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我国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以中国今日之考据学,已足辨别古书之真伪。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迳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由此知,对待伪材料的态度应是(
)A.全盘接受 B.辨析慎用 C.大胆批判 D.舍弃不用【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料同一可贵。”可知,陈寅恪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对待伪材料,重点是审定时代及其作者的情况,判定其历史价值,进而谨慎使用,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之下,伪材料与真材料同样可贵,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对伪材料辨析后谨慎使用,而非全盘接受,以及舍弃不用,排除A项和D项;陈寅恪认为,伪材料可以进行使用,没有提及批判伪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B项。2.“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革,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一次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该事件是:A.中共“一大”B.国民党“一大”C.遵义会议D.黄埔军校建立【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挽救了红革,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选项C正确;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选项A排除;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选项B排除;黄埔军校建立是国共合作时期的创办的军事学校,并未挽救中国革命,选项D排除。3.这次会议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预示着中国革命即将走上新的征程。这次会议发生在(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陕北吴起镇 D.甘肃会宁【答案】B【详解】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4.下面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些遗存图片。当时有歌谣唱到:“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标语指方向。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话儿暖心肠!”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这类刻画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A.介绍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播撒了持续革命的火种C.彻底摆脱左倾思想影响 D.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B【详解】根据“留下标语指方向”“留下话儿暖心肠”“实行耕者有其田”说明红军所到之处进行革命宣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故B正确;A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彻底摆脱左倾思想影响”,排除C;从“实行耕者有其田”“当红军才是白色士兵的出路”看出此时中共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工作重心没有转移,排除D。5.民国初年,海港检疫在若干港口进行,并附属于各地海关税务司。1930年,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成立,并在九一八事变前,先后接收筹办上海、厦门、汕头、牛庄、安东、汉口、天津、大沽、秦皇岛九处海港检疫所。这一变化反映出(
)A.疫病传播途径被彻底阻断 B.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C.中央政府的权威有所强化 D.关税自主运动初见成效【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1930年,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海关在若干港口进行,而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多个城市建立了检疫所,加强了对进出口物品的检疫管理,也反映出中央政府的权威有所强化,C项正确;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危机家中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关于检疫所的设置,与关税自主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1928和1929年,国民党军队的叛兵基本成为红军补充新兵的一个重要来源,但1930年后红军兵源发生很大变化。如1934年春第一方面军的兵员构成中,国民党逃兵和叛兵的比例不超过4%。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左”倾错误导致反“围剿”失利 B.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军队阶级成分C.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推动 D.国民党军队严惩叛逃的现象【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但1930年后红军兵源发生很大变化。如1934年春第一方面军的兵员构成中,国民党逃兵和叛兵的比例不超过4%”结合所学国共十年对峙史实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共产党在农村积极展开土地革命,进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促进工农武装割据力量的迅速发展,因此这时期第一方面军的兵员构成中,国民党逃兵和叛兵的比例减少,C项正确;“左”倾错误导致反“围剿”失利导致长征,与材料所述这时期国民党逃兵和叛兵的比例减少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在兵员构成中国民党逃兵和叛兵比例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共产党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而不是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军队阶级成分,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初,共产党在农村积极展开土地革命,进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促进工农武装割据力量的迅速发展,因此这时期第一方面军的兵员构成中,国民党逃兵和叛兵的比例减少,而不是因为国民党军队严惩叛逃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7.“奉吉黑热昨晨易帜,全国大统一告成”,该老新闻标题中,代表“全国”的政府是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答案】C【详解】据材料“奉吉黑热昨晨易帜,全国大统一告成”联系所学知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次年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后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8.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蒋介石曾说,“我们中国要在20世纪的世界谋生存,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主义”,必须确立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的思想,再不许有第二个思想来扰乱中国”。这一言论可以用来说明蒋介石(
)A.坚定地捍卫三民主义 B.表达争取独立的决心C.借此树立民众的信心 D.为专制独裁制造舆论【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蒋介石试图用三民主义来实现其专制独裁的野心,这种说法是为专制独裁制造舆论,D项正确。题干并非单纯表达坚定地捍卫三民主义,而是借三民主义来实现其专制独裁的野心,排除A。题干强调蒋介石借三民主义来实现其专制独裁的野心,而不是表达争取独立的决心,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树立民众的信心,而是强调蒋介石借三民主义来实现其专制独裁的野心,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9.一些国际著名记者、作家认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班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巡回宣传”“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其历史意义”“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这一历史事件(
)①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③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④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国近代时期。据材料“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班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巡回宣传”“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其历史意义”“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可以判断该历史事件是1934—1936年的红军长征,根据所学知识,考查的是长征的意义,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①不符合史实,排除带①的项,排除A、B项;红军长征是国共矛盾尖锐下进行的,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影响不大,③不符合材料,排除带③的项,排除C项。故选D项。10.1928年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扩展到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有50多万,党员数量增加到一万以上。但党员中工人成分减少,农民数量超过工人同志七倍以上。据此可推知(
)A.井冈山的革命符合国情 B.全国的革命形势好转C.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丧失 D.敌强我弱局面被扭转【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扩展,党员中农民党员比重上升,证明井冈山的革命符合国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大革命失败不久,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可知,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巩固并发展,但当时全国革命形势还未好转,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无产阶级政党,材料不能推出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丧失,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1928年,敌强我弱的局面没有被扭转,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图是登载于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标题为《赣匪弃巢西窜》。文中有报道称:“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雩(于)都、瑞金老巢西窜(二十二日专电)。”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A.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B.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C.北伐胜利进军,军阀实力受损D.太原会战失利,正面战场受挫【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雩(于)都、瑞金老巢西窜”来看,材料反映的应当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开始长征。故答案为A项。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B项;北伐胜利进军的是国民革命军,不是“朱毛彭”率领的队伍,排除C项;太原会战是国民政府军与日军的一次大会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1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他的书中写道:“十余万共产党人于1934年10月逃出他们在江西的防御阵地……用一年时间步行约6000英里,这是人类耐久力的伟绩,至今仍具有传奇性。”他说的“具有传奇性”的“伟绩”是指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答案】D【详解】根据时间“1934年”以及“用一年时间”等信息,“具有传奇性”的“伟绩”应当是指红军长征。故答案为D项。北伐战争是1926年发动,南昌起义是1927年,井冈山会师是1928年,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BC项。13.下面是1934年与1936年我国国内工业(部分)数据表。促使该时期国内工业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934年1936年国内棉布产量2,800多万匹3,000万匹国内绒线产量170万磅900万磅上海胶鞋产量1,200万双3,000万双A.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 B.经济大危机危机带来的机遇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的丧失【答案】C【详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27年到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之一,C符合题意;A项是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经济大危机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机遇而是阻碍,故B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主导地位并没有丧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4.“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次“行军”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实现了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这次“行军”是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渡江战役【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实现了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30-1933年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左”倾错误而失败,1934年开始,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使中国的革命转危为安,C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至1927年,主要打击北洋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南昌起义的信息,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渡江战役的信息,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15.所谓“东北易帜”,就是指1928年,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公开宣布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并在东北各省降下原北京政府时代的五色国旗,代之以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国旗的政治转向事件。“东北易帜”体现的突出特征是A.政权合并 B.国家统一 C.民族交融 D.南北合流【答案】B【详解】由材料中的“1928年”“东北地方当局“南京国民政府”及“原北京政府时代的五色国旗"“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国旗"等信息可知,“东北易帜”事件实际是国旗的变更,是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臣服,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16.1924年7月,北京学生联合会等50余个团体联合组成反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提出“扑灭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废除压迫中国弱小民族所定一切不平等条约”;9月3日至9日,上海废约运动大联盟更是掀起全国性的群众反帝国主义运动。这反映了A.南京国民政府擅长动员群众B.中华民族已有近代意义的觉醒C.北伐战争推动反帝爱国运动D.一战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骤降【答案】B【详解】材料中“50余个团体联合组成反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全国性的群众反帝国主义运动”,可见中华民族已有近代意义的觉醒,故选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A;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C;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排除D。17.1932-1935年间,以农村经济破产为题材的小说创作达到了兴盛。1935年后,此类经济题材小说数量相对减少。这说明A.币制改革使社会彻底摆脱经济困境 B.经济生活的变迁影响文学艺术发展C.世界经济危机对农村冲击最大 D.经济题材小说的史料价值较高【答案】B【详解】材料“1932-1935年间”“农村经济破产为题材的小说创作达到了兴盛”反映的是当时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进而导致艺术领域发生了变化,B正确;A夸大了“币制改革”的作用,排除;经济大危机主要影响的是工业发展,C排除;小说的史料价值需要考证,D排除。故选B。18.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表明毛泽东(
)A.民主革命思想的最终形成 B.已经探索出了新的革命道路C.强调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 D.主张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答案】C【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信件内容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建立自己的军队及政权,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和政权,C项正确;毛泽东思想完备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排除A项;新的革命道路探索于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9.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国民政府鼓励工业发展政策的促进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答案】C【分析】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使得民族工业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故C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全面抗战发生于1937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故排除A项;B项应发生于一战期间,与题目中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故排除;D项签订于1946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故排除。【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详解】20.20世纪30年代,各大城市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成下乡宣讲团。有学生回忆:农民开始是不了解我们这些洋学生的,以为我们是来传教的,后来我们调整方法,从调查访问入手,深入了解人民的生活与困难,民众在有的生。这一方法调能主要表明(
)A.农民民族意识比较落后 B.学生不了解民众疾苦和灾难C.学生开始与工农群众结合 D.学生立足农村实际情况宣讲【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组织学生下乡宣讲,学生最初和农民打交道稍有不畅,后来便调整方法,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农民的实际需要与农民进行交流,因此逐渐取得成果,这反映了学生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进行宣讲,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农民民族意识比较落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学生主动了解农民的疾苦和灾难,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学生与农民结合,没有涉及工人及其他群众,排除C项。故选D项。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初继承明朝制度,邮驿组织是政府专用的通信机构,只传官书不传民信。普通民众传书递信的需求,只能通过民间的同乡、信客、会馆等方式来满足,这些方式无系统之带寄时间与组织,难以形成持续安全的递信体系。目前所知最早的负责民间书信传递的专门组织系嘉、道年间在东南沿海首先开设的民信局,后逐渐向内陆扩展。道光二年(1822年)汉口胡万昌民信局在重庆开设分局,此后重庆的民信局迅速发展,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66年创办于綦江东溪镇的“麻乡约民信局”。此时大部分信局仍以带运货物与汇兑银钱为主,同时在运送过程中带运信件,实现其寄书通邮之功能。各信局均有自身服务之区域,逾出此区者,则与其他信局交换递送,以确保其作为商业组织的最大利润。——摘编自刘广生《中国古代邮驿史》等材料二
晚清至民国邮政大事记(节选)时间事件1842英国率先在通商口岸开办邮局,此后列强群起仿效,称为“客邮”。它们实行本国邮政章程,粘贴本国邮票。不仅收寄中外间的邮件,也收寄中国国内互寄的邮件。1878由海关试办邮政,称寄信局。在各口岸收寄华洋公众信件,与民信局展开竞争。开始使用印有云龙图案的邮票,时称大龙邮票。1897正式开办大清邮政,以北京总税务司署为邮政管理机关。将各海关寄信局,统一改为邮政局。1902大清邮政局大幅降低邮费,扩展邮路。邮件量迅速增加,邮政业务从信函、包裹扩大到汇兑、新闻纸寄递等业务。分散经营的民信局受到极大冲击,日渐萎缩。1913—1914北洋政府彻底废除驿站制度,所有公文归邮局递送。中国加入万国邮会。1919—1922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多次提出邮政为“主权所在”,客邮“侵害中国主权”须撤除,获得列强同意。1928全国交通会议决定取缔全国民信局;全国邮政事务由南京邮政总局管理。1935重庆“麻乡约”民信局完全停业。民间通信任务从此全部由邮政局承担。——摘编自姜希河《中国邮政简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中前期邮驿事业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至民国邮政事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清初至民国时期我国邮驿向邮政转变历程的认识。【答案】(1)特点:①以官方邮驿体制为主体,官民分立;②民间邮递迅速发展,出现专门的经营组织;③民信局具有地域性,兼有运货、汇兑、递信多种功能。原因:①继承前代官民分立的邮驿制度传统;②工商业发展促进社会流动,民众的需求扩大。(2)变化:①外国势力插足到中国收回邮政主权;②官民分立到政府统一管理经营邮政业务;③邮政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大;④中国邮政开始与国际接轨。(任答3点)影响:①便利了物资和信息的传递,有助于保障国计民生;②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③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④推动中国邮政事业的近代化。(任答3点)(3)认识:①邮驿向邮政的转变历程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缩影;②深受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③反映了国家加强治理能力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努力;④为现代邮政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前期的中国。特点:①根据材料“邮驿组织是政府专用的通信机构,只传官书不传民信”可分析出以官方邮驿体制为主体,官民分立;②根据材料“最早的负责民间书信传递的专门组织系嘉、道年间在东南沿海首先开设的民信局,后逐渐向内陆扩展”可分析出民间邮递迅速发展,出现专门的经营组织;③根据材料“大部分信局仍以带运货物与汇兑银钱为主,同时在运送过程中带运信件,实现其寄书通邮之功能”可分析出民信局具有地域性,兼有运货、汇兑、递信多种功能。原因:①根据材料“清初继承明朝制度”可分析出继承前代官民分立的邮驿制度传统;②结合商品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工商业发展促进社会流动,民众的需求扩大。(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至民国的中国。变化:①根据材料“英国率先在通商口岸开办邮局”、“由海关试办邮政,称寄信局”可分析出外国势力插足到中国收回邮政主权;②根据材料“正式开办大清邮政”可分析出官民分立到政府统一管理经营邮政业务;③根据材料“邮件量迅速增加,邮政业务从信函、包裹扩大到汇兑、新闻纸寄递等业务”可分析出邮政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大;④根据材料“中国加入万国邮会”可分析出中国邮政开始与国际接轨。(任答3点)影响: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便利了物资和信息的传递,有助于保障国计民生;②根据材料“将各海关寄信局,统一改为邮政局”可分析出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③根据材料“邮件量迅速增加,邮政业务从信函、包裹扩大到汇兑、新闻纸寄递等业务”可分析出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④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中国邮政事业的近代化。(任答3点)(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认识:①结合邮政局的设立可分析出邮驿向邮政的转变历程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缩影;②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深受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③根据材料“中国代表多次提出邮政为‘主权所在’,”可分析出反映了国家加强治理能力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努力;④根据材料“全国交通会议决定取缔全国民信局;全国邮政事务由南京邮政总局管理”可分析出为现代邮政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时,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改正协定关税制,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清偿铁路借款,完全收回管理权,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1923年,中共三大针对废约的政治问题再次提出建立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主张“以工人、农人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向一切帝国主义者加以攻击;同时亦可联合半民族运动的党派,向一派帝国主义者作战”。——摘编自李斌《中共早期废约反帝斗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材料二
1917年,北洋政府提出了废止《辛丑条约》的要求,并且提出“请允许稍微加点关税,缓解一下庚子赔款或延长些时间”。1919年5月,面对列强的压力,北京政府通电各省,提出“如果列强不同意废约,只能保留签字”的主张。1928年,南京政府宣布废止旧约,重订新约,但由于列强的阻挠,新约只实现了中国关税自主目标,包括航行权在内的其他特权并未取消。全面抗战爆发前,收回航行权的谈判根本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摘编自唐霞《民国时期废约运动及其政治分析》材料三
1927年1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波特向众院提交一份议案,要求总统适时地与能够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发言的政府代表进行谈判,以修订现行中美条约中有关治外快权和协定关税的条款,以便将中美关系置于“完全平等基础上”。波特在议案中要求美国政府不得参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联合行动,要求“美国与中国谈判签订新的条约,以代替以往中美间不平等条约”。但同时,美国务即凯洛格发表宣言表示,“美国期望得到最惠国待信,期望不致在关税或他种课税上不利于美国及其公民,不致因别国得到特权而受到差别待遇”。——摘编自仇华飞《美国与中国关税自主》(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近代中国废约问题上的主张。(2)期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外交委员会主席波特、国务卿凯洛格在应对近代中国废约问题上的立场。(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民国政府、美国在近代中国废约问题上的做法。【答案】(1)主张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主动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北洋政府主张增加关税以延缓庚子赔款时间;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废止旧约、改订新约。(2)立场:以美国利益为出发点,不参与其他列强的联合行动,与能够代表中国的政府谈判,订立符合美国人民利益的条约。(3)评价中国共产党:坚决要求组建反帝统一战线,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挽回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符合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属于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民国政府:北洋政府以温和的态度主张修改部分条款,体现出北洋政府的软弱性;南京国民政府虽提出改订新约运动,态度较北洋政府更坚决,但由于列强阻挠和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该运动成就有限。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与中国签订新约,表面上看是为了代替以往中美间不平等条约,但实质上仍然主张维持凌驾于中国民族利益之上的待遇,以攫取更多的权益。【分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的“废约”为情境,考查中国国内各党派的主张及西方列强的立场,考核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期(中国)。据材料一“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时,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改正协定关税制,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清偿铁路借款,完全收回管理权,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主动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据材料二“1917年,北洋政府提出了废止《辛丑条约》的要求,并且提出“请允许稍微加点关税,缓解一下庚子赔款或延长些时间”可得出“北洋政府主张增加关税以延缓庚子赔款时间”;据材料二“1928年,南京政府宣布废止旧约,重订新约”可得出“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废止旧约、改订新约”。(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7年1月(中美)。据材料三“波特在议案中要求美国政府不得参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联合行动,要求‘美国与中国谈判签订新的条约,以代替以往中美间不平等条约’”和“‘美国期望得到最惠国待信,期望不致在关税或他种课税上不利于美国及其公民,不致因别国得到特权而受到差别待遇’”可得出“以美国利益为出发点,不参与其他列强的联合行动,与能够代表中国的政府谈判,订立符合美国人民利益的条约”。(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期(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会计考试核心知识内容试题及答案
-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等五校2024年全国高考招生统一考试高考数学试题模拟试题
- 供水特许经营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养老中心免责协议书(2篇)
- 纯与高纯钨及其产品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套筒式换热器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削笔刀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自行车车闸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电感应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第二册-Unit-4-Study-Abroad课件
- 机械识图基础培训-课件
- 成人still病参考课件
- 我们毕业啦毕业季通用模板课件
- 建设工地治保维稳工作专项检查表
- 高国卿《项脊轩志》说课
- 产品召回控制程序
- 《手机短视频:策划拍摄剪辑发布》第4章 手机短视频的拍摄方法
- Q∕SY 1134-2014 产品驻厂监造规范
-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 高处作业审批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