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2.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鸦片斗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起先“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见,但基本上未实践;19世纪60~90年头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见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起辛亥革命。3.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4.“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动现代教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科学探讨与文艺事业迎来春天。5.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标记性成果。新中国的人民教化,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了大量建设人才。课题三十七“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反抗派)1.背景(1)必要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为了解西方,挽救民族危亡。(2)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2.代表人物(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介绍世界地理、历史和政情。(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eq\x(“夷”字的运用说明清政府仍具有“天朝上国”的理念。)3.评价(1)学习西方从今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潮。(2)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补]“师夷长技”之论,既有“开眼看世界”的宽敞胸怀,更有贯穿古今、察时知变的学术底蕴。唯其如此,“师夷长技”才不仅从一般的时论层面,而是从深刻得多的社会—文化变革层面,对后世学问分子产生巨大的影响。梁启超称其“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注]“经世”即治理世事,“致用”即尽其所用。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冲突,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学问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国家的压迫,也由于西方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渗透,开明地主阶级和先进的学问分子们重新宣扬“经世致用”的口号,而其政治志向,则已与传统儒家有了极大差别。这时的“经世致用”实质上是试图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找寻一条救国自强之路。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背景其次次鸦片斗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代表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主见(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家立命的根本,同时主见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师夷长技以自强”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三、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①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相识了解逐步深化;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③洋务派失败的教训代表王韬、郑观应等主见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学问评价①主动: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使“西学东渐”的内涵从器物方面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②局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未进行实践活动四、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必要性: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严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严峻阻碍。(2)可能性: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维新思想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剧烈共鸣。2.代表(1)康有为:著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借助经学的外衣移花接木,托古改制,动摇了封建顽固派的思想基础。(2)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主动宣扬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定性;提出变革科举。(3)谭嗣同:著有《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同等的观念,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4)严复: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等,用进化论原理阐明中国必需变法。3.影响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学问分子起先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殊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辩]史学家范文澜、翦伯赞认为李鸿章是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万恶的民贼”“反革命的魁首”“清政府的奴才”“恒久的倒戈派”;而近代学者蒋廷黻则认为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补]“中体西用”的内在冲突“中体西用”是在充斥着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时代中提出来的,它在僵化的封建文化上打开了缺口,使中国人接触到了资本主义新文化。但是,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在实施中,旧学和新学、“中体”和“西用”势必产生冲突,西学、“西用”会渐渐冲击中学、“中体”的防线,从而促进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拓]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其创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教化等活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挖封建制度墙角的作用。[拓]“披着传统的外衣”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策略。这充分说明白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拓]维新派兴办西学,起先冲破“中体西用”的学问框架,提出全新的以“中西汇通”为特征的近代学问体系,实现了中国文化内在结构的更新。重难点一“师夷长技”思想eq\a\vs4\al(一读图明史——经世致用思想)[解读]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使中国士大夫起先相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系统认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异同(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见学习西方科技。(2)不同:①详细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反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②主见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详细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eq\a\vs4\al(二史料探史——近代中国对西方相识的变更)史料“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原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摘编自《复兴之路》[探究]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鸦片斗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更的缘由,并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解读]联系鸦片斗争的背景,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对比分析。[提示]缘由:鸦片斗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魏源等人相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系统认知]近代中国对西方相识的变更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迫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不断努力抗争;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近代化。1.从被动到主动鸦片斗争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民主”与“科学”,对西方的相识经验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中国人对西方的相识经验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2.从“天朝上国”到同等交往在古代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四周各国为“夷”,和外国有关的事务为“夷务”。而从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渐渐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渐渐演化为“洋务”。这反映出统治者渐渐形成国家同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同等交往的理念。eq\a\vs4\al(三史料探史——对“中体西用”的评价)史料“中体西用”后来就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行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假如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探究]概括史料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解读]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相识“中体西用”思想。[提示]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样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建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系统认知]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见1.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肯定的推动作用。3.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详细表现。4.“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观赏又排斥的冲突心态,但它终归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起先向“现代人”转变。重难点二维新变法思想eq\a\vs4\al(一史料探史——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史料一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依据。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非常荒唐。……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沉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史料二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摘编自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探究](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康有为宣扬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2)依据史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并分析梁启超上述争论的目的。[解读]两则史料的结尾句均为其核心,抓住这两句核心语句分析是关键。[提示](1)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宣扬变法思想。问题: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过于武断,反而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2)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实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育好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系统认知]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扬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峻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剧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懦弱性、妥协性的特点。2.成因(1)主观缘由: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学问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亲密联系,其思想相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2)客观缘由: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气非常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eq\a\vs4\al(二归纳总结——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2)区分: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供应了详细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2.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评价(1)进步性:①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见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②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依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懦弱性,而这就必定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随堂巩固训练]eq\a\vs4\al(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1.(2024·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挖空心事”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订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供应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读懂]严复“挖空心事”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是在19世纪末民族(民族/经济)危机空前严峻的背景下,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救亡/人权)意识的觉醒。[做对]选eq\a\vs4\al(D)2.(2024·全国卷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激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更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读懂]鸦片斗争以后,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遭遇侵略最为严峻,进而该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也最高,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对外交通便利,开放程度高,所以其留学人数多。[做对]选eq\a\vs4\al(A)3.(2024·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提倡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须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读懂]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变革风潮涌动,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除宣扬变法理论外,还进一步寻求将理论普及化和日常化,以扩大其影响,这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须要。[做对]选eq\a\vs4\al(C)4.(2015·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提倡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读懂]《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在政治上打击了顽固派“笃守旧法而不变”的思想,目的是宣扬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做对]选eq\a\vs4\al(C)5.(2014·全国卷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与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势不两立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务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学问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冲突不行调和[读懂]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遭到近万名举人的反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做对]选eq\a\vs4\al(B)6.(2014·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缘由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变更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读懂]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等实质性的大变革会有巨大的阻力,因此,从小的改制突破,以动员更多的人习惯并支持改制,为核心改制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做对]选eq\a\vs4\al(B)eq\a\vs4\al(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1.鸦片斗争后,姚莹写下《康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eq\a\vs4\al(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点拨: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影响。解析:选C材料并未体现该书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故A项错误;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是在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故B项错误;该书反映的是鸦片斗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其意义在于引导国人瞩目世界,对思想起到了启迪作用,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C项正确;“主动融入世界”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2.(2024·惠州调研)魏源主见:“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eq\a\vs4\al(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C.变更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eq\a\vs4\al(点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解析:选D魏源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3.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eq\a\vs4\al(点拨:李鸿章相识上的局限。)A.“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B.“是役也,李鸿章之事,记者不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C.“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D.“以中国今日之国力,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故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解析:选C结合史实可知“惜李之识”主要是指惋惜李鸿章对中西相识上的不足。A项是将晚清政府签订不同等条约的责任归结于李鸿章,这应当属于“悲李之遇”,故A项错误;B项是对甲午中日斗争失败缘由的分析,认为在甲午斗争中李鸿章失去机遇较多,如“避战保船”等,但就算不失这些机遇,也不会取胜,这符合“悲李之遇”,故B项错误;C项指责李鸿章不知世界民主政治的大势,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及民主思想,仅学习西方技术层面,这体现李鸿章对中西相识的不同,符合“惜李之识”,故C项正确;D项意在说明因为中国落后的国力,就算才能高于李鸿章,也不得不屈辱求和,这符合“悲李之遇”,故D项错误。4.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见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允的考虑动身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在论证()eq\a\vs4\al(A.早期维新派的主见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B.早期维新派主见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见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D.早期维新派的主见订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点拨:早期维新思想的不足之处。解析:选C题干中“早期维新派主见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体现了肯定的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体现早期维新派向哪一国政体学习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设立议院的侧重点是得民心,还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故C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此时还处于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阶段,还没有看到其弊端,故D项错误。5.“时代词汇”是记录社会前行的路标。“自强、独立、自存、自治、竞存、适存、进化、进步等,有些人的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竞存、演存、演生”等词汇。这批新词汇起先广为流行的时代最有可能是()eq\a\vs4\al(A.太平天国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eq\a\vs4\al(点拨:抓住词汇的时代特征分析。)解析:选C据材料“自强、独立”可知是对外的口号,而太平天国反对的是清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适存、进化”说明提倡体制的变更,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见不符,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自强、独立”,也是主张君主立宪的“适存、进化”,且材料“适之、竞存、演存、演生”是维新派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主见,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国共联合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不是“自强、独立”,故D项错误。[课时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上海师范高校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见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解析:选B抓住题干中“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鸦片斗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故B项正确。2.(2024·邯郸期中)“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接受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朝气。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解析:选B19世纪60年头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冲突,故A项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是洋务运动干脆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3.曾国藩说:“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曾国藩这段话旨在()A.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B.主见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C.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D.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解析:选A材料“余以为欲制(夷)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反映出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曾国藩主见改革,故A项正确。4.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B.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扬工作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解析:选A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时务报》发行量在逐步增加,维新派充分利用报纸宣扬维新思想,启迪民智,有利于为维新变法营造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故选A项。B项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解除;梁启超等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尚未受到清政府重视,故C项错误;《时务报》为文言文刊物,白话文刊物的兴起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故D项错误。5.1895年,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一文,仿照西洋的“公元纪年”,正式提出孔子纪年。1903年,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若康梁辈……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维新变法促进了新学旧学之争B.民主革命受制于传统意识形态C.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渐渐发展D.西学传播遭到学问分子的抵制解析:选C刘师培和康有为很明显并不是新旧学之争,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而非革命派,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从“保教”到“保种”,这从侧面折射出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主义在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中西文化冲突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6.鸦片斗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更反映了近代中国()A.对西方相识的不断深化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可知国人对西方经验了一个由排斥到认同的过程,故A项正确。7.(2024·百校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注册会计师知识系统的全面架构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成就展望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证券工具运用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心理素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职业素养试题及答案
- 项目成果达成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全景观察试题及答案
-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本年度(2025)小学一年级数学部编版随堂测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职业伦理的核心理念与影响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知识更新的证券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中职专用】《旅游心理学》(高教第二版)高考模拟卷7(解析版)
-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
- 2025届北京市海淀区北京57中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社工站2024年度工作总结与2025年项目计划
- 初级制图员职业鉴定考试题及答案
- GB/T 44543-2024预制混凝土节段拼装用环氧胶粘剂
- 一元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
- 《山谷回音真好听》名师课件(简谱)
- 2024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高级执法资格考试题(解析版)
- 202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考试练习试卷(试卷版)
- 高考英语核心词汇1000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