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会诊规范_第1页
远程会诊规范_第2页
远程会诊规范_第3页
远程会诊规范_第4页
远程会诊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1.120.01

CCSC25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XXXX-XXXX

远程会诊规范

(RemoteConsultationStandards)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1^-

刖s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远程会诊规范,并规定了远程会诊中心(室)建设标准、会诊医师资质、

工作人员条件标准、会诊流程、资料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31458-2015医院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DB34/T4011-2021智慧医院建设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远程会诊(RemoteConsultation)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在不同区域的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医疗信息的远

程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对异地患者实施咨询、会诊、协助诊断,以及指导检查、

治疗、手术及其他医疗活动。

4基本要求

4.1远程会诊中心(室)建设标准

远程会诊中心(室)不同于普通诊室和办公室,主要通过远程会诊终端和视音频交互系

统实现医学影像、视频图像、患者信息采集、传输与显示,室内装饰、灯光和色彩背景等也

影响医学影像、视频图像的呈现效果。

4.1.1房间条件:三级医院:大型远程会诊室,面积在60m之以上;二级医院:中型远程会

诊室,面积在Mm2左右;基层医疗机构:小型远程会诊室,面积在201n2左右。房间净高均

为2.8m以上。

4.1.2装饰要求:结构简洁大方;采用中性色彩,色彩协调舒适;采用亚光表面材质,减少

光线干扰;扩音声压级达到65-90分贝。

4.1.3室内布局:液晶电视屏幕尺寸、安装数量、安装位置应与房间大小及会诊者座位相匹

配;会诊摄像头根据电视机的数量选择适宜的位置。

4.2远程会诊工作人员条件标准

4,2.1邀请方会诊医师条件:

4.2.1.1长期从事临床工作,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4.2.1.2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在所在医疗机构注册,远程医疗服务内容、咨询内容与本人执

业范围一致;

4.2.1.3近三年未发生过医疗事故:

4.2.1.4经所在医疗机构审批同意;

4.2.1.5经过远程医疗应用系统的培训,掌握系统应用及远程医疗相关的流程和规范;

4.2.1.6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4.2.2受邀方会诊专家条件

4.2.2.1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特殊专业可放宽至高年资主治医师,并有本

专业五年及以上临床经验,近三年未发生过医疗事故:

4.2.2.2专家所在医疗机构审批同意;

4.2.2.3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在所在医疗机构注册,远程医疗服务内容、咨询内容与本人执

业范围一致;

4.2.2.4经过远程医疗应用系统的培训并掌握,远程医疗服务内容、咨询内容与本人执业范

围一致;

4.2.2.5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4.2.3远程医疗专职(兼职)工作人员条件

4.2.3.1有医学背景或医疗机构工作1年以上;

4.2.3.2熟悉本单位的科室、专家等信息;

4.2.3.3熟练掌握本单位远程医疗系统应用操作及远程医疗服务相关的流程和规范。

4.2.4远程医疗平台技术人员条件

4.2.4.1计算机专业毕业或从事计算机技术相关工作2年以上;

4.2.4.2经过远程医疗应用系统的培训并熟练掌握本单位远程医疗系统应用操作及远程医

疗服务相关的流程和规范;

4.2,4.3能够对远程医疗系统进行日常维护;

4.2.4.4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医疗数据保密制度,不得泄露、买卖医学信息;

42.4.5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和信息传递顺畅;

5远程会诊流程

5.1邀请方会诊流程

5.1.1会诊意向确认

邀请方拟申请会诊时,应当向患者说明会诊流程、费用等情况,征得患者同意,当患者

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征得其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同意,并签订“远程会诊知情同意

书”(示例见附录A),报本单位医务管理部门备案。

5.1.2会诊预申请

当患者会诊意向确定后,由主管医生填写该患者“远程会诊申请单”(示例见附录B),

确定受邀方医院、会诊科室及会诊专家级别(知名专家、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高年资主

治医师)等信息。

5.1.3会诊收费

患方持“远程会诊申请单”,到相关部门缴费,依据受邀医院专家级别确定收费金额

并出具“收费凭证”。

5.1.4发起会诊申请

会诊申请医生收集患者完整的相关病例资料、“远程会诊申请单”和“收费凭证”一并

提交到远程会诊中心(室),由工作人员录入相关病例及影像资料等,发起会诊申请。

5.1.5会诊受理与确认

受邀方工作人员收到会诊申请后,推荐会诊专家、时间,与邀请方申请医师及工作人员

确认会诊专家及时间。

5.1.6会诊

邀请方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陪同,若邀请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

以由执业助理医师陪同。受邀方专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审阅邀请方上传的患者病历资料,询

问患者病情,听取主诉,病史采集,与陪同主管医生交流探讨。

5.1.7受邀方出具会诊意见

会诊专家出具“远程会诊意见单”(示例见附录C),由受邀方工作人员扫描、上传、

发送给邀请方,原件由受邀方会诊中心(室)存档。

5.1.8邀请方接收会诊意见

邀请方工作人员下载、打印会诊意见单交给主管医师,主管医师向患者或其亲属告知会

诊结果,并参考会诊意见,结合患者病情、本单位实际情况,实施具体的诊治。

5.2受邀方会诊流程

5.2.1会诊意向确认

会诊对象为邀请方门诊或住院患者,检查邀请方“远程会诊申请单”、上传资料完整

清晰且含近期检查、检验结果,必要时要求邀请方补齐资料或重新上传;

5.2.2受理会诊

受邀方工作人员及时联系相关会诊专家,确定会诊时间。自接到会诊资料起,普通会诊

2个工作日内完成,急会诊2小时内完成。邀请知名专家或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时,可以适

当延长会诊受理时间;

5.2.3会诊前安排

双方工作人员确认会诊安排,并在会诊前10分钟接通会诊线路,进行设备调试,准备

实施会诊。受邀医师应在会诊前5分钟到达远程会诊中心(室)。

5.2.4会诊

受邀方会诊专家仔细听取邀请方申请医师的病情介绍并问诊、阅读影像资料等。需要患

者或家属在场时,应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少数民族患者问诊需

要尊重其习俗。

5.2.5出具会诊意见

会诊专家按要求认真填写“远程会诊意见单”并签名,会诊结束后1小时内上传至远

程会诊系统,原件留存。

6资料管理

6.1基本信息采集

患者标识、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病情情况(一般、疑难、危重、急诊)

等。

6.2病历资料

病史摘要、检查检验报告、影像、初步诊断以及诊疗所需其他医疗信息等,含图像、声

音、图片、文字、视频等动静态数据。影像资料应提供电子胶片信息二维码以便会诊医师自

行查阅。

6.3归档

会诊双方工作人员按病案管理要求,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登记和存档,并建立

远程会诊病历档案。

7质量与安全管理

7.1制定质量评价指标

将会诊响应速度、诊断符合率、治愈好转率、回访率、满意度等作为评价指标。

7.2持续质量改进

将评价指标纳入日常质控监测体系,加强过程管理、终末质量评价,进行原因分析并不断

提出改进措施。

7.3安全管理

为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保障患者信息(基本信息、病历资料、会诊意见等)安全,

保护患者隐私,维护远程医疗系统安全可靠的环境,禁止对涉及患者信息的远程会诊数据进

行创建、修改、删除、复制等任何操作,杜绝或减少医疗服务中医患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与远程会诊服务的各方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医

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远程医疗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附录A

(资料性)

表A.1远程会诊知情同意书

尊敬的患者/家属/医疗机构申请远程会诊的医师: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

(国卫医发(2018)25号)中《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要求:开展远程会诊前,

应向患者说明远程会诊流程、费用等情况,并征得书面同意。请您阅知以下内容:

1.远程会诊是受邀方医疗机构为邀请方医疗机构患者诊疗提供专业咨询建议的医疗活

动,受邀方与邀请方医疗机构均须具备所提供的远程会诊相应的诊疗科目。

2.邀请方医疗机构有义务为本例远程会诊提供完整、真实的患者病历、检查及检验资料,

受邀方远程会诊中心(室)专职工作人员有权在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推延或拒绝会诊申请,

直到邀请方补充完整资料。为满足诊断需求,会诊前,病历、检查及检验资料由会诊中心工

作人员查看、总结,确保患者病历资料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

3.远程会诊为受邀方医疗机构专家与邀请方主管医师间的医疗技术交流,除外需要为患

者进行查体或问诊等特殊情况,患者/家属需在远程会诊过程中回避;因患者/家属未回避产

生的认识偏差,由邀请方主管医师解释,交流结束后根据情况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答疑。

4.远程会诊所提出的会诊意见及治疗建议仅为咨询结果,不构成医嘱行为,实际治疗方

案由邀请方主管医师出具。远程会诊过程中,专家提供诊疗意见,也可依据情况接收转诊。

本次会诊后所确定的诊断、治疗(或手术)方案,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

无法预料或不能防范的风险及并发症等情况。

5.会诊费用标准符合国家医疗收费规范。受邀方收到会诊费用后,将为邀请方医疗机构

开具电子或纸质收费凭证,患者可联系邀请方医疗机构领取相关票证。

6.患者(或代理人)经过阅读本同意书,已完全知悉所载内容,经慎重考虑后表示充分

理解,同意邀请远程会诊并自愿支付会诊的相关费用,本知情同意请会诊申请医师、会诊申

请患者/家属同时签字并记录签字日期,扫描发送至受邀方医疗机构后生效。

会诊申请医师签字:会诊申请患者/家属签字:

会诊申请签字日期:会诊申请签字日期:

附录B

(资料性)

表B.1远程会诊申请单

远程会诊申请单

申请单编号:

申申请医院:申请日期:

J科室:

主管医师:

息患者姓名:年龄:

急会诊:是/否多科会诊:是/否

拟申请会诊科室(多科顺序填写):

点名会诊:是/否拟点名专家:

初步诊断:

病历摘要:

会诊FI的:

申请医师签名:

附录c

(资料性)

表C.1远程会诊意见单

远程会诊意见单

患者标识号(ID):档案编号:

申请单位医院申请日期

患者姓名性别¥龄

联系电话联系人

会诊科室会诊日期

会诊专家职称

初步诊断:

治疗意见:

会诊专家签名;

年月日

类另普通()、急()

资料CT()MRI()X光片()8超()ECG()化验单()其他()

注:1、专家会诊意见,仅供申请单位参考。

2、联系电话:

参考文献

LI]WS/T529-2016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2]WS/T545-2017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3]WS/T546-2017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与统一通信平台交互规范

[4]《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国卫办规划发(2018)4号

r51

LJ《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2016修订)》

r6T

LJ《智慧医院门急诊管理实务》(储爱琴主编,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

r7T

LJ《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国卫医发(2018)25号)

r8T

LJ《关于进一步加强远程医疗网络能力建设的通知》(工信厅联通信函(2020)251号)

r9T

LJ《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

1

安徽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标准名称《远程会诊规范》

任务来源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3年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

(项目计划号)知》[皖市监函[2023]478号),项目计划号:2023-2-177

第一起草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盖章)

单位地址合肥市庐阳区庐江路17号

安徽省医院协会门(急)诊管埋专业委员会、安徽医科大学第

参与起草单位

一附属医院、根阳县人民医院、北京蓝卫通科技有限公司

标准起草人(全部起草人,应与标准文本前言中起草人排序一致)

序号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电话

编制情况

1、编制过程简介

(1)成立标准编制小组2023年3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

省立医院)提出《远程会诊规范》地方标准编制申请,2023年9月12日安徽省市

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3年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皖市监函[2023]478号)下达了《远程会诊规范》安徽省地方标准编制计划。

计划下达后,起草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明确了参与单位及人员的工作任

务和职责分工。组织召开了编制小组会议,介绍了任务来源、目的意义,讨论

了标准制定的整体思路、基本框架等。

⑵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小组通过文献检索、浏览国家与安徽省卫健委官

方网站收集了远程会诊方面的大量文献和参考资料,同时前往多家医院调研、

广泛征求行业内专家意见,起草了标准草案。小组多次充分研讨,对草案进行

了修订和完善,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3)标准征求意见情况2024年1月,由编制小组牵头通过网络、电话、会议

等形式,向21家代表性医疗机构的标准利益方发函征求意见。截止到2024年2

月,征求意见共收到21家单位24条意见。

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2

必要性:

《2020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中显示安徽省省外就医患者人数排在全国首位,如何举安徽医

疗之力保障大病不用省或减少出省.有效解决老百姓跨省或省内异地就医所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迫

在眉睫,远程会诊为医疗机构提供了一个跨区域、跨学科的预约与会诊模式的在线交流平台,通过线上学

科联动、专家互动有效促进了不同区域优质医疗资源的线上协作和交流,有效提升了区域疾病诊治的“质”

和“效”,为疑难危急重患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诊疗保障,尤其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急难愁盼”的会诊

问题。

意义:

为了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远程医疗网络能力建设的通知》(工信厅联通信函(20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