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随着华工的增多,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移民限制法案》,规定入境的华人要接受语言测试。测试可以是任何一种欧洲语言,如果一种语言通过了,移民官有权换另一种语言,直到通不过。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族解放运动在澳大利亚的蓬勃兴起 B.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
C.种族歧视政策遏止了华工赴澳 D.澳大利亚本土文化具有排外性2.坎迪斯•古切尔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绘了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下图)。
推动大西洋两岸出现上述人口迁徙现象的经济因素包括()
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②欧洲一体化的刺激
③罪恶黑奴贸易的影响
④美洲开发和发展的需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3-6世纪,亚欧地区的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对这次迁徙的表现和影响,描述正确的有①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印度进入吠陀时代②波斯人建立了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③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内迁,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④日耳曼人消灭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4.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5.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约公元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 B.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C.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 D.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6.洛克认为财产权起源于劳动,土地所有权的获得是由于耕作,而北美的印第安人长期在一块土地上狩猎,无法获得其土地的所有权。洛克的观点反映了()A.资本主义国家关注财产权的归属问题 B.欧洲人轻视印第安人狩猎文明
C.欧洲人为在北美的殖民扩张进行辩护 D.欧洲人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7.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来到北美,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再加上互相通婚,形成了“移民文化”——一个新的多元的美利坚文化。由此可推知
()A.移民的多源性是美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特点
B.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
C.移民群体的多源性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先进性
D.民族和文化的内源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8.印欧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并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形成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影响 B.加剧了印度被征服居民的不平等
C.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D.导致西亚农耕文明遭受严重破坏9.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1992年,中国将强调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扩展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10.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法国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A.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 B.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C.造成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11.观察下图,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月氏人迁入恒河流域过程中逐渐形成种姓制度
②匈奴、鲜卑等的内迁,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③日耳曼人各支的不断南迁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④斯拉夫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13.根据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最新数据,2021年年底,由于埃塞俄比亚、布基纳法索、缅甸、尼日利亚、阿富汗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国出现新一轮暴力或旷日持久的冲突,全球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上升至9000万。2022年以来的俄乌冲突已导致乌克兰国内800万人流离失所,超过600万来自乌克兰的难民流动被登记在案。这反映了()A.难民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战争和地区冲突
B.联合国难民署是协调处理难民问题的专门组织
C.二战后难民的主要产生地区是中东、欧洲和东南亚地区
D.联合国对难民问题非常重视但是仍然任重道远14.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A.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B.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C.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15.约达尼斯的著作《拜占庭》载:“长期以来,如果没有哥特人的帮助,罗马军队在对抗任何民族的战斗中显然都要费很大的劲,所以他们经常向哥特人请求援军。君士坦丁大帝的政府也曾召唤约4000哥特人,以修建君士坦丁堡。”这反映了哥特人的迁徙()A.助推了罗马的发展与强大 B.推动了农耕与游牧文明深入交流
C.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与战争 D.深刻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16.2024年3月11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布报告说,由于在叙利亚的美军等外国军事力量制造的紧张局势加剧,叙利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危机。一位调查委员会专员说,叙利亚难民仍构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难民潮,超过1300万叙利亚人无法返回家园。这说明难民问题()A.反映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形成 B.已成为世界面临的最严重问题
C.无法得到联合国人道主义救助 D.需国际社会共同面对携手解决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移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材料二
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材料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瞩目,有“亚洲四小龙”的美誉。新加坡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而成,但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新加坡将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儒家文化的精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机遇。——整理自朱婷婷等《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史实。以游牧世界第二次冲击为例,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其“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华人移民对美国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分析华人移民美国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儒家文化的精华”和“西方文化的精华”的具体内涵。18.人口迁徙改变了区域人文地理形态。阅读材料,完现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的确,凭着自己的实力,印欧语系的波斯人在向西方的推进中节节胜利。但是不久他们就遭到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抵抗,这些印欧人几个世纪前就移居欧洲并占领了希腊半岛及爱琴海诸岛。他们发觉自己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希腊与波斯之间因此发生了三次著名的战争。战争期间,波斯国王大流士和薛西斯侵略了希腊半岛的北部,千方百计想在欧洲大陆上占据一席之地。
材料二
1661—1812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新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每乘北风附洋船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摘编自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伊拉克6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摘编自陈冰《全球难民治理的出路在哪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波斯人崛起的地理区域以及“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族群名称。分析波斯人的迁徙对区域政治和文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代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区域。结合所学,分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19.跟随商品和人口流动的轨迹,看见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已毋庸置疑。当时一位中国旅行家杜环对此地的繁华和富裕颇感震惊:“郛郭之内,里闬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另外,富贵阶层的投资还掀起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学术研究热潮。——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材料二17世纪初,中国瓷器初抵欧洲北部的时候,价格高到大部分人都买不起。但1631年笛卡尔惊叹,阿姆斯特丹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十年后,走访阿姆斯特丹的英格兰人说:“不管是哪种地位的人家,家里都有很多中国瓷器”“不计其数的店铺群和在那城市前方往来不断的船只,放眼现今全世界,阿姆斯特丹无疑是最繁忙的地方,这城里的人无疑最热衷于经商者”。荷兰人格劳秀斯认为:“土地、河流以及属于一个国家的海洋的任何部分都应该向那些有合法理由需要行使通过权的人们开放”。——摘编自卜正民《维米尔的帽子》等材料三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人数的增长,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1)根据材料一,写出“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的帝国,结合所学,指出其在文明交流中的地位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经济的角度分析17世纪初阿姆斯特丹“货物无奇不有”的原因,写出此时除荷兰外经营中国瓷器的主要西欧国家。(3)根据材料三,概括1990至2005年间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澳大利亚移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信息“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和所学可知,在澳大利亚华工移民通过不断的斗争,不断维护华工利益,使政府通过法律文件来确保,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故B正确。
ACD.由题干信息中均不能推断出此三项结论,故排除ACD。
故选B。2.【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迁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是图片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故①正确。
②欧洲一体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不符合题干的时间特点,排除②。
③罪恶黑奴贸易的影响是题干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故③正确。
④美洲开发和发展的需要属于题干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之一,故④正确。
故选C。3.【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及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①②.属于印欧人的迁徙及影响,故不选①②。
③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内迁,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日耳曼人消灭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两者属于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及影响,故③④正确。
故选D。4.【答案】D【解析】略5.【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B.公元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对中国和西欧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
A.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体现了其生产力的进步,但与“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相互学习的机会”等信息无关,排除A项。
C.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是建立在剥削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基础上的,C项说法与题旨不符,排除C项。
D.项所述体现不出题干中的“社会集团……相互学习的机会”等信息,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材料揭示了对印第安人土地所有权的一种认识,而不是侧重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材料只是对印第安人获取财富的方式不认同,并没有从根本上轻视印第安文明,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和美洲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排除D。洛克认为,要想获得土地所有权就要耕种土地,而印第安人没有耕种土地,所以没有土地所有权,这一论断实际上否定了印第安人在北美的生存和居住权利,是为欧洲人在北美进行殖民扩张进行辩护,故C正确。7.【答案】B【解析】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的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美利坚文化,实质上反映的是美国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政治文明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C项错在“决定了”,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民族和文化的多源性,不是内源性,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形成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印欧人迁移对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印度被征服居民的社会不平等,排除B项;据“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可知,其对希腊文化有一定影响,但并非最深远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印欧人迁徙对迁入地区文明的影响,材料没有反映D项内容,排除。9.【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跨国移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可知,“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这说明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故C正确。
ABD.这三项题干信息均没有体现,故ABD错误。
故选C。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移民涌入欧洲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流入欧洲的大批移民带去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移民涌入欧洲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和历史事实都不能表明恐怖主义来自流入欧洲国家的移民,B项错误;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11.【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匈奴和鲜卑族南下迁移”路线及所学,匈奴、鲜卑内迁促进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②正确;据材料中“日耳曼诸部落迁徙路线”及所学,日耳曼人南迁灭亡西罗马帝国,③正确,C项正确;据所学,种姓制度由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形成,并非大月氏人迁入恒河流域时形成,排除①;据所学,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是奥斯曼土耳其人,不是斯拉夫人,排除④,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12.【答案】D【解析】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仅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A。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也仅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B。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无法体现对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影响,故排除C。题干体现的是蔗糖的传播发展对人口流动、经济形态和殖民扩张的影响,说明蔗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故D正确。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全球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上升至9000万。2022年以来的俄乌冲突已导致乌克兰国内800万人流离失所,超过600万来自乌克兰的难民流动被登记在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仍在出现不同程度的冲突,难民问题很严重,联合国对难民问题非常重视,但是难民问题仍然任重道远,D项正确;
难民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战争、地区冲突以及自然灾害,排除A项;
材料中难民署发布难民数据,没有体现其是协调处理难民问题的专门组织,排除B项;
材料的难民主要在非洲、亚洲以及东欧,没有涉及东南亚地区,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难民救助,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难民救助,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4.【答案】D【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雅利安人迁徙,要求运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依据题干“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可知,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生存方式由畜牧业改为原先居民从事农业,且和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生活,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两者相互融合,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从而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故D项正确。
A.题干涉及的是雅利安人受到当地居民的影响,排除A项。
B.题干未涉及国家的形成,且涉及的是两种文化的交融而非独立多元的发展,排除B项。
C.题干未涉及雅利安人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哥特人的迁徙,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A.题干“他们经常向哥特人请求援军”“曾召唤约4000哥特人,以修建君士坦丁堡”可知,迁徙的哥特人帮助了罗马军队,还参与修建了君士坦丁堡,有利于罗马的发展与强大,故A项正确。
B.题干强调的是哥特人对罗马发展强大的影响,没有强调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深入”交流,排除B项。
C.题干反映的是哥特人对罗马发展强大的推动,而非带来战争与灾难,排除C项。
D.题干仅涉及对罗马的改变,没有涉及整个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的变动,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24年3月11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布报告说,由于在叙利亚的美军等外国军事力量制造的紧张局势加剧,叙利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危机。一位调查委员会专员说,叙利亚难民仍构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难民潮,超过1300万叙利亚人无法返回家园”可知,叙利亚难民问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难民潮,是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面对携手解决,D项正确;
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形成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难民问题是严重问题,但“最严重”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联合国对难民问题的解决付出了实际行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难民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难民问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答案】(1)史实:印欧人的迁移;亚欧游牧民族大迁移;蒙古西征。影响: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2)贡献: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原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中国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
(3)“儒家文化的精华”: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西方文化的精华”: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游牧民族的迁徙,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史实,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冲击是印欧人的迁移,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第二次冲击为亚欧游牧民族大迁移,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二次大迁徙;据材料一“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结合所学得出第三次冲击为蒙古西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等角度入手。
(2)本题考查华人移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贡献,据材料二“他们安详……毫无怨言”结合所学得出传播中华文化;据材料二“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美国等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3)本题考查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儒家文化的精华”:据材料三“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结合所学得出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西方文化的精华”:据材料三“新加坡将西方文化的精华”结合所学得出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18.【答案】【小题1】地理区域:伊朗高原。族群名称:希腊人。
影响:建立了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建立了波斯帝国),引发希波战争(引发区域战争),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小题2】国内原因:人口增长,耕地不足,资本主义入侵,劳动力过剩;灾荒频繁,生活困难;政治动荡,出洋避祸;清政府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小题3】来源区域:中东、非洲、拉美、东南亚。
努力:成立联合国难民署;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确立“世界难民日”。【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印欧人的迁徙历程和影响,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印欧人的迁徙历程和影响,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3.
本题考查的是难民的困境和救助,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难民的困境和救助,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9.【答案】(1)帝国:阿拉伯帝国。地位: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理由: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的广大地区(地理角度);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经济角度);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思想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文化角度,答到具体史实即可,如:翻译了大量埃及、西亚、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典籍,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在东亚、西欧、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阿拉伯商人角度)。
(2)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视角);欧洲新商业形式(商品交易所、股份公司)促进了贸易扩大(欧洲视角);大西洋沿岸荷兰有地理和交通优势(处于欧洲的贸易中心,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荷兰商船承揽了海上大部分运输,被称作“海上马车夫”;格劳秀斯的思想为荷兰提供扩张的合法性;荷兰人的商品经济和商业贸易观念、意识强。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
(3)特点:人口在全球范围迁移;迁移人口数量增加、增速加快;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迁移(或答人口迁入的国家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实战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敬老院卧床专业护理培训
- 宁夏医科大学《文学与动画编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电机学与电力拖动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中医统计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建筑概论人居环境科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2025年高考适应性测试试卷(生物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天津市红桥区2025届高三冲刺模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 宁夏警官职业学院《西班牙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息化运维服务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 外科学教学课件:颈、腰椎退行性疾病
- 2024年03月湖南省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2024年招考5名合同聘用制教师笔试近6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 2023年鲁迅美术学院附属中学(鲁美附中)中考招生语文数学英语试卷
- 天耀中华合唱简谱大剧院版
- 强制执行股东分红申请书
- 酒店前厅部沟通技巧
- 车队事故分析报告总结
- 药品追溯系统培训课件模板
- 工业园区的消防安全管理课件
- 2024信息安全意识培训ppt课件完整版含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