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_第1页
广西《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_第2页
广西《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_第3页
广西《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_第4页
广西《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地方标准《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项目来源根据《关于下达2020年第二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市监函〔2020〕1832号)精神,由贺州市市场监管局提出,贺州市正地发展有限公司、贺州市农业科学院、广西贺州市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贺州市检验检测中心、广西标准化协会共同起草的广西地方标准《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项目编号2020-02119)。二、项目背景及目的意义水早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不仅有利于均衡土壤养分、防治病、虫、草害而且还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水旱轮作是多种轮作方式中的一种,是可持续农作制度的一项核心内容。中国实行轮作历史悠久,其中稻田的水稻与旱作物轮换是轮作中的经典,在欧洲,8世纪前盛行二圃式轮作,中世纪后主要为三圃式轮作。黑木耳一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在广西贺州历史己久,至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形成了这种种植模式,其模式主要为水稻大田栽培季节为6月上旬至10月下旬,黑木耳则被安排在11月至翌年5初进行栽培生产,很好的调节了黑木耳与水稻的季节茬口,直延续至今。黑木耳一水稻水旱轮作是一种成熟的种植模式,不仅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而且保证了黑木耳和水稻获得增产,实现经济和粮食的双丰收。黑木耳产业是广西农村地区重要的农业产业,所占的全县农业产业的比重很高,是目前发展速度快、势头猛、空间大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而近两年来,贺州市农业依托区域资源,发挥现有特色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实行产业帮扶精准到村到户,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以精准扶贫为总领,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帮扶、示范带动和订单种植等方式,让黑木耳产业成为脱贫攻坚战中富民增收的亮点工程,不断带动黑木耳产业发展。如2015年昭平县建设仙回瑶族乡、黄姚镇、北陀镇、凤凰乡、樟木林镇等5个规模达500万袋的黑木耳种植基地,菌棒生产能力达2000万棒,产值过亿。水稻一黑木耳轮作种植模式有几大优点,一是不用与种粮争时争地,排放的菌棒可利用秋冬闲田露地进行,无需搭棚,能达到省工、省力、省资源和节约成本的效果;二是黑木耳产品,营养保健价值高,国内外市场广阔,产品供不应求,产生效益稳定;三是水稻与黑木耳模式,一水一旱,即达到黑木耳栽培过程中土壤杂菌污染的灭菌效果,又解决了黑木耳连作障碍问题,同时废棒料就地还田还可改良土壤,增加地力,提高水稻产量。栽培黑木耳之后,在稻田撒施废弃料,增加土壤有机物,有利于土壤的改良和培肥地力,不仅节约了水稻种植成本,还提高了产量和品质。据测算,废菌棒还田可节省水稻种植中的肥料投人约80元,增加水稻产量35公斤以上;四是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可实现“稳粮增收”,即种植水稻可以稳定粮食供应,推广种植黑木耳可以增加农民收人;五是产业扶贫效果显著,种植黑木耳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可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据对贺州市2020年40亩“水稻+黑木耳”轮作模式调查统计,水稻总产量20300公斤,亩产量507.5公斤,总产值7万元,亩产值1750元;栽培黑木耳32万棒,总产量26000公斤,亩产量650公斤,总产值160万元,亩产值4万元;合计亩产值41750元,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水稻一黑木耳轮作种植新模式生态效益好,水稻单产提高8%,黑木耳经济收益提高6%,增加种植户人均收入960元,辐射带动16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该模式前茬水稻6.75~9.0t/hm2、每公顷收入2.1~2.7万元,后茬黑木耳干产量13.5~18t/hm2、每公顷收入67.5~90万元,合计每公顷收入69.6~92.7万元。通过辐射带动农户(贫困户)种植黑木耳、土地流转、返聘当地农民参与管理,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的“三赢”目标。通过制定广西地方标准《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以标准为抓手,统一规范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水稻黑木耳轮作方法、黑木耳种植技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要求,可为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提供技术指导。对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促进黑木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较大的促进意义。(二)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标准编制工作组收集了国内有关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有: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9169黑木耳菌种NY/T847水稻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2156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三)研讨确定标准主体内容标准编制工作组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之后,2020年2月,标准编制工作组召开了标准编制会议,对标准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标准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经过研究,标准的主体内容确定为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水稻黑木耳轮作方法、黑木耳种植技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四)调研、形成征求意见稿2020年3月,标准起草工作小组进行了广泛实地调研工作,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的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了标准的基本构架,对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对项目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2020年4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理清逻辑脉络,整合已有的参考资料中有关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的技术要求,并结合广西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实际要求的基础上,按照简化、统一等原则编制完成广西地方标准《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草案)。2020年5月,标准起草工作组再次深入区内涉及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销售的有代表性的合作社、农户、企业针对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情况进行分组实地调研学习。通过实地调研,掌握各地方关于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的具体技术要求。并实际征求意见,通过收集反馈了大量意见,标准编制工作组多次召开会议,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反复修改和研究讨论。最终形成了广西地方标准《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为使得制定的标准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牵头单位已经率先研制团标。2020年5月~7月,团体标准《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在广西标准化协会官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向广西农科院蔬菜所、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检验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西大学农学院、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广西标准化协会等8家单位专家征求团体标准《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意见。标准起草单位根据意见反馈情况进行研究,讨论修改,并结合生产实际,最终编制完成团体标准《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送审稿)并于2020年7月27日,在贺州通过了广西标准化协会组织的专家审定,目前标准已经在内部发布实施,进一步检验标准的可行性。2020年8月-2021年4月,标准起草单位根据标准内部实施意见反馈收集情况进行研究,讨论修改,并结合生产实际,最终编制完成广西地方标准《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以及编制说明(第三次)。四、标准制定原则1、实用性原则本文件是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分析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当前现状,调研各行业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市场情况,在现有国家、行业标准相关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贺州市农业科学院多年的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经验、试验而总结起草的。符合当前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发展的方向与市场需求,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产品质量和商品经济价值,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对推动我区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广西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协调性原则本文件编写过程中注意了与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在内容上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协调一致。3、规范性原则本文件严格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的内容,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4、前瞻性原则本文件在兼顾当前区内各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市场栽培技术现实情况的同时,还考虑到了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在标准中体现了个别特色性、前瞻性和先进性条款,作为对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发展的指导。标准主要内容及依据来源广西地方标准《水稻-—黑木耳水旱轮作栽培技术规程》主要章节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水稻黑木耳轮作方法、黑木耳种植技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其中术语和定义给出轮作、接种、菌种、沤田的定义。水稻黑木耳轮作方法主要依据水稻黑木耳水旱采收的时间差确定,水稻稻收割后,回收水稻秸秆等废弃物生产成菌棒,并把经过高温灭菌、接菌、养菌、打孔后的菌棒排放在闲置的水稻田进行“露天排场”栽培。翌年,黑木耳采收完后,菌棒菌渣可加工成优质有机肥,还田作为黑糯稻所需的有机肥,循环生产利用,同时确定茬口安排水稻大田栽培季节为6月上旬至10月下旬。黑木耳则被安排在11月至翌年5初进行栽培生产。黑木耳水稻栽培技术的主要依据实际生产确定。原种培养菌丝在室温22℃~30℃无污染环境进行恒温培养,含水量在60%~70%;菌丝在5℃~27℃均可分化出子实体,,黑木耳菌棒摆放下大田开始,每隔5d~7d翻转菌棒180°,翻棒3~4次,保证整个菌棒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均匀,促使菌棒发蕾整齐,减少菌棒污染以20℃~24℃为宜,含水量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95%,pH宜为5.0~5.6。采收中黑木耳菌棒田间管理25d~30d后,部分木耳可以采收,采收前一天停止喷水,促使耳根收缩,以便耳片稍干后采收。采收时要求耳根摘掉,每茬木耳采收期间减少喷水次数,每茬木耳采收完成后停止喷水2-3天,以防影响菌丝生长。采摘后的黑木耳,经自然晾干。水稻栽培技术主要依据DB45/T1205—2015《优质常规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的相关框架及内容进行研讨确定,播种方法分为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采用水秧秧田育秧育秧方式,大田用种量分别为225kg/hm2和30kg/hm2,播种后搭拱覆盖薄膜防寒。采取软盘抛秧或旱地秧的育秧方法,大田用种量分别为450kg/hm2和30kg/hm2。秧盘每667m2大田用75~80张,同时全面施用旱育保姆培育壮秧和稀均播,播种后搭拱覆盖薄膜防寒。采用工厂化育秧育秧方法。一般用20张58cm×28cm标准秧盘(75g/盘),秧田播种量和大田用种量37.5kg/hm2。经过洗种、浸种、消毒和播种等育秧顺序,通过播种流水线。水肥管理中秧田施尿素112.5kg/hm2、复合肥(15-15-15)150kg/hm2和农家肥7500kg/hm2作基肥,全田撒施,耙匀,然后起厢播种,播种后使用竹片搭拱覆盖薄膜,秧苗在2.5叶时中午打开薄膜两头,开始炼苗,到3叶期视天气情况,揭开薄膜,放回浅水,混合撒施氯化钾75kg/hm2、尿素75kg/hm2和复合肥(15-15-15)225kg/hm2,促进低位分蘖;在移栽前5d可施75kg/hm2的氯化钾和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