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
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
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
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的重点:
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
①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
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②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活动1.2.3.5
三、教学提纲
(―)人口增长
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
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
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
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一般情况下,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也可以得出人口自然
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研究人口变化的基本数据。
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
长的差异。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
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i)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
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
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活动2:
活动分析: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下
降,不是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
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经济
还很不发达,多子多福仍是人们普遍的生育观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
最后总结起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1.“高一高一低”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特点q
I传统型:
阅读: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
活动3
2.“高一低一高”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过渡型:
分布:
3.“低一低一低”人口增长模式
阅读:2000年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情况表:
特点:现代型:
分布:
(三)我国的人口增长及人口政策
阅读: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
我国正在向现代型过渡
小结:略
课后作业:新课堂P2
研究性学习:
1.查找青岛市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绘制其变
化曲线,判断目前青岛市人口增长模式,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与自然界提供的生活资料的增长不协调,因此,在特定的时期
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都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对人类发
展也是有害的。目前,只有地球环境适合人类生存,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人
口快速增长的事实,人们必然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
的概念。
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应针对具体的时期,明确资源、科技水平、生活水平是制约环境人
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该地区所能利用的资
源和技术为依据。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三个特点:
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人口合理容量则是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人口、资源、环境处
于可持续发展下的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要
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可达16亿左右,但目前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特别是人
口与淡水、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耍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正视我
国人口与环境的严峻现实,深刻理解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
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1.
2.地球及我
3.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环境的限制性。
2.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图片、表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现象。
2.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了解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
3.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方法。
3.联系我国的具体情况,了解、分析、讨论估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基本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的巨大压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
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地球的人口合理容量,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对策。
3.通过了解我国的环境容量,明确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加强对我国国情国策的
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1.人口增长模式有哪些类型?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形的曲线?
生(回答)
1.“高一高一低”模式、“高一低一高”模式、“低一低一低”模式。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J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展示“人口爆炸”漫画。
资料:1970年全世界人口为33.5亿,按每年20%。速度递增,2005年可达到67亿,2075
年将是268亿,前景令人忧虑。人口学家预言:如果地球上的人口每35年翻一番,到3550
年,人类自身机体总质量将会等于地球的质量!
师“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情况的词汇,
它十分形象地反映出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
提出问题:“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爆炸”
生(回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
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迅速增
长。
课件展示:
“世界'10亿'人口年表”
(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
1.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2.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生地球上的总人口从公元初年的2亿增加到10亿,大约经历了1800年的时间;从
10亿增加到20亿,大约经历了100年的时间(1830〜1930年);从20亿增加到30亿,大
约经历了30年的时间(1930〜1960年);从30亿增加到40亿,只经历了14年的时间(1960〜
1974年);从40亿增加到50亿,只经历了13年(1974〜1987年);从50亿增加到60
亿,只经历了12年(1987〜1999年)。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
间间隔逐渐变短。
生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世界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呈“J”
形曲线增长。
师这种“J”形曲线有何特点?
生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为人口的指数增长。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
但很快就会急剧膨胀。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页“活动”内容: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对两种观点加以
分析评论。
生(阅读、讨论,得出意见)赞成观点二。
师马尔萨斯“两种级数说”,即“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生产资料只
能以算术级数增加”。在两个世纪以内,人口对生活资料的比例将会是256:9,在三个世
纪以内,将会是4096比13。他的“两个级数”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而虚构出来的。
若据他计算,当今世界人口应超过550亿,与事实不符。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
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也在不
断加深,能主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但马尔萨斯在人类历史上较早地提出人口问题,并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的关系明确地
摆到社会面前,是有参考价值的。他的“两种级数”说作为一种趋势,在一定的时间、地点
和条件下是确实存在的,因而在当今尤其值得人们关注。
(承转)人口爆炸式地增长,但人类唯一的家园一一“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
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随着人口的增
长,人类的生存发展可能会受到环境的限制。
板书:
二、环境的限制性
师人类和自然资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必须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才能保证人类
社会的持续发展。反过来,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
需求量越来越大。
课件展示:
生揭示人与资源的深刻矛盾,说明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师资源是制约人口数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人类获
取的资源的数量,与科学技术水平有关,科技水平越高,越能够拓宽和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
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u页的活动“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思考问题1、2、3。
生1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
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生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日益广泛和深入。因而自然
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越来越多,资源的利用率会不断提高,会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使
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承转)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只有建立良性循环关系,才能实
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师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
增长,对土地资源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一方面,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
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
缩小。
(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P”页“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
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下表。
课件展示:
|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11粮食需求最加大]|城市膨胀||建设用地增加|卜开垦新耕地|
IIII
,I,,I,|植被破坏|
।农药、化?用由丽।工g规模扩大।丁
।I——1土地•漠化卜~।水牛失।
■-'做加配।十壤月」力下降
---------1耕地点面积一方!-U粮食产量下降]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选择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空格内。
读“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并将适当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
A.破坏生态平衡B.土地退化C.人均耕地减少D.破坏植被E.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F.毁林开荒G.自然灾害频繁H.粮食需求增加
生自上而下、自左至右依次为:CHDBGEFA(说明:H与C,A与F可互换位置)。
师矿产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
带来哪些影响?
生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有的甚至趋于枯竭。
师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短时间内难以再生,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弥补矿产资源
的迅速减少甚至枯竭的状况?
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会日益广泛深入,资源后备储
量会有所增加,对一些可能耗尽的矿产资源,人类应寻找新的可以代替的资源。
师由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品种日益增加,类型越来
越多,要求不断降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某些矿产资源的减少。
再加上海底矿产资源,如铳等的开发利用已经提上日程,使许多重要矿产的储量至少可保证
今后若干年的需要。钻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给人类开发利用地壳深层极其丰富的矿产资
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为什么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
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生由于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上水污染等。
师华北地区水资源为什么紧张?
生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
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等。所以,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目前正在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缓解该地区水源紧张的局面。
师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人类毁坏森林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生大面积毁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
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地球表面的环境是有限的,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
的,面对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状况,地球能一直承受人口的持续增长吗?我们生活的地球空
间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空间有多大?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
未来的命运,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也就备受人们的关注。
板书: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师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
生人口容量是指全球或某一地区的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环境生态能够承载多少人,
而不是指地球有多大的空间,有多少人的立足之地。
师人类本身占据的空间与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区别的。有何区别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九页“人类的空间”材料,思考问题。
生(回答)人类本身所占据的空间并不算大,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
的一个小岛—怀特岛上,但人类的生存空间却要大得多。
要了解地球的人口合理容量,必须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
[问题探究]
L什么是环境承载力?
2.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有何区别?
生(自主学习后回答)
1.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
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
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
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二者的区别是: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意即最高人口,是
个警戒值。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相关性,不
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经济行为的作用力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
最大或最多人口,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
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课件展示:
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
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讨论)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学生讨论,找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师(归纳总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
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
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人类获取资源的数量,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
提高,必然拓宽和丰富人类的生存环境;地区的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主要是通
过对外部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的利用来实现的,开放能够增大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的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的消费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会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
大的影响。
师读“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漫画。请学生阅读教材P下标14活动“地球
可以养活多少人”,分析三派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你同意哪一派的观点呢?
课件展示:
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
生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课件展示:
(展示时只保留最左一栏和最上一栏,学生回答后分步显示表格内容)
观点着眼点(估计依据)主要论点
悲观派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①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
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人口容量;②依照目前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
题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
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
乐观派尚未开发利用的资源;未①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
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限值;②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
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
关系的良性循环
中间派介于悲观派和乐观派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师由于采取的分析和预测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针对这些观点,从全面分
析看,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都有失偏颇,只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观点才更加全面,要用辩证的
观点分析人口容量。
师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产物。人口容量有哪些特点?
生人口容量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临界性;二是相对性;三是警戒性。
师临界性,说明人口数量应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如果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的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要么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么自然资
源会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
相对性,说明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
础和潜力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
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人口容量也是不同的。
警戒性,说明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
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
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低警戒线。
[活动探究]
教材%“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思考问题1、2。
潜力区具体地区年生物量可承载人口最大人口密度(人/
(万吨)(万)平方千米)
北温带大兴安岭北部480048038
中温带东北地区10510023000229
南温带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东部、8790022000279
苏皖北部、辽南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8860022000395
中亚热带江南丘陵、南岭、武夷山区、22970057000427
四川盆地、湘西一黔东
南亚热带台湾中北部、福建东南部、9190022900460
两广中南部及滇南
热带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224005600486
岛、西双版纳、藏东南
干旱及半内蒙古、宁夏、吉林西部、85600850032
干旱区河西走廊、新疆
青藏区青海、西藏1000010004
生(阅读思考讨论后回答)
1.我国最多可承载16亿人。
2.我国环境人口承载力东部比西部大,南方比北方大。
师该表把我国按气候因素分成九个地区,给出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最大可能人口密
度和可承载人口数。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环境承载力就不同,人口容
量也就不同,我国人口承载力南方比北方大,东部比西部大,也说明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
各地区可承载人口之和应该就是我国的最大可承载人口数,通过计算,可得我国环境人口容
量约为16亿,超过这一数量,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环境就会恶化,因而人口容
课堂小结
由于现代“人口爆炸”性增长,导致某些资源日益枯竭,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与环
境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
于人口容量。
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
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板书设计
F5境白勺卜艮胃计性
石广
zK产上也
资资
源源
人口容;a
-II~
人口合理容:a特点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特定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估算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
(1)深入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2)分组讨论,确立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3)讨论各要素的影响。
(4)根据目前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对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估算。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撰写小论文,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追踪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目前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
A.环境污染严重B.人口增长过快
C.人口素质太低D.森林破坏严重
答案B
2.水能作为自然资源加以利用的历史时期是()
A.旧石器时代B.农业社会
C.产业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答案B
3.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认为,全球环境人口合理容量应为()
A.110亿或略多B.60亿
C.200亿D.250亿
答案A
4.某地区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①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变化②某地某时期资源总数不断变化
③人口不断迁移④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实施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答案D
5.关于全球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世界各国假定的条件、采用的方法及得出的结果大体一致②出现了悲观、乐观和介
于两者之间的三种不同观点③中国的人口已达到极限④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
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较合理健康的生
活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答案C
6.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基本国策是()
A.珍惜粮食B.环境保护
C.计划生育D.控制大城市规模
答案C
7.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消费水平B.资源
C.科技水平D.生产能力
答案A
二、综合题
8.(1999年广东高考题)下图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
些中间环节,请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g
()生存条件恶化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土地生产力下降
()人均资源减少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人均收入减少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答案依次为i或j、a或b、e或f、j或i、c或d、g或h、a或b、d或c、h或g、俄e
9.根据下表数据回答问题。
年份1949195719661971197719821990
人口(亿)5.46.47.48.49.410.311.3
人均耕地(亩/人)2.702.342.021.791.601.501.40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和人均耕地的关系是
(2)针对以上情况,你认为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
(3)将表格资料绘成曲线图。
答案(1)随着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逐渐减少
(2)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⑶略
10.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1999年人均大气温室气体排放图(15个总排放量最高的国家)
单20
位
(吨)16
12
8
4
中
巴
英
美俄
印
馈
墨印
加意
法泰
H波
西
国本
国
国
国
国
度
国
罗
西
拿大
度
斯
哥
大利
尼.»•.£.
西
亚
材料二:全球C02排放量分布表——各国排放比重(据世界银行2000年报告)
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其他高收入国家全世界其他国家
23%5%15%7%4%19%27%
材料三:1997年12月11日,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京都达成。它
反映了人类应对地球变暖这一有害现象的迫切需要。议定书规定38个主要工业国在
2008~2010年期间将CO2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
减7%,欧盟削减8%。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在《千年宣言》
中承诺:确保《京都议定书》在2002年联合国环保大会10周年之前生效并按规定减排温室气
体。
美国布什政府上台后宣称,在美国经济下滑时采用低排放、高成本的能源,对美国经济
不利。近期宣布退出克林顿政府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对国际环保事业形成巨大阻力,引
起全球一片反对之声。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据统计,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上升了1.1℃•近期上升速度加剧,刚过去的20
世纪90年代惊人地上升了0.4°C。地球变暖趋势加快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2)气候变暖将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3)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为什么招来世界一片反对声?运用所学相关知识(主要地
理、政治)分析其原因。
答案(1)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工农业发展,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
的CO2等温室气体;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草场过度放牧与垦殖,使草场沙化,
急剧减少。
(2)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①两极冰川和高山冰川部分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淹
没部分城市和低地;②导致热量带——特别是温带向高纬度地区扩展,使耕作区发生变迁;
③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旱涝加剧,沙漠化严重;④威胁地球原有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
正常循环,导致许多物种的锐减和灭绝;⑤许多气象灾害会加剧,如出现极端高温、水旱灾
害、台风等。
(3)排放温室气体引起大气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是全球性的,通过大气运动扩散到世界
各地,而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美国是世界上排放温室气体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理应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严重破坏了国际环保事业。美国在国
际社会中背信弃义,大搞强权政治,不得人心,必然引起全球一片反对之声。
11.思考:城市、乡村和牧区的人口容量有何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在单位的地理空间里,人口容量城市大于乡村,乡村又大于牧区。从环境承载力和人
口合理容量的定义来看,影响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资源的丰富程度、环境的空间容量、经济
规模及对外的开放程度等因素有关。分析差异的原因从上述因素入手,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节人口迁移
从容说课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
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
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
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
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
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
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生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
师(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
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
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而目前的世
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
亿。另据《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长到91亿,
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欧洲的人口将继续下降。据统计,到2050年,欧洲人口
将从目前的7.28亿下降到6.53亿(包括俄罗斯,不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口将
继续下降,而法国和英国的人口将有所增长。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从目前的1.28亿下降
到1.12亿。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从2005年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基本保持不
变,大约是12亿。而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增长两倍多。”
材料二:德国人口负增长
现在人口8200万的德国,到2050年将降至7000万。换言之,在20世纪下半叶,德
国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0万;而在21世纪前半叶,德国将平均每年减少人口20万以上。这
是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预测与计算结果。德国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根据预测,2000
年退休者与就业者的比例为40:100;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变为75:100,从而给社会和
家庭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死亡率的增加和出生率的下降,2003年德国人口总数下降了14.3
万人。部分德国官员指出,如果德国政府不放松移民政策,随着人口不断下降,德国会在未
来几个世纪里“消失”。
师(总结精讲)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取
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对比,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出现
了人口过快增长,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人口出现了下降问题,要想使德国不
在地球上消失,除鼓励生育外,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人口迁
移及其所受的影响。
板书: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课件展示:
思考题
1.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
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问题1: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人口的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
的增加值,是导致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一般不具有影响,但对
特定国家或地区(如德国)的人口增长,有时产生显著的影响。
问题2: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不变
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只属于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3: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两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
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
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师激励性评论后,安排学生完成教材%页活动1、2题。
生(回答)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
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
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
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
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
际人口迁移。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那么,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当
代人口迁移各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展示:
“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
观察思考:19世纪以前亚洲、欧洲人口迁移方向各有何特点?原因何在?
生观察讨论后,填表:
课件展示:
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亚丽
中国、印度等地东南亚、美洲、大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欧洲
洋洲、非洲等生
欧洲美洲、大洋洲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非洲
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
非洲美洲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页材料,思考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有何特点?
生阅读材料,填下表:
课件展示:
时间人口迁移特色方向
60年代移民边疆省人口迁移受到严格控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东部、中20世纪80年
份70年代知识青年制,人口的意愿性迁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代以来
“上山下乡”运动移比例较少迁移
从内地到沿海,从农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
村到城市,从贫困落渐下降,自发性迁移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
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的比重迅速上升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区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和,
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o
(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和。
参考答案:(1)京津唐(或京津)长江三角洲(或沪宁)珠江三角洲(或广东)
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
(2)缓解人口压力或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3)流动人口务工经商
(承转)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人口
迁移的特点也不相同,那么,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空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板书: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师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相当复杂,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
的人口迁移理论一一“推拉理论”。
课件展示:
教材图1-1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生观察分析,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课件展示:
教材图1-1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
城乡结构图”
师思考如下问题: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和流入的省区分别有哪些?
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流入、流出的比例分别是多少?有何特点?
生合作探究后,总结回答。
问题1:人口流出省主要有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人口流入省主要有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等省市。
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由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内陆地区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
流入。
问题2:2000年我国人口城市结构中,乡村人口流出多,城市人口流出少,流出的人口
绝大部分流入了城市,说明人口迁移的主流仍是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问题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除以上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引起了人口迁移外,如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印
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什么影响因素呢?
生(回答)属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师(总结精讲)政治因素中除战争以外,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
或是限制人口迁移、鼓励人口迁移的政策,都能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流。
由于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
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如上述实例中印巴分治引起的人口迁移是因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自然生态环境因
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经济因素
@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政治因素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社会文化因素
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参考答案)
自触生W国亲
经许因素
毡一合因
在会土彳七因素
课堂小结
人口迁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
素,还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
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
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板书设计
[-概念「永久性移民
人「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T厂国际人口迁移一卜外籍工人流动
口1-分类一按空间范围划分T1-国际难民定居
迁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1-国内迁移
移L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二懿繇
一社与文就因素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山东省未来人口迁移流向及对经济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山东自古以来即为全国最大的人口迁出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山
东由净迁出省变为净迁入省,其主要原因是移民自身存在着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以及社会
经济环境的改变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从迁移流向看,省内迁移人口以“上行性”迁移为
主,省外迁入人口以“平行性”迁移为主;迁往省外人口以“上行性”为主。未来人口迁移
规模将不断扩大,由农村迁往城镇将继续成为迁移的主要流向;人口迁移模式将由社会自然
形态向经济模式转化;传统的婚姻迁移比重将逐渐下降。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
①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山东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分析山东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
因素。
②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人口迁移(家人、同学、朋友、邻居等)的流向及原因,分组讨论,
互相启发。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
①分析迁移人口总的流向对未来山东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②深入探究山东吸引人才的措施,改善人口知识结构的举措。
③将讨论结果写成小论文。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
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
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
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
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
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辨析
【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
对人口的影响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24-2025学年初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 山西省太原市名校2025年初三下学期5月四校联考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金文与摩崖隶书(秦汉书法史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5年高三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历史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溧水县重点名校2025年初三练习题二(全国卷)数学试题含解析
- 湛江市年模拟物理试题(二)
- 2025商品代理合作合同协议书样本
- 急性中毒抢救护理常规
- 2025美容院劳动合同模板
- 2025年工程保修合同范本
- 2024年四川成都金牛天府环境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T-CITSA 20-2022 道路交叉路口交通信息全息采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 《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实训教学大纲
- 管理沟通-原理、策略及应用(第二版)教学课件7
- 牙周病科普讲座课件
- 《AE基础培训教程》课件
- 中石化在线测评题库
- 跨学科护理合作模式
- 护理临床带教老师
-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 机械设备润滑油基础知识(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