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板块\

清代敝喊

GUDAISHIWENYUEDU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

[编排说明]为做到省时高效、循序系统复习,本书设计独具匠心,亮点有三:①将文

言文教材基础篇目及考纲规定背诵篇目置于分册n《早间记与背》中,方便考生利用零碎

时间有空就记;②本专题分两个层级,基础教材篇。题型高考篇,符合文言文的复习实际,

实现由教材到高考的对接提升;③将教材课文篇目分为两类,一是夯基助考类,二是理解

背诵类。备考方向明确,复习针对性强。

n

V

由由

散1

型%

第1讲宏观指导一“题文齐读”法快读准做文言文

什么是“题文齐读”为什么要“题文齐读”

顾名思义就是一边读文,一边浏览题目。但

①传统的先读文后看题,因为目的性

二者并不是相互分散精力、顾此失彼的,而是协

不强,所以读文的关注度很难保障用在解

调配合、相互印证的。在读文过程中,时不时地

题的关键点上;往往第一遍读文囱冏吞

浏览一下题目,看一下后面的题目是否与此处的

枣,然后再看题,当对题把握不准时再读

内容相关。做到既用题目助读了文章,又能带着

文,造成时间的浪费。

问题集中精力去读文。大致方法是:

②古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

①读到断句处,别在文中硬断,看一看后面的断

都是按照行文顺序排列的,这两题都是

句题(断句题所断开的地方80%都是正确的)。

“三对一错”。这些正确部分都可起到疏

②读完一个层次或一个句群后,浏览一下古文化

通文意的作用,甚至有的就相当于注释。

常识题和概括分析题,看一下题目是否有对本层

③断句题的四个选项只有1〜2处不一致,

次内容的考查。

80%断句正确。如果不借助后面的断句

③“题文齐读”的关键是:读题时记清各选项的

题,在文中硬性去读去断,既不能快速读

主要考查点、解题的敏感点,带着问题和疑问在

懂该处的文意,又会浪费过多时间。

读文时寻找对应点。

怎样“题文齐读”

全国卷文言文选材大多是正史人物传记,其写作有基本的规范:开头对传主基本信息

做简单介绍,如传主姓名、字号、籍贯等,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情况;中间是人物生平履

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

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有的还介绍其死后的影响。而概括分析

题主要就是对传主人生事迹、道德品质、影响评价等方面的考查。因此,阅读写人记事类

文言文时,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以及相关题目,采用“题文齐读”的方法。

读文时关注什么读题时关注什么

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抓选项的关键点、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公经历读题的目的,就是明确问题的指向,带着问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题去读文。其中的每个选项都是命题人精心

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推敲、巧妙命制的,选项虽短,但涉及的内

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容较多;文字虽简,但设误手法极其隐蔽。

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此时的读题,因文章的大意还没有掌握,不

历及事件大概。可能记住选项的全部内容,所以此时要对选

理清脉络,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项进行有选择地记忆关键点,凭平时做题的

词语:第六感觉去预判选项有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①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如:

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①断句题:读文时读到画波浪线的句群时,

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不要在原文中过多纠缠自行断句,应马上看

位和职责。后面的断句题。通读选项的同时,比对四个

②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选项的异同点,相同之处能帮助迅速贯通阅

纪年,而以年号纪年,故传记中的“三读障碍;不同之处就是带着问题去读文的关

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键点。

年”“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②古文化常识题:每个选项的关键点就是选

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项首的“考查词”。在读文时,读到文中标

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注出(加点)的这几个词,再回看题目,并对各

③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个选项凭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进行预判,

年”“既而”“向”“旋”等。此外,正史找出各个选项有可能设误的敏感点,进行题

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文对照,思考判断。

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③概括分析题:它的四个选项是依照原文顺

引出,需要格外留心。序分层设计的。在读选项时,重点记住选项

中涉及的人物、事迹、影响、评价等关键词

语;读文时重点关注这些内容,再回到该选

项所在层次进行聚焦思考判断。

当然,由于考生的层次、记忆能力、做题的敏锐意识不同,在读题时不可照搬上述模

式,既可边读文边浏览题目,也可一气把题读完再看文,这就需要因人而定,适合自己的

才是最好的。

“题文齐读”法解题示范

读文关注点选项关键点'敏感点

(说明:用分层,用”.……”

(用“”标注题目的关键点、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标注时间、地点、官职的变换,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标注人物,从而厘清层次,

分)()

厘清各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

(2017•全国卷H)

李宝降之/速Zl>/闻宛之赵氏有鹤遨>信义著名/愿

迤⑥)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

得降之/

揉。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悬.东土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

i,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

李宝降之/质酸/闻宛之赵氏有信义著名/愿得

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意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降之/

而去。顾谓仇日:“尔曹若健,远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

相避也。即位舞阴大姓李宝降之/还酸/闻宛之赵氏有短蓼信义著名/愿得

超)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降之/

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

意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意。李宝降之/逋Zl)/闻宛之赵氏有画蓼信义著名/愿

意外末三土,既引见,即除为郎中,.得降之/

互值赞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降。光武破寻、邑,意被创,有战

一项是(3分)()

劳,还拜史郎将,封勇功侯。/磅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逊宜更酬,后来又常用“下

反于南阳,意素与奉善,数遗书切

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责之,而谗者因言意与奉合谋,@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然后再作懑,

以为疑。及奉败,①得意书,乃惊

进行犯罪事实的

日:"赵惠真长者也。”后丹坯令。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

/大姓(Q)先为琅邪相,豪猾并

王,于是又可用作诵维

兼,为人所患。BT4,闻其二孙D.京师,古代指型的蟀,《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

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些孝

到“京师”,现代舞噩。

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终不听。时它为疾病将终,李季

是(3分)()

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日:“素与

A.赵惠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

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意欲杀

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

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

后,不愿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

B.赵惠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

复言。/其年,迁惠生愿太守。时

但屡次谴责邓谋反,/画蚕),

平原多盗贼,意与诸郡讨捕,斩其

渠师,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意上言: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意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运Q时,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徒亭冲近

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

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卮趣们迁往班.并鲤颤应该弃恶从善。

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D.赵愚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逗时,南

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太尉,赐募美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他患病去世期间,建上箜避慰问吊唁。

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悬典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三生,意疾(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

病,帝亲幸视。及蔓,车驾往临吊。复言。(5分)

时告士/。谥日正侯。译文:............................................

(节选自《后汉书•赵惠传》)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5分)

译文:............................................

★(1)开始读文,当读到“……远相避也”时,发现此处应为一个层次,因为后面的“更

始即位”(读文的关注点——人物)明显是叙述另外一件事。此时立即浏览一下概括分析题的

第一个选项A是否有对本层次内容的考查(选项是按照行文顺序命制的,先看第一个选项,

若第一个没有考查,再看下一选项)。发现第一个选项正是对此层次内容的考查,经过题文

对照,相互印证,因本层次内容不存在阅读障碍,可预判A项正确。

★(2)继续读文,发现此处是一个断句题,不要在文中纠缠,马上去看断句题。通过比

对四个选项,发现四个选项实质上只有两处不一样,即“不肯/云""不肯云"与"孤孙意""孤/

孙意”(不同的地方用笔给予圈点)。抛开这两处不同的地方,看四个选项相同的地方,就能

帮我们迅速理解此处的文意(即: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李氏不肯,愿意向信

义闻名的赵氏投降)。借助断句题理解断句处的文意,既省时间又迅速突破了此处因未断句

而造成的阅读障碍,明白了断句处的大意,再继续读文,发现从“更始乃征意……封勇功

侯”这些文字均是对“招降李氏”这一事件后的封赏,后文又出现了另一事件的关键人物

“邓奉”(读文的关注点—人物),所以在“邓奉反于南阳”前应是第二个层次,此时迅速

浏览一下概括分析题的第二个选项,发现B项未在此处设题,到此读文可停顿一下,尝试

趁热打铁做断句题。根据语境,“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

是说李氏不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排除B、C两项。“赵氏有孤孙”的意

思是“赵氏有独孙”。“孤孙”指赵惠,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A项正确。

★(3)题越做出来越兴奋、越心安,文意也越来越明,继续信心倍增地读文。当读到“大

姓李子春”时,此时又出现了一个新人物(李子春),稍作停顿,看概括分析题选项B是否有

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考查。发现选项B前一个层次(见选项B"/”标注处之前)是对“大姓李子

春”之前内容的考查,题文对照,无误。继续读文,读到“其年”(读文的关键词——时间),

发现“其年”前应是一个层次,在此,稍作停顿,到题目中去寻找问题以寻求“帮助”,

发现此层次内容是命题的重点区域,聚集了古文化常识题的3个选项,概括分析题B项的

后一个层次,翻译题的第(1)个语句。现逐一分析。

①“下车”“收考”“车驾”3个古文化常识。当读到“患下车”时,若不看题目,此

处理解文意感到很生硬、很费解,看到古文化常识题选项A后,就会茅塞顿开,并能迅速

判定其正确。做到读文与做题相互印证,其解题依据是:“愚下车”前文有“拜怀令”,

这不就是新任官吏就职吗?再者,反其道而思之,命题人能考“下车”的字面意思吗?显

而易见,选项A正确。

再看选项B“收考”,此选项是最迷惑考生的一个选项,命制得非常巧妙,既有助读

文意之妙,又有巧设陷阱之妙。读到“收考”时,文意难理解,再看选项解释,明白了是

“拘捕关押”之意,但此时的考生若稍不注意就顺势陷入了命题人巧设的陷阱之中,选项

的描述很“合理、合法”:先拘捕一再考察一最后取证。但由“收考”前面的“二孙杀

人”“穷诘其奸”等字眼可判定其犯罪事实确凿(还作什么考察、什么取证)。

选项C“车驾”读文到此处,人物频繁出场,既有赵慧、李子春,又出现了赵王、帝,

若凭字面意思,不看选项C而读文,文意就很难理解(到底是谁“车驾”),会直接造成后面

翻译题的答题障碍,看完选项C后,文意迅速疏通(原来是皇帝去见赵王),选项解读正确。

②再看概括分析题B选项的后一个层次“担任怀令时……拒绝了赵王求情”。时间是

担任怀令时(命题人往往会在时间、地点、人物上设误,注意这些词,读文时要对这些词标

注),事件是诛杀李子春,结果是皇上拒绝了赵王求情,与文意一致,再综合B项上一层次

的邓奉事件,这两件事均体现了“赵惠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故选项B“概括”“分

析”均正确。

③理解了文意,做第(1)个翻译题就“小菜一碟”了,此时不要立刻动笔翻译,等读完

全部文章内容,做完其他题目,最后再稳稳当当、字斟句酌地答翻译题。

★(4)到此,读文已大半,对题目的预判也已大半。理解很畅通,心中很释然,读文更

快速,继续往下读。读到“二十七年,拜太尉”又出现了一个时间词,又晋升了官职,此

处又是一个层次。再看题目,本层次内容对应3个题目,一个是古文化常识题的D项,一

个是概括分析题的C项,一个是翻译题的第(2)小题。翻译题暂且搁置。①古文化常识题的

D项“京师”,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不难判定正确。(做到此处可用排除法印证答案,古

文化常识题的A、C、D三项均由上文分析不难判定是解说正确的选项,进而判定B项是不

正确的。借此叮嘱考生们一句,“题文齐读”法做题,第一步是预判答案,等到读完全文

后综合思量再最终敲定答案)。②概括分析题的C项,所对应层次的文意不难理解,选项内

容看似也正确,但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悄悄地进行了“张冠李戴”,原文是皇帝将他们(盗

贼余党)迁往异地,而选项却说成了赵惠将他们迁往异地,本选项错误,所以在读文时一定

要厘清时间、地点、人物、官职、事件等重要“节点”词。

★(5)继续读余下的最后一个层次,文字虽少,时间跨度长,句句有事情。此时应与概

括分析题D项中的语句一一对应落实,发现句句无误,判定正确。此处需要感悟的一点是:

文章最后又出现了“车驾”“往临吊”从而更进一步印证了古文化常识题对“车驾”的解

说是正确的。这也提醒考生,文未读完,不要急于下结论。

[附第4题翻译题答案]

参考答案:⑴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

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参考译文]

赵惠宇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慧当时

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

病了,没有人能抵抗。赵惠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

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更

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

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意,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

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惠。赵慧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

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打败王寻、王邑忖,赵惠受伤,有战功,回朝后

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惠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

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惠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

赵慧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赵惠真是有道德的人啊。”后来被封为怀令。大

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

赵惠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

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慧没有听从。当时

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交

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意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皇上说:“官吏

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惠升迁

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慧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

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惠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

京城附近的郡中。”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于是

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螳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

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赵惠)升任太尉,蜴予关内侯的爵位。当时南单于降服,

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惠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惠

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

第2讲题型研究——文言文断句题

高考文言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而是对所选篇幅不长,内容浅易的文言文,用

标点符号(高考命题要求考生用"/”把句子断开)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

现出来。文言断句需要学生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同时还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断句的考查一直采

用四选一的形式,文言断句依然是今后考查文言文的热点。

一、何处把句断——“6点”最关键

(一)名词和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

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

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

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

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

应断开。

参考答案:今入关/财物无所取/阳玄无所幸//其志不在小/春令人望其气/皆为龙思/

成五年/此天子气也

[应用体验]

(2015•浙江高考)用“/”给文段断句。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名词和代词进行断句。“郡”“材”“侯”都是可以作主

语的词,其前应断开;“阁”为名词,很明显在''以为"之后,作宾语,其后需断开;第

一个“之”(代词)在动词“重”之后,作宾语,其后应断开;“先是”是一种常见说法,其

后通常要断开,另外“凡”往往在句首。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参考答案: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

不备

参考译文:在此之前,郡里打算建楼,建材已经全部准备好,王租让人取来建造楼阁,

开辟了两道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没有一样不具备的。

(二)动词和形容词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

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

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

技法演示: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语可能作

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

句的停顿点。“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

后“匕首”(天下之利匕首)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

子”,其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省

略主语“太子”,其后“百金”作宾语,故“百金”后应断开。

参考答案:于是在于预求天下之利6苜/将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应用体验]

(2014•浙江高考)用“/”给文段断句。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

能识真

解析:语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加、动、逾、知、深、腾、达、谓、识等。这些

词语中可能作谓语的有:加、逾、知、腾、达、谓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

断语句的停顿点。比如:“加”,“以谦德”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是来修饰限制“加”

的,不过是状语后置了,由此可以判断“谦德”后要停顿;再如“谓”,其主语应该是“时

人”,宾语部分应该是“常公能识真”这个主谓短语,这样可以判断“时人”前要停顿。

参考答案:君加以谦德/期不避节/常公之侬〃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暗于江淮/且达于

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以真

参考译文:(欧阳)君谦虚有德行,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对他的了解一天天加深,(欧

阳)君的名声逐渐在江淮地区越来越大,甚至京城人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

(三)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

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把主语省

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

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宦者令缪贤日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日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

止臣日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技法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日”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

可以断开三处,对话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

可断开。

参考答案:宦者令缪贤目/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同/何以知之/对月/臣尝有罪/窃计欲亡

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目/君何以知燕王

[应用体验]

(2016-浙江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

日何书目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日万国志也。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对话词进行断句。文段中表明对话的词“日”“问''可以

看作断句的标志。其他两处语句可以借助名词“室”“藏书”等名词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问老人曰/何书/日/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参考译文: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

很宽,来到一个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

“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

“是各国的史志。”

(四)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

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

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

(1)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

前一般要断开。

(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

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卜邪、乎”等

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贝!J、然则、

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

(5)“以、于、为、贝h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

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就可断句。

[特别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

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

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点断。

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

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技法演示: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

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

参考答案:于悬余有叹厚/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不在坦/去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四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百人之所罕至厚/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应用体验]

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差其恚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港之太切夫

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

率会以为如此收其■诲委曲面英通也。(选自《苏轼文集•诗论》)

解析:要给画线部分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如“盖、于、而、夫、

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如“盖、而、夫、惟、是

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也''属于句尾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由此,

就可以准确断句。

参考答案: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

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

曲而莫通也

参考译文: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其弊端大概在

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

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弃。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

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它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

(五)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

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

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

“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

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

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

[教材示例]

请用“/”给下面文言语句断句。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

说》)

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

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全断开。

参考答案:吾师道也/夫縻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珏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应用体验]

请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

帛(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文言句式进行断句。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

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

被动。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

/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参考译文:晏婴,字平仲(字平,谥仲,习惯上称“平仲”),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

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

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

(六)对称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

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

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技法演示: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

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

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进行断句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

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应用体验]

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

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日:“此圣人教人谦耳。三

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

虚……”

解析:画线句中出现了四个对称句。“己虽能”与“己虽多”,“仍就不能之人以咨

所未能”与“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与“外若无”,“中虽实”与“容若

虚”。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

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

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

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

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

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

二、客观题怎么判——“2步”定答案

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

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

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技巧。

(一)解题“2步骤”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将4个选项两两分组.

相同点多者为一组.

0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I先排除一组

再排除一项

■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L_______________

;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依据

:组进行比对分析,排除有:前面所讲的“6点”排除错

;明显错误的一组.:误选项,确定正确选项.

(二)断句“3原则”

1.字句意思要讲通

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

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

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要符合情理

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

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

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

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

示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

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

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

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示例: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

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

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

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

而愈形其母之贵。

[典例示范]

(2017•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

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纨时精很端审时烝后之所继叔父遹名为人

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

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

以文义赏会。(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

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

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技法演示]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步骤操作演示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越互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

深中夙敏返磅有子如此/足矣/

第一组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起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

深中夙敏/⑤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Z•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

深中夙敏/⑤有子如此/足矣/

第二组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硬互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

深中夙敏适迹爹有子如此/足矣/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步骤操作演示

第二组的两个选项在“叔父”与“混”中间,都断开作了停顿。通读语句后会发

先排除现,“所继叔父”说的是与“谢弘微”的关系;“混”是“所继叔父”的名,属

一组专有名词。也就是说“所继叔父”是用来修饰“混”的。因此二者之间不该有停

顿。据此,我们可以排除B、C两项,只剩下A、D两项了。

第一组的两个选项有两处停顿不同,即A项在“方成”后有停顿,D项在“方成”

再排除

前有停顿,“佳器”后有停顿。比较两个选项后可知,A项的“佳器有子如此”

一项

之说无论从语法还是句意上分析,“佳器有子”都讲不通。再者结合上文来看,

“有子如此”的主语“你”(即谢思)省略了,所以在“佳器”后“有子”前应该

有停顿,即“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至此可以排除A项,答案为D项。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