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摘自《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陕西文物资源丰富,为探明“何以中国”,揭示文化传统,讲好中国故事,陕西考古人孜孜不倦。陕西省文物局近日发布最新成果——黄河流域发现百万年连续古人类文化遗存。“新发现拓展了黄河流域古人类生存演化的时空框架,更加有力地实证了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陕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利说。多年来,陕西持续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石峁遗址、半坡遗址、秦始皇陵等11项考古项目入选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踏入三秦大地,游客可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寻找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青铜器;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修复现场观看被历史磨损的文物重现光彩……华灯初上,夜游西安,大明宫含元殿辉煌再现,玄奘西行地图徐徐展开……在大唐不夜城,只需戴上AR眼镜,这些绮丽景象便会呈现在眼前。大雁塔南广场“丝路曼舞”正在上演,犹若敦煌飞天降临人间,大雁塔下的古诗词街,灯火阑珊之时,诗词璀璨满树,移步易诗,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诗句,上演中国式浪漫。“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开放三秦,用厚重的文化和蓬勃的发展邀请八方来客,共赴千年之约。(摘编自《人民日报》《陕西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材料三:在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沿线,汇聚着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历史景观和文物瑰宝,是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挖掘运河文化特色,取得明显成效。如今,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九龙泉里“九龙戏水”的景观重现,公园布设的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馆以龙泉禅寺为建筑主体,通过互动屏幕等科技手段,以河之源、都之源、城之源为文化轴,展现运河源头白浮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充分讲述“运河源头”的故事。北京段长城是中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保存最完好、工程最复杂的段落。古北口长城是京北长城中最为精华的部分,镇域内现存长城主要包括司马台、五里坨等五个城段。为将这些长城点段更好展示给民众,古北口镇结合区域资源先后打造了胜利之路、国歌长城、壮美山河三条主题旅游线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之一,自然风光灵秀天成,文化遗产厚重密集,文化脉络贯通古今。如今,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承载之地,北京市石景山区推进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等一批“类博物馆”建设与培育,多元展示石景山区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的特色。三山五园艺术中心落户三山五园腹地——畅春园西花园旧址,目前该中心已进入布展阶段,包括海淀历史展、沉浸式数字展、文物引进展等,将对公众开放;首钢园区昔日的工业遗存正在焕发活力,成为“网红打卡地”,而以新首钢为引领,巴威——北锅、石热等“京西八大厂”全面复兴……一系列建设成果,彰显古都新韵。(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古都风韵彰显,三条文化带“点亮”北京城市文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C.三秦大地重现文物光彩,上演中国式浪漫,邀请八方来客赴千年之约,主要得益于多项考古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D.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将对公众开放,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些建设成果点亮北京城市文脉,彰显古都新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一观点。B.材料二与材料三都谈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点,不过二者论述的切入点并不相同。C.材料三开门见山,指出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历中文化资源是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D.材料三认为,古北口镇精心打造主题旅游线路,目的是将这些长城点段更好地展示给民众。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就开始栽培粟和黍,研究烧制陶器,用于存放、蒸煮等食物。B.北魏第一个洞窟——259窟中,中原的人字批顶和印度融入西域的中心塔柱雏形和谐共存。C.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所到之处没有杀戮、抢劫,而是给各国送去茶叶、丝绸等礼物。D.从距今至少3600年的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的字形和读音的演变皆有迹可循。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中化文化传承发展时间轴特点方式连续性创新展为主

传统展为主A.在历史长河中,虽然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但是中华文明却能断而再续,复兴传承。B.在时间1期间,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以修复遗迹、举办展览、深耕文旅产业为主。C.在时间2期间,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汇聚文化资源,擦亮古都名片。D.在时间2及以后的时间里,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创新展览方式必将代替传统展览方式。5.龙年春晚《山河诗长安》中,李白跨越千年,乘鹤而来,古今对饮,千人齐诵经典。分镜头串连丝路花街东市、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场景,呈现长安文脉,演绎盛世山河。请结合材料,谈谈这一节目燃爆全网的原因。【答案】1.C2.A3.D4.C5.①高科技手段助力文化传承。运用技术手段帮助李白跨越千年,乘鹤而来,与今人饮酒对诗。②激发情感共鸣,坚定文化自信,体现文化连续性。今人与李白共同吟咏文化经典,唤起家国情怀。③打造盛唐文化带,演绎盛世山河,彰显古都新韵。分镜头串连长安多个名胜古迹,呈现文化脉络。【解析】【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主要得益于多项考古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错误,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华灯初上,夜游西安,大明宫含元殿辉煌再现,玄奘西行地图徐徐展开……在大唐不夜城,只需戴上AR眼镜,这些绮丽景象便会呈现在眼前”可知,还有“现代科技”等因素。故选C。【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意在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一观点”错误,曲解文意。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可知用举例论证,意在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故选A。【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体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B.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C.体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D.体现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故选D。【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A.“但是中华文明却能断而再续”错误,由图表可知,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特点是连续性,而不是“能断而再续”。B.“深耕文旅产业为主”错误,由图表可知,在时间1期间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式是传统展览为主,不属于深耕文旅产业。D.“创新展览方式必将代替传统展览方式”错误,在时间2及以后的时间里,可能以创新展览方式为主,也会有传统展览方式,不可能代替传统展览方式。故选C。【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根据原文“通过互动屏幕等科技手段,以河之源、都之源、城之源为文化轴,展现运河源头白浮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可知,高科技手段助力文化传承。李白能“跨越千年,乘鹤而来,古今对饮”,是因为运用技术手段帮助李白跨越千年,乘鹤而来,与今人饮酒对诗。②根据原文“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可知,激发情感共鸣,坚定文化自信,体现文化连续性。“古今对饮,千人齐诵经典”,今人与李白共同吟咏文化经典,唤起家国情怀。③根据原文“华灯初上,夜游西安,大明宫含元殿辉煌再现,玄奘西行地图徐徐展开……在大唐不夜城,只需戴上AR眼镜,这些绮丽景象便会呈现在眼前。大雁塔南广场‘丝路曼舞’正在上演,忧若敦煌飞天降临人间,大雁塔下的古诗词街,灯火阑珊之时,诗词璀璨满树,移步易诗,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诗句,上演中国式浪漫。‘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开放三秦,用厚重的文化和蓬勃的发展邀请八方来客,共赴千年之约”可知,打造盛唐文化带,演绎盛世山河,彰显古都新韵。“镜头串连丝路花街东市、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场景,呈现长安文脉,演绎盛世山河”,分镜头串连长安多个名胜古迹,呈现文化脉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木器时代迟子建木碗透出的茶香气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这是外祖父撂在窗台上的一碗茶。外面北风呼号,霰雪狂飞,而木刻楞房屋里却炉火熊熊。木柴噼啪地燃烧,把热气播撒到每一个寒冷的角落。外祖母坐在灶房里用木梭子织网,家族的年轻女人则用木质的梳子挽起高高的发髻。狗、猪和鸡守着它们的木质食槽吃东西。狗将木槽子舔得光光溜溜的,使其透出木质本色;而鸡则用利喙将长形的木槽啄起一层茸茸的白毛。这时候我躺在木质的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口水弄湿了脖子,我不时伸出手去拍摇篮的侧面,那上面画着荷花和鸳鸯的图案。大人们到江上去捕鱼,将捕到的鱼放到木盆里,然后回来用它炖汤,用木勺子吸溜吸溜地品尝着鲜美。我爬出木质摇篮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质的。炕沿上放着老人们的烟袋锅,烟袋杆也是木质的。我抚摸着烟袋杆,然后仰起头看着头顶的房梁,圆木上吊着一块辟邪的红布。接着,我转过身去看涂着天蓝色油漆的木窗,可怜的蝴蝶被挡在窗外扑扇,而阳光却能带着天堂的气息越窗而入,透过玻璃爬上了墙面。夏天了。我刚学会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态惹得院子中的小动物的围观。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时狗就上来用舌头舔我的泪痕,而坏蛋的鸡则趁机啄我的鞋底,因为那上面附着虫子的残尸。菜园的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黄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时,大人们就把木杆插在垄台上,让它们张着嘴向上并且亲吻天光。傍晚的火烧云团团堆涌在西边天空时,家家户户的场院里就摆上了木桌和方凳,人们坐下来围着桌子用木筷吃饭,谈论庄稼、天气和生育。待到火烧云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蚋蜂拥而来,人们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觉去。人们在梦中见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着茶的木碗里有珍珠在闪闪发光。我看见了树,秋天的树。它们的叶子已经被风霜染成金红和鹅黄色。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栅栏、摇篮等等均出自于这一棵棵树的身上。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森林里的伐木声因为人类欲望的膨胀就从来没有止息过。树本来是把自己的沧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可我们为了利用它的花纹却把它拦腰斩断,并且虚伪地数着它的年轮赞美它的无私。木纹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语言和立场。我走在木桥上看两岸的流水。这时一队送葬的队伍过来了。人们撒着纸钱,抬着显赫的红棺材。木为人的成长作为摇篮的材料后,又为他们归隐黄土做了永恒的栖息之地。阳光照着人们平静的脸,仿佛照着一尊尊木雕。谁的泪水滴落到河里了。河水微微地蹙了一下眉。我理解的死亡就是被木器环绕着的休息。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这样选择了他们的归宿。当木桥因为流水天长日久的冲刷变朽时,我明白木是有血肉的。因为只有血肉才会软化。朽掉的木桥瘫在水里,流水依旧淙淙。我站在此岸。望着苍茫的彼岸。白雾使河水有了飞翔之感。朽了的木桥渐渐地幻化成海藻类的植物,而流水它依旧淙淙。我忆起了琴声,父亲生前拉出的琴声。小提琴的琴身是木质的,手风琴的琴键也是木质的,它们发出或者凄艳或者热烈的声音。木是多么温和呀,它与人合奏着岁月与心灵之音。我们依赖着木器生长和休息。也依赖着它远行。火车道的枕木是它铺就的,在水上漂泊的船也是由它造就的。划着木船在河上行走,桨声清幽地掠过岸上的林带,树木蓊郁地生长,夕照使其仿佛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殿。凋零的树叶四处飞舞着,有的去了水里,有的跑了一圈却仍然又回到树下,还有的落到了我的头顶,大概想与我枕着同一个枕头说梦话。我看见披枷带锁的古人从梦中走来了。木被制成枷锁后使人成为囚徒。有的囚徒是冤屈的,所以那枷锁上的血泪就格外醒目。刀与剑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恶。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神人诸葛亮使木器在战争中的发挥程度绝不亚于特洛伊木马,他的木牛流马千古传唱。而那战争中所用的一切木器都已灰飞烟灭。因为战争永远成为和平的囚徒。人类伴随着木器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树木与人一样代代相传,所以木器时代会永远持续下去。我们把木椅放在碧绿的草地上,在阳光下小憩。我们坐在书房里把一本书从木质书架上取下来,读不朽的诗句。我们把最经典的画镶嵌在木框里,使这画更接近自然和完美。我们用木勺喝汤,体味生活的那一份简单和朴素。我们用木制吊灯照耀居室,使垂落的光明带着一份安详与和谐。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终都会上了墓碑。当木质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时,不朽的雨会从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辈栽种的小树获得滋润。你静静地在地下听树木生长的声音吧。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由木茶碗写起,细致描写了屋里屋外各种各样的木器,富有亲切、温馨的农村生活气息。B.人类因为一己私欲不停砍伐树。树被迫祖露自己的年轮与沧桑,暗示了作者对树的遭遇的同情。C.同为木质材料的小提琴、手风琴让作者不禁想起去世的父亲,此处只为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思念。D.人活着离不开木,死后依然离不开木,静静听着树木生长的声音,可见人类和木是不可分割的。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特别注重对颜色选用,“红布”“天蓝色”“金红和鹅黄色”等等构筑了色彩斑斓的世界,温暖而烂漫。B.作者对“木”被制成刀剑的柄和木牛流马的态度形成对比,凸显了对木器给人们带来战争灾难的痛惜之情。C.本文叙写的主要内容是“木器”,标题却是“木器时代”,这使得主题更明确、更深刻,同时也更具有吸引力。D.本文先后写到木制器具、树木及人们对木器的情感等,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请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达到的。9.迟子建曾说过,“我喜欢采用童年视角叙述故事。童年视角使我觉得清新、天真、朴素”。“童年视角”即儿童视角,本文前三段采用的视角就是儿童视角(儿童视角,指的是把儿童当成叙述的角色,以儿童的心态去体会,以儿童的眼光去发现,以儿童的情感去批判或赞美),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案】6.C7.B8.①使用比喻的手法,将在夕阳照耀下的林带比作“金碧辉煌的圣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夕阳照射下岸上树木的光彩耀眼,表达了“我”划着木船在河上行走的愉悦心情。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使“凋零的树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树叶凋零飞舞的灵动姿态,表达了对树的喜爱之情。

③运用排比的手法。“有的……有的……还有的……”列举了树叶飞舞所到的三个不同地方,构成排比,语势贯通,增强了节奏感、音韵美。9.①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想象力的童话世界,使文章富有童趣和感染力。在作为儿童的“我”的眼里,树木、家里的木器都有生命,都呈现出亲切的、温暖的、美好的、浪漫的姿态。如“菜园的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着茶的木碗里有珍珠在闪闪发光”等等。

②从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体会人们对树木的砍伐,显得格外残忍,从而增强了文章批判的力度。如“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等等。

③儿童视角所展示的诗意世界与后文现实中成人世界的功利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木被制成枷锁后使人成为囚徒”,“刀与剑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恶,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是对现实世界中人们残酷伐木、利用木器实现自己欲望的错误行为的反思。

④儿童视角所展示的纯真、浪漫与后文的理性、深刻形成对比、补充,使文章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这时候我躺在木质的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口水弄湿了脖子”,“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终都会上了墓碑。当木质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时,不朽的雨会从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辈栽种的小树获得滋润”,单纯与深沉互现。【解析】【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的能力。C.“此处只为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思念”错误,“木是多么温和呀,它与人合奏着岁月与心灵之音”,重点在于表达对木的喜爱。故选C。【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凸显了对木器给人们带来战争灾难的痛惜之情”错误,给人们带来战争灾难的是人本身,而非木器。故选B。【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技巧的能力。“夕照使其仿佛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殿”使用比喻的手法,“在夕阳照耀下的林带”为本体,“金碧辉煌的圣殿”为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夕阳照射下岸上树木的光彩耀眼,“划着木船在河上行走,桨声清幽地掠过岸上的林带”,表达了“我”划着木船在河上行走的愉悦心情。“凋零的树叶四处飞舞着,有的去了水里,有的跑了一圈却仍然又回到树下,还有的落到了我的头顶,大概想与我枕着同一个枕头说梦话”运用拟人的手法,“飞舞”“跑了”“说梦话”赋予“凋零的树叶”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树叶凋零飞舞的灵动姿态,落到了我的头顶,想与我说梦话,表达了对树的喜爱之情。“有的去了水里,有的跑了一圈却仍然又回到树下,还有的落到了我的头顶”运用排比的手法。“有的……有的……还有的……”列举了树叶飞舞所到的三个不同地方,水里、树下和我的头顶,构成排比,节奏感增强,朗朗上口,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和谐和淋漓尽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事视角的作用的能力。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想象力的童话世界,使文章富有童趣和感染力。“菜园的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在作为儿童的“我”的眼里,认为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人们在梦中见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着茶的木碗里有珍珠在闪闪发光”,认为秀木在微笑中歌唱,木碗里有珍珠在闪闪发光,在“我”的眼里树木、家里的木器都有生命,都呈现出亲切的、温暖的、美好的、浪漫的姿态。“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森林里的伐木声因为人类欲望的膨胀就从来没有止息过。树本来是把自己的沧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可我们为了利用它的花纹却把它拦腰斩断,并且虚伪地数着它的年轮赞美它的无私。木纹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语言和立场”,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为了利用它的花纹却把它拦腰斩断,从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体会人们对树木的砍伐,显得格外残忍,从而增强了文章批判的力度。“菜园的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人们在梦中见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着茶的木碗里有珍珠在闪闪发光”,这些是儿童视角所展示的诗意世界,与后文“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可我们为了利用它的花纹却把它拦腰斩断,并且虚伪地数着它的年轮赞美它的无私”,现实中成人世界的功利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木被制成枷锁后使人成为囚徒。有的囚徒是冤屈的,所以那枷锁上的血泪就格外醒目。刀与剑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恶。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木被制成枷锁后使人成为囚徒,刀与剑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恶,这是对现实世界中人们残酷伐木、利用木器实现自己欲望的错误行为的反思。“这时候我躺在木质的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口水弄湿了脖子,我不时伸出手去拍摇篮的侧面,那上面画着荷花和鸳鸯的图案”,我躺在木质的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口水弄湿了脖子,伸出手去拍摇篮的侧面,这是儿童视角所展示的纯真、浪漫;“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终都会上了墓碑。当木质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时,不朽的雨会从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辈栽种的小树获得滋润”,这是理性和深刻的思考,单纯与深沉互现。二者形成对比、补充,使文章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千钧之重,乌获不能举也;众人相一,则百人有余力矣。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则乌获不足恃乘众人之智者则天下不足有也。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夫推而不可为之势,而不修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而况当世之主乎!夫载重而马羸,虽造父不能以致远;车轻马良,虽中工可使追速。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也。是以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聋者可令嗺①筋,而不可使有闻也;瘖②者可使守圉③,而不可使言也。形有所不周,而能有所不容也。是故有一形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毋小大修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圣人兼而用之,故无弃才。(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④断以蒯聩⑤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节选自《贞观政要·崇儒学》)〖备注〗①嗺:口动的样子。②瘖:同“喑”,哑。③圉:马圈。④隽不疑:昭帝时为京兆尹。⑤蒯聩:春秋时卫灵公世子,逃亡国外,灵公死后,孙辄继位,他要回国争夺帝位,辄拒而不纳。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故A任一人B之力者C则乌获D不足恃E乘众F人之智者G则天下不足H有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指无论、不分,与《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的“无”意思相同。B.人事,指人力所能及的事,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尝从人事”中的“人事”意思相同。C.因,指依循,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中的“因”的意思不同。D.信,指果真,与《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的“信”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主治理天下要让群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利用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借助众人的力量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B.大禹治水,兴修水利,但不能使江河西流;后稷垦荒,引导百姓务农,却不能让禾苗在冬天生长。君主不是圣人,所以不能违背自然规律。C.如果根据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根据技能安排合适的事情,那么人们就不会感到有压力和困难,也不会因无法胜任而出现过失。D.唐太宗认为用人要以德行、学识为本,使用合适的人才是治国的关键;王珪认为臣子要有学问,要能借鉴前人的言行处理问题。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2)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14.材料二中王珪陈述自己观点的事实依据是什么?【答案】10.CEG11.B12.B13.(1)所以圣人办事,怎么可以违背事物规律,违反自然本性,将弯曲的变为笔直的,将卷屈的变为舒展的?(2)公卿大臣,应当由通晓经术,懂得古义的人来担任,这本不是才智平庸的官吏所能相比的。14.汉昭帝时有人冒充卫太子,围观的人很多,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隽不疑用古代蒯聩的先例处理这一事件。【解析】【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只用一个人的力量,那么像乌获这样的大力士也不可以依靠;而借用众人的智力,那么天下也就小得不够你治理。“任一人之力者”与“乘众人之智者”句式对称,“则乌获不足恃”与“则天下不足有”句式对称,故两个“者”后断开,两个“则”前断开,即CE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不管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贤能的还是不才的。/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B.错误。人力所能及的事。/仕途、做官。句意:这难道是他们还没有将本事全部发挥出来吗?/曾经出仕做官。C.正确。依循。/因为。句意:他无不依循事物的本性天资而加以利用的。/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D.正确。果真。/诚信。句意:确实像你所说的那样。/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故选B。【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君主不是圣人,所以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错误,材料一原文“夫推而不可为之势,而不修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而况当世之主乎”强调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即使是神仙和圣人也不能成功,更何况是普通君主。选项将君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原因归为“君主不是圣人”,逻辑关系错误。故选B【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拂”,违背;“数”,规律;“诡”,违反;“伸”,舒展。(2)“明”通晓;“固”,本来;“比拟”,相比。【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王珪说的观点是:臣子如果没有学问,不能记住前人的言行,是不能担当大任的。所举是隽不疑的例子,隽不疑因为能了解古代蒯聩的事例,解决了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即汉昭帝时有人冒充卫太子,围观的人很多,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隽不疑用古代蒯聩的先例处理这一事件。参考译文:材料一:君主治理天下,心胸虚静而心志温和,清明而不昏昧,这样群臣就会像车辐聚集到车轴一样入朝辅佐君主,不管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贤能的还是不才的,无不各尽其能、各尽其力。这样君主能充分驾御下属大臣、下属大臣能充分事奉君主,治国之道就是这样明了。周文王聪明而且好向别人请教,所以他圣明;周武王英勇而且好向他人讨教,所以他能取得胜利。所以说凭借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利用众人的力量,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千钩的重物,大力士乌获不能举起来;众人一起用力,那么一百人的力量还有剩余。所以只用一个人的力量,那么像乌获这样的大力士也不可以依靠;而借用众人的智力,那么天下也就小得不够你治理。大禹疏通长江、引导黄河,帮助天下人兴修水利,然而却不能使江河西流;后稷开垦荒地,引导百姓致力于农业生产,然而却不能让禾苗冬天生长。这难道是他们还没有将本事全部发挥出来吗?这是自然的趋势不允许!如果勉强去做做那些自然趋势不允许的事情,不遵循事物客观规律,那么尽管是神仙圣人也是无法将事情办成功的,更何况你还只是当今的普通君主呢?车载负荷沉重而马又疲弱,这时就算是高明的驾御手造父都难以驾车去远方;如果车辆轻便、马儿健壮,就算是一般性的驾御手都能驾车疾驰。所以圣人办事,怎么可以违背事物规律,违反自然本性,将弯曲的变为笔直的,将卷屈的变为舒展的?他无不依循事物的本性天资而加以利用的。所以集聚众力来办事,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利用众人的智慧来做事,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聋人可以让他去嚼生牛筋,而不能派他去伺听;哑巴可以叫他去看守马圈,而不能派他去传话。这是因为他们生理形体上有缺陷,因而有些功能不具备,所以有某种能力的就安排他处在需要这种能力的岗位上,有某种技能的就让他干需要这种技能的事情,他的能力能胜任这项事情工作,那他就不会感到压力重;他的能力和他做的这项事情相称,那么他就补会觉得困难。所以,不论能力大小低,让他们干适宜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事,那么天下人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不因无法胜任而出现过失。这就是圣人兼容并蓄使用各种人才,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什么无用的人。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治国的关键,在于使用合适的人才。用人不当,就必然难以治理好国家。如今任用人才,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说:“臣子如果没有学问,不能记住前人的言行,怎能担当大任呢?汉昭帝时,有人冒充卫太子,围观的人达到好几万,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大臣隽不疑用古代蒯聩的先例来处理,将那个人逮捕。对此,汉昭帝说:‘公卿大臣,应当由通晓经术、懂得古义的人来担任。这本不是才智平庸的官吏所能相比的”太宗说:“确实像你所说的那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施[唐]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宰嚭①[宋]王安石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备注〗①宰嚭:即太宰嚭,本名伯嚭,吴王夫差时任太宰,故称太宰嚭。他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诗和王诗都是咏史诗,两者吟咏的历史人物不同,但都是为了给西施正名。B.两首诗都对历史人物做出了评价,王诗还显示了诗人作为政治家的治国思考。C.罗诗“何苦”和王诗“何能”分别增强了两首诗的情感表达,两者看法一致。D.罗诗用问句作结,留有余味;王诗用“但愿”来表达希望,语言简洁、明了。16.两首诗都否定西施是亡国祸水,但给出的理由各不相同,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罗诗是站在家国兴亡自有其时的角度,运用假设推理,如果是西施倾覆吴国,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灭亡又能怪罪谁,从而否定西施误国的观点;②王诗首先提出关系国家安危的是谋臣,而不是身份卑贱的女子,然后由此指出,只要诛杀了误国的宰嚭,是不用愁宫里有西施的。【解析】【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但都是为了给西施正名”错误,借两个不同的历史人物,表达诗人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的否定。故选A。【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罗诗:“家国兴亡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从而否定西施误国的观点;王诗:“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指出关系国家安危的是谋臣,而不是身份卑贱的女子;“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是说只要诛杀了误国的宰嚭,是不用愁宫里有西施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唐太宗“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表达的道理基本一致。(2)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有一场景:在风雪交加的边塞驿站,高适挥笔书写自己的诗作《燕歌行》。诗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男儿当奔赴沙场为国杀敌的壮志,“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决心不为功名、死节报国的高尚情怀。(3)在一片宁静的湖畔,芙蓉花开得正盛。微风拂过,花瓣轻轻飘落,如同仙子的舞姿。你站在湖边,凝望着这美丽的景象,含有“芙蓉”二字的诗句脱口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男儿本自重横行死节从来岂顾勋(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节期间,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穿搭A,不少网友将这种现象戏称为“中国血脉觉醒”。提及传统中式服装,人们头脑中往往会出现“()”的画面,因为中式服装注重表面装饰。绣花精美华丽,又多裹衣博带,饰带层叠,风格和谐雍容,而新中式服装设计则在吸取传统服装的神韵的基础上B,呈现出简约大方、舒适自然的审美风格,更加符合现代人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将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态度的新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时代的他们,一般对新生事物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也有着平视世界的底气,能以更平和的心态理解不同文化的美,正因如此,他们更能看到传统文化那极致的魅力,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扬,“新中式”与他们对于个性美的追求C。关于“新中式”产品还能有多美,关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如何继续创新,人们还有着更多的期待。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B.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0.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她以为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B.宝玉见了这般景况,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瞅着竹子,发了一回呆。C.主要的房屋一般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D.东北家常菜看上去品相一般,实际上滋味可口,营养实惠,备受人们喜爱。【答案】18.A风靡一时B化繁为简C一拍即合/不谋而合19.B20.C【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由上文的“春节期间”和下文的“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血脉觉醒”,可推知新中式服装在春节这一段时间非常盛行,可知填“风靡一时”。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B处,上文强调了传统中式服装的重工、繁琐、华贵,下文则首先强调新中式服装“简洁大方”的特点,可知其改良方式为“化繁为简”。化繁为简: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去化解,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C处,由上文“他们更能看到传统文化那极致的魅力,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扬”,并结合语段整体内容可知,新中式的审美风格与年轻人对于个性美的追求是一致的,因语境中新中式服装的风格背后隐藏着设计者的理念,故可填“一拍即合”或“不谋而合”。一拍即合: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也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B.“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出自《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意为罗袄上有一双双新帖上去的鹧鸪图。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与文中“因为传统中式服装注重表面装饰,绣花精美华丽”句关联度高。A.“足下蹑丝,头上玳瑁光”出自《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是说(刘兰芝)脚上穿着丝鞋,头上戴(插)着闪闪发光的首饰,并非文段对象“服装”。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出自《琵琶行》(白居易),意为“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写琵琶女往昔的奢靡与欢乐;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出自《离骚》(屈原),意为“我要用芳馨的芰荷制成上衫,用漂亮的芙蓉缀成下裳”,诗句写出诗人要离开当时的政治斗争,在归隐中服洁自芳,独善其身。这里芰荷、芙蓉既为香花,同时也象征了作者美好的人格。C、D两项均与文意无关。故选B。【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C.“一般”与文段中“(他们)一般对新生事物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中的“一般”都是“普遍,通常”的意思。A.“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中“一般”相当于“一班”,表数量,用于人群;B.“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中“一般”相当于“像……一样”;D.“东北家常菜看上去品相一般”中的“一般”表示普普通通、没有特色。故选C。(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鲸落(Whalefall)就是鲸死亡后在半深海或深海区域创建出的一套完整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由于没有阳光输入,产生不了植物这样的自养生物,深海生物只能靠吞食异养生物或者“天降横肉”生存,而①,为深海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和“安家之所”。如果把深的海底比作荒漠,②。鲸尸沉入海底,盲鳗、鲨鱼、王蟹等移动的食腐动物蜂拥而上,吞噬这伟大王者的软组织。这些清道夫每天会吃掉鲸尸大约60千克的软组织。这个阶段大约持续4—24个月。当食腐动物离去,巨鲸只剩下了10%。紧接着,20余种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入住鲸落。这些机会主义者蚕食鲸尸上剩余的营养沉淀物,主要食用骨骼。鲸鱼骨骼重达20吨。这一阶段又要持续3-4年。然后,③。这些厌氧细菌进入骨骼深处,分解剩余的脂类,利用溶解在海中的硫酸盐作为氧化剂产生破化氢。硫化氢被氧化后,为生物提供能量。这样才构成了脆弱的生态循环。被敲骨吸髓之后,巨鲸的矿物遗骸还会作为礁岩成为海底生物的栖息地,这就是鲸落的最后阶段——礁岩阶段。科研人员发现,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2490个生物个体依靠鲸落生存。这就是所谓的“一鲸落,万物生”。漆黑的深海因此特别偏爱这份极其贵重的礼物。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用四句话简要概括鲸落形成的四个阶段,每处不超过16字。【答案】21.①鲸落就是最好的“天降横肉”

②鲸落就是荒漠中的“绿洲”

③鲸尸就只剩下一具骨架22.①移动清道夫阶段;②机会主义者阶段;③臭氧细菌阶段;④礁岩阶段。【解析】【2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句,前一句最后提到“天降横肉”,此处就该指出“天降横肉”是什么,又结合整个语段来看,全文的中心话题是“鲸落”,所以此处可以填:鲸落就是最好的“天降横肉”②句,前一句用了形象的比喻,把“海底”比作“荒漠”,此处可以继续使用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