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1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2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3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4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为解决中国民族管理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47年的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为1949年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A项正确;政协制度是关于政党制度,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创刊于1958年的《北京周报》,致力于向国外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发展情况。当时印度、印尼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领导人都将其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该报的创刊(

)A.消除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 B.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D.践行了万隆会议的核心精神【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中国)。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建国后外交上通过创办报刊等方式,力图让各国加深对中国了解,淡化各方面的差异、矛盾,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消除了”过于绝对,排除A项;1958年外交并未冲破西方孤立,排除C项;题干主旨强调中国外交,并非万隆精神的实践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3.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题干叙述了现代中国50年代外交成果,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故50年代这些外交成果也正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B项正确;A项“消除了”说法与史实不符,说法是错误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是现代中国80年代的外交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无法反映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和缓和,故D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1950年,中国相继同丹麦、瑞士等西方国家建交。1952年,亚太和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亚太地区的37个国家的37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表明,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

)A.打破了美国的封锁政策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外交重点转向周边国家 D.积极拓展对外交往空间【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同丹麦、瑞士……建交”,“亚太和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等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积极拓展对外交往空间,D项正确;中国的这些外交活动并未打破美国的封锁,排除A项;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当时中国的外交重点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5.1954年7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对中国外交及有关工作提出了11条建议,其中包括争取与英、法改善关系、建立邦交:争取与美国政府改善某些关系:团结一切愿意和平的力量(包括政府在内)、孤立和分化美国等。毛泽东的讲话表明A.出席日内瓦会议促进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B.中国外交适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C.中国外交开始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D.中国外交冲破了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争取与英、法改善关系、建立邦交:争取与美国政府改善某些关系:团结一切愿意和平的力量(包括政府在内)、孤立和分化美国等”并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间正是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间,毛泽东的讲话是我国调整外交政策的表现,A正确;1954年尚未出现多极化趋势,排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标志中国外交开始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范畴,排除C;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意味着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排除D。6.如表中国科学院与外国交换书籍、期刊数量统计表(单位:册/件/篇),如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 D.科技管理体制的变革【答案】C【详解】有表格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与外国交换书籍、期刊数量中资本主义国家部分的数量在增长,说明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改善,从而可知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了改善,故选C;表格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而不是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更看不出科技管理体制的变革,排除A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在90年代,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B。7.外交话语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世纪新的外交话语,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A.放弃了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受冷战国际局势的影响明显C.发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对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答案】D【详解】由材料可知,在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形成了一系列像“‘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这样的外交话语,表明了中国外交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理念,体现了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D项正确;我国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题干中的中国外交话语体现了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理念,而国际上的冷战局势早在20世纪就已结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C项。故选D项。8.下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样。图样的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民族平等原则

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以图片的形式考查民族政策和原则。人民币背面图案中的文字既有汉字又有少数民族文字,由此可得出民族团结、平等、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等信息,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则无法显现。所以应排除②,选择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9.1954年,新中国在日内瓦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这说明A.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领导者 B.综合国力决定外交话语权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和平外交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答案】C【详解】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以及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都体现了我国一直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正确;A错在“领导者”,排除;万隆会议以及日内瓦会议召开时,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排除B;和平外交符合我国利益,于世界和平有利,D与题无关,排除。10.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 B.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答案】D【详解】材料中系列外交活动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D项正确;材料中的外交活动并未局限于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并非只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排除B项;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并非“主导”,排除C项。故选D项。11.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1万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约是1965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答案】A【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政协、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C;材料数据呈现的是干部队伍,而不是经济,排除D。12.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中国、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外联合申遗(

)A.推动了传统贸易方式的复兴 B.增进了国家间相互理解和认同C.打开了世界贸易发展新格局 D.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同化【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联合申遗,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B项正确;联合申遗的目的并非推动传统贸易方式的复兴,排除A项;联合申遗没有打开世界贸易发展的新格局,排除C项;联合申遗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多样化发展,并非同化,排除D项。故选B项。13.20世纪50年代,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印协议所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缅两国关系的原则,各国人民有权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别国不应该干涉。”这里的指导原则应是(

)A.独立自主和平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外交原则 D.不结盟外交原则【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印、中缅、各国人民有权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别国不应该干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1954年中缅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所以材料中的指导原则应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材料中的指导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独立自主和平原则、求同存异外交原则、不结盟外交原则,另外不结盟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排除ACD项。故选B项。14.有学者认为.万隆会议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理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进程的延伸和拓展。中国对万隆会议的立场和态度,集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民主中立国家的认识和对国际格局发展新变化的战略判断。这表明万隆会议A.是特殊时期外交战略的有效探索 B.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C.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实践的开始 D.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与封锁【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对万隆会议的立场和态度,集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民主中立国家的认识和对国际格局发展新变化的战略判断”可知,万隆会议是当时冷战环境下,随着亚非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中国外交逐步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这种探索体现了新中国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基本判断,A正确;万隆会议中涉及的是亚非国家,排除B;C错在“开始”,排除;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排除D。15.《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30年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官兵4万多人次,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16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0年来,中国军队先后与90多个国家、2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了合作与交流,这反映了我国的外交特点是A.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 B.实施改革开放、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坚持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D【详解】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特点,D正确;维和行动与周边国家无关,排除A;改革开放不属于外交内容,排除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维和行动无关,排除C。16.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国情,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实行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制度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详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建国初期实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制度是抗战胜利后建立的,③时间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D.①②④。17.下表反映了中国当代外交话语核心概念“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在英国主流媒体传播的趋势和特征。“一带一路”英译“命运共同体”英译考察时间2013年8月——2017年8月2011年9月——2018年4月媒体总数/个67报道总数/个94647英国态度分析趋向积极,看好“一带一路”在经济层面的好处趋向积极,关注“命运共同体”对金砖国家的影响内涵认知机遇,卓有成效的、有益的、了不起的倡议以中国为中心,中国至上由此可知,当代中国外交(

)A.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B.得到了欧美国家舆论认可C.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推动了大国关系协调发展【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当代外交话语核心概念‘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在英国主流媒体传播的趋势和特征”可知,中国当代外交关于“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核心概念的推介,为世界经济发展及新兴国家的成长等方面提供了中国思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受到西方媒体的关注,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英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无法判断欧美其他国家舆论的态度,排除B项;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就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繁荣贡献,没有体现大国关系协调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8.下表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据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时间表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017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A.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始终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D.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善【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的时间上,从国家的法治建设方面以及党的政策发展历程,都涉及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这一政策的长期重视,B项正确;中国古代史时期已经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排除A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D项表述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9.1961年4月,西藏各地乡-级基层普选开始,百万翻身农奴开始行使从来没有过的民主权利。1965年8月,西藏乡县选举工作完成,大约92%的藏区建立起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基层政权。这体现的原则是(

)A.信仰自由 B.依法治国 C.改革开放 D.人民民主【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西藏(中国)。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西藏地区进行基层普选,百万农奴翻身成为主人,行使民主权利,大部分藏区乡县建立基层民主政权,这充分说明改革后的西藏人民享有民主权利,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信仰问题,材料体现的是西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权利,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西藏基层进行民主改革,藏区百姓享有民主权利,材料不涉及依法治国,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据所学当时我国还未进行改革开放,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20.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表明()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A.西藏成立了人民自己的政府 B.西藏成为新中国大家庭的一员C.落实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D.人民得到普选权利【答案】B【详解】图片中西藏和平解放是1950年,说明西藏成为新中国家庭的一员。B正确;西藏和平解放不是成立了自己的政府,A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实行是1965年,C错误;人民得到普选权利不符合图片主旨,D错误。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中美商约”的内容可以看出,除部分特殊说明外,几乎所有的文字都表达了“平等”与“互惠”的内容,体现了近代“国际程序”和“国际公法原则与惯例”。与以往历届中国政府同外国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这个商约可算文明多了,尤其是条约中规定的国民待遇及最惠国待遇是双方互有的,然而对于国民政府的这一“丰功伟绩”,中国国民的反应却是:舆论界的哗然!民众的声讨与谴责!上海企业界的喉舌《大公报》高声呼吁:“……我们不理解,我们的政府为什么不为我们国内工业、我们的经济和我国人民的生活谋取某种保障。”《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位记者报道说,上海“街头巷尾的议论,把这项条约赋予的权利比作赋予一辆汽车和一辆黄包车使用马路的同等权利。”……延安各界人士要求将11月4日定为新的“国耻日”,并称该商约为“新的二十一条”!——摘自李芬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论材料二《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是苏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一个新型的双边关系条约,不仅是一个军事同盟,更是一个政治同盟。这个同盟不仅为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东山再起以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之相勾结的国家对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新侵略,更是为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友好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苏双方表示愿以忠诚合作的精神,参加所有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的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迅速实现充分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条约的第四款,明确规定了中苏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问题,均进行彼此协商,在新条约中,旅大及中长铁路问题已不作为苏联为取得某些特殊利益的前提条件,相反苏联方面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保证不迟于1952年末无偿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力及属于该铁路的全部财产转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双方同意在对日和约签订后,但不迟于1952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基地撤出,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相比,在本次条约的签订中,中方完全彻底地收回了对旅大的主权——摘自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影响,并指出中国国民反应激烈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所体现出的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具体表现,并概括归纳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影响。(3)根据《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产生的不同影响,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历史背景: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二战后美国从它的全球战略出发,采取扶蒋反共的策略;国民党为获取美援,选择美国作为投靠对象影响:使美国独占了中国市场,摧残了中国民族工业;使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原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是建立在两国经济实力对比异常悬殊的基础之上,平等互惠的规则必定会带来不公平的后果;该条约的出台,代表了战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转变。该条约正是战后美国对华并不占领土地殖民,而采取“文明”的隐蔽的新殖民主义侵略政策的具体体现。(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体表现:另起炉灶;一边倒。影响:中国在中苏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收回了主权;将中国纳入到了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了该阵营的力量;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维护了国家安全。(3)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始终将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坚决维护自身权益,绝不拿原则做交易;践行和平发展理念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分析】(1)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二战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策略、国民党为获取美援,选择美国作为投靠对象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美国独占了中国市场,摧残了中国民族工业;使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原因:根据材料“我们的政府为什么不为我们国内工业、我们的经济和我国人民的生活谋取某种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是建立在两国经济实力对比异常悬殊的基础之上,平等互惠的规则必定会带来不公平的后果;该条约的出台,代表了战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转变;该条约正是战后美国对华并不占领土地殖民,而采取“文明”的隐蔽的新殖民主义侵略政策的具体体现。(2)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是苏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一个新型的双边关系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和一边倒。影响:根据材料“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基地撤出,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中国在中苏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收回了主权、壮大了该阵营的力量、巩固中苏两国的团结、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维护国家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始终将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坚决维护自身权益,绝不拿原则做交易;践行和平发展理念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点睛】22.材料

内蒙古横跨三北,抗日战争时期,蒙汉各族人民以各种形式进行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一些封建.上层分子和原日伪官僚打出内蒙独立的旗号。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6年春,先后建:立起各盟分会和各旗支会,同时以民主选举的形式改组和重建了各盟旗政府。与此同时,帮助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市镇小手工业者建立农民会、牧民会及工会组织,进行减租减息,建立实业公司以提高生产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政治地位。1947年4月2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大会讨论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暂行组织大纲,选出了临时参议会,并经临时参议会选出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委员会,组成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摘编自白云《试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意义。【答案】(1)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方针;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敌对势力意图分裂内蒙古:各族各界群众民族民主意识增强;重建了各盟旗政府奠定了组织基础: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2)挫败了敌对势力分裂内蒙古的意图,维护了祖国统一:为建国后民族区域白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为人民解放战争赢得了巩固的后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民族学说;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蒙汉等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上层分子和原日伪官僚打出内蒙独立的旗号”得出敌对势力意图分裂内蒙古;根据材料“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得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方针;根据材料“以民主选举的形式改组和重建了各盟旗政府”得出中共重建了各盟旗政府奠定了组织基础;根据材料“帮助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市镇小手工业者建立农民会、牧民会”得出中共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并结合所学从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及各族各界群众民族民主意识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