”错,观察文中叙述篇幅可知,文中对于“第一次,第二次出现的突然睡着的情况”的描写无详略之分。故选B。【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从“出于什么原因,他把钥匙放到那儿了?也许他认为那隔板是个藏东西的好地方”等内容可知,“我”对于密室充满好奇;从“要是加夫列尔在密室里看到我,他会大吼一声,或者推我一下子,会暴跳如雷”可知,“我”猜测“我”的进入会让加夫列尔生气。(2)从“那个房间里堆满了东西,味道难闻,我差点就要关灯,走出去,锁门,把钥匙在锁眼里转上一圈,然后把它放回我找到它的那块隔板上”可知,“我”看到杂乱无章,没有秘密的密室很失望,想要离开。(3)从“我突然间感到非常悲伤和悔恨,这个密室的不存在使我个人非常痛苦,好像它的消失都是我的责任,是因为我的闯入。我必须尽快离开这里”可知,我对于进入密室非常悲伤和悔恨,并且想立刻逃离。【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1)从“可能我后来睡着了,因为我突然发觉光线是直射进来的,从房顶上一扇脏乎乎的密封玻璃天窗射进来的。”可知,“我”在密室之中睡着了。插入前两次睡着的经历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我如此做的原因。(2)三个故事都有“突然睡着”这个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叙述,更能深化文章主题。(3)插叙的叙述方式,让“我”进入密室这个主要的故事里面嵌入前两次睡着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深刻并富有层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杜悰,字永裕,以门荫三迁太子司议郎。时岐阳公主,帝爱女。旧制,选多戚里将家。帝诏宰相李吉甫择大臣子,皆辞疾,唯悰以选,召见麟德殿。礼成,授驸马都尉。太和初,迁凤翔节度使,后入为工部尚书。会公主薨,悰久不谢,文宗怪之。户部侍郎李珏曰:“比驸马都尉皆为公主服斩衰三年,故悰不得谢。”帝矍然,始诏杖而期,著于令。会昌初,为淮南节度使。武宗诏扬州监军取倡家女十七人进禁中,监军请悰同选,又欲阅良家有姿相者,悰曰:“吾不奉诏而辄与,罪也。”监军怒,表于帝。帝以悰有大臣体,乃诏罢所进伎,有意倚悰为相矣。逾年,召拜检校尚书右仆射。未几,出为剑南节度使,徙西川。时方旱道路流亡藉藉民至漉漕渠遗米自给呼为圣米取陂泽茭蒲实皆尽,悰更表以为详。始,宣宗世,夔王以下五王处大明宫内院,而郓王居十六宅。帝大渐,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等以遗诏立夔王,而左军中尉王宗实等入殿中,以为归长等矫诏,乃迎郓王立之,是为懿宗。久之,遣枢密使杨庆诣中书,独揖悰,它宰相毕诚、杜审权、蒋伸不敢进,乃授悰以中人请帝监国奏,因谕悰劾大臣名不在者抵罪。悰遽封授使者复命,谓庆曰:“上践祚未久,君等秉权,以爱憎杀大臣,公属祸无日矣。”庆色沮去,帝怒亦释,大臣遂安。未几,册拜司空,封邠国公。会黔南观察使秦匡谋讨蛮,兵败,奔于悰,悰囚之,劾不能伏节。有诏斩之,悰不意其死,骇愕得疾卒,年八十,赠太师。(选自《新唐书·杜悰传》,有删改)材料二:予以史考之,懿宗即位之日,宰相四人,曰令狐绹、曰萧邺、曰夏侯孜、曰蒋伸,至是时唯有伸在,三人者罢去矣。诚及审权乃懿宗自用者,无由有斯事。盖野史之妄,而二书〖备注〗误采之。温公以唐事属之范祖禹,其审取可谓详尽,尚如此。信乎,修史之难哉!(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备注〗二书:指《新唐书》和《资治通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时方旱A道路B流亡C藉D藉E民至漉漕渠F遗米G自给H呼为圣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辞疾,唯悰以选”与诗句“疾风知劲草”中的“疾”词义不同。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的死亡,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等。C.“悰不意其死”与“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意”字意思相同。D.盖,指大概,与“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中“盖”字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悰因祖上对朝廷有功,被提拔为太子司议郎,后来入选驸马,公主去世后,他守丧三年,皇帝大受感动,并将此事记在法令中。B.扬州监军违背皇帝只挑选教坊歌舞女伎的诏令,又想挑选清白人家的女子,但杜悰以这是犯罪为由加以严厉的拒绝。C.黔南观察使秦匡谋征讨蛮族时打了败仗,逃到杜悰那里,杜悰把他关押起来,并弹劾他,结果朝廷下诏处死了秦匡谋。D.温公对史料的鉴别是很严谨详尽的,于是把撰写史书一事交给范祖禹来撰写,可惜仍然发生错误,这说明了撰写史书的确很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以悰有大臣体,乃诏罢所进伎,有意倚悰为相矣。(2)上践祚未久,君等秉权,以爱憎杀大臣,公属祸无日矣。14.材料二中“予以史考之”中的“之”指的是哪件事?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答案】10.AEG11.C12.A13.(1)皇帝认为杜悰有大臣的风度,就下令停止进献歌舞女伎,并有依靠杜悰当宰相的打算。
(2)皇帝即位不久,你们掌权,凭自己的爱憎杀大臣,你们这辈的灾祸不用多久了(会来到)。14.①杜悰支持懿宗为帝,对太子监国和弹劾大臣之事,不同意枢密使杨庆他们的做法,并大骂杨庆。
②材料一说只对杜悰拱手行礼,其他宰相毕诚、杜审权、蒋伸不敢进见。以史实考证,唐懿宗即位之日,宰相有四人,是令狐绹、萧邺、夏侯孜、蒋伸,当时只有蒋伸在任,其余三人都已罢免。毕诚及杜审权是懿宗亲自任用的,不可能有这事。【解析】【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正发旱灾,道路上满是逃荒的人,百姓到了滤取河渠里漕运散落的米充饥的地步,百姓还把它叫作“圣米”。“道路”作句首状语,“流亡”为主语,“藉藉”为谓语,故A处断句;“民”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E处断句;“给”与“呼”为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所以G处断句。故选AEG。【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毛病;/迅速、猛烈。句意:都推辞有毛病,不能入选,只有杜悰入选了。/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B.正确。C.错误。意思不同。想到;/意思,心意。句意:杜悰没有想到他会获死罪。/怎样处理都顺从哥哥的意思。D.正确。句意:大概是野史的胡乱记载。/大概是自己心生怨恨的缘故。故选C。【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他守丧三年,皇帝大受感动,并将此事记在法令中”错误。由原文“帝矍然,始诏杖而期,著于令”可知,是皇帝惊惧,才命令杜悰持杖守一年丧,写在法令里。故选A。【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体”,风度;“进”,进献;“倚”,依靠。(2)“践祚”,即位;“以”,凭借;“公属”,你们这辈。【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原文“乃授悰以中人请帝监国奏,因谕悰劾大臣名不在者抵罪。悰遽封授使者复命,谓庆曰:‘上践祚未久,君等秉权,以爱憎杀大臣,公属祸无日矣’”可知,杜悰支持懿宗为帝,对太子监国和弹劾大臣之事,不同意枢密使杨庆他们的做法,并大骂杨庆。由原文“久之,遣枢密使杨庆诣中书,独揖悰,它宰相毕诚、杜审权、蒋伸不敢进”可知,材料一说只对杜悰拱手行礼,其他宰相毕诚、杜审权、蒋伸不敢进见。由原文“予以史考之,懿宗即位之日,宰相四人,曰令狐绹、曰萧邺、曰夏侯孜、曰蒋伸,至是时唯有伸在,三人者罢去矣。诚及审权乃懿宗自用者,无由有斯事”可知,以史实考证,唐懿宗即位之日,宰相有四人,是令狐绹、萧邺、夏侯孜、蒋伸,当时只有蒋伸在任,其余三人都已罢免。毕诚及杜审权是懿宗亲自任用的,不可能有这事。参考译文:材料一:杜悰,字永裕,因为是功臣之后经三次提拔任太子司议郎。当时岐阳公主是皇帝最疼爱的女儿。按照老法规,大多选择亲戚将相家的男子做女婿。皇帝命令宰相李吉甫挑选大臣的儿子,都推辞有毛病,不能入选,只有杜悰入选了,在麟德殿召见。婚礼后,任杜悰为驸马都尉。太和初年,升为凤翔节度使,回朝任工部尚书。碰到公主逝世,杜悰长时间不上朝谢恩,文宗皇帝责怪他。户部侍郎李珏说:“按规定驸马都尉都要替公主穿斩衰的丧服三年,所以杜悰不能上朝谢恩。”皇帝惊惧,才命令杜悰持杖守一年丧,写在法令里。会昌(唐武宗)初年,杜悰任淮南节度使。武宗皇帝命令扬州监军选取十七名教坊的歌舞女伎进献宫中,监军请杜悰一起选取,又想察看挑选清白人家的美女,杜悰说“我没有奉皇帝命令就参与这件事,是犯罪。”监军发怒,向皇帝上表章(打小报告)。皇帝认为杜悰有大臣的风度,就下令停止进献歌舞女伎,并有依靠杜悰当宰相的打算。过了一年,召回朝任检校尚书右仆射。不久,(杜悰)调出京城任剑南节度使,调西川节度使。当时正发旱灾,道路上满是逃荒的人,百姓到了滤取河渠里漕运散落的米充饥的地步,百姓还把它叫作“圣米”。池塘沼泽里的菱角香蒲草被百姓吃完了,杜悰却上表朝廷说年成好,很吉利。当初,在宣宗朝,夔王以下五个王住在大明宫内,但郓王住十六间屋。皇帝病危,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等人根据皇帝遗诏立夔王当皇帝,但左军中尉王宗实等人进宫殿里,认为归长等人是假传皇帝遗诏,于是迎接郓王立为皇帝,这就是懿宗。过了好久,派枢密使杨庆到中书省,只对杜悰拱手行礼,其他宰相毕诚、杜审权、蒋伸不敢进见,(杨庆)于是把宦官写的请太子代掌国政奏章交给杜悰,趁机告诉杜悰弹劾没有在奏章上签名的大臣,并且还要治他们的罪。杜悰立即封牢奏章交给使者回复命令,愤怒地对杨庆说:“皇帝即位不久,你们掌权,凭自己的爱憎杀大臣,你们这辈的灾祸不用多久了(会来到)。”杨庆沮丧的离去,皇帝的怒气也消了,大臣于是都安下心来。不久,册封为司空,封为邠国公,适逢黔南观察使秦匡谋征讨蛮族打了败仗,奔逃到杜悰处,杜悰把他关押起来,参劾他不能殉节而死。朝廷命令处死他,杜悰没有想到他会获死罪,因惊愕得病死去,享年八十岁,追封为太师。(选自《新唐书·杜悰传》,有删改)材料二:我以史实考证,唐懿宗即位之日,宰相有四人,是令狐绹、萧邺、夏侯孜、蒋伸,当时只有蒋伸在任,其余三人都已罢免。毕诚及杜审权是懿宗亲自任用的,不可能有这事。大概是野史的胡乱记载,而《资治通鉴》和《新唐书》错误采用。司马温公把唐代史事交付范祖禹,他对材料的鉴别选用可谓严谨详尽,尚且如此。唉,修史实在是难啊!(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红树①吴融②一声南雁已先红,神女霜飞叶叶同。自是孤根非暖地,莫惊他木耐秋风。暖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备注〗①红树,枫树。②吴融,晚唐诗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薄宦京华,写此诗时,已年逾五十,体弱多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在大雁南飞哀鸣声中,枫树的叶子已先于其他树而变红。B.“孤根”二字写出了枫树在北方艰难处境,点出了其“先红”的原因。C.“莫惊他木耐秋风”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莫惊”写出了诗人的淡定从容。D.“阴全薄”“影半空”形象地描绘出了枫树兀然独立、枝干光秃的情状。16.尾联由实入虚,移情于物,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尾联诗人由眼前枫叶凋落的实景,想起曾经在洞庭湖畔畅游,当时万千枫树漫山遍野,与绚烂的晚霞争奇斗艳的景象,由实入虚。②将北方枫树凋零与南方茂树荫荫的景象进行对照,移情于物,委婉地传达出诗人流寓他乡、有志难伸的困境。【解析】【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莫惊’写出了诗人的淡定从容”错,“莫惊”意思是“不必惊讶”,与上句“自是”相连,表达的是诗人无可奈何的心境。故先C。【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的诗意,让诗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诗人曾经流连忘返的洞庭湖畔。那时,万千枫树挺拔而茂盛,与晚霞争艳,将整个秋天都染上了热烈的色彩。这壮观的秋日胜景,如同诗人的记忆一般,历久弥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由实入虚的写法,将眼前的枫叶凋落与记忆中的洞庭湖畔的枫树繁盛进行对比,使得诗歌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南方景色的深深眷恋,更委婉地传达出诗人在异乡流寓、有志难伸的困境。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含蓄又深刻,让人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整首诗以枫叶为媒介,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紧密相连。诗人通过对枫叶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秋日画卷。这幅画卷既有实景的细腻描绘,又有虚境的深情回忆,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秋天,与诗人一同感受着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对未来的期待,还有着身处宦游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永在《望海潮》中抓住“______”和“______”两个细节,就把集市繁荣、人民殷富的特点反映了出来。(2)李白《蜀道难》中,讲述了蜀道的形成过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3)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前后两位地方行政长官都推荐李密为人才。【答案】(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常言道,“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午间小憩是恢复身体的重要方式。那么,怎样午睡更科学?午睡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内,以免醒后陷入“迷糊”状态。午睡时间应尽量安排在下午三点以前,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扰乱生物钟。除了午睡时间,①。很多人午睡过后不仅疲劳未减,进而感觉自己腰酸背痛,很可能就是因为午睡姿势不对引起的。由于条件限制,午休时趴着睡是许多上班族的真实写照。殊不知,吃饱饭后趴着睡,大量血液会流入肠胃系统,更容易让大脑缺血缺氧;而且胃部被压迫,极易造成胃部胀气。因此,午饭结束后应休息半小时左右再睡,以让肠胃充分消化食物。其实,睡不睡午觉,②。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午睡的频率会受到自身基因的调控和影响。因此,③,就不必因为午睡的好处而盲目改变习惯。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午睡的姿势也很重要②也与自身基因有关③如果没有午睡习惯19.很多人午睡过后不仅疲劳未减,反而感觉自己腰酸背痛,很可能就是午睡姿势不对引起的。【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这里探讨的是午睡需要注意的事项,前面提到了午睡时间的问题,此处应与后面内容有关,后文有“……很可能就是因为午睡姿势不对引起的”,可见与午睡姿势有关,可填:午睡的姿势也很重要;②这里探讨的睡不睡午觉与什么有关,注意句式表述;内容上,后面提到“自身基因”,可填:也与自身基因有关;③后面有“就”,这里应有“如果”;内容上“不必因为午睡的好处而盲目改变习惯”,可见假设的是没有午睡的习惯,可填:如果没有午睡习惯。【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不仅”与“进而”搭配不当,这里是反向递进,可把“进而”改成“反而”。“因为”与“引起的”句式杂糅,可删掉其中一个。(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选自普希金《致大海》)20.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省杭州八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数学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十中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五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年初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D)(含答案)
-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五下语文期中模拟卷(1-4)(有答案)
- 收割机操作员劳务合同
- 工程承包合同税务处理框架协议
- 合同履行担保制度探索与实践
- 中医内科学与中医临证方法课件
- 3《这是我们的校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1
- 毕业设计(论文)-板材码垛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 销售人员合同范文
- 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品牌管理塑造、传播与维护案例教学课件 品牌定位:元气森林
- 福建省泉州市2023年第29届WMO竞赛六年级数学下学期竞赛试卷
- 各国货币知识
- 上海杨浦区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2024
- 2024桂林临桂区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入团相关考试题型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德胜中学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 皮肤病靶向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