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高中生物综合测评(A)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生物综合测评(A)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生物综合测评(A)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生物综合测评(A)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生物综合测评(A)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评(A)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

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

答案:1)

解析:某池塘生活着150多种生物,属于物种丰富度,为群落特征,不是种群特征。

2.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降低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图中①〜④分别表示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种群的年龄结构,A项错误,C项正确;春节前后,我国东南沿海城巾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

率和迁出率,B项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③),进

而降低种群密度,D项错误。

3.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下列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

B.鲂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鲂虫的种群密度

C.调杳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

D.调查蝗虫幼虫的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答案:D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杳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蜥虫活动能力弱,活

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可根

据地段形状来确定。

4.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某种田鼠种群数鼠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

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该地区此种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kM/I其中1为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D

解析: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每

天增加1.5乳则当天数量是前一天数量的(1+1.5%)倍,即月二1.015,说明种群在最初的一个月内呈

“J”形增长;田鼠种群呈现“J”形增长,表明其所处的环境中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种

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最达到片值,此时已错过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5.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该种群《值为K、

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

答案:C

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该种群

的4值为他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竞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减少。

6.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J”形增长曲线数学模型公式中A代表的是增长率

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某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草原上某种野兔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一H草地属于同一区域,灰喜鹊属于同种个体,因此一K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

群,A项正确;“J”形增长曲线数学模型公式中,I表示当年的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i勺倍数,B

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可提高一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项正确;野兔的活动能

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项正确。

7.有关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

B.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记重捕法

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再放入体积分数为70冬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探究土

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以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

富度;土壤小动物对土壤中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实验彻底结束后,还存活的小动物

最好放回原地。

8.在某自然区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3种生物A、B、C,这3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

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物种B、C之间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

C.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D.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均会增大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物种B以物种A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物种B和物种C的种群密度变

化正好相反,两者最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B项正确;物种A的种群减少时,B种群数量减少,物种C

可获得更多的资源,种群数量增多,C项正确;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减小,其

种群密度会减小,D项错误。

9.下图为某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B.图中包含多条食物链,其中一条食物链是植物一虫一鸟一细菌

C.阳光、空气等非生物成分,加上该树林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D.图中的细菌、真菌都是原核生物,植物、虫、鸟都是真核生物

答案:C

解析: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而天是生物影响环境,A项错误;食物链不

包括分解者,因此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即植物—虫一鸟,B项错误;该树林中的全部生物加上阳光、

空气等非生物成分,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C项正确;图中的细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是真核生物,D

项错误。

10.卜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卜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

B.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

C.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X3>X2>X,

D.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正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过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生

产者不仅仅有草,A项错误;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

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北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项

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同化量越少,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X)越少,C项错误;植

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

11.某地山坡上生长着一种濯木,这种濯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经雨淋进入土壤中,能抑制其

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当火灾烧尽了此类灌木的时候,其他草本植物便趁机生长繁

盛,直到此类灌木再次出现时,这种化学抑制作用又再次出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灌木释放的化学物质调节的是种内关系

B.灌木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C.灌木与它抑制的草本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

D.火灾后的山坡发生了次生演替

答案:A

解析:该灌木释放出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种子萌发,故调节的是种间关系。

12.下图表示生物固定的太阳能和生物总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其中a曲线表示生物总数量,/,曲线表

示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第90年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B.。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

C.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都是生产者

I).第1()~20年间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答案:D

解析:在第10~20年间,生物总数量较少,此时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1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用标记重捕法调直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C.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答案:B

解析: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当标记物易脱落时,统计的种群密度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

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数量,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醉母菌,

应当遵循“计左不计右,计上不计下”的原则进行计数,所以若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会导致计算所

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取样时选取较密的地区,统计得到

的数值会偏大;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所得结果会偏大。

14.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绿化用地则相对减少。充分利用建筑表面

进行城市的“垂直绿化”,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保持足够的绿化面积,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施“垂直绿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B.“垂直绿化”对净化空气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C.牵牛花晨开暮合的特点说明光信息在牵牛花的种群繁衍中起重要作用

D.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喜阳、根深、节水性好等特点

答案:D

解析: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喜阳、节水性好等特点,但根不宜太深。

15因地形和气候的原因,我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窝现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首先应考虑()

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

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A

解析:为避免“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防止土壤沙化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在西部

大开发中特别强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并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以保持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1个选项正确,

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蜻石,桑毛虫和暴猎蜻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引入暴猎蛤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月点时,暴猎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蜡的数量增长

D.暴猎蜻与桑毛虫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ABC

解析:由题图可知,引入暴猎蜡后,桑毛虫种群数量减少至一定水平,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小;〃点

时,暴猎蜻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点时,暴猎蜻数量达到最多,限制其数量增长的

因素主要是食物;由图中桑毛虫和暴猎蜡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知,暴猎蜻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

系。

17.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a作用可导致演替。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苔群■*草本植物一灌木乔木

B.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

C.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

D.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

答案:CD

解析: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但不

一定生长着树木;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

18.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匹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鲤鱼和端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

C.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是种间竞争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鳏鱼的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答案:AB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鲤鱼、浦鱼、草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雒鱼

和鲫鱼之间不存在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的数

量会增加,鲤鱼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19.牛.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A.种群密度有•定规律性的变化来实现的

B.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来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拧来实现的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负反馈调节是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0.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将植物分为两层,如下图所示,结合照明、通气等技术能更好地对富营养化

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复合式生态浮床能吸收过多的氮和磷,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B.曝气头曝气可促进需氧微生物有氧呼吸,有利于降解有机污染物

C.复合式生态浮床能有效遮挡阳光,避免光线过强,温度过高,以促进藻类的繁殖

D.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对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ABD

解析:复合式生态浮床能吸收过多的氮和磷,减少水体富营养化,A项正确;曝气头曝气可促进需氧微

生物有氧呼吸,有利「•降解有机污染物,B项正确;复合式生态浮床能有效遮挡阳光,使光线不足,从

而抑制藻类的繁殖,C项错误;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对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利用的是植物净化水体,

这充分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项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2L(8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破坏。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

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形。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山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

还应考虑的因素是o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

种间关系是“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

指O

答案:⑴“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1)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形。(2)药物灭鼠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死亡

率升高及环境恶化导致的个体迁出等。(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4)年龄结构是指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2.(13分)贵州省八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紫茎泽兰于90年代传入/,、盘

水市,所到之处成片生长,很快成为当地杂草的优势种群,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下表为紫茎

泽兰在六盘水市水城县部分乡镇的生长情况(单位:X10'm2)o回答下列问题。

乡(镇)林业用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工林荒山荒地

野钟乡651.33152.29308.42190.65

南部发耳镇520.00389.20130.800.00

鸡场镇120.0016.67103.350.00

北部青林乡0.150.150.000.00

南开乡0.000.000.000.00|

(1)紫茎泽兰是一种双子叶草本植物或成半灌木状植物,要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

是,该方法操作的关键是。

(2)刚刚传入六盘水市时•,紫茎泽兰种群数量呈曲线增长。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紫茎泽兰发

生情况最严重的乡(镇)是;推测林业用地比其他地发生情况严重的可能原因

是o

(3)人们发现泽兰实蝇可产卵于紫茎泽兰的茎顶端,幼虫钻入茎干之后,植物增生形成虫谡,在一定

程度上抑制了紫茎泽兰的生长,泽兰实蝇与紫茎泽兰的种间关系是o与使用除草剂相比,

使用泽兰实蝇防治紫茎泽兰佗最大优点是0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观点分析,

人为除去紫茎泽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六盘水市群落中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分布现象,这主要取决于。六盘水市

曾发生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后,当地群落的演替最可能属于。

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

⑵“J”形(南部的)野钟乡林业用地物种丰富度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3)寄生对环境无污染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次生演替

解析:(1)调查紫茎泽兰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该方法操作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2)刚

刚传入六盘水市时,紫茎泽兰缺乏天敌,并且空间资源丰富,所以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分

析表中数据可知,紫茎泽兰生长情况最严重的乡(镇)是(南部的)野钟乡;推测林业用地比其他地发

生情况严重的可能原因是物种丰富度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3)泽兰实蝇与紫茎泽

兰的种间关系是寄生。与使用除草剂相比,使用泽兰实蝇防治紫茎泽兰的最大优点是对环境无污

染。人为除去紫茎泽兰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在群落中,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分布现象,这主要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山体滑坡

后,当地群落的演替最可能属于次生演替。

23.(12分)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图乙是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序号表

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回笞下列相关问题。

(1)根据图甲信息可知,该食物网呈现的种间关系为o

(2)图乙中,①一②的箭头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为o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图乙

相比较,图甲中没有的是(填序号)。

(3)图甲中有不同的生物,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又有差别,由此反映的生物多样性的

类型是o

(4)科研小组而图乙中③(生物)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数字为能最值,单位是

2

kj/(cm-a)]o表中M指的是,N指的是。

摄入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N(不可被生物再度利用)

51.627.01.523.1

答案:(1)捕食和种间竞争

(2)光合作用①④

⑶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

(4)粪便中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解析:(1)根据图甲信息可知,摩既能捕食蛇,乂与蛇共同捕食青蛙,故该食物网呈现的种间关系为捕

食和种间竞争。(2)图乙中,②③®均有笳头指向①,且①与②之间存在双向箭头,说明①是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库,②是生产者,③是消费者,④是分解者;①一②的箭头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为光合作

用。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图乙相比较,图甲食物网中没有的是分解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量①。(3)图甲中有不同的生物,反映了物种多样性;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又有差

别,反映了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4)生态系统的某一营养级中,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同化

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其中呼吸量不可被生物再度利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

殖等的能量中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另一部分流向分解者;根据表中记录的图乙中③(消费者)的

能量流动情况可知,N指的是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即呼吸量;;由J-

27.0+1.5+23.1=51.6[kJ/(cm2-a)],因此,表中M指的是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

24.(12分)我国西北内陆降水较少,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人们结合当地实际

情况,通过退耕还草、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农业,建成了很多食用菌基地、养殖场和沼气池,经济效

益大幅提高,生态效益逐步得到体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连年过度放牧,使草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严重,群落中植被的类型发生了变化,这属

于群落的演替。停止放牧后的草原能逐渐焕发生机,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

性。退耕还草、植树造林使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提高

了。

(2)食用菌基地中植物秸秆中的碳元素以的形式传递给食用菌.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成

分中的,其功能是,加快了物质循环,

(3)鼠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大危害之一,可通过法调查草原灰鼠种群密度,进

而采取相关措施治理鼠灾。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蛇和鹰的存在,一般不会发生鼠害。草原上的

鼠、蛇和鹰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在(填“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

的。灰鼠、蛇、鹰的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的生存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

生态系统中有的作用。

答案:(1)次生恢复力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有机物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

(3)标记重捕群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解析:(1)连年过度放牧,使草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严重,群落中植被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能够逐渐恢复,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恢更力稳定性。

退耕还草、植树造林使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提高了群落利用光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