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1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2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3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4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为解决中国民族管理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创刊于1958年的《北京周报》,致力于向国外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发展情况。当时印度、印尼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领导人都将其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该报的创刊(

)A.消除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 B.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D.践行了万隆会议的核心精神3.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4.1950年,中国相继同丹麦、瑞士等西方国家建交。1952年,亚太和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亚太地区的37个国家的37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表明,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

)A.打破了美国的封锁政策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外交重点转向周边国家 D.积极拓展对外交往空间5.1954年7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对中国外交及有关工作提出了11条建议,其中包括争取与英、法改善关系、建立邦交:争取与美国政府改善某些关系:团结一切愿意和平的力量(包括政府在内)、孤立和分化美国等。毛泽东的讲话表明A.出席日内瓦会议促进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B.中国外交适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C.中国外交开始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D.中国外交冲破了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6.如表中国科学院与外国交换书籍、期刊数量统计表(单位:册/件/篇),如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 D.科技管理体制的变革7.外交话语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世纪新的外交话语,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A.放弃了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受冷战国际局势的影响明显C.发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对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8.下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样。图样的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民族平等原则

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9.1954年,新中国在日内瓦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这说明A.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领导者 B.综合国力决定外交话语权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和平外交符合各国共同利益10.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 B.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11.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1万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约是1965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12.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中国、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外联合申遗(

)A.推动了传统贸易方式的复兴 B.增进了国家间相互理解和认同C.打开了世界贸易发展新格局 D.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同化13.20世纪50年代,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印协议所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缅两国关系的原则,各国人民有权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别国不应该干涉。”这里的指导原则应是(

)A.独立自主和平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外交原则 D.不结盟外交原则14.有学者认为.万隆会议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理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进程的延伸和拓展。中国对万隆会议的立场和态度,集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民主中立国家的认识和对国际格局发展新变化的战略判断。这表明万隆会议A.是特殊时期外交战略的有效探索 B.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C.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实践的开始 D.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与封锁15.《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30年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官兵4万多人次,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16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0年来,中国军队先后与90多个国家、2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了合作与交流,这反映了我国的外交特点是A.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 B.实施改革开放、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坚持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6.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国情,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实行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制度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17.下表反映了中国当代外交话语核心概念“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在英国主流媒体传播的趋势和特征。“一带一路”英译“命运共同体”英译考察时间2013年8月——2017年8月2011年9月——2018年4月媒体总数/个67报道总数/个94647英国态度分析趋向积极,看好“一带一路”在经济层面的好处趋向积极,关注“命运共同体”对金砖国家的影响内涵认知机遇,卓有成效的、有益的、了不起的倡议以中国为中心,中国至上由此可知,当代中国外交(

)A.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B.得到了欧美国家舆论认可C.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推动了大国关系协调发展18.下表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据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时间表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017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A.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始终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D.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善19.1961年4月,西藏各地乡-级基层普选开始,百万翻身农奴开始行使从来没有过的民主权利。1965年8月,西藏乡县选举工作完成,大约92%的藏区建立起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基层政权。这体现的原则是(

)A.信仰自由 B.依法治国 C.改革开放 D.人民民主20.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表明()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A.西藏成立了人民自己的政府 B.西藏成为新中国大家庭的一员C.落实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D.人民得到普选权利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中美商约”的内容可以看出,除部分特殊说明外,几乎所有的文字都表达了“平等”与“互惠”的内容,体现了近代“国际程序”和“国际公法原则与惯例”。与以往历届中国政府同外国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这个商约可算文明多了,尤其是条约中规定的国民待遇及最惠国待遇是双方互有的,然而对于国民政府的这一“丰功伟绩”,中国国民的反应却是:舆论界的哗然!民众的声讨与谴责!上海企业界的喉舌《大公报》高声呼吁:“……我们不理解,我们的政府为什么不为我们国内工业、我们的经济和我国人民的生活谋取某种保障。”《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位记者报道说,上海“街头巷尾的议论,把这项条约赋予的权利比作赋予一辆汽车和一辆黄包车使用马路的同等权利。”……延安各界人士要求将11月4日定为新的“国耻日”,并称该商约为“新的二十一条”!——摘自李芬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论材料二《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是苏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一个新型的双边关系条约,不仅是一个军事同盟,更是一个政治同盟。这个同盟不仅为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东山再起以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之相勾结的国家对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新侵略,更是为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友好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苏双方表示愿以忠诚合作的精神,参加所有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的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迅速实现充分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条约的第四款,明确规定了中苏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问题,均进行彼此协商,在新条约中,旅大及中长铁路问题已不作为苏联为取得某些特殊利益的前提条件,相反苏联方面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保证不迟于1952年末无偿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力及属于该铁路的全部财产转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双方同意在对日和约签订后,但不迟于1952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基地撤出,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相比,在本次条约的签订中,中方完全彻底地收回了对旅大的主权——摘自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影响,并指出中国国民反应激烈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所体现出的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具体表现,并概括归纳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影响。(3)根据《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产生的不同影响,谈谈你的认识。22.材料

内蒙古横跨三北,抗日战争时期,蒙汉各族人民以各种形式进行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一些封建.上层分子和原日伪官僚打出内蒙独立的旗号。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6年春,先后建:立起各盟分会和各旗支会,同时以民主选举的形式改组和重建了各盟旗政府。与此同时,帮助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市镇小手工业者建立农民会、牧民会及工会组织,进行减租减息,建立实业公司以提高生产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政治地位。1947年4月2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大会讨论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暂行组织大纲,选出了临时参议会,并经临时参议会选出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委员会,组成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摘编自白云《试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意义。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发展是任何一个追求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积极的历史实践及其社会进步的过程,而发展所面临的主体与环境、理想与现实、手段与目的、条件与愿景、收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