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头部解剖》课件_第1页
《颈部、头部解剖》课件_第2页
《颈部、头部解剖》课件_第3页
《颈部、头部解剖》课件_第4页
《颈部、头部解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颈部、头部解剖欢迎学习颈部和头部解剖课程。头颈部结构在人体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不仅包含了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通道,还是人体感官、表情和语言的主要器官所在地。本课程将系统介绍头颈部的解剖结构,包括骨骼、肌肉、血管、神经以及重要器官。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复杂的解剖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课程概述学习目标掌握头颈部主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形态及相互关系理解头颈部各解剖结构的功能及临床意义能够识别头颈部主要解剖标志,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基础课程结构颈部解剖:筋膜、颈椎、肌肉、血管、神经及器官头部解剖:颅骨、面部结构、感觉器官及神经血管系统临床应用:常见疾病、影像学特点及手术解剖重要性头颈部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理论基础临床操作如气管插管、血管穿刺等的解剖依据头颈部的界限上界头颈部的上界由下颌骨下缘构成,这一边界从下颌角开始,沿着下颌体下缘延伸至下颌联合。向后则由乳突尖和枕外粗隆连线确定,这一界限将头部与颈部清晰分开。下界颈部的下界前方为胸骨上缘的颈静脉切迹,向两侧沿锁骨延伸至肩峰。后方则以第七颈椎(隆椎)的棘突为标志,这些解剖标志共同构成了颈部与胸部的分界线。临床意义颈部总体结构皮肤颈部皮肤较薄,富有弹性,尤其在前外侧。侧方和后方皮肤较厚,含有丰富的皮脂腺和汗腺。颈部皮肤可高度伸展,这为颈部手术切口愈合提供了良好条件。浅筋膜位于皮下,包含皮下脂肪和颈阔肌。颈阔肌是面阔肌向下延伸部分,主要分布在颈前外侧,参与颈部表情肌功能,并为皮肤提供一定支持。深筋膜颈深筋膜分为三层:颈浅筋膜(外层封套筋膜)、颈中筋膜和颈深筋膜,形成复杂的间隙系统,对颈部器官起包绕和保护作用,同时也为感染扩散创造了潜在通道。颈部筋膜系统外层封套筋膜也称颈浅筋膜,环绕颈部整周,向上附着于下颌下缘、乳突和枕骨上项线,向下延续为胸前和背部筋膜。前方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肌鞘。颈中筋膜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包绕颈前肌群(主要是舌骨下肌),深层包绕气管、食管及甲状腺,形成颈内脏鞘。向上达舌骨,向下延续至胸内筋膜。内脏筋膜直接包裹颈部脏器,如气管筋膜、食管筋膜和甲状腺被膜。这些筋膜与颈中筋膜深层共同形成颈部内脏的保护层,减少摩擦并提供支持。椎前筋膜覆盖于颈椎前方和椎前肌(颈长肌和头长肌)表面,向侧延伸至斜角肌,构成一层坚韧的筋膜壁,保护深层结构如椎体和脊神经。颈部筋膜间隙定义颈部筋膜间隙是指筋膜之间形成的潜在空间主要筋膜间隙包括咽后间隙、危险间隙、椎旁间隙等临床意义是感染扩散的潜在通道,深颈部感染可沿间隙扩散颈部筋膜间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深颈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咽后间隙位于咽后壁和椎前筋膜之间,是口咽部感染向下蔓延的常见通道。危险间隙没有明确解剖界限,从颅底延伸至纵隔,感染可迅速沿此间隙扩散至胸腔。颈部手术时需充分了解这些间隙的解剖关系,以避免术中损伤重要结构,并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筋膜间隙也为颈部区域阻滞麻醉提供了重要的解剖依据。颈椎概述数量与组成颈椎共有7个,是脊柱的最上段,支撑头部并允许其多方向活动。颈椎编号从上到下为C1至C7,每个颈椎都有其独特的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特殊颈椎C1(寰椎)和C2(枢椎)结构特殊,共同形成寰枢关节,负责头部的旋转运动。C1无椎体,呈环状;C2具有齿突,是寰枢关节旋转的轴心。典型颈椎C3至C6为典型颈椎,具有低矮宽大的椎体、短而分叉的棘突、椎孔内有椎动脉通过的横突孔等特点。C7被称为隆椎,其棘突长而突出,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寰椎(C1)解剖前弓、后弓前弓较短,前面中央有前结节,后面有椭圆形关节面与枢椎齿突相关节;后弓较长,后正中有后结节。前后弓围成寰椎孔,容纳脊髓。侧块位于前后弓之间,上面有椭圆形凹陷的上关节面,与枕骨髁相关节形成寰枕关节;下面有近圆形的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突相关节。横突从侧块外侧伸出,较其他颈椎的横突长而突出,末端有前后结节。横突上有横突孔,椎动脉通过此孔进入颅腔。功能特点寰椎与枕骨形成寰枕关节,主要完成头部的前屈和后伸运动;与枢椎形成寰枢关节,完成头部的旋转运动,是颈椎中活动度最大的关节。枢椎(C2)解剖齿突枢椎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椎体上缘向上突出的圆锥形突起,称为齿突(又称枢椎齿)。齿突前面有椭圆形关节面,与寰椎前弓相关节。齿突的尖端由横韧带固定,防止其向后移位压迫脊髓。上关节面位于椎体上外侧,呈圆形或椭圆形,略向外倾斜。与寰椎下关节面相关节,构成寰枢关节的一部分,允许头部进行旋转运动。这种特殊的关节构造使头部能够进行约45°的旋转。下关节面位于椎弓根部下方,与第三颈椎上关节突相关节。这一关节面与其他典型颈椎的关节面结构相似,主要参与颈椎的前屈、后伸和侧屈运动,对维持颈椎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典型颈椎解剖椎体典型颈椎椎体呈矩形,宽度大于前后径。上面观为凹,下面观为凸。上缘两侧有钩状突起(钩椎),与上位椎体下缘形成钩椎关节,增加颈椎稳定性。椎弓由两个椎弓根和两个椎板组成。椎弓根连接椎体和关节突,椎板则汇合形成棘突。椎弓与椎体共同围成椎孔,所有椎孔连续形成椎管,容纳脊髓。棘突由两侧椎板后端汇合而成,呈短而分叉状,末端有两个结节。典型颈椎的棘突较短,向后略倾斜,末端分叉的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区段椎骨的重要标志。横突从椎体与椎弓交界处外伸,具有横突孔,供椎动脉、静脉和交感神经通过。横突末端有前后结节,是颈部肌肉和韧带的附着点。颈椎间盘6颈椎间盘数量从C2-3椎间至C7-T1椎间共有6个颈椎间盘25%占颈椎高度比例约占整个颈椎柱高度的四分之一2主要结构部分包括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颈椎间盘是位于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结构,由外层的纤维环和中心的髓核组成。纤维环由同心环状排列的纤维组成,向内逐渐过渡为髓核。髓核富含水分和蛋白多糖,具有吸水性和弹性,能够均匀分散垂直压力。颈椎间盘的主要功能是缓冲椎体间的压力,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同时允许颈椎的屈伸、侧屈和旋转运动。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会发生退变,导致弹性下降、高度减低,可引起颈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根或脊髓,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椎动脉起源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第一个主要分支,通常起源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左侧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的变异较为常见,约占人群的5%。分段椎动脉传统上分为四段:V1段(起始段)、V2段(横突段)、V3段(寰椎段)和V4段(颅内段)。每段具有不同的解剖特点和周围关系。走行椎动脉起源后向上行进,通过C6-C1椎横突孔,绕过寰椎侧块后向内上方行进,穿硬脑膜进入颅腔,最终与对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供应区域椎动脉主要供应脑干、小脑、枕叶和内耳等重要结构,是脑后循环的主要血管。椎动脉在颈部行程中也向周围组织发出小分支。椎动脉分段详解V1段从起源至进入C6横突孔的部分,位于颈深筋膜前,通常长约4-5厘米。此段相对表浅,可进行超声检查和手术显露。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此段。V2段行经C6至C2横突孔的部分,呈垂直走行,被横突前后结节之间的骨性通道保护。此段伴行椎静脉丛和交感神经纤维,与斜方肌、头夹肌等肌肉相邻。V3段从C2横突孔出来后,向外上方弯曲,经寰椎横突孔后向内上方转折,沿寰椎后弓上缘的沟中行进。此段活动度最大,容易受到头部旋转的影响。V4段穿过硬脑膜进入颅腔后的部分,沿延髓外侧面向上行进,在脑桥下缘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此段发出小脑后下动脉等重要分支。颈部肌肉概述浅层肌肉颈前肌群颈侧肌群颈后肌群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颈部肌肉按照位置可分为浅层和深层肌肉。浅层肌肉主要包括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这些肌肉较为粗大,用于头部的主要运动。深层肌肉则包括斜角肌群、椎前肌群和颈后深肌等,主要负责更精细的头颈部运动和维持姿势。按功能可将颈部肌肉分为:头颈运动肌(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颈椎运动肌(如斜角肌、头长肌)和特殊功能肌(如舌骨上下肌群)。这些肌肉协同工作,完成头颈部的各种复杂运动,同时保护深部重要结构。颈部浅层肌肉胸锁乳突肌起始于胸骨柄和锁骨内侧1/3,止于乳突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对侧,同时下颌抬高;双侧收缩使头后仰。此肌是颈外侧的重要标志,将颈前区分为胸锁乳突肌前后三角。胸锁乳突肌受副神经支配,是检查副神经功能的重要标志。斜方肌起自枕外粗隆、项韧带和C7-T12棘突,止于肩胛骨内侧缘、肩峰和锁骨外侧1/3。上部纤维使头后仰或单侧旋转。斜方肌上部为颈部浅层肌肉,参与头部的后伸和旋转。此肌也由副神经支配,与胸锁乳突肌一起是副神经检查的重要目标。颈阔肌位于颈前外侧皮下,是面阔肌向下延续的薄层肌肉,覆盖于胸锁乳突肌表面。从下颌骨下缘延伸至胸前区。颈阔肌在人类并不发达,主要功能是协助皮肤运动和表情表达。此肌受面神经下颌缘支支配,与面部表情肌功能相关。颈部深层肌肉颈部深层肌肉包括椎前肌群和斜角肌群。椎前肌群位于颈椎体前方,主要有头长肌和颈长肌。头长肌起自C3-C6横突,止于枕骨基底部,功能为头部前屈和旋转。颈长肌位于颈椎体前方,分上斜部、下斜部和垂直部,负责颈椎的前屈和旋转。斜角肌群包括前、中、后三组,位于颈外侧深部。前斜角肌起自C3-C6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中斜角肌起自C2-C7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一肋骨;后斜角肌不恒定,起自C5-C7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二肋骨。斜角肌参与呼吸和颈部侧屈,其间隙为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的重要通道。舌骨上肌群1二腹肌由前后两腹组成,中间由中间腱连接。前腹起自下颌骨内侧的二腹肌窝,后腹起自颞骨乳突切迹,中间腱通过筋膜环固定于舌骨体。前腹由下颌神经支配,后腹由面神经支配。功能是舌骨上提和下颌下拉。2颏舌骨肌起自下颌骨内侧的颏棘,止于舌骨体。这是一对扁平的肌肉,位于口底最表层,左右两侧肌肉接近正中线。受下颌神经支配,功能是上提舌骨或在舌骨固定时协助张口。3茎突舌骨肌起自颞骨茎突,止于舌骨大角。这是一条细长的肌肉,斜向前下行,与茎突咽肌形成茎突肌束。受面神经支配,功能是上提舌骨并略向后牵引。4肩胛舌骨肌严格来说属于舌骨下肌群,但以舌骨为界可将其上部归入舌骨上肌。分上、下两腹,中间腱固定于舌骨。受颈丛支配,功能是稳定和下拉舌骨。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起自胸骨柄后面和锁骨内侧端后面,止于舌骨体下缘。这是一对细长的带状肌,位于颈前区正中线两侧。功能是下拉舌骨,受颈丛(C1-C3)的舌下神经颈支支配。胸骨甲状肌起自胸骨柄后面和第一肋软骨,止于甲状软骨斜线。位于胸骨舌骨肌深面,比其宽而短。功能是下拉喉和甲状软骨,同样受颈丛(C1-C3)的舌下神经颈支支配。甲状舌骨肌起自甲状软骨斜线,止于舌骨体下缘和大角。看似胸骨甲状肌的上延部分,但实际由舌下神经直接支配。功能是在甲状软骨固定时下拉舌骨,或在舌骨固定时上提喉。颈部血管颈总动脉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直接起自主动脉弓。沿颈动脉鞘上行,于甲状软骨上缘分为颈内、外动脉。是头颈部供血的主要来源。颈内静脉收集颅内、颅外大部分静脉血,起自颅底颈静脉孔,沿颈动脉鞘下行,最终汇入锁骨下静脉形成头臂静脉。是头颈部静脉回流的主要通道。颈外静脉位于颈外侧浅筋膜深面,起自耳后区,沿胸锁乳突肌外缘斜行,穿入锁骨上窝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是头面部浅层静脉回流的通道之一。颈血管鞘由颈深筋膜形成的管状结构,内含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从颅底延续至胸腔,是颈部重要的神经血管通道。颈动脉系统颈总动脉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直接起自主动脉弓。沿颈部上行,位于气管和喉外侧,与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共同包裹在颈动脉鞘内。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C4水平)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是颈总动脉的主要分支,无颈部分支。从分叉处上行至颅底,经颈内动脉管进入颅腔,主要供应脑部和眼部。颈内动脉的颈段位于颈外动脉的后外侧,与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和迷走神经有密切关系。颈外动脉从颈总动脉分叉处上行,位于颈内动脉的前内侧。分为多个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咽升动脉、耳后动脉等,终分为颞浅动脉和颌内动脉。主要供应颅外头颈部组织。临床意义颈动脉窦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是重要的压力感受器,对血压调节至关重要。颈总动脉搏动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常用于脉搏触诊。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颈静脉系统颈内静脉是头颈部最主要的静脉回流通道,起始于颅底颈静脉孔的颈内静脉球,接收颅内静脉窦汇集的血液。沿颈部下行,位于颈总动脉的外侧和前方,在颈动脉鞘内。在颈部接收咽静脉、面静脉、甲状腺上静脉等分支。最终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再汇入上腔静脉。临床上常用于中心静脉置管和内颈静脉压测定。颈外静脉起自颞浅静脉和颌后静脉的汇合,下行经胸锁乳突肌表面,斜跨肌体外侧,穿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主要收集头面部浅表组织的静脉血。颈外静脉在皮下清晰可见,是临床上常用的静脉穿刺部位。当中心静脉压升高时,颈外静脉会明显怒张,可作为评估心功能的体征之一。前颈静脉位于颈前区正中线附近,起自下颌下区和舌骨下区的皮下静脉网,沿胸骨舌骨肌表面下行。常在胸锁关节上方与对侧前颈静脉相通,形成颈静脉弓。前颈静脉通常较细小,有时甚至不明显。但在颈内静脉阻塞时,前颈静脉可显著扩张,成为重要的侧支循环途径。颈部神经脊神经颈部有8对颈脊神经(C1-C8),从椎间孔发出颈丛由C1-C4前支形成,主要分布于颈部浅层和部分深层臂丛由C5-T1前支形成,主要分布于上肢和肩胛区颈部神经系统复杂多样,除了颈丛和臂丛外,还有多对脑神经通过颈部。这些脑神经包括:舌咽神经(IX)、迷走神经(X)、副神经(XI)和舌下神经(XII),它们从颅底通过颈部,分布于咽、喉、舌和颈部肌肉等结构。颈交感神经干也是颈部重要的神经结构,它沿颈椎横突前方下行,具有上、中、下三个神经节,支配颈部和头部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等。颈交感神经的损伤可导致霍纳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和同侧面部无汗等症状。颈丛组成颈丛由C1-C4前支在颈深肌中形成的神经网,位于颈椎横突前方,被斜角肌前肌覆盖。C1主要参与组成脑神经的一些分支,真正参与颈丛形成的主要是C2-C4。浅支穿过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的深筋膜,分布于颈部皮肤。主要分支有:小枕神经(C2)、耳大神经(C2-C3)、颈横神经(C2-C3)和锁骨上神经(C3-C4)等,负责颈部及部分肩部的感觉。深支主要分布于颈深部肌肉,包括:与舌下神经降支(C1),参与支配舌骨下肌群;横膈神经(C3-C5),下行穿过胸腔支配横膈肌;以及分布于斜角肌、颈前肌和颈深肌的运动分支。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和副神经等形成广泛的交通支,参与复杂的神经反射和调节功能。这些交通支对维持头颈部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臂丛形成臂丛主要由C5-T1脊神经前支组成,有时C4和T2也可参与。这些神经根在斜角肌中间隙会合重组,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最终分出支配上肢的各条周围神经。组成部分臂丛从内侧到外侧依次形成:神经根(C5-T1)→神经干(上、中、下干)→神经束(后束、外侧束、内侧束)→终末分支。各部分之间存在复杂的吻合和重组关系。主要分支臂丛的主要终末分支包括: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等。此外还有许多小的分支,如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胸长神经等,支配肩胛区和上肢肌肉。临床意义臂丛在颈根部和腋窝区较为表浅,容易受到挤压、牵拉或穿刺损伤。臂丛损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损伤部位和范围,可导致上肢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障碍。颈部重要器官甲状腺位于颈前区喉和气管的前外侧,由左右两叶和连接两叶的峡部组成。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代谢。甲状腺疾病在颈部肿块中最为常见。喉位于颈前上部,连接咽和气管,是呼吸和发声器官。由软骨、肌肉和粘膜构成,具有呼吸、发声和保护下呼吸道的功能。喉的结构复杂,功能精细,是头颈外科的重要领域。气管从喉下连续向下的管道,位于颈前区正中,前方为甲状腺峡部,后方为食管。气管的颈段约有6-7个软骨环,是紧急气道建立的重要部位。食管消化道的管状器官,颈段位于气管后方和脊柱前方,紧贴椎前筋膜。是食物通过的通道,在颈段无明显扩张或生理性狭窄,手术入路相对困难。甲状腺解剖位置与形态甲状腺位于颈前区,紧贴喉和气管前外侧,形似蝴蝶。由两个侧叶和连接两叶的峡部组成,有时上方有一向上延伸的锥叶。侧叶呈锥体形,长约4-5厘米,宽约2-2.5厘米,厚约1.5-2厘米。峡部覆盖气管前方,通常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水平。正常甲状腺重约20-30克。血供与神经动脉供应:主要由甲状腺上动脉(颈外动脉分支)和甲状腺下动脉(甲状颈干分支)供血,有时还有甲状腺中动脉(头臂干或主动脉弓分支)。静脉回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分别注入颈内静脉和头臂静脉。神经主要来自颈交感神经干的上、中颈神经节,调节血管舒缩而非腺体分泌。邻近结构前方:颈前肌群(尤其是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肩胛舌骨肌)。外侧:颈动脉鞘及其内容物(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后方:喉返神经行于气管食管沟中,与甲状腺后面紧密相关,手术中极易损伤。甲状旁腺通常位于甲状腺后内侧面,常有4个。喉的解剖9喉软骨数量包括单个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以及成对的杓状软骨、小角软骨和楔状软骨2声门层次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三个功能区域8主要肌群包括内在肌(环杓后肌、环杓侧肌、环甲肌等)和外在肌(舌骨上下肌群)喉是呼吸和发声器官,位于颈前上部,上连咽,下续气管。喉的骨架由多块软骨组成,其中甲状软骨最大,形成"喉结";环状软骨最强韧,形似印章;杓状软骨可活动,与声带相连;会厌软骨保护声门防止误吸。这些软骨通过关节和韧带连接,形成一个灵活的整体。喉肌分为内在肌和外在肌。内在肌起止于喉软骨之间,负责调节声带张力和声门开闭;外在肌连接喉与周围结构,控制喉的整体位置。喉腔分为声门上、声门和声门下三部分,声门是最狭窄处,由声带构成。喉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迷走神经的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控制发声和保护声门的功能。气管解剖位置气管是连接喉与支气管的管道,从环状软骨下缘(C6水平)开始,到胸骨角平面(T4-T5水平)分叉为左右主支气管,全长约10-12厘米。颈段约有6-7个软骨环,长约5-6厘米。结构气管由16-20个C形软骨环和连接软骨的纤维弹性膜组成。软骨环后方有一段膜性壁,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允许食管在吞咽时扩张。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具有清除分泌物的功能。毗邻关系前方:颈部为甲状腺峡部、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胸部为胸腺上部和大血管。侧方:颈部为甲状腺侧叶和颈总动脉;胸部为纵隔胸膜和主动脉弓。后方:整个气管后方均为食管,两者之间有气管食管沟。临床意义气管是确保呼吸通畅的关键通道。气管切开术通常在第2-3气管软骨环之间进行,需避开甲状腺峡部。气管插管则需了解口腔-咽-喉-气管的解剖轴线。气管狭窄、气管软化等病变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食管颈段解剖位置食管颈段从咽食管连接处(C6水平)开始,至胸骨上窝后方进入胸腔。全长约5-6厘米,位于气管后方,紧贴椎前筋膜。在气管和椎体之间略偏向左侧。1结构食管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颈段肌层上部主要为横纹肌,下部逐渐过渡为平滑肌。无浆膜覆盖,外膜与周围组织连接较为疏松。2狭窄处食管全长有三处生理性狭窄,其中第一处位于颈段起始部(咽食管口),距中切牙约15厘米。此处是食管最窄处,也是异物最易嵌顿和腐蚀性物质损伤最严重的部位。3邻近关系前方为气管后壁;后方为椎前筋膜和颈椎;两侧为颈总动脉、甲状腺下极和喉返神经。左侧喉返神经更贴近食管,位于气管食管沟内。食管手术需注意保护这些重要结构。4头部解剖概述颅骨脑组织面部软组织感觉器官血管神经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包含大脑、特殊感觉器官和面部表情结构等。头部可分为颅部和面部。颅部包括颅骨和其中包含的大脑、脑膜和脑脊液等。颅骨由脑颅和面颅组成,通过缝合线连接,形成保护大脑的坚硬骨性容器。面部包括眼、耳、鼻和口等重要感觉器官及其周围的软组织结构。面部有丰富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血管和神经分布,使面部成为人体表情最丰富的区域。面部通过多种骨性和软组织标志分区,如眉弓、颧弓、鼻唇沟等,这些标志对临床检查和美容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颅骨脑颅脑颅由8块骨头组成:1个额骨、2个顶骨、2个颞骨、1个枕骨、1个蝶骨和1个筛骨。这些骨头围成颅腔,保护脑组织。脑颅骨多为扁骨,外板和内板之间有松质骨称为板障,含丰富的骨髓和血管。面颅面颅由14块骨头组成:2个上颌骨、2个颧骨、2个鼻骨、2个腭骨、2个泪骨、2个鼻甲、1个下颌骨和1个犁骨。它们形成面部的骨性框架,支持面部软组织,并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等重要腔隙。缝合线颅骨间通过缝合线连接,主要有冠状缝(额骨与顶骨之间)、矢状缝(两顶骨之间)、人字缝(顶骨与枕骨之间)和鳞状缝(颞骨与顶骨之间)。缝合线在婴儿期较宽,称为前囟和后囟,随年龄增长逐渐闭合。脑颅骨额骨形成额部和眼眶顶,包括鳞部、眼眶部和鼻部。额骨内有额窦,是最大的副鼻窦之一。额骨前面光滑,后内面与大脑前叶相邻,有明显的大脑印迹。额骨参与形成前颅窝和眼眶。顶骨一对近似四边形的骨,构成颅顶的大部分。顶骨外面光滑,有颞线分隔颅顶区和颞区。内面有大脑印迹和沟,主要容纳大脑顶叶。顶骨周围与额骨、枕骨、颞骨相连,形成重要的缝合线。颞骨位于颅底侧部,结构复杂,包括鳞部、鼓部和岩部。鳞部薄而平,外侧有颧突;岩部如三面锥体,内含听觉和平衡器官;鼓部形成外耳道壁。颞骨容纳内耳、中耳结构,有多个重要孔道供神经和血管通过。枕骨位于颅后下部,形状如盘,有大孔供脊髓通过。枕骨分为鳞部、基底部和两侧部。枕外隆突是重要体表标志。枕骨内面有十字嵴,将颅窝分为四个凹,容纳小脑和枕叶。枕骨基底部形成颅底的一部分。面颅骨上颌骨面部中央最大的骨,左右两块,构成上颌和上颌牙槽,参与形成口腔顶、鼻底和眼眶底。上颌骨体内有上颌窦,是头部常见感染部位。上颌骨与邻近骨连接,对面部稳定性至关重要。下颌骨面颅唯一可活动的骨,呈马蹄形,由体和两侧支组成。体前面中央有颏,后上缘有齿槽突支持下牙。下颌支有冠状突和髁突,髁突与颞骨形成颞下颌关节。下颌孔和颏孔是神经血管通路。颧骨面部外侧突出的"苹果肌"骨性基础。呈不规则四边形,与颞骨、额骨、蝶骨和上颌骨相连。颧骨参与形成眼眶外缘和颧弓,对面部轮廓和表情至关重要。颧骨骨折常见于面部创伤。鼻骨构成鼻梁骨性部分的一对小长方形骨片。上连额骨,下与鼻软骨相接,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鼻骨短小但坚固,受外力易骨折。鼻骨的形态和连接方式决定了鼻外形的个体差异。颅底1前颅窝由蝶骨小翼、筛骨筛板和额骨眼眶部构成。容纳大脑额叶。重要结构有:筛板(嗅神经通过)、视神经管(视神经通过)、蝶骨嵴(硬脑膜固定点)。前颅窝是颅内最高的一个窝,底部与鼻腔和眼眶相邻。中颅窝由蝶骨体和大翼以及颞骨岩部前面构成,呈蝴蝶形。容纳大脑颞叶。重要结构有:垂体窝、海绵窦、卵圆孔(下颌神经)、棘孔(脑膜中动脉)和破裂孔(多条脑神经通过)。中颅窝是三个颅窝中最复杂的。3后颅窝由颞骨岩部后面和枕骨构成,是颅窝中最大、最深的一个。容纳脑干和小脑。重要结构有:大孔(延髓和脊髓连接处)、枕骨大孔(延髓通过)、颈静脉孔(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颈内静脉通过)。颅底孔道孔道名称位置通过结构临床意义视神经管蝶骨小翼根部视神经、眼动脉视神经胶质瘤压迫可致视力下降卵圆孔蝶骨大翼根部下颌神经三叉神经阻滞麻醉的注射点棘孔卵圆孔后外侧脑膜中动脉颅内外血管吻合的重要通路颈静脉孔颞骨与枕骨之间IX、X、XI脑神经和颈内静脉颈静脉球瘤可压迫相关神经舌下神经管枕骨髁旁舌下神经基底部肿瘤可致舌肌瘫痪破裂孔蝶骨与颞骨之间III、IV、VI、V1脑神经和眼静脉海绵窦病变可损伤多条神经颞下窝边界颞下窝是颅骨外侧深部的复杂间隙,位于翼腭窝外侧。上界:颞骨鳞部下部和蝶骨大翼外侧面前界:上颌骨结节后面内界:蝶骨翼突外侧板外界:下颌支内侧面和颞骨后界:颈静脉孔区和茎突下界:开放,与咽旁间隙相通内容物肌肉:内翼肌、颞肌深部、咬肌深部血管:颌动脉及其分支、翼静脉丛神经:下颌神经分支(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等)其他:耳下腺深叶(部分)颞下窝的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空间关系,各组织间隙相互连通,为感染提供扩散途径。临床意义颞下窝是三叉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部位,尤其是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的阻滞。颞下窝感染可迅速扩散至咽旁间隙和翼腭窝,引起严重并发症。下颌骨骨折,尤其是髁突骨折可能导致颞下窝血肿和损伤。颞下窝肿瘤通常诊断困难,可导致张口受限和咀嚼痛。翼腭窝位置与边界翼腭窝是一个小的倒锥形间隙,位于颅底下方,上颌骨结节后方,蝶骨翼突外侧。前为上颌骨结节后面,后为蝶骨翼突前面,内为腭骨垂直板,顶为蝶骨体,外与颞下窝相通。通路与开口翼腭窝有多个通路与周围结构相连:通过蝶腭孔与鼻腔相通;通过翼上颌裂与眼眶相通;通过圆孔与中颅窝相通;通过翼腭管与口腔相通;侧方开口与颞下窝相通。内容物翼腭窝内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结构,包括翼腭神经节及其根(交感、副交感和感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眶下神经、颧神经和翼腭神经)、翼腭动脉(颌动脉末支)和翼静脉丛。临床意义翼腭窝是头面部疼痛治疗的重要部位,可进行翼腭神经节阻滞麻醉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和鼻窦炎等。翼腭窝肿瘤可表现为多种症状,包括面部麻木、鼻塞和上颌窦炎等。眼眶骨性结构眼眶呈四面锥体状,由7块骨构成:额骨、蝶骨、筛骨、颧骨、上颌骨、腭骨和泪骨。顶为视神经管,底为眼眶口。有多个裂隙和孔道:视神经管、上眶裂、下眶裂、眶下管、筛前孔等。1眼外肌眼眶内有6条控制眼球运动的外眼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除外直肌由第六脑神经支配外,其余直肌和上斜肌由第三脑神经支配,下斜肌由第四脑神经支配。2神经血管眼眶内神经包括:视神经(II)、动眼神经(III)、滑车神经(IV)、展神经(VI)和眼神经(V1)及其分支。主要血管有:眼动脉(颈内动脉分支)及其分支,以及眼上、下静脉。3其他结构眼睑由皮肤、肌肉、结缔组织和结膜构成,含有睑板腺。泪器系统包括泪腺、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眼眶中还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填充空隙,为眼球提供缓冲保护。4鼻腔外鼻外鼻由骨和软骨构成框架。骨性部分包括鼻骨、上颌骨额突和额骨鼻部;软骨部分包括鼻中隔软骨、外侧软骨和大、小软骨翼。外鼻覆盖皮肤,内衬粘膜,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鼻中隔鼻中隔是鼻腔的内侧壁,将鼻腔分为左右两半。由三部分组成:前部为鼻中隔软骨,上后部为筛骨垂直板,下后部为犁骨。鼻中隔常有偏曲,可导致鼻塞和慢性鼻炎。鼻甲和鼻道鼻腔外侧壁有三对鼻甲(上、中、下鼻甲),形成相应的三个鼻道。上鼻道有后筛窦和蝶窦开口;中鼻道有前筛窦、额窦和上颌窦开口;下鼻道有鼻泪管开口。鼻甲增大血管丰富的粘膜表面积,有助于湿化和温暖吸入的气体。鼻前庭和鼻咽鼻前庭是鼻腔入口部分,覆盖有皮肤和毛发,有防护作用。鼻咽是鼻腔通向咽部的后部开口,位于软腭上方。咽鼓管开口于鼻咽侧壁,连通中耳和咽部,调节中耳压力。鼻旁窦鼻旁窦是头骨内充满空气的腔隙,由鼻腔粘膜延伸而来,通过开口与鼻腔相通。主要包括四对窦: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是最大的副鼻窦,通过半月裂开口于中鼻道。额窦位于额骨内,通过额鼻管开口于中鼻道。筛窦位于筛骨内,分为前、中、后组,其中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鼻旁窦具有减轻颅骨重量、增加共鸣和湿化空气等功能。副鼻窦炎是常见病,可表现为头痛、面痛、鼻塞和脓性鼻涕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颅内并发症。口腔硬腭与软腭硬腭构成口腔顶前部,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构成,覆盖腭粘膜。软腭是延续于硬腭后缘的肌肉纤维膜结构,后垂悬雍垂,两侧有腭弓与咽侧壁相连。软腭协助吞咽时分隔口咽与鼻咽。舌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由舌尖、舌体和舌根组成。舌表面覆盖粘膜,有各种舌乳头,含有味蕾。舌的肌肉分为内舌肌和外舌肌,由舌下神经(XII)支配运动功能,由舌咽神经(IX)、三叉神经(V)和迷走神经(X)支配感觉功能。唾液腺三对主要唾液腺:腮腺(位于耳下,开口于上第二磨牙对侧颊粘膜)、颌下腺(位于下颌骨下缘内侧,开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腺(位于口底,多个导管开口于舌下襞)。此外还有许多分布于口腔粘膜的小唾液腺。牙齿与牙龈成人有32颗恒牙,每侧每颌8颗(2切牙、1尖牙、2前磨牙、3磨牙)。牙齿由牙冠、牙颈和牙根组成,植入牙槽骨中。牙龈是覆盖牙槽突的纤维粘膜,紧密附着于牙颈部,与牙齿形成生理性牙龈沟。咽鼻咽部位于软腭平面以上,连通鼻腔后孔,后壁有咽扁桃体口咽部从软腭平面到舌骨上缘,前方通向口腔,侧壁有扁桃体3喉咽部从舌骨水平到环状软骨下缘,前方与喉相通,向下连续为食管咽是位于口腔和鼻腔后方的肌膜管道,向下连续为食管和气管,全长约12-14厘米。咽壁由粘膜、筋膜和肌层构成。肌层主要包括三对缩咽肌(上、中、下缩咽肌)和一对茎突咽肌,负责吞咽动作。咽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构成"瓦尔德耶咽淋巴环"。咽的血供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升咽动脉、面动脉、舌动脉和上甲状腺动脉。神经支配主要来自咽丛(由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组成)。咽既是消化道又是呼吸道的一部分,承担呼吸、吞咽、发音等多种功能。吞咽困难、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等病症都与咽部结构和功能紊乱有关。头面部肌肉表情肌咀嚼肌其他肌肉头面部肌肉按照功能主要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两大类。表情肌是浅表肌群,多起自骨骼,止于皮肤或粘膜,收缩时可移动皮肤,产生各种面部表情。表情肌分布广泛,包括颅顶肌群、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及其周围肌群等。所有表情肌都由面神经支配。咀嚼肌是深层肌群,连接颅骨和下颌骨,负责下颌骨的运动,完成咀嚼功能。主要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所有咀嚼肌均由三叉神经下颌支支配。此外,舌肌、舌骨上下肌群等也参与口腔及头部的运动功能。面瘫和咀嚼肌痉挛是头面部肌肉常见的病变,往往与相应的神经功能异常有关。表情肌额肌额肌是颅顶肌的前部,位于前额区,起自帽状腱膜,止于眉弓皮肤和皱眉肌。额肌收缩使前额皮肤上提,产生横纹,表达惊讶、疑问等情绪。皱眉肌位于眉弓上,收缩使眉毛内侧下拉,表现出忧虑、思考等情绪。眼轮匝肌环绕眼眶的肌肉,分为眶部、睑部和泪部。眶部环绕眼眶外缘;睑部位于上下眼睑内;泪部位于内眦区域。眼轮匝肌收缩使眼裂闭合,保护眼球,也参与表达高兴、痛苦等情绪。面神经损伤时,眼睑闭合不全是重要体征。口轮匝肌环绕口裂的肌肉,分为唇部和缘部,形成口腔的括约肌。收缩时使嘴唇闭合或撅起,参与发音、吃饭和表情表达。口轮匝肌周围有多组肌肉,如上下唇方肌、颊肌、笑肌、降角肌等,共同完成复杂的口部表情和功能。颈阔肌面阔肌的延续部分,位于颈前外侧皮下,较薄弱。在人类中功能不如其他哺乳动物发达,主要协助颈部皮肤的轻微运动。颈阔肌紧张时可使颈部皮肤产生纵向皱褶,在恐惧反应中较为明显。咀嚼肌4主要咀嚼肌数量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V3神经支配全部由三叉神经下颌支支配200kg最大咬合力人类臼齿区可产生的最大咬合力咀嚼肌是头面部的深层肌群,负责下颌骨的运动,完成咀嚼功能。咬肌是最表浅的咀嚼肌,起自颧弓,止于下颌角,呈四边形,分为浅、深两层。咬肌收缩时使下颌上抬,是咀嚼的主要肌肉。颞肌是扇形肌,起自颞窝,止于冠突,收缩使下颌上抬并后退。翼内肌位于下颌支内侧,与咬肌方向相反,共同形成肌性吊带支撑下颌。翼外肌位于颞下窝深部,分上、下两头,上头起自蝶骨大翼,下头起自外侧翼板,共同止于髁突和关节盘。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前伸和侧向运动,在咀嚼周期中起关键作用。咀嚼肌的协调运动使咀嚼动作得以顺利完成,对食物的初步处理非常重要。颞下颌关节关节面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髁突与颞骨关节窝和关节结节形成。颞骨关节面呈S形,前部为关节结节,后部为关节窝。下颌髁突呈横椭圆形,长轴与颌骨体成一定角度。关节面均被纤维软骨覆盖,而非透明软骨。关节盘位于颞骨和下颌髁突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个独立的腔隙。关节盘中央部分薄,前后边缘厚,适应关节面形状。前部与外翼肌上头相连,参与下颌运动的协调。关节盘前移是关节紊乱的常见病因。关节囊包绕关节的纤维膜囊,宽松而薄弱,上方附着于关节窝和结节边缘,下方附着于髁突颈部。囊内衬有滑膜,分泌滑液,减少摩擦。关节囊后部较薄弱,前部与关节盘融合,侧部较厚。韧带主要有外侧韧带、蝶下颌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外侧韧带为主要加强韧带,防止髁突后移;蝶下颌韧带限制下颌过度张开;茎突下颌韧带限制下颌过度前伸。这些韧带共同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唾液腺腮腺是最大的唾液腺,呈不规则楔形,位于耳前下方,后伸至乳突,下至下颌角,前达咬肌。腮腺通过腮导管(斯氏管)开口于上第二磨牙对侧颊粘膜。腮腺为纯浆液性腺,分泌稀薄透明的唾液。面神经干及其分支穿行于腮腺内,将腮腺分为浅叶和深叶。颌下腺呈卵圆形,位于下颌骨下缘内侧的颌下腺窝内,与舌骨舌骨上肌相邻。颌下腺导管(华氏管)开口于舌系带两侧的舌下阜。颌下腺为混合性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也有少量粘液性腺泡。颌下腺是安静时唾液分泌的主要来源。舌下腺是最小的主要唾液腺,呈扁平杏仁形,位于口底粘膜下,舌系带两侧。舌下腺有多个小导管直接开口于舌下襞。舌下腺为混合性腺,以粘液性腺泡为主,分泌粘稠的唾液。舌下腺炎症较少见,但结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头面部血管颈外动脉系统颈外动脉自颈总动脉分叉处上行,于颌下腺后方分为两个终末支:颞浅动脉和颌内动脉。颈外动脉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等,主要供应头面部颅外组织。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分叉处上行,不发颈部分支,经颈内动脉管进入颅腔,形成大脑动脉环的一部分。颅内主要分支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等,主要供应大脑、眼球和眼眶。静脉系统头面部浅静脉主要包括颞浅静脉、面静脉、颌面静脉等,汇入颈外静脉和颈内静脉。深静脉包括翼静脉丛、海绵窦等,最终通过颈内静脉回流。颅内硬膜静脉窦系统收集脑部静脉血,经颈静脉孔流入颈内静脉。4吻合支头面部有丰富的动脉吻合,如眼动脉与面动脉分支的吻合,颈外动脉与椎动脉分支的吻合等。这些吻合支在血管闭塞时可形成侧支循环,但也可能成为某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如海绵窦血栓形成。面神经起源面神经(VII)是混合性脑神经,含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运动核位于脑桥下部,支配面部表情肌;感觉成分来自膝状神经节,负责舌前2/3味觉;副交感核为上唾液核,支配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颅内段面神经与位于其内侧的前庭蜗神经一起,从小脑脑桥角区进入内耳道。在内耳道底分为面神经和中间神经。面神经进入面神经管,在岩骨内形成膝状神经节,发出大岩石神经,然后向后下方行进。颞骨内段面神经在颞骨内行程约30毫米,分为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在第二膝后发出镫骨神经和弦索,最后从茎乳孔出颅。茎乳孔是面神经受外力损伤较为常见的部位之一。颅外分支面神经出茎乳孔后进入腮腺,在腮腺内分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这些分支分别支配额肌、眼轮匝肌、口周肌群和颈阔肌等表情肌。任何段落的损伤都可导致相应区域的面肌瘫痪。三叉神经眼神经(V1)三叉神经最小的分支,纯感觉性。通过眶上裂进入眼眶,分为泪腺神经、额神经和鼻睫神经。支配额部、上眼睑、眼球、鼻腔前部等区域的感觉。眼神经阻滞麻醉常用于眼部手术。上颌神经(V2)通过圆孔离开颅腔,进入翼腭窝,发出多个分支。主要有颧神经、翼腭神经和眶下神经等。支配上颌牙、上颌窦、上颌骨所覆盖的面部皮肤等区域的感觉。上颌神经分支损伤可引起面中部麻木。下颌神经(V3)通过卵圆孔进入颞下窝,含感觉和运动纤维。感觉分支有颊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等;运动分支支配咀嚼肌。下颌神经支配下颌牙、下颌部皮肤和口腔前2/3粘膜的感觉。舌咽神经核起源舌咽神经(IX)是混合性脑神经,含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纤维。运动核为疑核下部,支配茎突咽肌和部分咽缩肌;感觉纤维来自舌咽神经节,负责舌后1/3味觉和咽部感觉;副交感纤维来自下唾液核,支配腮腺分泌。行程舌咽神经从延髓外侧沟出脑,通过颈静脉孔前部离开颅腔,在颈内动脉后外侧下行,穿过茎突咽肌,分布于咽后部和舌根部。舌咽神经在途中有两个神经节:上神经节和下神经节,含假单极细胞。主要分支鼓室神经(经中耳分布至耳部),颈动脉窦支(分布至颈动脉窦和体,参与血压调节),咽支(感觉和运动支配咽部),扁桃体支(分布于扁桃体和软腭),舌支(分布于舌后1/3,含味觉纤维)。临床意义舌咽神经痛是继三叉神经痛后第二常见的脑神经痛,表现为舌根、扁桃体和咽部剧烈疼痛。刺激颈动脉窦支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甚至心跳骤停。贵要神经损伤可导致舌后1/3味觉减退和吞咽困难。迷走神经起源迷走神经(X)是分布最广泛的脑神经,含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纤维。运动核为疑核,支配咽、喉肌;感觉纤维来自节状神经节;副交感纤维来自背侧运动核,广泛支配胸腹腔脏器。1颈部行程迷走神经从延髓外侧沟出脑,通过颈静脉孔离开颅腔,下行时位于颈动脉鞘内,颈内静脉外侧,颈总动脉后方。在颈部有两个神经节:上神经节和下神经节(节状神经节)。喉部分支喉上神经在甲状软骨高度分为内支(感觉)和外支(运动,支配环甲肌)。喉返神经右侧绕锁骨下动脉,左侧绕主动脉弓,上行于气管食管沟内,支配除环甲肌外的所有喉内肌。3其他颈部分支咽支参与组成咽神经丛;心上支下行至心脏;颈心支分布于颈部与心脏;颈胸部交通支与交感神经相连。迷走神经损伤可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和心率变化等症状。舌下神经核起源舌下神经(XII)是纯运动性脑神经,其运动核位于延髓,含有支配舌肌的下运动神经元。舌下神经核受皮质舌区的上运动神经元控制,单侧核团主要接受对侧大脑皮质的纤维。舌下神经起自延髓前外侧沟的舌下神经丝,这些神经丝汇合成神经干,通过舌下神经管离开颅腔。舌下神经没有感觉神经节,纯粹为运动性神经。走行舌下神经出舌下神经管后下行,最初位于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然后转向前外侧,横过颈外动脉,从二腹肌后腹下缘穿过,进入口底区域。在口底区,舌下神经位于舌骨舌肌上方,舌下腺的外侧,穿行于颌下腺和舌骨舌肌之间,最终分支进入舌体内。舌下神经在颈部下行时,发出舌下神经降支,与颈丛C1前支相连,形成舌下神经环。分支与分布舌下神经的主要分支分布于舌肌,包括舌内肌(上纵肌、下纵肌、横肌和垂直肌)和舌外肌(茎突舌肌、舌骨舌肌和颏舌肌),支配舌的运动。舌下神经降支与颈丛形成的舌下神经环支配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肩胛舌骨肌下腹等舌骨下肌群。舌下神经损伤导致同侧舌肌瘫痪,舌体伸出时向患侧偏斜,严重影响发音、吞咽和咀嚼功能。交感神经1颈部交感干颈部交感神经干位于颈椎横突前,椎前筋膜深面,颈动脉鞘后内侧。从颅底延续至胸腔,通常有上、中、下三个神经节。节间束连接各神经节,也与脊神经和脑神经有广泛交通。2上颈神经节最大的交感神经节,呈梭形,长约2-3厘米,位于颈1-2椎体水平。主要分支有:内脏支(分布至眼、泪腺等)、颈动脉神经(沿颈内动脉进入颅内)、颈1-4交通支、咽支、喉支和心支等。3中颈神经节不恒定,较小,位于颈6椎体水平,甲状腺下极附近。主要分支包括:甲状腺支、颈5-6交通支、心中支(心脏分支)等。临床上中颈神经节是颈动脉体肿瘤手术的重要标志。4颈下神经节通常与胸1神经节融合成星状神经节,位于颈7横突和第一肋骨颈后方。主要分支有:椎动脉神经、心下支、锁骨下环(绕锁骨下动脉形成环)等。颈下神经节阻滞是治疗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重要方法。头颈部淋巴系统头颈部淋巴系统极其丰富,是临床检查的重要内容。浅表淋巴结主要包括:枕淋巴结(枕部皮肤)、耳前淋巴结(额颞部皮肤)、耳后淋巴结(头皮后侧)、颌下淋巴结(口腔前部、面部下部)、颏下淋巴结(下唇、下颌牙和口底)和颈浅淋巴结(颈部皮肤)。深部淋巴结主要是颈深淋巴结链,沿颈内静脉走行,分为上、中、下组,是头颈部大多数组织的淋巴引流站。此外还有气管旁淋巴结、喉前淋巴结、咽后淋巴结等。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