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必辨33组易混概念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必辨33组易混概念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必辨33组易混概念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必辨33组易混概念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必辨33组易混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必辨33组易混概念1.封建专制、封建制度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2.“封建”与“封建社会"“封建”:即封邦建国,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封建社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其他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

3.“国人”和“野人”西周社会的平民阶级是“国人”和“野人”。西周实行国野制。国野制产生于周初的武力征服,国是统治宗族聚居的城郭和郊区,野则是被征服者散居的鄙野。国人是贵族的远系旁支,由于贵族的子孙繁衍,超出宗族所能容纳的限度,就将血统关系疏远的分离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分离出去的贵族后裔就发展成为庞大的国人阶层。由于国人与贵族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因而他们享有一定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国人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执干戈以卫社稷”,他们是甲士的主要来源,是军队的主力。

4.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自然经济: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其生产不是为了市场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的需要。小农经济: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形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经营规模较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耕农经济:指拥有部分土地,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形式,是小农经济的一种形式。自然经济侧重于生产目的小农经济侧重于经营规模,自耕农经济侧重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三者都具有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特征。

5.耕作方式、耕作制度与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种地的方式。如:人力耕作,畜力耕作,机械耕作等。(2)耕作制度:耕作制度又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种植制度是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包括确定种什么、种哪里、各种多少,即作物布局问题;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哪个时候不种或全年不种,即复种休闲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轮作和连作问题。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壤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水肥管理、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等。(3)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6.黄籍、白籍黄籍:西晋短暂统一全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白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8.“王与马共天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与马共天下”出现在东晋,意为琅邪王氏辅佐司马氏重建晋王朝、共同掌权的局面。西晋灭亡时,琅邪王导、王敦诸兄弟以其所处关键地位,辅佐琅邪王司马睿创建东晋;东晋元、明、成三帝则以殊礼待王导等,结成了士族高门与东晋皇室“天下与共,御床同登”的特殊关系,时人谓之曰“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了士族门阀制度发展,在门阀统治下皇权依赖世家大族的支持维护统治的状况。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出现在北宋,意为皇帝给予士大夫参与国家政务的待遇,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反映了北宋统治者重视科举取士、重视士大夫阶层的时代特征。

从“王与马共天下”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体现了士族门阀制度的衰亡和通过科举晋升的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同时亦反映了从魏晋至唐宋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的转变。

8.府兵制、募兵制府兵制:府兵平时耕种土地,农闲时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其特点是“兵农合一”,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募兵制:唐玄宗时期创立。是国家以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制度。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9.租庸调制、两税法租庸调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要内容,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两税法:由以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改为以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两税法的实行,使唐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它以财产的多少作为征税的标准,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10.主户、客户唐宋时期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

唐代:唐代主户为地方原有的户,客户则是从外地逃亡或迁徙来的户。宋代:宋代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承担国家正税的人户,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其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可以迁徙。

11.唐代中书省、宋代中书省、元代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唐代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宋代中书省:是中央造令、传旨的政务机构。元代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元代行中书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简称行省。

12.柜坊和飞钱柜坊是为商人保管金银财物的店铺。唐中叶商业繁荣,银钱交易数额巨大。富商巨贾为了财物安全或省却搬运的麻烦,常将钱物存于柜坊。柜坊设有保管柜,并根据存放者所出凭证代为支付钱物,收取一定的柜租。飞钱又称便换。当时商业发达,货币缺乏,且携带不便,各地地方政府又禁钱出境,于是各地在京城的商人,将钱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或者交给某军府、某使节、某富家,凭文券再到指定的地方取现钱,这种文券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都是商业发展、交易频繁、营业额巨大的产物。此制产生后,减少了支付钱币的麻烦,解决了长途搬运大量铜钱的困难,避免了携带重金走远路的危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3.官职差遣

官、职、差遣制度是北宋实行的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官指本官,即三省六部等官司的正官,无职事,用于定品位和俸禄,又叫寄禄官,实际上变成了阶官。职即职名,亦称贴职,包括诸殿大学士等,为荣誉头衔,用来标志文学高选。差遣是临时委任的职务名,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常带有“知”“判”“权”“管勾”“提举”等限定词,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官职差遣在稳定统治的同时,也使北宋前期的官职名不副实、机构重叠紊乱。

14.积贫积弱积贫系指北宋财政入不敷出。这与三冗问题结合在一起。据估算,养兵之费占到北宋全部财政收入的十分之八九。此外,对辽输纳“岁币”和对西夏的所谓“岁赐”,也成为北宋政府的一个重要经济负担。尽管当时的收入超过了盛唐,但“所入虽多,国用日匮”,常年出现赤字。积弱系指北宋在对外战争中连连败北,以致被迫先后与辽、西夏签订了屈辱的条约以换取苟安。“守内虚外”的指导思想是导致积弱的基因,北宋在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禁军,对辽、西夏采取被动的守势,重兵驻扎在内地,导致宋军在对辽、夏的战争中接连败北。宋太祖在各项制度中种下了积弱的种子,宋代后世君主的墨守成规、不思改革也是形成此局面的重要因素,使其由可能而变为现实。军政腐败加速了积弱局面的形成。

15.宣政院、理藩院宣政院:元朝设立的直属中央的宗教管理机关,兼管吐蕃地方军政事务。理藩院:清朝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也负责处理部分外交事务。

16.“海禁”政策、闭关自守政策区别:“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闭关自守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联系:闭关自守政策是“海禁”政策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

17.朝贡体系与条约关系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制。到鸦片战争前期,中国主要的朝贡国有日本、朝鲜、越南、缅甸等。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朝贡体系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全面冲击和破坏。朝贡体系崩溃后,条约关系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主要国际秩序。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前者虽然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但奉行王道德行,体现了以和为贵的邦交理念,而后者本应以国家主权概念和国际法原理为基础,却充斥着“霸道”与不平等。条约关系意味着清朝地位的衰落,但其毕竟包含了国际法中某些进步规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朝贡体系的某些缺陷。

18.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根本立场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分歧只在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举办机器制造工业,以求自强。洋务派认为,西方的武器装备、科学技术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为了富国强兵,战胜西方,就必须向西方学习;而顽固派则认为,学习西方就是“用夷变夏”,破坏了“夷夏之大防”,违背了“祖宗成法”和“立国之道”,因而坚决抵制各项洋务活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争论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变革与守旧的不同政见之争。

19.谥号、庙号、尊号、年号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是皇帝名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突出皇帝的尊严和权威。①谥号:中国古代帝王和公卿大臣死后按其生平事迹所定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时曾废谥法,汉复周制,为历代所沿袭。一般用一两个带有褒贬意味的字来表明善恶,分美(褒)、平(怜)、恶(贬)三类;美谥如文、武等;平谥如哀、怀等;恶谥如炀、厉等。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继位君王许可,诸侯大夫的谥号则由天子或朝廷赐予。唐朝以后,谥号字数越来越多,且多为美谥,失去了褒贬的意味。②庙号: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在太庙中所处位置的称号。庙号一般认为起源于商,汉承其制,称某祖、某宗。庙号是按嫡传世系编排,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由继位皇帝议立,能够享有庙号的,就意味着被推入帝统系列。如西汉高帝庙称太祖,文帝称太宗,但并非每位皇帝都有庙号,一般都是有功绩者才有,因此有一定的评价性作用。隋唐以后,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庙号,一般开国或有重大贡献者称某祖,其余的称某宗,不再按世系和政绩排位,庙号成为皇帝确立正统、加强权威的重要工具。③尊号(也称徽号):皇帝在位时由臣下加以尊崇的称号。尊号出现于唐高宗当政期间,至武则天时成为一种制度。尊号往往是一大串赞美之词,如唐玄宗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实际上是谥号延伸到活着的皇帝,既满足了皇帝的虚荣心,又给了臣下巴结以求名利的机会,因此在位皇帝常常多次被群臣上尊号。但尊号有一种“臣议君”的评价意义,明朝朱元璋在位时,废除了该制度。

④年号:帝王纪年所确立的名号汉以前的帝王没有年号,一般认为年号创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自此以后,如果有所谓祥瑞或者发生重大变故以及新皇帝即位,都要立号改元。年号的内涵和更替,与各个时期的政治局势、皇帝本人的处境和特点,以及皇帝的统治意向等都有一定的联系。明清以前皇帝的年号经常更改,有的皇帝甚至用过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明清两代一般每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20.地方行政、基层治理地方行政:指国家在政权管辖范围内,按区域、分层级划分行政区,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如中国古代在地方设置的州、郡、县等。基层治理:通常指县级以下的乡镇、村等基层单位的组织和管理活动,政府通常只做指导协调。工作,具体事务由当地民间组织或较有名望者负责,如中国古代的乡、里、亭等。

21.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经济结构:指社会经济各地区、各部门、各种经济成分、各个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构成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构成关系。例如,按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等);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程度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分布和民族工业的内迁等都涉及区域结构的变化。

22.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抗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和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是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故而在抗战过程中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线,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国民党主张的片面抗战路线。其分歧焦点有二:要不要人民抗战进行人民战争,要不要坚持抗战和彻底消灭侵略者。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主要体现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之中。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主要体现在1938年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之中,它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采取单纯由军队和政府抗战的路线,拒绝人民战争。两种路线的不同导致了中国出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前途和命运也不相同。

23.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公民法: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万民法: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适用于罗马境内的自由民。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一般指人类所共有的权利或正义体系,是使社会得以维系的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如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等)。它先于国家而存在,高于一切人定法。

24.英国内阁、美国内阁、德国内阁英国内阁: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美国内阁:为总统决策提供顾问的智囊团和秘书班子,没有最终决策权。德国内阁:由宰相主持工作,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

25.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手工作坊: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经营方式为分散经营,以手工劳动为生产力。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以简单协作为经营方式,以手工技术为生产力。工厂: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为集中流水线作业,管理严格,以机器生产为劳动力。

26.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商业革命:16世纪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的一系列新变化。主要表现为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转变等。价格革命:16—17世纪由于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价

格革命使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7.联邦制、邦联制联邦制:即“联合的国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邦联制:即“国家的联合”,是指若干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如军事、经济方面的要求)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邦联制比联邦制松散,是主权国家的联盟。

28.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美西战争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国。为了和欧洲列强竞争,美国先后出台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针对拉丁美洲的“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积极推行对外扩张计划,加强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大棒政策。该政策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听命于美国。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大棒政策”遭到拉美国家的反对后,塔夫脱总统又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及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29.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①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会议讨论了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问题、战后中美合作问题、中国的国际地位问题等,决定三国军队协力,在缅甸北部打通滇缅公路,增加对华援助,使中国战区发挥更大作用。会议通过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12月1日正式发表。《开罗宣言》庄严声明: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开罗宣言》明确承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神圣权利,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开罗会议不仅对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一次构建远东国际新体系的尝试。②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举行战时第一次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主要议题是关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三国首脑还就战后成立国际组织、波兰疆界、战后处置德国、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最后发表《德黑兰宣言》,宣布三国已经决定了消灭德军的计划并在战后继续合作。《开罗宣言》和德黑兰会议,对于维护、巩固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和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③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会议。它所确定的打败德国、肃清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日作战、规划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三大国合作等基本原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会议及其协议还贯穿了苏、美、英三大国主宰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

30.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国家的代表(不包括苏联),在美国国务院举行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仪式,宣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开业,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其宗旨是: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为私人银行向各成员国的长期贷款提供担保,以促进资金流动。1947年3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同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其宗旨是: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中、短期资金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中出现的暂时不平衡,消除各国的外汇管制,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以便利国际贸易的发展。

31.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①亚非会议: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亚非会议的国际意义还在于它开始了或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了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25个国家参加,形成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形成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不结盟运动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最主要的政治代表。③七十七国集团:随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变剥削它们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维护民族利益、发展民族经济而进行共同的斗争。20世纪60年代,另一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组织——七十七国集团诞生。七十七国集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合斗争的共同愿望和历史趋势,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旨在参加全球性国际经济会议之前,成员国之间协调立场,商讨共同的对策,表达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