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高考真题与教材联想——诗歌鉴赏莫畏难教材里面找答案第1页高考语文试题很含有导向性,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与教材结合更为紧密。从高考语基、阅读、语言综合利用、作文等题目中我们都能够找到试题与教材结合点,尤其是作为复习重点与难点古代诗歌鉴赏更是如此,即“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所以,本节就高考真题与教材联想相结合,让同学们在复习诗歌鉴赏时,化难为易,学会从教材里面找答案。下面就拿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与教材中诗歌进行对比分析,经过方法借鉴、类题解析方式帮助同学们做好诗歌鉴赏复习。第2页高考真题教材联想1.(·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传说人物,他用很大钓钩和极多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1)诗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景象?这么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利用任公子典故,表示了什么样思想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材篇目方法借鉴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类题解析(1)诗前四句描写了阴雨、空林、迟来烟火,农家早炊与田头野餐,水田白鹭飞行,夏木黄鹂鸣啭山水田园景象。表示了诗人对山水田园风光喜爱。(2)诗最终两句利用“争席”与“海鸥相疑”典故表示了诗人远离尘嚣、淡泊自然情感。鉴赏诗歌形象之景象1.景象与意象区分:景象是指客观物象组合。意象是主客观统一。2.概括景象三步骤:①指出景物。②抓景物关键词,如动词,形容词等。③描绘景象。3.归纳作用四关键点:铺垫蓄势,渲染气氛,表示情感,突出主旨。
鉴赏诗歌表示技巧之用典1.用典概念:引用古籍中故事或词句,为用典。能够丰富而含蓄地表示相关内容和思想。2.用典四作用:①品评历史,借古论今。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③引发联想,创新意境。④简练精练,含蓄蕴藉。第3页解析(1)首先要整体把握诗词,读懂诗句大意,弄懂作者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描写江水所使用方法和语言,尤其要注意抓住表现力强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注意组织答案要分点作答。分析用意要考虑创作背景和诗歌主旨。(2)分析诗歌中用典首先要明白典故本身含义,这是注④显示信息。然后联络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思想追求作答。第4页答案(1)①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景象。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蓄积气势,有利于突出诗主旨。(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示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以为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能,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失落。第5页高考真题教材联想2.(·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一样。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1)怎样了解曹霸画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请简明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突出曹霸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明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篇目方法借鉴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类题解析(1)整首诗主要利用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手法,经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利用化无形为有形比喻手法和夸大手法;利用自由想象力,经过瑰丽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2)诗歌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结构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功效。鉴赏诗歌表示技巧——塑造形象手法1.借实写虚。李诗以“空山凝云”写乐声初起。以“玉碎、凤凰叫”等形象写乐声美妙。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李诗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演奏效果,从侧面衬托乐声美妙。3.借助想象,利用修辞。李诗由人间转向天上,写女娲与月宫景象,以此写乐声感染力。诗人还利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声摹形。第6页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第一问是鉴赏玉花骢形象,内容集中在结尾两句,作者利用了比喻和反衬手法来塑造马形象,抓住描写中利用这两种修辞手法即可分析出玉花骢马特点。第二问是鉴赏曹霸形象,内容集中在第六、七两句,“惨淡经营”指画前构思,“斯须出”写其作画之快速利落,一气呵成。(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示技巧。解答时要从“画工”和“玉花骢”两个角度来了解,第二句从普通画工角度反衬,第四句从玉花骢神韵角度来正衬。既然是对曹霸高超画技铺垫,自应在前四句中寻求答案,尤其要抓住其中描写语言。第7页答案(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它人画“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2)①画工如山貌不一样:写曹霸要画马已经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深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神采尤其不易。第8页高考真题教材联想3.(·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11分)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诗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个比很好?为何?请简明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同,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一样,请指出二者不一样之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教材篇目方法借鉴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类题解析(1)诗颔联中“自”和“空”从来为人称道,自为独自,空是白白、徒然。青草自绿,无人光临;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何等凄凉伤感。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壮志未酬作铺垫。(2)诗歌后两联,诗人借歌颂诸葛亮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深沉感叹。鉴赏诗歌语言炼字技巧1.解释该字在句中含义或采取换字法比较其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组成了怎样意境或表示了怎样情感,或有怎样表示效果(点出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情感1.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2.抓关键词句,明确情感表示。(1)依据诗中情感词句,分析明示情感。(2)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情感。第9页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此题是两问,第一问表明观点;第二问分析观点,也就是分析诗歌炼字之妙。鉴赏诗歌炼字技巧,应从形式(修辞等手法)到内容(表面意思),再到表示情感作出赏析。若选“弱”“昏”好,先分析“臂弱”“眼昏”写出了作者认可自己已年老体衰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意思;再分析表示情感,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刚毅精神。若选“健”“明”好,先分析“臂健”“眼明”写出了作者认为即使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健壮,当然还能够冲锋陷阵、为国驱驰意思;再分析表示情感,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题干问是“这首诗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同,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一样,请指出二者不一样之处”,这是考查诗歌中情感,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不一样之处。第10页答案(1)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认可自己已年老体衰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即使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健壮,当然还能够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豪情。②辛词经过追怀金戈铁马往事,表示英雄白首、功业未成悲慨。第11页高考真题教材联想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残春旅舍[唐]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横脊,古代以梁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明赏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后两联表示了作者什么样感情?请简明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材篇目方法借鉴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类题解析(1)诗颔联从来为人称道,星星垂在天边,原野显得宽大;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平野、浩荡大江、灿烂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形象和颠连无靠凄怆心情。(2)诗歌后两联,利用反语,立意含蓄,诗人素有理想,但长久不能施展,所以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不是他心愿,他休官也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根本原因。鉴赏诗歌语言炼句技巧1.明确诗句意思,把握诗句内容及情感;2.多角度赏析,全方位把握句子精妙;尤其是从关键字词、表示技巧及诗句位置出发赏析。鉴赏诗歌情感1.两首诗题材相同,同是羁旅行役诗,所以情感有其相同处,如漂泊失意、孤寂无依等情感。2.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韩诗是遭贬谪时所作,杜诗是诗人被排挤漂泊时所作。3.从技巧入手把握诗歌情感。韩诗利用比喻,杜诗利用反语和比喻。第12页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示技巧。颔联承接“忆咸京”三个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回想:“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于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视绿暗红稀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落寞,一扫晚唐衰飒诗风。(2)本题考查了解诗人情感。颈联“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详细写诗人客居馆舍中情景。诗人心中烦闷,流落异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心境,表示悲愤情怀。然而,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甚,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只能使人得到一时陶醉,醒来之后,将是更大悲伤。这更大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地保留这顶宝贵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防止不了灭亡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终表示了诗人兢兢业业、力争尽职、无负朝冠心情。第13页答案(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络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使用即使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2)表示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经过参禅使自己平静,经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防止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第14页高考真题教材联想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理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痛苦。③劫:围棋术语。(1)词上阕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情绪?是怎样表现?请简明阐述。(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材篇目方法借鉴苏幕遮[宋]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类题解析(1)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夏日午后作者看见风中荷花而“触景生情”。词人由眼前“风荷”想到故乡荷花,为下文抒发怀乡之情埋下伏笔。(2)词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乡怀人之愁。词人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写在故乡朋友们是否想念我自己。再写自己梦中划着小船,和朋友们畅游芙蓉浦。这么,更突出了词人思乡怀人之愁。鉴赏诗歌景物描写1.依据重点词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语言再现自然图景或生活场景。2.概括其气氛特点。3.揭示作者蕴含其中思想感情。从描述对象角度解读情感1.从主客体角度来写。两个角度可表示不一样情感,二者结合,情感表示更全方面准确。2.从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表示情感。3.从描写意象入手解读情感。第15页解析(1)这是一道考查诗歌内容及作用题目,诗歌上阕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作用主要有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另外还应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2)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题目。探究诗歌情感应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重点词语,答题时要注意词“末尾两句”限制。第16页答案(1)奠定了词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气氛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愁情,是经过人物本身动作来表现。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第17页高考真题教材联想6.(·天津卷)阅读下面诗,按要求作答。(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愈加好?请说明理由。(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取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怎样了解诗中“闲”字?(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材篇目方法借鉴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类题解析(1)首联一“空”字意蕴丰富,写出了山雨初霁,空明洁净山中美景。虽空但不虚,充满生机,意趣万千,雨后空山带给人们不是孤独、寂静,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2)本诗颔联采取了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手法。前一句写山间松树、皎洁月光,给人以明净清幽之感受。这是经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静谧。后一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分,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恬静幽美。诗人借山中美景描写表示了对大自然喜爱与向往,也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情操。动静结合1.动与静:诗歌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以动写静。2.表示效果:反衬手法使景物描写丰富生动,充满意趣,形成意象和意境友好统一。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1.寓情于景:诗人将自己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显著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显著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词语。比如“秋原人外闲”中“闲”。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本身要抒发感情、表示思想,经过描写这些景物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波折地表现出来。如《山居秋暝》前六句。它没有显著含有主观感情色彩词语。2.表示效果: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第18页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炼字题在解答时可从诗歌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在详细作答时可先选择“望”或者“空”中一个,然后再作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利用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颔联”为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内容。诗歌颔联写了“落日”“鸟”“秋原”,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而“秋原”空荡辽阔则表现出诗人闲适。(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本着知人论世标准,其次能够借助诗歌意象特点,去感受诗人情怀。第19页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登台”,引出后面描写景物。或“空”。①营造空阔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经过描写秋原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心境。(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第20页高考真题教材联想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月圆①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光彩愈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哪几幅画面?请用简练语言进行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最终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角度作简明赏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材篇目方法借鉴雨霖铃[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类题解析(1)词上阕利用“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等意象点明离别时令环境,营造了悲凉凄切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2)这首词是利用虚实结合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经典。实写环境与离别细节,虚写有三个层次: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空阔迷茫,表现作者孤独和迷惘;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想酒醒之后情景,表现作者离别后痛苦;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构想在离别后碰到良辰美景时感受,既表现了作者离愁之深,又拓展了情感表现空间,使感情深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虚实结合1.了解概念: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惯用手法之一。虚写和实写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抵达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目标,收到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效果,大大拓展诗歌表示空间。实,就是指客观存在情景,就是在诗歌中能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景物。虚,是指虚幻情景,是在诗歌表示中不能直接看到、摸到情景,主要表示方式有梦境、回想、想象未来等。2.思绪点拨:第一步:点出哪些是实境,哪些是虚境;第二步:采取什么方式写实、写虚;第三步:有什么样表示效果,落脚在情感与主旨上。第21页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解题时要先把握全诗大致意思,了解作者主要写了什么,然后联络意象之间关系进行概括即可。结合题目可知,诗歌中心意象是月亮,全诗写出了月光下感人景象,有楼,有江,有柴扉,有绮席,有空山,还有松桂,一切都笼罩在皎洁月光之中。(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示技巧。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述说与详细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描写与回想、想象结合起来。虚与实是相正确,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详细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本诗中想象中故园、桂花是虚,眼前景象是实。答题时最终还要联络到作者要表示感情上来。第22页答案(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在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示了诗人对故乡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美好愿望。第23页1.(·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即学即练]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第24页(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角度有何不一样?请简明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尾联表示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对全诗情感抒发有怎样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示技巧。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差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经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一样。(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了解诗人情感。尾联“勤王敢道远”意思是为王事勇于到遥远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隐隐私情。但从全诗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第25页答案(1)本诗描写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能够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描写是凭听闻所得。(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格调。第26页2.(·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1)~(3)题。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注】
耿:微明样子。(1)以下对本诗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黄昏时分。第27页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初”都是“才”“刚才”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鸟鸣,衬出西村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字迹。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了解、语言和意境赏析能力。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想往事,而末句提到“新月出现黄昏”是“今夕”眼前之景,所以A项不正确。答案A第28页(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感人听觉和视觉感受,以下诗句“声色兼备”一项是(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第29页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表示技巧赏析能力。A项,“歌馆”和“铃”只是表示了听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泺口实验学校2024-2025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地理试题(含答案)
- 沙漠地区土地治理承包合同
- 物业临聘人员劳动合同
- Unit1 starting out 教案2024-2025学年外研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小学科学鄂教版五年级上册9蛙教学设计及反思
- 幼儿表演性舞蹈创编实例
- 电工清包承包合同书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
- 纸浆采购合同范本
- 股权投资合作协议书
- 中职世界历史试题及答案
- 糖尿病护理查房提出问题
- T-ZMDS 10019-2024 经颅电刺激仪基本技术规范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 2024福建中闽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江西省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外科补液原则》课件
- 《墨家思想》课件
- 浙江省2025年1月首考高考英语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
- 川教版(2024)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跨学科主题活动-在线健康小达人》教学实录
- 机械专业英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