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1页
广西《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2页
广西《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3页
广西《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4页
广西《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2022年04月一、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于2015年4月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年第三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5-0378。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负责起草编写。按推荐性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二、目的意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其病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SRBSDV)是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该病主要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持久性传毒,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染为害,水稻苗期、分蘖前期发病后基本绝收,拔节期发病产量损失50%左右,孕穗期发病产量损失约30%。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流行扩散快、监测防控难、为害损失大等特点。据统计,2009年全国发生面积约33.33万ha,基本失收面积0.67万ha,其中,广西发生面积高达11673.33ha。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对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但由于该病毒出现时间不长,研究基础薄弱,缺乏统一的抗病性鉴定技术操作规程,水稻品种对病害的抗病性缺乏有效评价。研究制定“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有利于开展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工作,为进一步挖掘抗病基因、抗病育种和病害综合防控奠定基础。对贯彻以利用抗病品种为基本手段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策略,保障我国水稻高产和优质、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国内外标准对比情况据查阅,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关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编制,该广西地方标准《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的编写对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的规范操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四、编制过程1、组成编制小组,制订工作计划项目下达后,成立了编制工作小组,制定编写计划,并进行人员分工(表1)。表1主要编制人员与责任分工秦碧霞女研究员植物病理学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重要指标确定,编写规程李战彪男副研究员植物病理学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资料收集、编写谢慧婷女副研究员植物病理学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数据收集、验证周彤男研究员植物病理学江苏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方法研究黄所生男副研究员植物病理学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技术指标验证崔丽贤女农艺师农学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条件研究李丹婷女研究员作物遗传育种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数据收集、验证蔡健和男研究员植物病理学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数据收集、验证农保选男副研究员农学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指标验证兰莹女副研究员遗传学江苏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资料收集2、收集整理资料收集整理国内、区内已颁布的相关标准、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技术性资料。整理总结编制团队成员相关试验研究成果。3、确定编写原则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危害特点,结合本所主持及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广西农科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相关的研究内容及试验数据为制定依据,以及从2014年起承担区试品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工作的技术积累,本着品种抗性鉴定“简便、实用、准确、规范”的要求,就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鉴定方法进行了规范。4、编写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参照广西地方标准编制的基本格式,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并通讯征求区内外有关领域研究、推广、使用等不同类型单位专家的意见,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发送给广西兴桂质量标准化认证咨询服务事务所进行了格式的校验。五、标准关键技术指标依据和来源本标准为推荐性广西地方标准。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编制,参考NY/T

2631-201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NY/T2918-2016《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规程》、NY/T2955-2016《水稻品种试验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并根据编制小组前期研究成果、参考国内文献资料并经反复试验验证,确定了白背飞虱的饲毒时间、传毒时间和接种苗龄、有效接种虫量等关键技术指标,并对广西45个主栽水稻品种、53份市售水稻品种及地方稻种资源等进行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鉴定评价和遗传分析,验证了人工接种方法的可行性,已发表相关论文8篇(秦碧霞等,2014;黄所生等,2017;农保选等,2019,2篇;崔丽贤等,2019;农保选等,2021,2篇;秦碧霞等,2021),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ZL202122741492.8,ZL202122744411.X),已受理发明专利2件(202111072981.7,202111543463.9),实用新型专利1件(202220293686.8)。白背飞虱饲毒时间的确定曹杨等(2011)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風三龄若虫最短获毒时间为6min,最长获毒时间为12min;五龄若虫最短获毒时间为3min,最长获毒时间为9min;长翅型成虫和短翅型成虫的最短获毒时间和最长获毒时间相同,分别为2min和8min。为确定白背飞虱饲毒时间,试验设白背飞虱取食时间5min和15min、1、6、12、24、48h共7个处理,到设定时间后把白背飞虱转移到健康水稻苗上度过循回期,用于接种2叶期TN1水稻苗,接种2d后将水稻苗移栽至防虫网室观察,正常水肥管理,20d后开始调查发病率,每7d调查一次,连续调查3次,统计每个处理的发病率。发病情况见表2,随着白背飞虱饲毒时间加长,水稻发病率不断增高。以白背飞虱的饲毒时间为自变量(x),水稻发病率为因变量(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到模型:Y=18.0363+0.02273x,(R2=0.9119)当白背飞虱饲毒时间为60.179h时,水稻发病率达到100.00%。综合参考文献和试验结果,确定白背飞虱饲毒时间为48h(2d)。表2白背飞虱不同饲毒时间接种的水稻品种TN1的发病率饲毒时间总株数病株数发病率(%)5min2414.1715min22313.641h26415.386h27933.3312h241250.0024h301860.0048h272074.072、白背飞虱传毒时间的确定曹杨等(2011)研究结果表明,五龄若虫、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在分蘖初期稻苗上的最短接毒时间分别是5min、7min和7min,最长接毒时间分别是10min、12min和12min。取已饲毒且度过循回期的白背飞虱,接种2叶期TN1水稻苗,传毒时长设5、15、30min和1、6、12、24h7个时间段,到设定时间后移出白背飞虱,将水稻苗移栽至防虫网室观察,正常水肥管理,20d后开始调查发病率,每7d调查一次,连续调查3次,统计每个处理的发病率。发病情况见表3,结果表明,随着白背飞虱传毒时间加长,水稻发病率不断增高。以白背飞虱的传毒时间为自变量(x),水稻发病率为因变量(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到模型:Y=21.1269+0.0499x,R2=0.9121当白背飞虱传毒时间为26.34h时,水稻发病率达到100.00%。综合参考文献和试验结果,确定白背飞虱传毒时间为48h(2d).表3白背飞虱不同传毒时间接种水稻品种TN1的发病率传毒时间总株数病株数发病率(%)5m1915.2615m22313.3730m21419.051h24937.56h241354.1712h171164.7124h201785.0036h20201003、水稻接种苗龄确定试验设1、2、3叶期和20、30、40、50、60、70d苗龄(品种:TN1)共9个处理,按有效接种虫量2头/苗接入度过循回期的白背飞虱,接种2d后移栽至防虫网室观察,正常水肥管理,20d后开始调查发病率,每7d调查一次,连续调查3次,统计每个处理的发病率。发病情况见表4,结果表明,1叶期至30d苗龄水稻发病率均为100.00%,40、50、60和70d苗龄水稻发病率依次为91.30%、4.17%、0.00%、0.00%。综合考虑接种便捷性和接种工作效率,接种水稻苗龄确定为1.5叶-2.5叶龄期。表4白背飞虱接种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TN1的发病率生育期总株数病株数发病率(%)1叶期2525100.002叶期2525100.003叶期2525100.0020天2020100.0030天2323100.0040天232191.3050天2414.1760天2300.0070天2100.004、有效接种虫量的确定有效接种虫量=接种虫量×带毒率,设有效接虫量0.1、0.2、0.3、0.4、0.5、0.6、0.7、0.8、0.9、1.0头/株10个处理,重复3次。于TN1水稻苗2.5叶龄期,接入度过循回期的带毒白背飞虱成虫,2d后移走白背飞虱,将水稻苗移栽至防虫网室观察,正常水肥管理。20d后开始调查发病率,每7d调查一次,连续调查3次,统计每个处理的发病率。发病情况见表5。随着有效接种虫量的增加,TN1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当有效接种虫量为0.9头/株和1头/株时,TN1的发病率为100%,因此,有效接种虫量确定为1头/株~2头/株。表5不同有效接种虫量下水稻品种TN1的发病率有效接种虫量(头/株)发病率(%)差异显著性(1%)0.153.33A0.260.00B0.382.22C0.491.11D0.594.44DE0.695.56DE0.796.67DE0.898.89E0.91.0100100EE5、抗性评价标准确定抗性评价标准参考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品种试验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NY/T2955-2016)。六、自我承诺编制的地方标准技术指标不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与有关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