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阅读下表。下表反映出汉代(
)“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辞诏(讼),凡九条。”《汉旧仪》“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汉书》A.监察官员受到丞相制约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C.注重对监察权力的规范 D.形成较完善的监察体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根据材料无论是汉惠帝时期还是汉武帝时期,监察官员都必须严格按照君主规定的监察条例和权限进行监察,不得越权,这反映出汉代注重对监察权力的规范,C项正确;监察官员的权力来源于“君权”,具有较大的独立性,A项误读材料,排除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当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否尖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汉代对监察权力的规范,没有涉及监察体系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2.在二十四史记载的我国古代有籍贯可考的一千多位宰相中,河南籍、陕西籍、山东籍、河北籍宰相总数占全国宰相总数一半以上,每10位宰相中至少有两个河南人、一个陕西人、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在宰相人数居前10位的10省中,北方豫、陕、冀、鲁、晋五省占666人,南方苏、浙、皖、赣、鄂五省占225人。这说明了我国古代A.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 B.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黄河流域的文明优势地位【答案】D【详解】我国古代的宰相籍贯多为陕西、山东、河北等黄河流域诸省份,籍贯为苏、浙、皖等南方省份的宰相相对较少,说明黄河流域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居优势地位,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不能正确解释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北多南少,排除C项。故选D项。3.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南北榜案”,因是年会试录取者皆为南方人,明太祖疑其间有弊,杀主考官,重试结果全取北方人。以后明朝科举会试遂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南北分榜(
)A.平衡了不同区域的利益关系 B.说明南北方经济发展已达到平衡C.确保了明朝统治秩序的稳定 D.着眼于举子入仕机会的相对均等【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由题干材料可知,明朝实行南北分榜,是因为南方有文化方面的优势,为了平衡南北方的矛盾,让南北方士子入仕机会的均等,所以才分南北榜。D项正确;南北榜制度并不能完全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当时南方经济高于北方,排除;南北榜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并不能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4.荫补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宋代荫补制规定,荫补数量和范围与官职挂钩,高级官员如宰相,执政则可荫“期亲”,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史料记载,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由此可知,宋代的荫补制度A.取代了科举取士的地位 B.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导致了门阀士族的复兴【答案】B【详解】材料“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体现的是宋代的荫补制造成官员数量泛滥,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B项正确;宋代的主要选官制度是科举制,非荫补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削弱封建统治基础无关,排除C项;宋朝属于文官政治,门阀士族复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5.宋朝时期,差遣因故离职或任满后仍暂时在职,当年无法满一考,则这一部分任职时间称作“零考”。官员赴任新差遣后,他们需在到任后的一定时限内向本州提出申请,由州“录报在京所属,依格资序一色,方许补满前任,共成考任”。南宋末年,其适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文武官员群体。这项制度(
)A.体现了官员管理制度精细化 B.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C.折射出宋代文人治国的理念 D.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的流程【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差遣因故离职或任满后仍暂时在职,当年无法满一考,则这一部分任职时间称作‘零考’”“官员赴任新差遣后,他们需在到任后的一定时限内向本州提出申请”“南宋末年,其适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文武官员群体”可知,宋朝对官员考核的规定非常详细,说明对官员的管理非常精细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官员管理,不涉及政府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文人治国的理念,排除C项;“零考”制度是官员考核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6.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主持朝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认为官员擢升应根据其能力和政绩,反对以往那种循资升级的做法。此举A.利于改变官吏阶层结构 B.弱化科举制选拔功能C.直接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D.导致士族势力的消亡【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认为官员擢升应根据其能力和政绩”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严明官吏升迁制度,严格考试标准,这给中小地主等文人流动到其他岗位提供了可能,有利于改变官吏的阶层结构。A正确;材料中的举措强化了科举制的选拔功能,而不是弱化,B错误;北宋官僚机构膨胀是因为统治者分权和扩大科举制选拔人数的原因,C错误;“导致士族势力的消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错误。故选A。7.在西汉政治生活中,“郎官”一职通常是人们踏入仕途的起点。高级官员子弟可以通过“任子令”成为郎官;普通人可以通过向皇帝上书获得信任,被任命为郎官;此外,财产在一定数额以上的富人也具备做“郎官”的资格。这说明西汉A.察举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 B.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官僚门阀集团的逐步形成 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高级官员子弟、普通人、富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成为郎官并由此入仕,体现了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项正确;察举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高级官员子弟、普通人、富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成为郎官并由此入仕,没有涉及官僚门阀集团,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西汉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8.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上谕中提到“令士子读书,各治一经,选为生员……比闻各府州县生员,有不通文义,倡优隶卒本身及子弟,厕身学宫,甚者出入衙门,交结官府,霸占土地,武断乡曲”。顺治帝颁布上谕旨在(
)A.消除八股取士的弊端 B.抑制门阀士族的膨胀C.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 D.提高科举取士的标准【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廷上谕批评地方官学中一部分生员学业荒废,结交权贵,横行乡里,一些地位低下的倡优隶卒违反规定进出学校,意在加强学校管理,改善士风学风,维护统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所述属于学校教育而非科举选官,与八股取士关系不大,排除A项;隋唐实行科举制,扩大选官范围,抑制了门阀士族的膨胀,清朝时期没有出现严重的门阀士族膨胀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学校教育而非科举选官,看不出提高科举取士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9.唐朝的韩愈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与“伯乐相马”类似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监察制【答案】B【详解】材料“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体现了出中国古代以品行才能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A项是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C项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D项不是选官制度。点睛:对材料“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为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统计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北宋A.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 B.监察体系内部出现权力制衡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加强 D.进士及第主要担任监察官员【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大多是进士出身,说明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权力制衡,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无法得知监察力度是否加强,排除C项;材料体现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大多是进士出身,但不能说明进士及第主要担任监察官员,排除D项。故选A项。11.汉王朝以孝治天下,并把孝纳入官吏选举制度之中,成为个人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士大夫能持服三年者,身价倍增,如铫期为父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如果遇丧不奔,往往身败名裂,如元帝时陈汤“父死不奔丧”,为司隶校尉弹劾而下狱。这说明当时(
)A.治国理念影响社会风气 B.选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C.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D.民众道德水平普遍提升【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朝以孝治理国家,把孝纳入选官制度和监督官员中,促使孝道成为评价个人的重要依据,从而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选官制度重视孝道说明统治者重视官员品行,是进步的表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但汉朝以孝治天下从汉惠帝就推行了,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士大夫和官员的道德影响,而“民众”的范围太广,排除D项。故选A项。12.“上计”是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重要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治安情况、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下图),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儿去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
)A.中央加强地方财政的控制 B.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优劣C.作为官员升降赏罚的凭据 D.与察举、征辟制互相印证【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治安情况、赋税等预算数字……上报国君”可知,反映了“上计”制度主要涉及地方财政的内容,A项正确;据材料“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可知,上计制的考核对象是中央和地方官员,排除B项;作为官员升降赏罚的凭据,属于上计制所起到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上计制与察举、征辟制互相印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3.明代监察严密,但监察的重点不是“纠劾虐民”,而是对皇帝是否忠心;除行政监察外,明朝还设立厂卫特务制度,其在监察对象、地域等方面都超过行政监察。这从本质上说明明朝(
)A.监察范围广泛 B.监察机构多职能重叠C.监察轻重有别 D.监察制度为皇权服务【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监察严密”“监察的重点不是‘纠劾虐民’,而是对皇帝是否忠心”“厂卫特务制度”及所学可知,明代形成了严密的监察体系,但无论是行政监察还是厂卫监察,其目的都是巩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监察范围广泛属于”表象,排除A项;“监察机构多职能重叠”属于监察机构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监察轻重有别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4.武则天称帝后,对高宗时的“南选”制度进行完善,使岭南、福建等较为落后地区的人才获得科举入仕机会。她还令九品以上官吏及一般百姓,皆可毛遂自荐。又遣存抚使十人分巡十道,举荐本道人才。这些举措(
)A.契合了南北分卷选才的要求 B.完善了科举取士的程序C.适应了政局变动的现实需要 D.提高了儒生的社会地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使岭南、福建等较为落后地区的人才获得科举入仕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称帝,武周代替李唐,遭到部分唐朝旧臣和李姓宗室的反对,为了巩固统治,她不拘一格选拔任用官员,C项正确;南北分卷制度在明朝才确立,排除A项;武则天增加了选才的途径,并非完善科举取士的程序,排除B项;武则天选才并非仅仅限于“儒生”,排除D项。故选C项。15.隋代开始推行以父祖封爵和资荫为入仕标准的门荫制度,唐朝进一步规定,凡是皇室贵戚和有封爵者的子孙以及五品以上官子孙均可由门荫入仕,并根据他们父祖的身份和官品的高低,叙以不同的品阶。隋唐门荫制度的推行说明(
)A.王朝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B.科举选官制度有待完善C.政府用人机制相对灵活 D.门阀势力仍有相当影响【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凡是皇室贵戚和有封爵者的子孙以及五品以上官子孙均可由门荫入仕,并根据他们父祖的身份和官品的高低,叙以不同的品阶”,可知选官时强调注重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说明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仍然较大,D项正确;题干与统治基础演变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信息,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政府用人机制相对灵活”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6.宋代门下省按照言谏、审驳的职能分别设立谏院和门下后省两个独立的部门。谏院的长官是谏议大夫。当时,言谏官的选用权直接归皇帝掌握,即使是执政官的亲戚也不得作为言谏官。宋代的规定(
)A.削弱了中央监察机制 B.有效防范了官员专权C.加强了皇帝专制权力 D.简化了中央行政层级【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题干材料是宋代监察制度的相关规定,其中“言谏官的选用权直接归皇帝掌握”、“执政官的亲戚也不得作为言谏官”,这都加强了皇帝的专制权力,C项正确;材料为宋代监察制度不断改进的做法,不能说明中央监察机制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介绍这些规定的具体实施,不能得出有效防范官员专权,排除B项;材料所示是监察制度强化了皇权,不能说明中央行政层级简化,排除D项。故选C项。17.美国学者包弼德指出,作为一个描述社会成分的术语,“士”在唐代的多数时间里可以被译为“世家大族”,在北宋可以译为“文官家族”。该观点的依据是,唐宋之际A.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B.政局日益趋向于动荡C.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 D.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答案】A【详解】“士”的含义由唐代的“世家大族”到北宋的“文官家族”的演变,说明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动,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政局日益趋向于动荡,排除B;隋朝创立科举制,排除C;材料信息与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点睛】18.由下表可知,在唐代①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②进士科更能选拔有处理政务能力的人才③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④唐诗创作的繁荣与进士科考试密切关联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详解】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只是反映了考试的一种选官方式,不能说明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①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进士科三试内容“作时务策五道”,多于明经,说明进士科更能选拔有处理能力的人才,②正确;根据材料“选《礼记》或《左传》”“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等考试内容看,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③正确;进士科考试“作诗、赋、文各一篇”,这有利于唐诗创作的繁荣,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19.唐太宗贞观四年大赦天下,赦令中特别申明:枉法受贿之赃官不在赦列。“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以天下未定颁布的赦令亦申明:官吏贪赃枉法者不在赦免之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朝A.注重加强官僚队伍建设B.治国理政强调以仁为本C.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D.法律制度建设逐步完善【答案】A【详解】材料中唐朝两次大赦将“贪赃枉法”官员排除在外,反映出对官僚队伍建设的重视。故答案为A项。B项,唐朝两次大赦天下能够体现治国理政,以人为本,但不能全面覆盖材料的信息,排除;C项,大赦天下不能体现严厉打击犯罪分子,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律法制度建设的信息,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20.明代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官”,又称“言官”。“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部曹用”。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这样的制度设计说明(
)A.朝廷重视对官员的监察 B.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C.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D.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根据材料“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及所学可知,明代六科给事中属于监察制度的范畴,统治者重视对科道官的选拔,并且对科道官的管理要求更高,体现了明代统治者重视对官员的监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属于唐代统治者的重要人才的表现,排除C项;“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监司官制度是宋朝对地方监察体制进行的重要创新。宋朝在路一级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帅、漕、宪、仓四种监察机构,分司军事、财政、司法、救济四方面的监察职权。在州一级行政区设置通判,作为地方副长官行使监察权力,州一级的行政命令必须经过通判附署方能产生效力。宋朝还设置了走马承受对监司进行巡视监督、制定诸路监司互查法使监司互相监督,作为其配套制度。监司官制度不仅增强了监察体制的自治性,实现了监察的法律化和制度化,还有效弥补了唐代节度使制度权力过于集中的缺陷。在相互制衡的基础上,实行专业监督、加强内部监督,促进了专业化技术官僚的产生,取得了良好的监察效果。——摘编自《监察体制改革新探》(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监司官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监司官制度的作用。【答案】(1)分级监督;精细分工;相互牵制;专业化;内部监督;法律化和制度化。(2)作用:有利于遏制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官的违法行为,有利于防范腐败;为后世提供借鉴。【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宋朝在路一级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帅、漕、宪、仓四种监察机构,分司军事、财政、司法、救济四方面的监察职权”“在州一级行政区设置通判,作为地方副长官行使监察权力,州一级的行政命令必须经过通判附署方能产生效力”可知,分级监督,精细分工,相互牵制;根据材料“宋朝还设置了走马承受对监司进行巡视监督、制定诸路监司互查法使监司互相监督,作为其配套制度”“实行专业监督、加强内部监督”可知,专业化,实行内部监督;根据材料“监司官制度不仅增强了监察体制的自治性,实现了监察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可知,法律化和制度化。(2)作用:根据材料“还有效弥补了唐代节度使制度权力过于集中的缺陷”可知,有利于遏制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强化监督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官的违法行为,有利于防范腐败;宋代的监司制度为后世提供借鉴。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以“孝”“廉”为重要标准,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互动百科》材料二
唐代的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百度百科》材料三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材料四
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埃德蒙·伯克(英国近代政治家)(1)根据材料一、二,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二者有何不同,以及对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3)联系上述材料,如何理解埃德蒙·伯克的名言?【答案】(1)不同:察举制,内容上以品德为主(或以孝廉为主),方式上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结合考察、考核等综合性因素;科举制,内容上以才学为主,方式上以考试为主。影响:汉代,倡导社会讲究伦理道德,但是后来走向了片面化、极端化;唐代,强化了社会上读书的风气,但也增强了读书的功利性。(2)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的传播和影响;近代工业发展,社会需要大批新式人才;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以教育改革(新政)笼络民心;八股取士的僵化等。(3)教育的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优秀的人才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人才选拔的模式不能僵化,应与时俱进。【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的中国。不同:根据材料“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可知,察举制,内容上以品德为主(或以孝廉为主),方式上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结合考察、考核等综合性因素;根据材料“唐代的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可知,科举制,内容上以才学为主,方式上以考试为主。(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时期的中国。背景:根据材料“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的传播和影响、近代工业发展、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及八股取士的僵化等角度进行分析。(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理解:根据材料“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并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教育的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优秀的人才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人才选拔的模式不能僵化,应与时俱进。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士”作为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具有深厚的时代烙印,下表是不同时期“士”涵义及身份地位的发展变化。
时期涵义上古时期“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时期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室,士有隶子弟”;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统称,职业多途化,有武士、文士吏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方术之士、谋士等秦汉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无锡市阴山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三)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郑州科技学院《锅炉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第二中学2025年初三3月测试(线上)语文试题含解析
-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歌曲写作与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统计建模与数据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四校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长治市潞城市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XX中学2025年初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英语试题含答案
- 护理员消毒隔离知识培训
- (三诊)绵阳市高中2022级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历史试卷A卷(含答案)
- 麻醉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 山东省高中名校2025届高三4月校际联合检测大联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 2025年03月如东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2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9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武汉数学四调试题及答案
- 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
- 绿化养护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2024年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中国纺织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