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作“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材料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这样看来,人的生活和时间是有关联的。在这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在上篇,我从空间格局中说到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在这里我是想从时间格局中说明同一结果。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只有在逸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哪里用得着文字?(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再下乡》,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在这样的社群里,人与人直接接触,文字显得多余。B.“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用来传情达意的工具,除了声音外,还有表情、动作、文字。C.词是关联人的生活和时间的主要桥梁,但在一切文化中,词必不可少,文字却可以缺席。D.在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绳结、文字是我们为弥补记忆力不够所用的外在象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不用文字并不意味着乡下人智商有问题,用语言比用文字更利于消除误会B.为更直接的会意,亲密社群中人与人的交流有时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理想选择。C.人会发生“时间”阻隔的问题,这与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积累消失相关。D.乡土社会中,人们过着定型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历史、文字和语言都多余。3.下列不能支持材料二“乡土社会中,记忆的经验相同”的观点的一项是()A.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B.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D.心不可不用,地不可不种。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就“文字下乡”这一话题展开论述,虽角度不同,但观点一致。请简要概括。5.费孝通认为,文字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材料举例分析。【答案】1.B2.D3.C4.①材料一着重从空间角度来论述乡土社会无需文字;②材料二着重从时间角度来论述乡土社会无需文字。时间角度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5.示例1:赞同。在面对面社群里,可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辅助手段帮助我们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文字,往往舍掉了这些辅助信息,不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内心想法。例如,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们已很少通过书信来交流。示例2:不赞同。在受到时空的阻隔的情境里,文字虽然难以道尽所有,却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而这是日常口语难以完成的。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八个字,虽然海子没有面对面地描述他所向往的那个世界,读者却能感受到一个温暖和煦的世界。【解析】【导语】两则材料探讨了乡土社会与文字使用的关系。材料一认为在面对面的社群中,文字被认为是多余的,甚至连语言都不是必需的,因为亲密社群有更加直接的交流方式,如表情和动作。材料二则从时间的角度探讨,即在一个生活稳定、经验相同的社会中,由语言传递经验已足够,文字并不必要。【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B.“还有……文字”错。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可知,文字不是“特殊语言”用来传情达意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故选B。【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D.“历史、文字和语言都多余”错。材料二原文表述为“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哪里用得着文字”,据此可知,语言并不多余。故选D。【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谚语,反映了乡土社会中,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被视为宝贵资源,年轻人应当听从。可以支持。B.是谚语,告诫人们要有理有据,不可蛮横无理。反映了乡土社会中的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或生活智慧。可以支持。C.非谚语,描述的是邻里之间虽然能听到鸡犬之声,但却互不往来。体现了乡土社会生活历世不移的特点,但与乡土社会的记忆经验无关。不可以支持。D.是谚语,强调了勤劳和用心的重要性,是乡土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生活态度和智慧。可以支持。故选C。【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1段“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最后一段“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和材料二第3段“在上篇,我从空间格局中说到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可知,费孝通从空间角度分析了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人与人可以直接交流,不需要文字。结合材料二第1段“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和第3段“在上篇,我从空间格局中说到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在这里我是想从时间格局中说明同一结果”可知,材料二是从时间角度分析乡土社会无需文字,时间角度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示例1:选择赞同。结合材料一第2段“文字发生之初是……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和最后一段“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可知,在面对面社群中,文字不如直接的沟通方式(如表情、动作、语音语调等)来得完善和准确。文字往往往往舍掉了这些辅助信息,不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内心想法。结合当下实际,可以发现在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通过书信来交流。这正是因为书信这种文字沟通方式无法像面对面交流那样传达出说话者的表情、语气和肢体语言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在沟通中往往是非常重要的。综上简要概括即可。示例2:选择不赞同。结合材料一第2段“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可知,虽然文字在面对面交流中可能不如其他方式来得完善和准确,但在受到时空阻隔的情境里,文字却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文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此外,也正是文字省略了“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反倒能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以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虽然海子没有面对面地描述他所向往的那个世界,但通过这八个字,读者却能感受到一个温暖和煦、充满生机的世界。这是因为文字具有引发人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能够传达出比面对面交流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综上简要概括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徙汪曾祺县立第五小学历年毕业了不少学生。他们多数已经是过六十的人了。他们之中不少人还记得母校的校歌,有人能够一字不差地唱出来。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校歌的作者是高先生,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祖父、父亲都没有考取功名,靠当塾师、教蒙学,以维生计。三代都住在东街租来的一所百年老屋之中,临街有两扇白木的板门,真是所谓寒门。他也曾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救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升半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正在囊空咄咄,百无聊赖,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回乡视察了几个小学之后,拍开了高家的白木板门。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不收学费,每月还可有伙食津贴,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而且“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但高先生中过秀才,声名藉藉,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年级的国文。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高先生并不意满志得。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高先生看起来是个冷面寡情的人,其实不是这样。他只是把他的热情倾注在教学之中。他讲书,眼睛首先看着这些学生,看他们领会了没有。改作文,改得特别仔细。听这些学生回讲课文,批改他们的作文课卷,是他的一大乐事。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他觉得不负此生,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他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拍拍白木的板门,过了一会,门开了。进门是一条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苗,苦艾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是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去。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不像一般人家是迎祥纳福的吉利话,都是述怀抱、舒愤感的词句。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即壬申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下决心对县里的初级中学进行改组。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誊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终目的是把文章写通”,说明高先生注重教学实用性,他认为教学过程没有考试结果重要。B.沈石君决心改组初级中学并认可高先生的教学理念,表明他对办学有信心、热忱,有远见卓识。C.高先生被聘为初级中学国文教员后要求“随班走”,说明他对学生认真负责,对教学见解独到。D.高先生像祖辈父辈一样当塾师、教蒙学,最终却陷入困顿,既说明他谋生无计也暗示时代变迁。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等事件,既交代了沈石君的新派身份,也点明了时代氛围。B.“如之何”“囊空咄咄”“先生之泽远矣”等文言的运用,巧妙灵动又符合高先生的儒者形象。C.用“如垦生荒”“如同注水入瓶”“如使船”等比喻来形容教学方法,平易贴切又有生活情趣。D.借助扫帚苗、苦艾、七里香、野草丛、黄蝴蝶等景物来衬托过道的荒凉,凸显高先生的贫困。8.“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这副对联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它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点和深刻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9.我们学习了两篇散文化小说《百合花》《哦,香雪》,对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汪曾祺的这篇小说也是散文化小说,作者曾认为,“传统的小说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说像水”。这里的“山”和“水”分别突出了两种文体的什么特点?这篇小说如何体现“水”的特点?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答案】6.A7.D8.(1)这副对联的字面意思是:辛未年赞美高岭上的桂树,(我是)没能徙南溟的大鹏。(2)艺术特点和内涵:①象征,桂花芳香四溢,象征着高先生对高尚人格的追求。②藏头(鹤顶格),把“辛未”分别放在上、下联第一个字,引人注目又点明了时间;嵌入高先生的字与名“北溟”“鹏”,暗含教学工作未能志得意满的意思。③用典,化用《逍遥游》中的诗句,期待如同大鹏一样,在教育上大展宏图,尽显其才。④双关,“未”既代表地支中的“未”,也有“无”的意思,一语双关。9.(1)特点:“山”指的是传统小说像山一般波澜起伏,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水”则指散文化小说叙事平缓,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注重意境的营造,语言自然柔美。(2)体现:①淡化情节:这篇小说不刻意制造矛盾冲突,也不注重情节设计,叙述自然随意,描写高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追求。②虚化人物:本篇小说并不着力刻画完整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片断化、散文式描写来表现高先生的心灵世界。③语言富有意蕴:语言文白相间,雅俗互化,朴实自然而独具韵味,意蕴深远,启人深思。【解析】【导语】《徙》通过描绘高先生这一教育者的经历,刻画了他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变通。文章反映了传统儒学与现代教育的冲突,高先生在困境中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他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道主义的传播,展现了细腻的情感。文中运用细致的生活细节和人物内心独白,呈现了一种散文诗般的叙述风格,具有鲜明的“水”的流动性和自由特质。【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A.“他认为教学过程没有考试结果重要”错。由原文倒数第三段可知,“最终目的是把文章写通”体现了他对作文的重视,并不能表明他认为教学过程没有考试结果重要。故选A。【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凸显高先生的贫困”错。高先生任教“五小”时,此时的他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每天“踏着沉重的步子”,可见这里对过道荒凉的描写表现了高先生因家境衰落而自己又寂寂无名,凸显了内心的沉重。故选D。【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内涵及效果的能力。(1)结合原文“不像一般人家是迎祥纳福的吉利话,都是述怀抱、舒愤感的词句。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可知,此处是高先生在辛未年述怀抱、舒愤感的对联。“辛夸高岭桂”,指在辛未年,赞美高岭上的桂树。桂树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高洁、荣誉和成就,此处是高先生对自己的评价。然而有才华的他却像“未徙北溟鹏”,即自己像尚未徙居到南溟的大鹏鸟一样。“未徙”写出高先生虽然才华横溢,但尚未得到充分的施展或未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据此可概括得出:辛未年赞美高岭上的桂树,(我是)没能徙南溟的大鹏。(2)①象征:桂花作为高洁、荣誉和成就的象征,与高先生的品德和成就相呼应。通过赞美桂花,实际上是在赞美自己的高尚人格和卓越成就。②藏头(鹤顶格):对联的上下联第一个字分别是“辛”和“未”,点明了时间背景(辛未年)。同时,上联的“高岭”和下联的“北溟鹏”分别嵌入了高先生的字“北溟”和名“鹏”,这种藏头手法既引人注目,又巧妙地融入了高先生的个人信息。大鹏鸟在《逍遥游》中象征宏伟的志向和非凡的能力,但“未徙”表明还没有到达广阔的天地或更高的境界,以此暗示了高先生在教学工作中尚未达到自己期望的境界或成就。③用典:下联化用了《逍遥游》中大鹏鸟典故,“北溟鹏”将自己比作想要飞越北海的、一飞冲天的大鹏鸟,暗示了高先生想要在教育上大展宏图,尽显其才的追求。④双关:“未”在这里既代表地支中的“未”(与上联的“辛”相对),也有“无”或“尚未”的意思。这种双关手法使得对联在表达上更加含蓄、深邃,既点明了时间背景,又暗示了高先生尚未达到自己期望的境界或成就。【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小说艺术特色能力。(1)传统小说往往注重情节的设计和矛盾的冲突,就像山一样,有高低起伏、峰回路转的特点。这种小说往往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有明确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散文化小说则更像水,它没有传统小说那样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而是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自然柔美。这种小说往往叙事平缓,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剖析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2)①淡化情节:小说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制造矛盾冲突或设计复杂的情节。整个故事围绕高先生的教育事业展开,叙述自然随意,没有过多的戏剧性冲突或悬念。高先生从开设私塾到读师范,再到在“五小”和初中任教,这些经历都是平铺直叙地呈现出来的,没有过多的波折和起伏。这种淡化情节的处理方式,使得小说更像水一样平缓自然。②虚化人物:小说并没有着力刻画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片断化、散文式的描写来表现高先生的心灵世界。作者没有过多地描写高先生的外貌、性格或行为细节,而是通过他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关爱等方面来展现他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这种虚化人物的处理方式,使得小说更加注重对人物情感的挖掘和展现,而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③语言富有意蕴:小说的语言富有意蕴,文白相间,雅俗互化,朴实自然而独具韵味。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文言词汇和句式,使得小说在语言上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同时,作者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汉语的元素,使得小说在语言上更加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得小说在表达上更加生动有力,也赋予了小说更深远的意蕴和启示。例如,“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这样的春联,既体现了高先生的志向和抱负,又富有诗意和哲理。又如,“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这样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意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客喜而笑,洗盏更的。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宋代苏轼《赤壁赋》,有删改)材料二: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①圮毁,蓁莽②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③,幽阒辽夐④,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⑤;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宋代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有删改)〖备注〗①雉(zhì)堞(dié):城上短墙。这里泛指城墙。②蓁(zhēn)莽:形容野草丛生的状态。③平挹(yì)江濑(1ài):意思是平视的时候,江水的急流就在眼前,仿佛可以舀取。挹,舀取。江濑,江滩上的急流。④幽阒(qù)辽夐(xiòng):幽静辽远。阒,寂静。夐,遥远。⑤稔:谷物成熟,谷物一年一熟,故以一稔指一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B.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C.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D.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属干支纪年,古代最常见的纪年方法之一,与材料二中的“咸平”用法不同。B.隅,指角落,与《静女》中“俟我于城隅”、成语“向隅而泣”的“隅”用法相同。C.舞,“使……起舞”,是使动用法,与《劝学》中“非利足也”的“利”用法不同。D.“第见风帆沙鸟”的“第”和《插秧歌》中“低头折腰只不答”的“只”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文中清风、水波、明月、白露、水光等意象,营造了一个静谧、澄明、如梦似幻的境界,引发了作者“羽化登仙”的思绪。B.王文中作者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之景,实在无法描述出来。C.苏文对洞箫之声描述,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如通过夸张、想象,借人或物的情态衬托出洞箫声极强的感染力。D.王文中作者四年间奔波不息,先后经历了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调到广陵、重返西掖、贬往齐安,历尽仕途艰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14.同样有被贬到黄州的遭遇,苏轼和王禹偶各自从失意的生活中发现了不同的乐趣。《赤壁赋》和《黄冈竹楼记》中所叙之乐各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A11.C12.B13.(1)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2)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14.(1)《赤壁赋》:①明月饮酒、诵诗之乐;②大彻大悟、超脱旷达之乐。(2)《黄冈竹楼记》:①饱览风光之乐;②尽情玩赏之乐;③恬淡闲适之乐。【解析】【导语】《赤壁赋》和《黄冈竹楼记》都描写了被贬官生活中的精神超脱与洒脱情怀。前者描绘了在自然景物中的心灵升华,并通过饮酒、吟诗抒发对生活的豁达。后者则将自己在竹楼中居处的宁静与闲适展现。他们皆通过对当下情境的欣赏和感悟,超越了仕途失意的苦闷,表现出淡然从容的心态。【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暇”是空闲之意,并非人名,不能作“被鹤氅”的主语,据此可排除CD两项;“焚香默坐”是行为,其目的是“消遣世虑”,两句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A【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壬戌”是干支纪年/“咸平”是年号纪年。B.正确。都指角落。句意:子城的西北角上。/在城角旁等我。/面对墙角哭泣。C.“用法不同”错。都是使动用法,使……起舞/使……迅疾。句意: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并非使脚变得迅疾。D.正确。都是副词,表示只、只是。句意: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故选C。【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实在无法描述出来”错。由原文“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可知,应是不可详尽地描述出来,并非是在无法描述出来。故选B。【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如”,往、去;“凌”,越过;“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2)“同志”,志趣相同;“嗣”,继续,继承;“葺”,修缮。【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和归纳要点的能力。(1)《赤壁赋》:①结合材料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可知,苏轼与朋友们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轻拂,水面平静无波,他们举杯畅饮,吟咏着与明月相关的诗句,歌唱着美好的篇章。这一场景充满了诗意与画意,展现了苏轼在自然美景中享受饮酒、诵诗的乐趣。据此可概括出:明月饮酒、诵诗之乐。②结合材料一“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可知,苏轼与朋友们在经历了一番思考和感悟后,心情变得愉悦,他们开怀大笑,继续饮酒,直到尽兴而归。这种大彻大悟后的超脱与旷达,是他们从失意生活中找到的另一重乐趣。据此可概括出:大彻大悟、超脱旷达之乐。(2)《黄冈竹楼记》:①结合材料二“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可知,王禹偁在黄冈竹楼中,可以远眺山光,近观江流,欣赏到幽静辽远的自然美景,享受饱览风光的乐趣。此处描写展现了竹楼所处的优美环境,以及王禹偁在其中饱览风光的乐趣。据此可概括出:饱览风光之乐。②结合材料二“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可知,竹楼中不仅可以欣赏自然美景,还可以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如听雨声、赏雪景、弹琴、咏诗、围棋、投壶等,这些活动都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据此可概括出:尽情玩赏之乐。③结合材料二“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可知,王禹偁在竹楼中过着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这种远离官场纷扰、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让他感到无比惬意和满足。据此可概括出:恬淡闲适之乐。参考译文:材料一: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波澜不兴。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共饮,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暂留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夜晚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浩浩然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像要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升仙境。于是,我们喝着酒,感觉快乐极了,边敲着船舷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宋代苏轼《赤壁赋》,有删改)材料二: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子城的西北角上,城墙坍塌损毁,野草丛生,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不可详尽地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记。(宋代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登岳阳楼①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备注〗①此诗为大历三年(768)岁暮作。这年春天,诗人乘舟由夔州出三峡,岁暮抵达岳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杜甫只是平平的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B.颔联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具恢宏的气象。C.“老病有孤舟”与“百年多病独登台”都表达了孤寂的感慨。D.全诗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强化了诗歌的表现力。16.本诗与《登高》同为登高抒怀之作,尾联抒发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15.D16.(1)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①《登高》尾联诗人感叹个人和国家多艰,加之壮志未酬身先老,充满忧国忧己之情。②本诗尾联诗人涕泗横流,既因国家战乱未平、动荡不安,也因自身凄苦无依。(2)在困境中寻求解脱而不得的悲苦。①《登高》尾联诗人处境潦倒,还因病戒酒难以排遣心中忧愁,因此感到悲苦万分。②本诗尾联诗人关心战事、心系天下,却报国无门,徒增悲苦。【解析】【导语】杜甫《登岳阳楼》通过登楼望远,融合自然壮丽与个人孤寂,表达了诗人的羁旅苦愁和对亲友的思念。诗中对洞庭波澜壮阔的描绘,与孤舟寥落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尾联流露出身为国忧、老病孤凄的深沉情怀。【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D.“全诗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错。全诗主要记叙了诗人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通过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自身的孤寂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但并未对任何事物或观点进行议论。故选D。【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的能力。(1)①《登高》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诗人感叹自己年华老去,鬓发斑白,这既是对个人境遇的悲叹,也是对国家多难、民生凋敝的忧虑。因为国家的动荡不安,使得诗人个人也陷入了困顿之中,无法施展才华,实现抱负。②《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一句,表明北方战事不断,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然而自己却无法参与到战争中去报效国家,只能“凭轩涕泗流”。这种泪水,既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是对个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综上可以看出:两首诗的尾联都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2)①《登高》尾联“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悲苦。他本想借酒消愁,但因病不得不戒酒,这让他失去了一个暂时忘却烦恼的方式,使得他更加难以排遣心中的忧愁。②《登岳阳楼》尾联,尽管诗人心系天下、关心战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直接参与到国家的抗敌斗争中,只能“凭轩涕泗流”,徒增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苦之情。综上可以看出:两首诗的尾联都抒发了诗人在困境中寻求解脱而不得的悲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观在《鹊桥仙》中表达了牛郎和织女的感情深厚而真挚,但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陶渊明追求“鸟归林、鱼回渊”生活方式具体行动。(3)古人常借与音乐相关的事物代指音乐,如在《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就是例证。【答案】(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3)举酒欲饮无管弦终岁不闻丝竹声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甲),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A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曹操《短歌行》运用典故表述心志,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B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①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激荡我们的情思,②引发我们的思考,③值得评论的点很多。④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⑤即使面面俱到,⑥就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乙)。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丙),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里“小”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文创作要关注时代。C.在钟扬的鼓励下,同学们在学校创立了“学与做科学社”。D.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答案】18.A跌宕起伏/波澜起伏/升腾跌宕B别出心裁/匠心独具/不落窠臼19.甲: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乙:可以关注一些细节丙: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20.①修改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⑤修改为:如果面面俱到21.A【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语境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情绪流转、人生之思复杂多变,有起伏,可填“跌宕起伏/波澜起伏/升腾跌宕”。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波澜起伏:原指波浪四起,常用比喻义,指文艺作品情节曲折。升腾跌宕:形容行文抑扬顿挫,有起有伏。B李清照《声声慢》中开头十四个叠词运用很独特,很新颖,可填“别出心裁/匠心独具/不落窠臼”。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匠心独具:形容艺术构思运用得很独特。不落窠臼:意为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用于形容文章或艺术作品)。【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写文学评论要先了解作品,如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以此展开评论”的“此”指的是自己了解最透彻,感触最深的内容,可填: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乙:前面提到“选择小的切入口”,后面列举的是《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由此可知“小切口”可以关注细节,可填:可以关注一些细节;丙:此处为总领句,后面提到“叙”“议”,可见写文学短评要叙议结合,可填: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激荡……情思”搭配不当,可把“激荡”改为“触动”。修改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⑤“即使……就”搭配不当,把“即使”改成“如果”。修改为:如果面面俱到【2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表强调。A.表强调;B.表引用;C.表特定称谓;D.表特殊含义。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当他端起缸子匆忙地喝着水,又有人对他说:“您喝足了,我们多等会儿没关系……”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张秉贵为革命站柜台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多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年以来就收到2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三中学的10名学生写道:“张伯伯,我们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