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重难点02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考点高考三年考情梳理2024年2023年2022年古代中国的法治治理与教化1.广东·春秋战国礼乐制度变化2.安徽·先秦礼乐变化无无古代中国的户籍与赋税制度1.广东·两税法2.浙江·两税法弊端无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重庆·春秋时期民族关系2.安徽·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3.辽宁·北魏对儒家文化的推广4.重庆·元代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5.浙江·元代海路促进南北交流6.湖南·明朝统治的蒙古文化元素7.浙江·明朝的边疆管理8.甘肃·明朝的银丝贸易1.湖南·南北政权对华夏的认同2.海南·西晋时期的民族交融3.甘肃·唐朝对外交流4.湖北·唐政府的边疆治5.辽宁·金与南宋的交流6.福建·元朝民族交融7.河北·宋代的海外贸易8.天津·清朝的对外经济9.北京·明代的对外贸易10.全国新课标·明朝时期的银丝贸易1.北京·长安罗马的交通地位2.海南·宋夏金的文化认同3.浙江·元代巩固大一统的土司制度4.浙江·中国古代海外交流5.辽宁·明清时期东北的人文交流7.广东·清朝的瓷器出口湖南·西学东渐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1.广东·北魏的传统习俗2.辽宁·北魏对儒家文化的推广甘肃·孝文帝修订律法2025年高考预测:重点关注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和方式、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深远影响,中国古代教化的途径和方法及基层社会治理;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征;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特点;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张居正改革等。【一图看懂】【专题线索】一、古代中国的法治教化与基层治理(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先秦德治与法治的思想渊源德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法治:《左传》记载2,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德法之争秦汉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罚,严刑酷法。汉:汉承秦律,制定《九章律》。秦、汉政府都颁布了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
法律律令儒家化: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教化重视家训唐朝法律律令儒家化的完成:唐初:
律删繁就简唐高宗:
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并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礼法结合的典范。)教化提倡礼治、推广家训宋朝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教化理学兴起,社会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朱熹《家礼》《小学》成为家庭和幼儿行为规范。乡约创立:北宋吕大均《吕氏乡约》,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元朝法律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教化乡约逐步带有强制力:明太祖《六谕》,包括禁约;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违反要受处罚或治罪清朝法律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教化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二)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时期基层组织内容秦汉乡里制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乡里制、村坊制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清朝里甲制保甲制初里甲制,后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少数民族三长制
百姓五家为邻,设邻长;五邻为里,设里长;五里为党,设党长。职责包括检查和审定户口、征发赋役,办理一般民事诉讼猛安谋克制
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平时耕作,战时出征。猛安,意为千、千夫长,是部落单位;谋克,意为百、百夫长,为氏族单位。后发展为军政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三)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实施者措施侧重点政府(主体)建立仓储制度: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尊老养老:秦皇帝赐老人鸠杖;明优抚高年平民抚恤鳏寡孤独群体:唐朝开始专设机构,如唐设养病坊、宋设福田院、元设众济院、明清设养济院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宗族宋朝开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主要提供日常生活救济慈善组织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二、古代中国的户籍赋税(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户籍、宗室籍、宦籍和市籍等汉朝西汉时,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二)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朝代制度内容标准演变趋势秦汉租赋制田赋:秦朝税率极高,汉初税率大大降低。人头税:口赋极重,汉朝分口赋、算赋,商人、奴婢还要加倍。汉朝还征财产税。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人丁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最终赋役合一;征税方式由最初的劳役税向实物税转化,最终转化为货币税。唐朝租庸调制21—59岁的丁男为征收对象,役可用“庸”代替人丁两税法量出以制入;按田亩征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人丁资产宋朝两税法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除征收代役金外,还常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人丁资产元朝北方征丁税、地税,南方征夏税、秋粮;外加科差人丁资产明朝一条鞭法初夏税、秋粮;正统间“金花银”;明后期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资产清朝摊丁入亩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资产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时间民族关系边疆管理机构措施专门管理机构其他措施秦朝典客、典属国北:逐匈奴、修长城南:
南(征)抚夷越无北:置九原郡;南:置南海、桂林、象郡汉朝大鸿胪北:匈奴,和亲-战争东北:灭卫氏朝鲜,设汉四郡西:西域都护府;东北:设护乌桓校尉西部: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管理;边疆:屯戍政策魏晋民族交融(原因: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的开发)隋朝礼部鸿胪寺北:突厥、吐谷浑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南:册封冼夫人;加强对岭南各族统治无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与流求联系唐朝礼部鸿胪寺西北:东突厥归附,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西南: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南:加封南诏王,南诏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护府:西北:安西、北庭;北方:安北、单于;东北:安东;南方:安南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加强管理;通过册封、和亲等形式密切与吐蕃、回纥、突厥、南诏、渤海等政权的关系宋朝先后与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长期并立。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交融没有中断过。元朝宣政院行汉法
;四等人制宣政院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玙和琉球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明朝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北:修长城、置“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贸易;西藏:封西藏僧俗领袖,任用藏族上层人管理西藏;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奴儿干都司(黑龙江流域);羁縻性质都司(西藏)
东北、西北:设都司、卫、所西南:设土司
清朝理藩院北方: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控制。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安置土尔扈特部;西部:设西宁办事大臣(青海);驻藏大臣;册封五世达赖\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理藩院西南:“改土归流”东南:治理台湾,设府归福建东北:反击沙俄,签《尼布楚条约》(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朝代对外交往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汉代①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③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隋唐隋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唐①大食:造纸术西传
②日本:派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宋元宋①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②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海陆通道都顺畅;13世纪《马可·波罗行纪》明清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贸易体系,是一种官方贸易的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四、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变法\改革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影响商鞅变法(秦国)①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②政治: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③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废井田,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什伍连坐,县制。商鞅被车裂,新法依旧实行。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化;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奠基。孝文帝改革(南北朝)①游牧民族内迁,建立政权;②北魏建立,(439)统一北方;③民族交融加强前期(冯太后主持):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后期(孝文帝):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巩固统治,促进封建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①社会矛盾激化,内外交困②陷入“三冗“两积”困境③“庆历新政”失败,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进行变法和改革。有一定成效(富国),强兵效果不明显。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张居正改革(明中后期)①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②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进行改革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①取得一定成效,财政收入增加,危机得到暂时缓解。②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被废止。1.(2024·海南·高考真题)基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观”。古籍记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从汉至元绘制的“天下图”尽管名称各异,但整体布局可概括为“东、南皆海,北缘旷野;四夷环绕,中国独大”。1600年左右开始,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但大多数地图仍未放弃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下图”的演变轨迹充分说明(
)A.地图绘制提升了对世界的认知B.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了华夏认同C.“中学西渐”丰富世界文化内涵D.传统思想影响古人的“天下观”【答案】B【知识点】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汉至元的地图绘制都强调中国的在天下的地位,四夷也是天下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对区域认识的发展不断变化,中国的中心地位始终没有变化,这表明表明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使得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增强,据材料判断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在1600年左右,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天下图内容的增加有利于加强中国对世界的了解,A项有一定道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到汉至元时期“天下图”的一致布局,再到1600年左右部分地图新增内容但仍坚持传统宇宙观,都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古人“天下观”的深刻影响,D项有一定道理;题干中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天下图”的演变展开,没有涉及“中学西渐”对世界文化内涵的丰富作用,排除C项。故答案为:B项(3分);A项(1分);D项(1分);C项(0分)。2.(2024·陕西商洛·一模)里耶古城是秦征服楚后设立的“迁陵县”。古城面积很小,全县人口不过三四千。但秦朝在这里设立了完整的一县三乡机构,在编官吏多达103人。秦吏们除了促进人们生产,还要处理纷繁复杂的民政司法事务。这说明秦朝(
)A.严格控制辖区人口 B.重视基层社会治理C.文书传递系统烦琐 D.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答案】B【知识点】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但秦朝在这里设立了完整的一县三乡机构,在编官吏多达103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里耶古城在基层管理上严格细密,有完整的一县三乡机构,且官吏数量较多,对于基层社会的管理较为细致,体现了政府的重视基层社会治理,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辖区内人口(户籍)的登记情况,无法得出严格控制辖区人口,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里耶古城基层治理情况,未涉及到对政府政令传达的文书传递系统,排除C项;仅从对里耶古城一地的基层管理得出“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夸大了中央集权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3.(2024·重庆·模拟预测)据《汉书·循吏传》载,文翁为蜀郡守,看到蜀地偏僻,有“蛮夷”之风,于是选送郡县小吏张叔等十余人到京师,受业于博士,或学律令。后创办学校,“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由是蜀地大化。上述文翁的举措(
)A.有利于边疆地区移风易俗 B.促使儒生大举投身基层教化C.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进程 D.改变了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答案】A【知识点】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文翁看到蜀地偏僻有“蛮夷”之风,采取选送人员到京师学习以及创办学校等举措,这些举措有利于改变蜀地的风俗,促进边疆地区移风易俗,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到了文翁的举措,并没有说这些举措促使了儒生大举投身基层教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蜀地风俗的改变,而非律令的儒家化进程,排除C项;材料并未明确提及生产方式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4.(2024·北京·高考真题)“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答案】C【知识点】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其作者张鷟在吏部参加铨试(选拔官员的考试)时“凡四恭选判,荣为铨府之最”。由于判词考查在选官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像《龙筋凤髓判》之类的优秀“范文”被应试举子奉为圭臬。这本书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反映出唐代注重通过判例解读来提升官员的司法素养,C项正确;唐朝重视道德礼义,编制了《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判例集提升官员司法素养,与家训以及教化渗透至基层无关,排除B项;明朝的法律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排除D项。故选C项。5.(2024·甘肃张掖·模拟预测)《史记》载:西汉末年,匈奴五位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率众五千余落归汉”,居朔方各郡,与汉人杂处,所受待遇“与编户大同”。西晋武帝初年,有“塞泥、黑难等二万余落归化,帝复纳之,使居河西故宜阳城下”“后复与晋人杂居”。由此可知,汉晋时期(
)A.匈奴集团之争日趋激烈 B.解决匈奴边患时机成熟C.胡人同化于汉先进文化 D.民族融合趋势得到加强【答案】D【知识点】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中原地区的民族杂居,互相学习、互相交融,有利于加快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融合趋势,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匈奴集团日趋激烈的争斗,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匈奴边患问题已基本解决,排除B项;民族的同化总是双向进行的,胡人汉化的同时自然也会有不少汉人胡化,排除C项。故选D项。6.(2024·重庆·高考真题)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遭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答案】C【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到隋朝(中国)。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缴纳田税,则不会被授田(课是指的田税);同时,隋朝也规定,缺乏劳动力的群体被免除了田税,所以更加要求了劳动力人口进行田税上缴,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材料逻辑是要求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后者的表现应该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材料并未提及隋朝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要求是,没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反向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的,排除B项;定额租调是按照租种土地面积,规定佃户每年应交一定数额的地租,而材料并未谈及地主或者国家这么规定收地租,排除D项。故选C项。7.(2024·陕西商洛·一模)唐代惩治“诈假官”,即惩治用欺诈手段骗取官职的犯罪行为,如律文中说,诸诈假官,假与人官及受假者,流二千里。对于法不应为官而诈求得官者,刑律上规定:其于法不应为官,而诈求得官者,徒二年。这些规定意在(
)A.杜绝腐败问题 B.稳定政治秩序C.维护贵族特权 D.调和阶级矛盾【答案】B【知识点】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干“诸诈假官,假与人官及受假者,流二千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诈假官”是指通过虚假手段获得官职的行为,在古代无论是虚假授予他人官职还是接受虚假官职的人,都会被流放二千里,法律对此规定严格,这说明政府从维护公正的角度出发严惩此行为,维护官僚体系,稳定政治秩序,B项正确;杜绝腐败问题无法做到,且材料涉及到的是对冒名顶替做官的人的严惩,并非说明当时有贪污腐败现象,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对冒名顶替做官的人的严惩,是维护公平公正的方式,无法体现维护贵族特权,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统治阶级和农民百姓的矛盾,无法得出调和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8.(2024·云南大理·模拟预测)唐律规定“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这些规定(
)A.损坏了法律的权威公正 B.维护了儒家人伦秩序C.彰显了礼法结合的原则 D.巩固了特权等级制度【答案】C【知识点】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主要概述两种情况可以适当减轻刑罚:一是家中有需要赡养的老人;二是岁数年长、幼小的人及妇女。由此可见,体现了唐代法律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关注儒家伦理要求,彰显了礼、法相结合的原则,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法律内容的特点,未涉及法律的权威是否遭到损坏,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唐代的法律规定,未涉及实施的效果,不能得出维护了儒家人伦秩序,排除B项;材料涉及保护的范围针对的是所有民众而非特权阶层,不能得出巩固了特权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9.(2024·四川泸州·一模)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在大唐受到礼待,客死长安后,被唐玄宗追封为“尚衣奉御”并予以官葬,其墓志文提到“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墓志上的“日本”二字,是世界现存金石等文物中最早出现国号日本的实物资料。这可以说明(
)A.实物资料是历史研究唯一途径 B.中日政治经济交流频繁C.唐代中国具有协和外邦的气度 D.中外文化交流形式多样【答案】C【知识点】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井真成作为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受到大唐王朝的礼待,客死长安后受到唐玄宗的追封又被给予官葬,由此可见唐代中国具有协和外邦的气度,C项正确;实物资料是历史研究唯一途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遣唐使在中国受到礼待,并未涉及中日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状况,排除B项;井真成作为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不能体现交流形式多样,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4·贵州·三模)下表所示为在中国出土的部分东罗马帝国金币的概况。其中安菩夫妇墓的墓主原籍为中亚的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664年在长安去世,709年迁葬洛阳;金币被墓主握于右手中,拉丁文铭文显示其铸造时间为602—610年。据此可以被认定为史实的是(
)出土时间出土地点概况1914年新疆和田首次发现东罗马金币1945年甘肃武威唐墓1枚东罗马帝国早期的金币1953年西安附近隋墓1枚东罗马帝国金币1978年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2枚东罗马帝国金币1981年洛阳龙门唐墓(安菩夫妇墓)1枚东罗马帝国金币A.金币是古代国际贸易的通用结算货币 B.隋唐中国与拜占庭陆上通道相对畅通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D.东罗马帝国征服了意大利及中亚地区【答案】B【知识点】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东罗马帝国金币在中国多个地方出土,包括新疆和田、甘肃武威、西安附近、河北磁县以及洛阳龙门等地。这些金币的出土说明了在古代,东罗马帝国的货币流通到了中国,这可能是通过贸易或其他交流途径实现的。而金币的多次出土确实暗示了当时可能存在的陆上通道,使得东罗马帝国与中国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B项正确;虽然金币的存在表明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性,但并不能证明它是通用的结算货币,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隋唐时期的商品进出口数值,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排除C项;东罗马帝国没有征服了意大利及中亚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4·安徽合肥·模拟预测)如图为1928年发现于通古斯巴西古城(今新疆境内)遗址的《大历十四年(779年)白苏毕梨领屯米状》(即发给屯田士卒白苏毕梨粮食的记录),它反映了此地部分驻军内调之后与吐蕃对峙时的治理状况。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证明了唐朝创立了屯戍制度 B.可成为当时边治未溃的证据C.说明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反映了西域地区的开发程度【答案】B【知识点】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779年,在部分驻军内调后,通古斯巴西古城(今新疆境内)仍有相关的治理记录,可表明当时尽管面临与吐蕃对峙等情况,但边治并未完全崩溃,B项正确;屯戍制度并非唐朝才创立,在汉朝就已经存在,所以不能仅由该材料证明是唐朝创立屯戍制度,排除A项;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并非始于唐朝,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驻军及治理情况,不能直接反映西域地区的开发程度,排除D项。故选B。12.(2024·湖北·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宋朝与并立的民族政权间的疆界大致可分为四种形态(如下表)。这些疆界形态本质上反映出宋朝(
)疆界形态所涉地区点状控制的模糊疆界直辖郡县与羁縻民族生活地区之间的模糊地带片状模糊疆界西夏、吐蕃、交趾、大理与宋朝之间的片状中间地带带状清晰疆界(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朝在河北一带、(元祐五年后)北宋与西夏之间形成带状清晰疆界线状清晰疆界宋朝与辽朝熙宁河东划界、与交趾元丰划界后,宋金绍兴议和后形成明确的线状疆界A.借助贸易强化对边疆控制 B.通过盟约划界具有局限性C.处理复杂民族关系的尝试 D.应对现实安全的政治考虑【答案】D【知识点】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的疆界形势复杂,体现出了宋朝为了应对现实政治和保持安全局势所进行的疆界调整和划定,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贸易与边疆的关系,排除A项;B项说法片面,宋代的盟约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排除B项;宋代疆界的四种形态是宋代处理民族关系的结果,而非尝试,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4·浙江·高考真题)明嘉靖中,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庶一社之长幼卑尊皆惕然以省,翕然以悟,而无悖德悖礼者也”。雍正十年(1732)以后,清朝在湖南永绥、粤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这可以反映出明清时期(
)A.儒学开始渗透基层 B.儿童的教化受到重视C.边疆局势日趋稳固 D.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答案】B【知识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嘉靖中,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清朝在湖南永绥、粤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圣谕宣讲与儒学“民间化”(庶民化)相伴相随,是贯穿明清两代的社会教育运动。明代中期以后,圣谕宣讲常常与乡约相结合,宣讲之时,老少咸集,儿童除充当礼生歌诗之外,亦需环列听讲,儿童成为圣谕宣讲的基本参与者,从事于歌诗习礼。由此可见,明清儿童礼教逐渐兴起,儿童的教化受到重视,B项正确;宋朝时期,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边疆局势的内容,排除C项;“宣讲圣谕”是指内乡县衙依清制,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各地方官员都要召集官民,定点宣讲《圣谕十六条》,并举行隆重的仪式,以示统治者对教化的重视,材料未提及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4.(2024·安徽·高考真题)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年份地区赋役总额(两)役银分摊前役银分摊后丁银(两)田赋(两)丁银(两)田赋(两)1572福建漳平993267473185218977431582浙江开化224561264898083457189991585广东顺德3458016628179525304292761621南直隶歙县486092366924940765740952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答案】B【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表格可知,役银分摊前,丁银(两)较多,役银分摊后,丁银(两)较少,这意味着人丁的负担减轻,有利于人口增长,B项正确;役银分摊的做法减轻了人丁税额,排除A项;税收使用银两,有利于商业发展,排除C项;役银分摊人丁税额降低,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3·山东淄博·三模)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C.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D.沿海地区白银增多【答案】D【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明代。据材料可知,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白银较多,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排除B项;材料“一条鞭法”的特征是赋税征银,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是经济发展的表现,但不是“一条鞭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6.(2024·福建·高考真题)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A.倭寇问题严重 B.户籍制度缺乏弹性C.卫所管理混乱 D.沿海经济发展不均【答案】B【知识点】历代户籍制度演变【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明代继承元朝按职业定户籍的做法,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统治形势的变化,明代人口流动现象愈发凸显,户籍世代相袭不变的做法越来越难以维持。尤其是军籍内的民众,社会地位较低,他们普遍想方设法改变身份,但因户籍制度缺乏弹性,他们往往选择出逃,进而导致逃兵现象严重,B项正确;嘉靖年间,长达21年的倭患给明代海疆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官方为此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且这一时期倭患集中于东南海疆,图示与此不符,排除A项;明代卫所分内陆与沿海防御,主要功能在于捍卫海陆疆域,整套体制设计完备,自东往西设置了都司、卫、所;由北往南设置了卫、所、寨等机构,题干仅涉及沿海区域,而卫所管理涵盖内陆与沿海,排除C项;明代沿海经济发展与官方海外贸易管理政策密切相关,自北往南,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发达。辽东并非经济发达区域,但逃兵现象却很严重;福建民间贸易十分发达,但服役人员比例占比接近一半,故沿海经济发展不均并非逃兵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17.(2024·天津北辰·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一六国后,户籍制度随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而更加严密。汉代的《户律》有关于户口的登记、乡部负责人定户籍的办法与规定、户籍的保管、立户的原则、田宅的分割与继承等内容。秦汉户籍基本是一年一定,汉代每年八月,乡部啬夫、吏、令史要“案户籍”,民人不论男女老小原则上都要到场接受貌阅,时称“案户比民”。户籍主要登记出入关津的符、赀簿、戍卒家属廪食簿等。汉代的户籍主要是记吏民家口名年,所以在多数场合即称为“名数”“名籍”。从户籍登记的内容上看,秦汉的“八月算人”,实则在户籍的基础上,与赋役征收相关。——摘编自杨际平《秦汉户籍管理制度研究》材料二下表为元明清时期关于户籍制度规定的一览表时期户籍制度规定元朝将民众按民族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又在此基础上根据户主职业划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灶户、儒户等。各色人户在经济上和法律上的地位是不同的。明朝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人,作息之道互知焉。清朝户给印牌一张,备书姓名丁数,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来路不明者要“捉”去治罪。——摘编自《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户籍制度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元明清户籍管理的措施并分析古代户籍管理功能的发展趋势。【答案】(1)特点:户籍管理严密;户籍管理法律化;登记户口有固定的时间;户籍记录内容比较详细户籍管理与赋役征收紧密相关。(三点)作用:加强人口管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保护小农经济,保证赋役征派和财政收入。(2)措施:元朝户籍按民族和职业两种标准划分;明朝强化户籍人口的相互监督;清朝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趋势:管理日益严密;户籍管理与维护社会治安逐步合一(利用户籍管理加强社会基层治理)。【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第一问,根据材料“籍制度随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而更加严密”得出户籍管理严密。根据材料“汉代的《户律》有关于户口的登记、乡部负责人定户籍的办法与规定、户籍的保管、立户的原则、田宅的分割与继承等内容”得出户籍管理法律化;登记户口有固定的时间。根据材料“从户籍登记的内容上看,秦汉的“八月算人”,实则在户籍的基础上,与赋役征收相关”得出户籍记录内容比较详细户籍管理与赋役征收紧密相关。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加强人口管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保护小农经济,保证赋役征派和财政收入。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反馈与改进策略试题及答案
- 宁夏中卫市本年度(2025)小学一年级数学统编版专题练习((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小学课题申报书范例
- 项目管理学术评价试题及答案
- 注会考生个性的试题与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关键考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练习题试题及答案
-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5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 准确识别项目管理考试的题型和难度试题及答案
- 关于课题申报书字号
- 2023年漳州龙海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10000中国普通人名大全
-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课件
- C语言程序设计说课课件
- 地基基础规范8章
- 国内高品质胶原蛋白行业发展白皮书
- 番茄红素课件
- 从敦煌壁画看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演变
- 《核舟记》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 第3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诚信承诺书
- 建筑工地项目部人员职责划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