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地方标准《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2年广西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市监函〔2022〕1903号)文件精神,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起草的广西地方标准《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获批准立项为广西地方标准,项目编号为2022-1174。二、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以及标准编制任务分工广西地方标准《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项目任务下达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制定了标准编写方案,明确任务职责,确定工作技术路线,开展标准研制工作,具体标准编制工作分工如表1所示。表1标准编制人员分工表姓名职称专业工作单位主要负责工作滑金锋副研究员甘薯育种与病虫害防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项目总体方案设计、试验实施、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及标准的撰写等工作黄咏梅副研究员甘薯育种与病虫害防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编写和论证:调查气候带划分李彦青副研究员甘薯育种与病虫害防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编写和论证:区内调查点布置和维护李慧峰副研究员甘薯育种与病虫害防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编写和论证:性信息素诱集调查陈天渊研究员甘薯育种与病虫害防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编写和论证:调查数据分析银捷高级农艺师甘薯育种与病虫害防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编写和论证:甘薯种植廖金秀助理研究员甘薯育种与病虫害防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编写和论证:实验室管理张世刚助理研究员甘薯育种与病虫害防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数据收集和统计梁耀文中级农艺师甘薯育种与病虫害防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昆虫饲养三、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一)必要性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耕作栽培方式改变和农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态势,重大农作物病虫害时有发生,如甘薯小象甲逐渐向高纬度迁移,严重危害甘薯的产量和质量。为规范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规程和防治方式,鼓励专业化、绿色防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2020年5月发布并施行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国令第725号)政策。监测预报是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防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条例》总结实践经验,完善了监测预报制度。甘薯小象甲(Cylasformicarius)属鞘翅目(Coleoptera)三锥象科,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东南部、美洲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是甘薯生长期和贮藏期的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在我南部薯区包括广西、广东、海南、台湾、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均发生严重为害。甘薯小象甲成虫咬食薯藤、叶、幼芽及薯块外,而幼虫蛀食粗蔓和薯块,在薯块内部形成隧道,隧道部位被诱导产生萜类和酚类等物质,使甘薯味道苦臭、品质下降,不能食用或饲用。大多数疫区,一般因甘薯小象甲为害薯区产量损失在10%-20%,为害严重薯区产量损失30%-50%,甚至绝收。针对目前广西甘薯小象甲为害严重、发生时期和危害程度不清楚等问题,开展全区甘薯小象甲动态发生布点调查,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作物的物候、气象等资料建立有效的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研究,做出甘薯小象甲未来的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等估计,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动态。深度阐明甘薯小象甲发生规律及机理,为甘薯小象甲防治技术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策略。建立适合于广西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的技术体系,使害虫防治工作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解决我区甘薯小象甲防控中的瓶颈问题,从而达到虫口夺粮,保证农业收入,促进广西甘薯产业的可持性发展。(二)技术依据Coffelt等(1978)从甘薯小象甲雌虫腹部和雌虫爬过的滤纸上初步提取一种性信息素,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甘薯小象甲雄虫对其有很强的行为反应和电生理反应。Heath等(1986)采用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法从甘薯小象甲雌虫的挥发物中分离得到一种性信息素,鉴定为(顺)-3-十二烯-1-醇-(反)-2-丁烯酯((Z)-3-dodecen1-ol(E)-2-butenoate),并且首次在室内进行了人工合成。室内和田间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人工合成材料的生物活性与雌虫分泌的性信息素无明显差别。国内广东农业科学院刘建峰等(1999)对性信息素诱捕进行了田间试验,并发现性诱剂诱捕区防治效果可达84%,并对性信息素诱捕条件进行了探索。刘瑾和李真(2001)也对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进行了人工合成,并且在广东农科院对其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人工合成的甘薯小象甲性诱剂有很高的诱虫活性。陈福如等(2001)利用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捕调查了福建薯区内小象甲年发生规律,并且对引诱的活性、作用范围以及诱捕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性诱剂的引诱活性长达110d,作用范围达15m,诱捕器大小中等(1.25L)、橡皮塞诱芯以及内部装有2%洗衣粉液诱捕效果可达72.6%。随后,有大量研究报道利用合成的性信息素在大田进行了诱捕实验。例如:Reddy等(2014)对信息素诱捕甘薯小象甲的条件进行了探索。诱捕器在10-100m,随着间隔距离的增大,诱捕甘薯小象甲的量呈下降趋势。信息素诱捕捕获标记成虫的有效距离为60m,最大覆盖半径80m。当性信息素浓度为100mM时,对甘薯小象甲的引诱率为60.88%。含有性信息素的橡胶头在0-14d和15-28d时间内每周捕获的雄虫量最高,并且信息素诱捕器能够有效减少小象甲对甘薯的危害程度。尽管目前仍在使用信息素诱捕器,但对小象甲仍未取得有效的控制,因此Nirupa和Reddy(2014)对不同颜色的诱捕器诱捕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在8种颜色(红色、灰色、绿色、棕色、蓝色、白色、黄色和黑色)的诱捕器中,绿色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最佳,几乎是对照的2倍。同时McQuate(2014)研究结果表明,在诱捕器中加入绿色光源,捕获甘薯小象甲的雄性数量增加了近5倍。嗅觉和夜间可见的视觉信号的结合显著提高了这种夜间活动昆虫的诱捕效果。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提高甘薯小象甲的预测和预报提供了依据。马来西亚Dilipkumar等(2019)也对甘薯小象甲信息素诱捕器进行了优化研究,用于提高信息素诱捕器在甘薯小象甲种群监测或大规模诱捕工作中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诱捕器窗数、性诱剂剂量和诱捕器高度对甘薯小象甲诱捕量有显著影响,但诱捕器大小和颜色对诱捕量无显著影响。以诱捕器有四个窗口、内部装有洗涤剂溶液以及诱捕器高度在甘薯冠层0-40cm较好。(三)可行性分析本标准编制工作组长期从事甘薯小象甲防治方面的研究,共开展了与小象甲相关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结合蛋白的功能研究》、广西自然基金《甘薯小象甲气味结合蛋白的鉴定》《甘薯小象甲ORs基因的鉴定和分布机理研究》和广西农科院科技发展基金《甘薯小象甲化学感受蛋白的鉴定》、《广西甘薯品种小象甲抗性鉴定》、《广西农科院拔尖人才项目》和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甘薯小象甲OBPs分子机制的研究》7项。甘薯小象甲室内饲养、广西区内布点调查、性信息素识别分子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提高了甘薯小象甲防控效率,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起草单位掌握了甘薯小象甲在区内的布点和动态调查技术。为确保标准编写工作正常进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建立标准起草工作小组,广泛争取了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国家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和玉林市香啦啦绿色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支持和协作,为标准编写提供技术支持。(四)目的和意义通过制定广西地方标准《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规范甘薯小象甲诱集测报技术的甘薯小象甲成虫、幼虫量及发育进度调查、发生危害及甘薯受害率(程度)调查、发生程度及分级指标、预测方法等技术、对提高甘薯小象甲动态发生的预测预报,提高甘薯小象甲的防控效率,促进甘薯产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我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四、主要起草过程(一)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广西地方标准《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项目任务下达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制定了标准编写方案,明确任务职责,确定工作技术路线,开展标准研制工作,具体标准编制工作分配见表1。(二)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标准编制工作组收集国内有关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有:——T/GDP041-2021《甘薯小象甲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B36/T1230-2020《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41/T905-2014《甘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3210/T1087-2021《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DB32/T3863-2020《甘薯抗茎线虫病鉴定技术规程》——DB51/T2328-2017《紫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DB52/T857-2013《甘薯主要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13/T838-2007《甘薯主要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三)研讨确定标准主体内容标准编制工作组对甘薯小象甲相关的7个研究项目数据整理、分析,召开标准编制工作会议,对标准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标准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经过研究,标准的主体内容确定为术语和定义、成虫调查、幼虫量及发育进度调查、发生危害和薯皮受害率(程度)调查、发生程度及分级指标、预测方法、数据记录。(四)形成征求意见稿1、编制标准草案。2021年6月-2022年7月,标准起草工作小组进行了广泛实地调研工作,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的技术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了标准的基本构架,对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对项目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已有的参考资料中有关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要求,并结合广西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实际要求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广西地方标准《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草案)。2、编制标准征求意见稿。2022年7月-10月,向广西区内涉及领域的部门及相关专家征求广西地方标准《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草案)意见。根据标准要点框架技术内容,再次修改标准草案,形成广西地方标准《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及(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第一次)。3、标准技术参数试验、推广验证阶段。2022年10月-2023年3月,标准编制工作小组开展试验及推广应用验证,收集整理验证数据工作,标准起草工作小组结合试验验证及收集到的最新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数据资料对广西地方标准《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标准编制工作组讨论解决,最终形成广西地方标准《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及(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第二次)。五、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与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调情况(一)制定原则本标准的编制遵循国家、行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标准编制工作组充分调研了国内及广西地区目前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的实际案例、数据资料及研究成果,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及广西地区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的现状,以及国内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应用状况。经过标准编制工作组成员讨论,确定标准编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本标准分析了国内关于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标准的建设现状和特点,结合国内及广西地区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建立了科学、实用、合理的广西地区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标准。2、承接性原则本标准术语、符号、条文尽量与相应国家、国际、行业和地方标准的规定内容相一致,条文未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标准技术内容与国家、国际、行业和地方标准兼容,未出现冲突,保证了一致性。标准技术内容中引用其他标准时,已明确指出所引用标准的内容或名称,增强了标准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3、可操作性原则本标准的起草充分调研了国内、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的应用现状,编写组在7个与甘薯小象甲相关的研究项目基础上进过反复讨论和修改,编制此标准。标准内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易于推广。(二)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与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调情况经查阅,与“甘薯小象甲”、“甘薯病虫害测报”等相关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有:——T/GDP041-2021《甘薯小象甲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B36/T1230-2020《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41/T905-2014《甘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32/T3863-2020《甘薯抗茎线虫病鉴定技术规程》——DB51/T2328-2017《紫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DB52/T857-2013《甘薯主要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13/T838-2007《甘薯主要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上述标准均不能有效指导甘薯小象甲发生预测预报,广西也未制定有《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相关地方标准。本标准详细、严密,技术体系完备,实用性强。标准编制工作组承诺,本标准的各项指标不低于国家强制性标准和国家推荐性标准,内容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无冲突。标准的编写符合GB/T1.1—2020的要求。六、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广西地方标准《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主要章节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成虫调查、幼虫量及发育进度调查、发生危害调查、测报资料收集、发生期预测预报方法、发生程度预测、数据记录。(一)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试验论证及相关研究项目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近年主持了7个与甘薯小象甲相关的研究项目,掌握了甘薯小象甲饲养技术,室内建立了甘薯小象甲的饲养体系。分析了不同甘薯基因型品种对小象甲的抗性,探索了抗小象甲甘薯的检测技术,获得了相关国家发明专利。对甘薯小象甲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了测序,为甘薯小象甲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挖掘了嗅觉和味觉识别的相关基因。近几年已经克隆和验证了参与嗅觉和味觉相关的基因10余个,并明确了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一直从事甘薯小象甲在广西全区的动态调查工作。建立了广西全区甘薯小象甲调查体系。调查了甘薯小象甲在广西的发生规律和为害情况,为本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理论基础。1、甘薯小象甲室内饲养本标准编制小组前期已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昆虫实验室建立了完备的小象甲饲养体系,并且研发了小象甲的人工饲料,申请了相关发明专利,可常年不间断供应试验所需的甘薯小象甲。探索了甘薯小象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发育历期(表2),阐明了甘薯小象甲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表3)。表2甘薯小象甲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虫态发育历期/d31℃28℃25℃23℃20℃卵6.44±0.51d6.56±0.34d8.78±0.63c10.50±0.50b13.49±0.43a一龄幼虫3.33±0.29c3.61±0.10c4.44±0.10b4.72±0.25b11.72±0.25a二龄幼虫3.17±0.29c3.56±0.19c4.81±0.12b5.42±0.65b6.85±0.13a三龄幼虫6.63±0.14d7.11±0.19d9.00±0.60c10.67±0.14b13.60±0.2a蛹6.33±0.29c6.28±0.25c6.56±0.10c9.53±0.23b13.75±0.25a成虫产卵前期6.00±0d6.00±0d9.83±0.29c16.17±0.29b20.33±0.29a全生育期31.90±0.37d33.10±0.52d43.36±0.29c57.01±0.31b79.75±0.20a注:表中数字为平均值±标准差,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方差分析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3甘薯小象甲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虫态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日·度)回归方程r卵11.44118.07T=11.50+118.07V0.9748幼虫12.37233.42T=12.37+233.42V0.9872蛹14.4278.41T=14.42+78.41V0.9519成虫产卵前期17.4472.87T=17.44+72.87V0.9530全生育期13.58515.77T=13.58+515.77V0.9762、甘薯小象甲动态监测本标准编制小组在广西对小象甲的进行发生布点全区,探索了行之有效的监测方法。我们发明了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对诱捕器的放置密度、高度、调查的频率及诱心的有效时间都进行了前期试验(图1);2015年至今,项目建议团队对甘薯小象甲在广西全区的发生进行长期的性信息素诱集调查,积累了大量的实验经验和甘薯小象甲发生数据(图2),制定了甘薯小象甲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表4)。图1广西地区甘薯小象甲布点调查图22015-2020年广西地区甘薯小象甲分布及调查表4甘薯小象甲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级别1级2级3级4级5级发生程度轻发生偏轻发生中等发生偏重发生大发生幼虫虫口密度(头/m2)<0.50.6~1.01.1~1.51.6~2.0>2.1薯块受害率(%)<2.52.6~55.1~7.57.6~10>10.1受害株率(%)<1010.1~2020.1~3030.1~40>40.13、甘薯品种抗小象甲特征、特性研究经过对“广西甘薯品种小象甲抗性的鉴定”项目的实施,通过制定不同的抗性指标,在单因素变量的条件下,分别进行网室和实验室试验,对泉薯17、榕薯819、福薯604、广薯214和普薯32号5个不同甘薯品种小象甲危害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检测不同甘薯品种对小象甲的抗性。结果明确了茎叶和薯块危害减退率相关抗性指标,制定了高感、感、抗、中抗、高抗5个抗性级别。甘薯品种的茎叶比薯块危害指数较轻,差异不显著。除泉薯17和广薯214外,其余品种之间危害指数差异显著。两年的危害减退率差异不大,普薯32号平均为21.17、泉薯17为38.78、广薯214为48.00、福薯604为70.91。本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篇,抗小象甲甘薯的检测方法已经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甘薯小象甲基因组精细图谱及嗅觉相关基因的注释通过Illumina和PacBio测序,获得一个高质量的甘薯小象甲基因组。基因组大小为338.84Mb,ContigN50和ScaffoldN50分别为14.97Mb和34.23Mb。共有337.06Mb序列长度的基因组序列被定位到11条染色体上,占比99.42%,其中能够确定顺序和方向的序列长度为333.79Mb,占定位染色体序列总长度的99.03%(图3)。图3甘薯象甲11条染色体全基因组交互热图共预测了1190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在编码蛋白的基因中有11469个基因可以注释到NR、GO等数据库。同时还预测了157.51Mb重复序列、165个tRNA、102个rRNA和40个miRNA。物种间进化关系分析表明,甘薯小象甲和中欧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ponderosae)亲缘关系较近,约1.38亿年前从中欧山松大小蠹分化而来(图4)。图4甘薯小象甲与15种昆虫的系统进化树及基因同源性分析利用CAFE对基因家族收缩和扩张分析,结果发现31个基因家族在甘薯小象甲基因组中得到了扩张,特别是参与化学通讯系统的ORs基因家族。我们通过同源序列比对等方式手工注释了36个OBPs基因,154个ORs基因,46个GRs基因,39个IRs基因,13个CSPs基因,4个SNMPs基因(表5)。表5不同鞘翅目昆虫化学通讯相关基因家族的比较SpeciesORGRIROBPCSPSNMPT.castaneum2702197150206C.formicarius1541873936134A.planipennis46303012144D.ponderosae79595536114A.glabripennis12119063601745、甘薯小象甲嗅觉分子机制的研究通过国家自然基金和广西自然基金的研究,本申请项目组已经完成了甘薯小象甲雌雄虫触角的转录组测序工作,鉴定了26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protein,OBPs),12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proteins,CSPs),4个感觉神经膜蛋白(Sensoryneuronmembraneproteins,SNMPs),15个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Receptors,IRs),11个味觉受体(GustatoryReceptors,GRs)和54个嗅觉受体(Olfactoryreceptors,ORs)。课题组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方法得到如下结果:1)从小象甲雌雄虫触角转录组数据中克隆了26个OBPs,并对这些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和进化关系构建;2)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qPCR结果显示OBP1-3特异性在雄虫触角中表达;3)荧光竞争性结合结果显示OBP1-3对(Z)-3-dodecen-l-01(E)-2-butenoate都表现很强的结合能力,结合常数分别为:1.564±0.229μM,1.064±0.221μMand1.351±0.093μM;4)RNAi和行为学观察结果显示OBP1基因沉默前后,性信息素对小象甲雄虫的引诱率没有显著变化,而OBP2-3处理后性信息素对雄虫的相对引诱率下降到26.67%和23.33%;除性信息素之外,OBP1-3基因沉默前后,分别有5、3和1种气味挥发物对甘薯小象甲引诱率发生显著性差异(图5)。本项目的完成有利于阐明昆虫性信息素结合蛋白的分子识别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方法如通过RNAi干扰靶标害虫性信息素识别进而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图5甘薯小象甲嗅觉分子机制(二)本标准主要条款的说明1、范围本文件规定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成虫调查、幼虫量及发育进度调查、发生危害调查、测报资料收集、发生期预测预报方法、发生程度预测、数据记录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2、术语和定义本文件对甘薯小象甲、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虫口密度、受害株率、薯块受害率等进行定义。3、成虫调查本章主要对成虫调查的布置时间和方法、调查时间、调查方法作出规定。3.1、布置时间和方法。本标准编制小组在广西对小象甲的进行发生布点全区,探索了行之有效的监测方法,发明了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对诱捕器的放置密度、高度、调查的频率及诱心的有效时间都进行了前期试验。成虫调查最佳时间为甘薯小象甲发生前或者甘薯育苗期(桂北在4月底至5月初,桂中和桂南在2月底至3月初),选取主栽甘薯田3~4块,设置调查点。每个调查点将3个诱捕器按照三点式布置到田间,诱捕器内加入1-3%的洗衣粉水。诱捕器之间的距离大于18m。诱捕器上端高于甘薯株顶部5cm~10cm。根据性诱剂产品要求定期更换诱芯。3.2、调查方法。需每7天到10天定期检查一次,并且更换洗衣粉水,记录诱集的甘薯小象甲数量,调查数据计入附录B中的表B.1。4、幼虫量及发育进度调查本章主要对幼虫量及发育进度调查的时间和方法作出规定。4.1、调查时间。第1代甘薯小象甲2~3龄幼虫的始盛期开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多退少补书面用语
- 凤台县职业教育中心招聘真题
- 2024年贞丰县总工会招聘社会工作者真题
- 2025年社保相关人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人文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重庆春招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名校协作体试题及答案
- 心血管专科护理介绍
-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影视美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九上物理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现代家庭教育方法
- 党课课件含讲稿: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激发干事创业新作为
- 2024-2025北京中考英语真题阅读CD篇
- 英语短诗(精选20首)
- GB/T 16622-2022压配式实心轮胎规格、尺寸与负荷
- C=0抽样方案最新版
- 数字集成电路验证方法学课件
- 深基坑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60551
- 消防控制室施工方案
- 出租厂房建筑和设施安全检查表
- 1-9年级必背古诗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