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促织
蒲松龄
教学目标
1、赏析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
2、了解作者借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3、赏析人物的心理描写。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
2、掌握本文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4、理解篇末评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安石《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
家能有一狗丝?
帷幔的质地也是丝的,都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
“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
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偏偏就在这个季节,
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
家多少门户连“一狗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金屏翠幔”和“一绚
丝”不仅是成品和原料的对比,而且是生活的豪奢与贫瘠的对比,是物质的珍贵
与寒伦的对比,甚至在数量上也是悬殊的。
在诗人笔下就是这样一只小小的虫子却把讽刺矛头指向了豪门贵族,表达了
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也是因为这小小的蟋蟀让一家人
为他哭、为他死,却也因他而飞黄腾达的文章!
二、学习提示
这两篇小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小说家的想象既匪夷所思,又引人入胜。
阅读这两篇作品,要注意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
况,进而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同时,要注意比较两篇作品的异
同,把握其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促织》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的情节,带有某种神秘色彩,要透
过这些描写,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进而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
独特的艺术魅力。《促织》的语言精练而生动,如描写成名之子投井后,“夫妻向
偶”至“寻所逐者”的一段文字,叙事状物,细底形象,要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三、文化知识
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1426-1435),“宣德间”是用年号来纪年的。
(2)童子:“操童子业”中的“童子”就是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
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⑶庠:指古代地方学校。古往今来,学校有“校”“序”“庠”“学”“国子监”
等名称。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
(4)里正:里长。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
(5)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胥,官府的小吏。
(6)抚军:即巡抚,总管一省民政和军政的高级官员。
⑺学使:即提学,负责一省学校事务,主持岁考、科考两试的官员。
(8)恩荫:恩惠荫庇。封建时代,子孙可以因父、祖的功劳而得到朝廷恩赐的
功名或官爵,叫作“恩荫”。
四、古代科举考试
1、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
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
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
2、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选
拔人才的考试。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由礼部主持,
故又称“春闱”“礼闱”。
4、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考试,皇帝在殿廷内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持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
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
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五、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
衰落,生活贫困。自小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
补博士弟子员。后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才援例为岁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
以教书自给。
他以毕生精力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被
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
妖高人一等,刺贪剌虐入骨三分「
六、作品简介-一一《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作者的书斋名;“志
异”,记述花妖狐魅及荒诞不经的奇闻怪事。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搜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
共有491篇,其目的是“讽剌现实,寄托孤愤”,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嫁峰。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
剌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
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1、内容大致有四个方面:
①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如《促织》《席方平》《商
三官》《向杲》等。
②讽刺科举制度,勾画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场中的乱象,如《司文郎》
《考弊司》《书痴》等。
③歌颂、描绘底层妇女、穷书生坚贞、纯洁的爱情,如《鸦头》《细侯》等。
④阐释伦理道德,如《画皮》等。
2、作品题材可分为:
①婚姻爱情类,如《婴宁》《连城》《小翠》
《婴宁》一一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一婴宁,并着意
刻划了她与王子服相爱过程中天真而近乎狡黠的内心世界。
《连城》一■一连城,大户之女。有才名,工剌绣。以诗择婿。应者颇众,有
乔生献诗,甚可,父贫之,连城病,几死,生割肤肉活之,父又悔婚。后又死,
生悲绝,会于冥府,得友人助而双双复生和好。
②批判科举制度类。如《司文郎》《颜氏》等
《司文郎》一一一瞎和尚用鼻子嗅试卷,以定文章的好坏,让官吏把文章烧
了给他闻,竟至:“向壁大呕,下气如雷J
《颜氏》一一故事描绘了一个聪明美丽而又善良的女子颜氏,见丈夫屡考不
中,便女扮男妆替夫考取功名,官御史达十年之久,后退而待奉夫君,空使须眉
汗颜。
③揭露黑暗现实的。如:《席方平》《胭脂》《促织》
《席方平》一一席父被冤至死,方平赴泉下为父伸冤。然泉下官吏也徇私枉
法,乌烟瘴气,方平不畏权势酷刑,不睬金诺寿,终于战胜邪恶,伸张正义。
《胭脂》一一牛医爱女胭脂,聪明美貌,爱慕秀才鄂秋隼。岂料竟引出一
桩人命案来,几经反复,累及多人。山东学使施愚山,力翻冤狱,严惩凶手毛大,
使胭脂与鄂秀才结成伉俪。
《促织》一一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
蜂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剌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
——清・王士祯
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一一清-冯镇峦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一一老舍
《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
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一一鲁迅
4、《聊斋志异》中的作品,我们初中时读过一篇《狼》,但它并不是作者的代
表作。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才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
就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扬露当时的黑暗现实。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天子。特别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
“异史氏日"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
《聊斋志异》起初以抄本流传,乾隆年间正式付刻时,刻印者为了避免文字狱之
祸,特意删去“异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几句话,就可见它明显地触犯了“时
忌”。至于艺术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斋志异》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节
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迭伏,运笔跌宕多姿。
*促织
促织,这种昆虫常出现在古人的诗歌中。如《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
堂,岁聿其莫J《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J古人把蟋蟀鸣叫
的声音附会成“催促织布",遂称之为“促织”。《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就
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的诗句。雄蟋蟀好斗,且后腿粗壮,善于跳跃。唐
宋以来,从官中到民间,斗蟋蟀的游戏靡然成风。
七、背景资料
《促织》的创作灵感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史料启示。
正如小说开头所说的:“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中的记载可为佐证:“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
'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仅苏州一地,就要征收上千个促织,加上与之相关的
奢靡之物(如烧制豪华、考究的装蟋蜂的盆、罐),其劳民伤财之程度,可以想见。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一些浮浪子弟斗蟋蜂,一次所下赌注动辄“数百金”,
“至有破家者”。更有甚者,苏州一些军户竟可以用捉到的蟋蟀抵军功。
二是故事借鉴。
明吕瑟《明朝小史》记载了一个“骏马换虫”的故事:“帝(明宣宗)酷好促织
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
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
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显然,《促织》的部分情节取自这一故事。
三是现实触发。
蒲松龄在他的《淄邑流弊》一文中记载了他的所见所闻:“邑共八乡,每岁各
乡必报一人,以应杂徭。贫者恐其逃窜,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名曰'富户
此富户者,皆乡中之良农,平昔不如公门,视官长如阎罗,畏衙役如狼虎。……每一
差出,则徊惶无主。人欺善讷,而呼应不灵。蒙签票之严催,惟思典质,以免官刑。
故中人之产于此立尽。”
历史与现实,野史与见闻,成为蒲松龄创作《促织》的主要素材。
八、初读课文
1、题目解说
“促织”,蟋蟀的别名。
以“促织”为题,点明写作对象,表明文章内容是围绕“促织”一条主线展
开,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
2、正音
迂讷(ne)裨益bi燕香rud翕辟xi
搽tian不啻chi抢呼欲绝qiang慨然chud
蹄缴qiaoKhe觇视chan
3、词语
居为奇货: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居,囤积、储存。
红女白婆:红装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
无毫发爽:没有丝毫差失。爽,差失、不合。
蹲石鳞鳞:蹲踞着的一块块石头像鱼鳞般排列。
冥搜:尽力搜索。审视:仔细察看。
蹑迹披求:跟随(蛤蟆的)踪迹,拨开(丛草)寻求。蹑,追随。披,拨开。
拱璧:大璧,指极为珍贵的东西。
蟹白栗黄:蟹肉和栗实,指蟋蜂吃的精饲料。
抢呼欲绝:头撞地,口呼天,几乎要绝命,形容十分悲痛。
不复聊赖:不再有所指望。意思是因绝望而精神郁闷。聊赖,依赖、指望。
藁葬: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慢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气断声吞:出不来气,说不出话,形容极度悲伤。
东曦既驾:太阳已经升起。东曦,指初升的太阳。既驾,已经乘车出来。古
代传说,太阳乘着六龙拉的车。
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庄子-达生》说,养斗鸡的,要把斗鸡训练得镇
静沉着,仿佛是木头雕的,才能够不动声色,战胜别的斗鸡。
翘然矜鸣:鼓起翅膀得意地叫。翘,举。矜,得意、骄傲。
俾入邑庠:使(他)进入县学,即取中秀才。俾,使。
裘马过世家: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都超过世代做官的人家。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晋葛洪《神仙传》记载:西汉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
飞升天上。他剩下的仙药让鸡犬啄舐了,于是鸡犬也成了仙。比喻一个人发迹了,
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4、故事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宫中爱玩蟋蟀而流毒遍及民间。交代了
故事背景。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被官府逼迫,为捕捉促织受尽种
种苦难。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
难的希望。
第四部分(第5~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
化虫),小虫在搏斗中大获全胜。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大小官员均受促织恩荫。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5、故事情节线索
第一段征促织(故事的开端)征虫
第二段捕促织(介绍主人公,故事的开端)捕虫
第三段卜促织(志异,推动故事的发展)卜虫
第四段再捕促织(受启示,故事继续发展)再捕
第五段丧促织(曲折跌宕,故事继续发展)丧虫
第六段三捕促织(又一波折,推动故事发展)三捕
第七段斗促织(斗而胜,进入高潮)斗虫
第八段献促织(以“喜剧”告终,故事结局)献虫
第九段作者假异史氏之口,对成名的结局发表议论
九、课文串讲
(一)、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宫中爱玩蟋蟀而流毒遍及民间,交
代了故事背景。
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
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
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什么深意?
点题,开宗明义,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
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了充分的铺垫。
2、“此物故非西产”中的“故”字有何暗示作用?
“故”是“本来”的意思。促织本来不是陕西一带出产的,而上至宫廷,下
至县令却每年在民间强征促织,这表明封建统治者腐朽昏庸、横征暴敛、蛮横无
理。同时也为成名一家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被官府逼迫,为捕捉促织受
尽种种苦难。
1、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
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
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
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2、交代故事中的人物一一成名
成名,说明其性格特点-----迂讷。他是一个考场失意的童生,既不敢借征收
促织敲诈勒索百姓,又没钱赔偿,不到一年,家产受牵累而耗尽,“忧闷欲死”,揭
示了成名所遭受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摧残。
(三)、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
苦难的希望。
“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
“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
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
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
望,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
1、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义?
成名妻子求神问卜得佳虫一这个情节提炼了当时社会中人们陷入绝境时
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的现实,但神灵的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的
情节,实际上反映了成名夫妇现实中已无生路。
2、“求神问卜”这一情节的作用:
“求神问卜”这一情节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求神问卜”
是他们在绝望中寻求生路的一种表现。占卜的结果“隐中胸怀”,与后面得佳虫
照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成名按图索虫
在绝望之中,成名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限期,以塞官责”,暂时解脱苦难
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
(四)、第四部分(第5~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
子化虫),小虫在搏斗中大获全胜。
“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
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儿惧。母亲的惊
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
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
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
深。行文至此,着意写出成名夫妇的感情变化:由惊怖(“如被冰雪”)到“怒索
儿”,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然后又转入深深的忧虑(“相对默然,
不复聊赖这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待发现
爱子“气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虑。“忽闻门外虫鸣”是情节的又一转折,出人
意外,追寻之下得小蟋蟀。在此写了小蟋蟀的形状: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
梅花翅,方首,长胫;写了它动作的迅捷、飘忽;又写了“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
间。对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织的异乎寻常,暗与成子化身促织相呼应。
小说接着细写小促织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显示了小促织的超凡
本事,故事达到了高潮。
小说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写促织的善斗,采用了衬托
与对比的手法。“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促织“伏不动,
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加强了紧张气氛。然
后情况一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跄敌领”这一
系列动作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
渲染。然而在这时,又掀起波澜: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
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促织的神奇
本领。
1、第五段“失虫”
“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做
了衬笔。“儿惧”,母亲“面色灰死”“大骂”,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
一语,暗扣下文的“得其尸于井”。
2、成名“目不交睫”“僵卧长愁”是担心儿子的安危吗?
成名一夜未眠,愁的不是儿子的安危,而是上哪儿捉蟋蟀,眼看期限在即,
交不了差,唯有死路一条,真是一筹莫展,愁肠百结。儿子的生命竟然不如一只
小小的蟋蟀,作者写来真是满含悲愤。
3、第七段少年“三笑”有什么作用?
一笑小虫体形小;二笑小虫一动不动,呆若木鸡;三笑用猪鬣毛撩拨小虫的触
须,小虫仍不动。
“三笑”活画出少年对小虫的鄙夷,少年对其“蟹壳青”充满信心。欲扬先
抑,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蓄势。
少年第一次“笑。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
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对成名促织轻视鄙夷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
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挑逗促织,但促
织“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
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4、第七段在成名捕得小虫之后,小虫和“蟹壳青”搏斗时作者用哪些词语写
出了成名的心理变化?有什么深层含意?
围绕一只小虫,成名由“惴惴”到“大喜。又由“大喜”到“骇。再由“骇”
到“惊喜”,人物的心理变化与小虫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区区小虫关系着成
名一家之祸福安危,得之则化祸为福,失之则大难临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也
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五)、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大小官员均受促织
恩荫。
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虫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闻乐
起舞),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
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
就更加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这一
喜剧结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1、第八段多次描写斗促织的情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己虫”的小且劣、神情呆笨,表明成名
是抱着“拼博一笑”的绝望心理比斗的。“村中少年”的屡次讥笑,与其“蟹壳青”
最终战败形成极大反差,增强了戏剧性。成名进献促织时,县令也“见其小,怒诃
成”;及至“与他虫斗”,“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语言的波澜曲折,
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2、第八段喜剧的结局的作用?
第八段喜剧的结局,更加反衬出当时百姓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
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讥刺,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3、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成子以自身性命化
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人命如玩小虫。
②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区
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成名裘马扬扬”,连“抚
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六人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1、“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
“异史氏日”的一段文字是作者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
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第一,
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蹉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
谏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
的宿命论思想;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
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
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2、怎样理解作者的评语?
①评语从贪官污吏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鞋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寄讽谏之旨。
②评语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其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
命论思想。
③评语针对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证实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
说法,生动地表明了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的基础上的,抒发了
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
十、课文探究
1、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
安排有何妙处?
(1)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条主线安排情节。
(2)情节波折:波折一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波折二一
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波折三一节外生枝,成子误毙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
波折四-成子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3)这样安排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平铺直叙,正所
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
2、《促织》的故事既有其虚幻的一面,又有其现实的一面,你是如何理解这篇
文章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的?
①情节设计是虚幻的。
《促织》从统治者尚虫写起,描写了主人公成名寻虫、卜虫、得虫、失虫等
情节。作者设奇造幻,呈现出一场人生的悲喜剧。成名的儿子魂化促织以拯救家
庭,而后又“精神复旧”,这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上演,就情节设计而言是虚幻而荒
诞的。
②这一虚幻的情节又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首先,作者为虚幻情节的上演设置了颇为真实的历史背景,明宣宗朱瞻基酷
好促织之戏,被人称为“蟋蟀皇帝”;其次,因无法缴纳赋税而自杀,因讨好上级而
升迁的荒诞事件在封建时代屡见不鲜;再次,文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非常逼
真。作者借着这样一个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故事,表现了小人物的旦夕祸福完全由
统治者的喜怒哀乐来决定的深刻主题。
3、本文开头就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明朝的宣德年间,是不是表明作者只是在讲
一个发生在前朝的故事?作者写求神占得佳虫和魂化促织是否在宣扬封建迷信?
蒲松龄主要生活在清康熙年间,其作品《聊斋志异》虽借助花妖狐魅来行文,
却生动地描述、反映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头即指明故事发生在明代“宣
德间”,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文化禁令)”的迫害,这也是“借
古讽今”的一种笔法。
作者设计求神占得佳虫和魂化促织这两个情节,并非在宣扬封建迷信,而是
采用曲笔,揭露黑暗现实。求神占得佳虫含蓄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当时已走投无路
的境况。魂化促织隐含着一组对比:儿子的生命和蟋蟀的生命,孰轻孰重?在儿子
的生命与蟋蟀的生命不可得兼的时候,成名即使舍弃儿子,也没能摆脱悲惨的命
运,最后还是儿子化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这突出了成名夫
妇的悲惨处境,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4、怎样看待“求神问卜得佳虫”和“成子魂化成促织”这两个情节?
(1)求神问卜,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作者并非宣扬迷信,而是借奇幻的想
象寄托作者的“孤愤”,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的;成名一家遭受的大
苦难,精神所受的大折磨,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皇帝的一点小小的爱好、
小小的乐趣,成子魂化促织正是大苦难与小乐趣的矛盾无法解决的产物,有了这
头小促织,皇帝的小乐趣得到了满足,成名的大苦难才能中止,这是荒唐的,却
又是深刻的;这是可笑的,却又揭露了血淋淋的现实。
(2)这两处想象使主人公绝处逢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反映了作者
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良好愿望。
5、《促织》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是否超越了现实生活?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
《促织》也不例外: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卜,巫婆竟能“道人意
中事,无毫发爽”,问卜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其二,成子因误毙促织而
投井,竟然魂化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因祸得福。
这些看似虚幻的想象,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
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的时候,便很
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
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因此,这个看
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
暗一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仙显灵,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十一、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前期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
后又因献虫而得福的经历,表现了主人公由悲到喜、喜极而悲、悲极复喜的情绪
变化,反映了皇帝腐败无道,抚军、县令、里胥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
欺凌和迫害的下层民众的深切同情。
十二、写作特色
1、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令人拍案叫绝。小说的情节可以概括为:
征虫一--寻虫一一卜虫一一得虫----失虫---化虫一一斗虫---献虫。小说通过促织
之得失这一主要线索,讲述了成名一家的遭遇,表现了主人公由悲到喜、喜极而悲、
悲极复喜的情绪变化,情节环环相扣,动人心弦。
2、巧妙运用伏笔和暗示。
文章多处运用伏笔和暗示,使故事于情于理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在情节上
前后呼应。如第1段中“此物故非西产”,句中的“故”字既是伏笔,又是暗示。
促织本不是陕西一带的特产,而上至宫廷下至县令却每年在民间强征,这为成名
一家悲剧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
3、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生动。
成名是一个在官府逼迫之下痛苦挣扎的社会底层的读书人形象,他笨拙迂讷,
不善言辞,只会“敲诈”自己。当噩运来临时,他也曾试图摆脱,但终因能力有限,
不得不一次次地忍受。作者通过神情、动作等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经历的层层磨
难和他的滴滴血泪,并注意从心理层面写他的忧闷、绝望、大喜、大怒、大悲,
揭示其性格特点,彰显其形象特征。
4、语言精练,生动形象。
《促织》的语言具有简洁凝练、片言传神的特点。小说中多连用四字短句,
短促有力。如“蟹白栗黄,备极护爱”,写成名对蟋蟀的珍惜;“夫妻向隅,茅舍无
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写成名夫妻面对虫毙儿“死”时无可名状的惨痛与悲哀;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写鸡动作之快与变故之突然,极为生动传神。
十三、心理描写
1、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
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儿子气息
慑然则转为(惊),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喜),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喜)。将献公堂,不知
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
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
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至使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2、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突出表现在虚幻情景的描绘上。
其成功之处,一在心理上的细微曲折的变化,符合人之常情;一在情景虽然
虚幻,却逼似生活真实。如成名看到神示画图,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好像出现了希望;“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执图诣寺”
后,看到“俨然类画”,希望更近了一步。这事本来荒诞不经,但人物的心理活
动合情合理,加以“蹑迹披求。发现“虫伏草根”后的“扑,“搽,“灌,“逐”
的描写逼似实际生活情景,就使人只觉情状“如在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诞。又
如成名捕捉九岁儿子魂魄所化蟋蟀,为什么听到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觉得原
先那条虫“宛然尚在”?这是他一夜僵卧长愁、神思昏乱的错觉。“见虫伏壁上”,
“审谛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为上品蟋蟀,形体上必须“头项肥,
脚腿长,身背阔大”,色彩上则是“白逊黑,黑逊赤,赤逊黄,黄逊青”。为什么
后来又觉得“意似良”?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而按明刘
侗《促织志》,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标志。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
“惴惴恐不当意”。事虽神秘,但结合蟋蟀的鉴别,写出了人物心理细微的曲折
变化,就仍使读者感到真实。
十四、虚构的离奇、虚幻的情节
1、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一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
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
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2、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
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
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
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3、结尾的的喜剧结局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
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
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由上可见,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
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
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情节的描写并非都很细致,而是有详有略,用详反跌略。详写成名一家觅求
蟋蟀的忽得忽失,忽忧忽喜过程,略写皇上喜悦、抚宰“蒙荫”的结局,前者的
“详。就反跌出后者已荒唐、腐朽到了怎样的程度。不但全文,每个细节的描
写也常用详来反跌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详写少年三次嘲笑的情状,略
写虫斗过程,前面的详就有充分的反跌作用。
这种反跌作用,不但反映在详略安排上,还反映在同类性质细节描写的处理
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二、三两次都详写,但前者详在“执图冥搜。后者
详在迷离恍惚,前者突出视若珍宝,后者突出“惴惴恐不当意”,而实际上后一
次获得的蟋蟀更有异能。这就不但互相反跌,而且跌宕多姿。
随着情节变幻和内容性质的不同,作者运笔也有变化。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
用工笔描绘;写故事的开端和结局,用粗笔勾勒。同样是粗笔勾勒,文笔的感情
色调又有区别。前者饱含对成名一家的深切同情,后者饱含对皇上、抚、宰的辛
辣嘲讽。这种工笔与粗笔的交替使用和感情色彩的变化,就使作者的文笔,也同
详略处理一样,显得跌宕多姿。
十五、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
1、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⑴为人迂讷()⑵里胥滑黠()⑶死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2024学年辽宁大石桥八年级上期末模拟物理卷【含答案】
- 房屋合同纠纷预防与解决四
- 劳动合同男方提出终止合约
- 设备租赁预付款合同
- 货车租赁公司合同范本
- 装修材料采购合同模板
- 2《以礼待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 医院总值班管理控制
- 八年级生物上册 15.2《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 高处坠落事故案例及事故预防安全培训
- 2023输煤专业考试题库全考点(含答案)
- 《最后一片叶子》课件 2024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视觉设计基础》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
- 河南观光小火车策划方案
- GMP-净化空调系统管理制度
- 《隧洞回填灌浆》课件
- 员工考核PK协议书
- 居住权协议书
- 我是少年阿凡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