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时达标3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时达标3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时达标3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时达标3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时达标3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北极与我们远隔千山万水,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与我们的关系不大。“然而,随着全球变暖、海冰溶化,北极气候改变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中低纬度气候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干脆关系着我们的国民生活。”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朱建钢说。7月20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科考船再次动身,接着探寻北极的隐私。北极通常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这里大部分海疆常年为冰层覆盖,被认为是对全球气候改变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过去30多年间,北极地区温度上升,使北极夏季海冰持续削减。科学家预料北极海疆可能在21世纪中叶甚至更早出现季节性无冰现象。“北极快速改变产生的影响,势必传导到中国,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影响的程度。”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说。“而且,目前人类对两极地区的观测相对匮乏,两极改变的机理探讨不够充分。因此,必需加强现场的观测,获得更多第一手连续的北极资料。”全球变暖又给予了北极另外一种价值——身处特殊地理位置,冰雪溶化的北极为各国商业利用北极航道和开发北极资源供应了机遇。科学家断言,北极航道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这不仅将对全球航运、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还可能对北极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逼。(摘编自杨舒《“雪龙”九探北极为什么》,《光明日报》2024年7月21日)材料二:考察队全程12300多海里的征程,将由“雪龙号”劈波斩浪完成。与风高浪险的南极考察相比,北极考察的航行也充溢考验。“北极多处区域主权已定,航行科考区域受到了限制,同时,位于北冰洋中心区的公海恰好是海冰最密集的地带,对现有科考船的破冰实力形成了挑战。”“雪龙号”相关负责人说。记者了解到,破冰船是极地科考不行或缺的承载工具。自我国开展北极考察以来,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只有“雪龙号”科考船。“雪龙号”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这无疑成为我国进一步提高极地考察实力的制约之一。对此,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透露,我国建立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有望于2024年交付运用。相比“雪龙号”,新建破冰船具有较强的双向破冰实力,科考实力将显著增加,特殊是将极大提升在水体和海底的探测实力,成为我国相识、利用和爱护极地的重要支撑。(来源同材料一)材料三:“从本科到探讨生,每年都有很长一段时间漂泊在海上,可以用自己亲自在北极获得的水样完成论文,特殊兴奋。”厦门高校海洋化学专业研二学生陈梦雅说。她今年24岁,是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第一次前往极地,她有个艰难的任务,搜集100桶海水。60岁的李伟是年纪最大的一位,这已经是他第9次前往极地了,也将是最终一次。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探讨所高级工程师,他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有一次,科考船的进水口被破冰堵住,测量仪器无法正常工作,李伟想都没想,套上防水服,双腿浸在冰凉的海水里,“战斗”了50分钟,一点点把碎冰碴儿掏干净,刺骨的水温让他的双手生出紫红色的冻疮。“前往极地考察,年龄不得超过60岁。”李伟有些无奈,但他也说:“我会站好最终一班岗,下船并不代表着结束。”“雪龙号”启程前,魏泽勋忙得不行开交,他担当此次科考团中的首席科学家。“征战”大洋20多年,越来越喜爱海洋。他说,这种喜爱,绝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参与此次科考的队员中不少都是90后。“这让我们感到激昂,青年一代科研者站到了舞台中心!”魏泽勋说。钟强强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华东师范高校海洋学专业的博士生,他喜爱称自己为“海洋人”,如今,他觉得距离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个幻想越来越近,更要大步向前。(摘编自李想等《北极科考队员为“海洋强国”代言:在浩瀚海洋中留下我们的印记》,《中国青年报》2024年7月2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气候环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北极的气候改变对我国的气候环境有重要影响,这是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再动身,接着探寻北极隐私的缘由之一。B.全球变暖将会使北极冰雪溶化,使北极航道开通和北极资源开发成为可能,这虽然会带来经济价值,但也可能对北极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逼。C.我国建立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与“雪龙号”相比,破冰实力和探测实力将显著增加,这将有力地提升我国的极地考察实力。D.因为年龄的关系,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之行将是60岁的高级工程师李伟此生的最终一次,这意味着他将告辞海洋探讨工作。解析“他将告辞海洋探讨工作”错,材料三其次段中“下船并不代表着结束”的意思是“不能参与极地科学考察工作,并不代表要告辞海洋探讨工作”。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北极夏季海冰持续削减所带来的气候改变肯定会影响到中国,因此我国必需获得更多第一手连续的北极资料,从而推想这种影响的程度。B.破冰船是极地科考不行或缺的承载工具,是我国进一步提高极地考察实力的制约因素之一,将来中国迫切须要更加先进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C.北极考察充溢考验,除了气候因素,还因为目前北极很多区域因主权问题不能进行科考,而可以进行科考的公海则是海冰最密集的地方。D.此次极地科考中,青年一代科研者占大多数,他们的加入使老一辈科学家欣喜,他们的酷爱与投入带给中国极地科学考察队新的活力。解析“青年一代科研者占大多数”错,材料三最终一段中的表述是“参与此次科考的队员中不少都是90后”。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角度与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作答时要从材料的出处和详细内容入手,在明确报道角度的基础上推出报道的目的。材料一的出处是《“雪龙”九探北极为什么》,结合材料内容可知,本则材料是从探究北极科考的目的的角度来报道的,侧重报道获得更多北极资料的迫切性。材料二是从科考船“雪龙号”的角度来报道的,侧重报道北极科考中先进科考船的重要性。材料三的出处是《北极科考队员为“海洋强国”代言:在浩瀚海洋中留下我们的印记》,结合材料内容可知,本则材料是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报道的,侧重表现科考人员对工作的酷爱与奉献精神。答案①材料一从北极科考的目的的角度报道,侧重报道获得更多北极资料的迫切性。②材料二从北极科考船的角度报道,侧重报道北极科考中先进科考船的重要性。③材料三从北极科考人员的角度报道,侧重表现科考人员对工作的酷爱与奉献精神。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材料一:图1游学目的统计图2我国参与游学用户规模【注】2024年至2024年的相关数据是预料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材料二:“我国现有K12阶段(即幼儿园~12年级)人数约1.8亿,游学、夏令营参与比例预料在5%左右,近1000万人次。预料三年内,参与比例有望超过10%,前景广袤。”某旅游平台日前发布的《2024~2024年度中国游学旅行报告》称,“越来越多中国家庭热衷去国外参与游学、营地类旅游,2024年预料规模达到100万人次,收入超过300亿元。”报告还指出,“游学业务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增长。”同时,价格更亲民的国内游学的增长率是出境游的2倍以上,达到120%,人均团费在4200元左右。“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游学,孩子的游学年龄都向低龄化发展。”该游学平台负责人张洁说,“用户数据显示,2024~2024年度,用户初次体验海外游学平均年龄在12.1岁,初次体验国内游学平均年龄在8.8岁。相比2015~2024年度分别下降0.8岁和1.2岁。”(摘编自葛亮平、赵婀娜《暑假游学,如何游学兼得》,《人民日报》2024年8月11日)材料三:志向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些项目游而不学,只在一般旅游产品上打上“游学”标签,价格马上水涨船高;一些项目走“奢华路途”,吃大餐,住豪华酒店,甚至支配奢侈购物,完全复制成人游“套路”;一些项目以体验名校、提高外语实力为幌子,事实上就是带孩子转转校内、跟外国人聊闲聊;一些组织机构资质堪忧,项目设计粗糙,隐含平安风险……项目质量参差不齐,游学乱象令人担忧。而家长即便感觉“被坑”,也很难维权。其实,游学的目的在增长见识、提升素养,精髓在于“浸入式”体验风土人情、汲取文化养分。真正的游学应当包含多元教化元素,有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任务或探讨课题,而不是走马观花、走马观花。欧美国家成熟的营地教化传统、研修游学机制,目光聚焦于帮助孩子打开眼界、提高素养,而非钻进钱眼里。(摘编自韩梁《莫忘海外游学的“初心与远方”》,新华网2024年8月8日)材料四:当下的研学旅行发源于古时的游学。春秋时期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14年,杏坛讲学,修订六经;唐代李白年轻时便走出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古人通过学习与游历的融合,增长见识、锻造坚韧意志、培育适应环境的实力,正如严复所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目,且能增进很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研学旅行的概念最早于2013年由国务院提出,2024年,《教化部等11部门关于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看法》发布,研学旅行首次由多部门联合发文落实推动。研学旅行是指由学校依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须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内,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学问,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目前,我国研学旅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关注度已逐年升温。(摘编自姜虹羽《研学旅行:孩子“走出去”,学问“登记来”》,人民网2024年8月10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游学目的统计”统计图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游学的目的主要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外语语言实力、熬炼独立自主实力等。B.从“我国参与游学用户规模”统计图可以看出,从2024年到2024年,不论是游学用户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呈上升趋势。C.从旅游平台的统计看,游学活动呈现以下特点:增长速度快、国内游学增长率高于出境游、游学年龄较往年有降低的趋势。D.从材料三反映的现状来看,目前的游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价格昂扬、重“游”不重“学”、组织机构的资质不过关等。解析“不论是游学用户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呈上升趋势”错,从材料一图2可知,2024年到2024年的游学用户增长速度有所下降。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旅游平台所说的“前景广袤”是指游学等项目能带来经济效益,这种较强的诱惑力无疑会给游学项目的开发、探讨供应动力。B.造成“志向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游学现状的主要缘由是一些组织者或旅游机构的做法并不符合游学的要求。C.2013年国务院提出与古人游学概念有某种相像的研学旅行概念,其根本缘由在于现行的学校教化存在着种种弊端。D.政府发出文件对研学旅行的形式提出了建议,指明白方向,但只有完善与研学旅行相应的配套机制才能保障研学目的的实现。解析“其根本缘由在于现行的学校教化存在着种种弊端”这一说法于文无据。6.阅读以上四则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就如何规范游学谈谈你的建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作答本题,应联系四则材料的详细内容,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