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课标要求/知识梳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必修二考点大串讲目录CONTENT01课标要求02知识梳理03核心考点04综合演练课标要求PART0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学业要求知识梳理PART02知识图谱人口密度:一定时期一定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目,单位是人/平方千米。能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疏密状况。人口密度=
某地人口数(人)
该地面积(km2)特别注意:人口数量多的地区人口密度不一定大。如俄罗斯、美国。世界人口的分布东亚、南亚: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欧洲西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工业和商业贸易繁荣。北美东部: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世界人口的分布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属于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属于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属于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气候过于潮湿闷热,属于湿热的热带雨林。世界人口的分布1.自然因素影响因素表现原因案例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既不酷热,也不严寒,四季分明为人类开展多种生产活动提供了条件热带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地形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平原和丘陵山区地势起伏不大、交通便利,利于经济发展;而山地和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不便,居住条件较差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水资源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沿河、沿湖地区不仅取水方便,利于人们生产生活,而且水运方便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区土壤土壤自然肥力影响农业发展,从而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沃地区,便于农耕,人口密集;土壤贫瘠地区,不利于农业发展,人口稀少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较高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人文因素因素影响(举例说明)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社会,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工业社会工业化带动城市发展,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历史历史较悠久的地区,经过长期的繁衍,人口稠密交通运输条件株洲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政治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改变了该国人口布局;安史之乱之后,我国南方人口首次超过了北方文化旧金山的唐人街,是华人聚集区;春运返家过年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黑河腾冲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地区人口少。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①改变定居地;②跨越行政区;③一年以上。2.分类: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①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从欧洲,非洲,亚洲到美洲,大洋洲二战后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亚非拉到欧美,大洋洲人口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政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自发迁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到东部发达地区②国内人口迁移
历史上:自然灾害、战乱引起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因素案例
自然因素气候美国本土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水源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人口向河流上游移动土壤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矿产资源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生态恶化20世纪非洲干旱造成的环境难民经济因素经济水平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致大量人口迁入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社会因素政治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战争波黑战争引起200多万难民逃离家乡婚姻军人家属的从军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有利影响①加强与外界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①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②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带来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促进文化交流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速城市化进程;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②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迁入地迁移者可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人口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2.世界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概况时期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及发展趋势工业化以前高高低规模
小
,增长
慢
工业化初期高降低升高规模
扩大
,增长
迅速
工业化中后期降低低下降规模
趋稳
,规模
减缓
后工业化时期低低低规模
最大
,稳定或下降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1.资源
:呈正相关,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2.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3.科技水平:呈正相关。4.文化教育水平:呈正相关。5.地区开发程度:呈正相关。6.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生存”“发展”考虑自然资源承载力考虑自然资源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警戒性)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是一个合理值(临界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人口问题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2.人口自然增长率高1.人口老龄化2.人口负增长引发的社会问题1.社会积累减少2.就业、资源、环境、教育等压力大3.经济发展速度减慢1.劳动力短缺2.青壮年负担过重3.社会需求不旺人口政策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或接纳移民典型国家举例印度德国人口金字塔核心考点PART03难点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辨析1.人口迁移:人们长期或永久改变定居地的行为,称为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人们进行的空间上的流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2.区别与联系:
人口迁移属于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人口流动指人们暂时离开居住地,但通常会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原地,而人口迁移则涉及人们居住地永久或长期改变。所以,虽然人口迁移包含在人口流动的范畴内,但两者有所区别,特别是在居住地的改变程度上。典例剖析
2019年2月12日,高德地图发布《2019年春节出行报告》,报告显示,从1月28日(小年)开始至2月4日(年三十),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成都、苏州、郑州、杭州、佛山等十个城市人员流出最多,成为“春节空城”。完成下题。1.春节期间该十大城市人口变化主要属于(
)
A.国内人口流动
B.国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县际人口流动2.春节期间,大量人口离开大城市的影响有(
)
①缓解城市交通拥堵②减轻农村环境压力③改善市民居住条件④部分生产暂时性停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AD难点2: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1.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消耗资源越多。
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越高,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就越少,则人口容量就越小,两者呈负相关。如果按照美国人的消费水平,中国所容纳的人口应大致在7-8亿。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消费水平低,资源消耗少。消费水平高,资源消耗多。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区域环境承载力小典例剖析1.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口合理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小④社会文化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③B2.提高西北地区单位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有(
)①提升消费水平②扩大开放程度③提升科技水平④提高人口数量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D难点3:人口问题1、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10%,65岁以上≥7%。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社会需求不旺;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延迟退休;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人口问题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素质较低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基数大,增长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流动规模大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人口老龄化实行二孩政策,放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缩小地区经济差异,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难点3:人口问题全面放开三孩政策促使人口保持适度地增长,从而改善人口结构。放宽生育政策仍然属于计划生育政策。原因:由于我国生育率目前较低;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劳动人口短缺导致人工成本的急剧上升;社会养老负担重,养老金不断透支等问题,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人口调整政策。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三孩”
2013年我国实施了“单独二孩”政策,即允许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全面两孩;2021年5月31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三个孩子”的政策。难点3:人口问题下图为某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国最有可能是(
)A.中国 B.尼日利亚
C.美国 D.日本(2)图示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可能导致该国(
)A.人口总量减少 B.退休年龄提前
C.社会负担减轻 D.限制人口迁入DA典例剖析难点4:人口分布的描述方法1、描述人口分布是否均匀2、描述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如: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或者哪些地方分布多,哪些地方分布少或者说明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显著)3、极值区域什么地方人口分布最多或最集中,什么地方分布最少4、分布状况:分布呈点状、环状、线状或面状等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近人口分布呈线状沙漠中城市分布在绿洲上,人口分布呈点状典例剖析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图20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回答第11题。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10分)分布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难点5:人口统计图判读看趋势曲线上升,表示数值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值减少,水平降低。如上图,从1800年到2008年,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看水平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如图中,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大部分时段为正值;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看速度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如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出生率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分阶段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1825年,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1825年之后为人口增长的第二阶段,即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①找点:过要求的某点(图中的“”点),分别沿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图中的A、B、C箭头)作3条平行于坐标轴的线(图中a、b、c三条线);三条线分别与坐标轴线相交,分别有一个交点(图中M、N、P点)。②读数:读出三个交点的数值,即为交点所在坐标轴的坐标值(M数值是70,表示该点15~64岁人口占70%;N数值是5,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5%;P数值为25,即0~14岁人口占25%)。③验算:最后验算三个坐标值的和是否是100%(图中M+N+P的数值为70+5+25=100)。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DB综合演练PART04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口分布与迁移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如图所示)。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
材料2:“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材料一:卡塔尔国土面积仅11521k㎡,1939年人口约4万。之后在该国发现了储量惊人的油田,采矿、能源工业迅速崛起,并带动了建筑业、商业、旅游业的发展。至2020年,其常住人口数量为288.11万人,老年人口、少年儿童人口占比小。右图示意2020年卡塔尔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材料二:卡塔尔地处波斯湾沿岸(图左),大部分地区为覆盖沙土的荒漠,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国内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卡塔尔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卡塔尔籍公民仅40万人,外籍人口主要来自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图右)。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口分布与迁移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如图所示)。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
材料2:“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