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分析》4800字_第1页
《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分析》4800字_第2页
《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分析》4800字_第3页
《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分析》4800字_第4页
《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分析》48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分析综述目录TOC\o"1-3"\h\u7632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分析综述 12147一、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内涵概述 125667(一)概念 122670(二)内涵 15084二、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渊源以演变 218839(一)春秋战国时期 28422(二)秦朝 225381(三)汉代 328368(四)南北朝 35069(五)唐宋时期 420299(六)明代 522046(七)清末民初 611184(八)新中国成立至今 6一、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内涵概述(一)概念自百家争鸣孔子宣扬儒学开始,至汉宣帝下令确立法度的几百年间,“亲亲得相首匿”一直作为一种观念而存在。《国语》有言,周襄王语:“君臣皆狱,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国语·周语》并借此引出“亲亲得相首匿”制度:又名亲属相隐、容隐制度,是指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瞒或者包庇罪行,并且不受法律追究的制度。(二)内涵亲亲相隐制度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自汉宣帝开始,经过各个朝代的应用,在现实中不断发展。但每个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容隐制度在具体规定方面存在变化。容隐制度所指定的亲属范围在各个朝代是不同的,但总体来看,亲属范围在不断扩大。容隐制度出现之前,由孔子最早提出这个观点,并且该理论只限于父母与子女内部。后来这一思想观念得到孟子认同,同时把亲属范围扩大到了兄弟手足之间。但在这一时期,“亲亲得相首匿”并没有在法律层面上得到认可,只是作为一种思想观点而存在。直到汉代,“亲亲得相首匿”才正式写入法律,并在范围上扩大到三代直系血亲,且依照长幼尊卑的不同产生了更为详细的分类。唐朝时出现了“同居相隐”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亲属也列入了可以容隐的范畴。明清时期,亲属范围扩大到了妻妾和女婿。再次,并不是所有的罪都可以隐匿,如谋反、谋逆等威胁国家安全、威胁皇权统治的罪名不适用亲属相隐制度,亲属之间不得相互隐瞒。二、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渊源以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大致是指自周平王东迁到秦统一这段时间,同时这也是社会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新兴与传统、守旧与激进派别之间的冲突。随着铁制生产工具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大量的私田被开发,这也加快了国有土地制度的变动与改革。社会的发展推动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是阶级关系的改变: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作为新兴起的社会势力出现;在兼并战争中,原来作为权利结构底层的士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诸侯等势力的独立性,周朝等级制度受到破坏,礼乐征伐变成自诸侯、卿大夫出。作为调整等级秩序工具的“礼”在权力的争夺中逐渐失去了约束力,列国之间开始兼并战争。战争推行的军功爵制,使得出身卑贱的人也可以凭借才能受到国君的重用。这些新的社会关系应该由新的法律加以规范,并体现在新的理论当中,于是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其中法家、儒家都是当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学科。儒家学派倡导“亲亲”原则,《孟子·离娄上》记载:“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儒家所秉承的孝道、伦理人常看做社会的最高价值。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礼教的统治。《孟子·尽心上》记载了一段孟子与桃应的对话:桃应问:舜作为天子后,他的父亲杀了人要如何处理。孟子最终答道,舜可以抛弃帝王之位,悄悄带着父亲离开。从这里可以看出,“亲亲得相首匿”观点的提出表明人情伦理与国家法律之间并不是互相抵触的。但当时各国都处于战争之中,法的价值比空泛的仁政学说更有实际意义,所以这一理论仅是作为思想道德理论出现,并未正式规定在律法之中。(二)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前,秦王嬴政推行法家学说,试图运用法的权威来巩固中央集权,从而统一天下。在这一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厉行法治带来的积极社会效果,由此,他在统一天下之后,继续奉行依法治国的方略。从而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依照秦律,诉讼案件分为“公室告”与“非公室告”两种类型。公室告主要是指偷盗、伤害及杀人等普通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非公室告主要是指子女盗窃父母,父母擅自杀死、残伤子女等有关家庭内部的案件。秦律对子女控告长辈、奴婢控告主人一类的案件,规定官府“勿听”,即不得受理;但对于长辈控告晚辈、主人控告奴婢,官府是允许的。秦简《封诊式》中记录的案例表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主人可以请求官府处罚奴隶、父母可以请求官府处罚子女。秦律规定如果控告不属实或者属于诬告,当事人就要受到法律的处理,尤其严惩诬告。(三)汉代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封建暴虐的秦王朝的统治。刘邦政治集团取而代之,建立了新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朝。汉代初期,为了缓解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经济、给予国民调养生息,统治集团以黄老之学的休养生息为治国方略。著名思想家陆贾将儒家仁义学说和先秦黄老思想相结合,提出“无为”的治国理论。贾谊总结前朝亡国的原因,同时强调礼是固国家、定社稷的根本。他认为只有把礼制和法制相结合,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经过高帝、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时期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经济进入了繁荣阶段,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无为之治的黄老思想已经与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相匹配。于是汉武帝接受了由董仲舒所创建的采百家思想精华而成的新儒学,同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自此以后,法制指导思想开始以儒家学说为主流,儒家的宗法伦理逐渐开始转化为刑事法律原则。汉宣帝于地节四年下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四)南北朝两晋及南朝时期,晋王司马昭命令臣下在汉律、魏律的基础上,制定《晋律》。《晋律》明确了依照丧礼“五服”的规格制定罪行轻重的制度——“准五服制罪”制度,一直被后世封建王朝所沿用,直至清朝末年。在这基础上,容隐制度能够更加清晰地判断亲属关系远近导致的刑罚轻重。图2.1五服关系图在当时,儒家思想在政治上与法治相结合,儒家所重视的亲情伦理被运用到司法领域。《南史》记载,蔡廓认为官府不应逼迫犯罪嫌疑人的亲属作证翰狱不宜令子孙下辞明言父祖之罪。亏教伤情,莫此为大。自今但令家人与囚相见,无乞鞫之诉,使民以明伏罪,不须责家人下辞。,上疏朝廷,由此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亲属拒证权。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由于少数民族政权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文字和法律,所以北魏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臣民。当朝孝文帝积极吸收先进的汉族法律文化知识,强调礼法并用,在法律制定方面,规定直系卑亲属可依法为尊亲属隐匿罪行。翰狱不宜令子孙下辞明言父祖之罪。亏教伤情,莫此为大。自今但令家人与囚相见,无乞鞫之诉,使民以明伏罪,不须责家人下辞。父母、祖父母者,小者攘羊,甚者杀害之类,恩须相隐,律抑不言。法理如是,足见其直。(五)唐宋时期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国家统一稳定、幅员辽阔、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繁荣兴盛,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巅。由于法律的更新,“亲亲得相首匿”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并逐渐发展成熟。图2.2《唐·斗讼律》相关规定以上都是关于亲属相告的规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首先,不得告发尊亲属。这属于十恶中的不孝罪,应当处以绞刑,且不能被赦免。当时的社会习俗认为,如果长辈有过失,那么晚辈应当以恭敬、孝顺的心态去说服他们,而不是去官府告发长辈。晚辈如果对长辈不孝,那么社会也难以相信他能够做到对君尽忠。其次,对子孙及其妻妾,无论是确有其事还是诬告,长辈都不会受到处罚。《唐律疏议·名例律》以总则的形式规定可以相隐的亲属范围,并扩大到了“同居关系”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可以看出,对于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威胁统治的重大犯罪,唐律不仅禁止互相隐匿罪行,并且允许晚辈控告长辈、奴婢控告主人,以此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唐律规定,对于被囚禁的罪犯不适用亲亲得相首匿制度。《贼盗律》诸劫囚者,流三千里;伤人及劫死囚者,绞;杀人者,皆斩。但劫即坐,不须得囚。若窃囚而亡者,与囚同罪;他人、亲属等。窃而未得,减二等;以故杀伤人者,从劫囚法。中记载表明,即使存在亲属关系也不允许窃囚,亲属会与普通人一样依据犯罪过程中造成的不同结果被施以加重或减轻的处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诸劫囚者,流三千里;伤人及劫死囚者,绞;杀人者,皆斩。但劫即坐,不须得囚。若窃囚而亡者,与囚同罪;他人、亲属等。窃而未得,减二等;以故杀伤人者,从劫囚法。[]李靖雯.唐代“亲亲相隐”制度研究[C].黑龙江大学,2021.宋代统治者在《宋刑统·名例律》中沿袭了唐代的规定。同时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事法律内容得以丰富。根据《名公书判清明集》中记载的案例,出庭作证的证人中有当事人的弟弟和母亲。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的民事审判制度中不适用亲属相隐。(六)明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注意总结历代中央集权和法制建设的经验,认为只有“法律立”才能“人志定,上下安”。因此,他在建国之初就着手修订律法,制定《大明律》;又编制《大诰》四篇“以示民,使知趋吉避凶之道[[]《明史·刑法志》(一)]”。他在强调明刑弼教的同时,也注重礼于刑的结合。如《大明律》中规定的“同居亲属有罪得相互容隐”、“[]《明史·刑法志》(一)凡亲属间的侵犯与伤害行为,依照亲属关系的远近、尊卑,有一系列的特殊规定。于人身权益的侵犯而言,卑幼杀伤尊长,血缘关系越近,刑罚越重;但尊长杀伤卑幼相反,血缘越近,定罪越轻。但违反伦常的奸非罪则血缘越近,惩罚越重。另一方面,容隐制度的亲属范围进一步扩大,妻子的父母和女婿之间也可以互相容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领域扩大的世界的认知版图,使“重农抑商”这一传统观念在百姓的认识里受到撼动,传统伦理规范与等级严明的礼法制度受到冲击,打破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财富逐渐取代出身与家世在婚姻关系中的重要性。同时由于男女人口比例的结构性失调,下层社会的男子在婚姻问题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除了普遍意义上的聘娶婚之外,下层社会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或者说是非常态的婚姻类型。[[]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284-288.]入赘婚就是特殊婚姻类型的一种。随着社会上入赘婚现象频发,统治阶级修订了一系列关于女婿的法律规定。在容隐制度与准五服制罪制度的背景下,女婿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份子,与妻父母朝夕相处类似儿与父母同居。但女婿的服制远于本宗小功,所以律法特别扩大了容隐制度亲属的范围以应对新出现的社会现象问题。清代学者薛允升在著作《唐明律合集》中记载了相关规定在本宗有服亲属,若同居者,虽无服之亲,亦准相为容隐。另居则分别大功以上及小功以下,予以勿论、减等。女婿与妻父母係外姻缌麻,并不同居,亦准相为容隐。。此外还规定:妻之父母与女婿之间“义绝”者许告发得不容隐[[]《大明律·刑律·诉讼》]。《大明律》[]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284-288.在本宗有服亲属,若同居者,虽无服之亲,亦准相为容隐。另居则分别大功以上及小功以下,予以勿论、减等。女婿与妻父母係外姻缌麻,并不同居,亦准相为容隐。[]《大明律·刑律·诉讼》[]刘响.浅析亲亲得相首匿制度及其当代启示[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7,26(06):57-63.(七)清末民初在清朝后期,外国列强入侵导致国内局势不稳,社会动荡不安,为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调整新出现的社会关系,统治阶层被迫大规模地效仿德、日法律制度进行实施变法。大清新刑律以及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确定了出于亲属利益而包庇犯罪嫌疑人、伪造毁灭证据的,可免或者减轻处罚。1935年刑法规定,间接帮助亲属摆脱追捕或者致使其脱逃的,可以减轻处罚。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规定,如果是为了保全自己或亲属的声名,而作伪证或者进行诬告行为的,可以免刑。[[]范忠信.中国亲属容隐制度的历程、规律及启示[J].政法论坛,1997(04):114-123+127.]民国时期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对证人制度的规定更加严密。规定了配偶、五服以内血亲、三代以内姻亲及家长家属、未婚夫妻[]范忠信.中国亲属容隐制度的历程、规律及启示[J].政法论坛,1997(04):114-123+127.亲属拒绝作证权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与亲亲得相首匿制度存在相似之处,但与之不同的是,清末的亲属相隐制度给予证人作证与否的选择权利,实现了“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由义务到权利的变化。(八)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需要,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