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模块二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模块二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模块二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模块二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模块二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eq\a\vs4\al(灵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eq\a\vs4\al(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把农夫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夫支配工业方面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安排废除实物安排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eq\a\vs4\al(易误指正)1.新经济政策不等于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复原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肯定限度内复原和发展资本主义,其目的是复原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教材明确指出了新经济政策起先实行的时间是1921年3月,但对于结束,教材仅表述为:“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渐渐取消。”这种表述特别模糊,其详细过程是:1924年列宁去世后,布哈林成为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但随着布哈林在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争辩的失败,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斯大林废除,全面起先了中心集权的安排经济体制,以农业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1929年,苏联正式宣布停止新经济政策。[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斗争形势下被迫实行的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②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定,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eq\a\vs4\al(“斯大林模式”)eq\a\vs4\al(思维升华——苏联俄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斗争的特殊须要而实行的特别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供应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减轻了农夫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过度牺牲了农夫的利益,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峻的饥荒。[史论术语——填后背诵]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供应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峻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eq\a\vs4\al(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eq\a\vs4\al(易误指正)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缘由,苏联解体的根本缘由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订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冲突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冲突,从而导致苏联解体。eq\a\vs4\al(思维升华——全面相识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②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行侵扰”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究性和开创性,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③勃列日涅夫改革以________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殊是____________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加,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④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行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须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1.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驾驭了大量先进技术与经济管理阅历,而初掌政权的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则极为缺乏,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向商人、向资本家“学习”。下列能体现列宁这一主见的是()A.农业上实行了余粮收集制 B.商业上取消一切自由贸易C.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重工业上有安排优先发展解析:选C材料中体现了列宁主见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贸易的思想,由此可知指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在国家限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一些企业交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体现的是国家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奢侈,但终归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对“苏联制度”的评价()A.强调了工业化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影响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主动作用C.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D.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解析:选D该学者一方面看到了斯大林模式设立的目的是尽快地实现工业化,另一个方面也相识到斯大林模式虽然有很大的弊端,但是最终却实现了工业化,从两个方面看问题,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故选D项。A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B项说的是列宁时期的政策;C项是斯大林之后的改革。3.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骄傲地说:“或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须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事实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解析:选A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信息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故本题应选A项。4.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嘉奖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安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解析:选A题干中的制度奖勤罚懒,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全国包括农村都是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错误;冲击了指令性安排经济体制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农业领域的经济刺激手段,故D项错误。5.1993年苏联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谈道:“经济方面的改革,假如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改革,应当就是最有效,最快速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途径,那就要好得多。”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冲破了斯大林模式 B.选择的突破口不够精确C.轻视政治结构改革 D.留意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解析:选B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当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未从农业和轻工业等方面改革入手,说明选择的突破口不够精确,故B项正确。eq\a\vs4\al(主题一从“志向”到“现实”的试验,,——列宁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究)史料一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峻的失败。”[教你读史]史料一说明苏俄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试图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做法严峻脱离苏俄实际,遭到了严峻的失败。史料二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由①可知其特点之一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复原、发展生产;由②可知其特点之二是在国家限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的。[史论形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历史作用(1)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很多种全部制形式存在。③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历史作用: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快速消逝,生产稳步复原,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②探究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③从实践上说明采纳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需和本土的详细实际相适应。史料二留意实际的列宁相识到让步是不行避开的——因而于1921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复原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夫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①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夫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限制了土地全部权,②限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短暂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主题二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改革史料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限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斗争做打算的重工业。斯大林不信任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安排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奢侈,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快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安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快速实现工业化的缘由和存在的问题。史料的结尾句是核心,留意抓住前面的内容逐层分析。[史论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单一公有制。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④指令性安排经济。(2)影响:①主动方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开拓了一种安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供应了借鉴。②消极方面:后期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战后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成为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特别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斗争形势和物资严峻短缺的客观条件亲密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旧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探究]依据史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状况下提出的。怎样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旧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提示]形势: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和国内物资严峻短缺。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所以说它“背离了经济规律”,而它在斗争时期为集中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它“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2.斯大林的工业化方针[史料]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究竟,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土的机器制造业。……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假如自己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就不行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停留在这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于世界资本。——《斯大林全集》[探究]斯大林制定了什么样的工业化方针?依据是什么?[提示]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依据:苏联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只有建立重工业,才可能保证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3.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史料]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当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究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珍贵的精神。但是,他终归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相识,因此也就不行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探究]史料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史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肯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肯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斗争环境下的特别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干脆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全部制肯定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全部制并存安排原则平均主义安排多种安排形式经济运行机制肯定安排调整安排调整和市场调整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快速复原,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相同点(1)前提:国家驾驭主要经济命脉。(2)目的:巩固政权,探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安排等。(4)作用:巩固了政权。二、斯大林模式的阅历及教训1.阅历(1)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斯大林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快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主动的影响。2.教训(1)肯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实事求是,从实际动身,从本国国情动身。(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4)制定政策必需考虑人民的利益,留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阅历教训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相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详细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渐渐失控。2.阅历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需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需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题组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024·江苏高考)第一个五年安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缘由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夫缺乏生产主动性 D.农庄没有土地全部权解析:选C在第一个五年安排中,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资金困难、原料不足,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并且要求短时间之内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农夫身上拿走的太多,而且也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严峻挫伤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因此,虽然农业领域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但是农业仍旧没有明显增产,故选C项。2.(2015·江苏高考)“20世纪50年头,苏联科技人员独创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匀称,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纳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精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安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沟通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确定科研方向解析:选B20世纪50至80年头,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沟通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研方向,故D项错误。3.(2014·江苏高考)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夫年平均税款变更的主要缘由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析:选B依据表格中的时间“1921年”、表格中平均税款数据的不断下降及所学学问可知,苏俄此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实行以固定粮食税代替过去的余粮收集制,故本题选择B项。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说法错误;D项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政策。4.(2012·江苏高考)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方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方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方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渐渐地驾驭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整。”材料中“改良主义的方法”事实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全部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解析:选D国内斗争结束后,苏俄接着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春,苏俄起先实行新经济政策,对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良,即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选D项。5.(2011·江苏高考)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夫的利益解析:选D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意在考查考生获得信息和分析问题的实力。材料反映了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农夫的利益不断遭到了损害,D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解除;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解除;C项与题意无关。6.(2014·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依据国家安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安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靠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纳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选D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和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故选D项。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也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因为此时的苏联正在迈向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C项错在“依靠”,事实上苏联对外资的利用有限。题组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7.(2024·江苏高考)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