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季高三开学质量检测卷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文献记载,春秋早期,楚文王将罗子国自湖北迁徙到湖南。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岳阳一带发现的古罗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春秋中期甚至更早时期的陶器,而根据罗城城垣的修筑年代和规模判断,其应当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设置的一座“县城”。古罗城遗址的这些发现()A.说明楚国已完全控制湖南地区B.与文献记载的内容完全相矛盾C.为研究湖湘早期历史提供新证D.证明罗子国曾是楚国的附属国【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考古发现的古罗城遗址及其中的文物,为研究湖湘地区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丰富了研究资料,与传世文献相互补充,为研究湖湘(湖北、湖南)早期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视角,C项正确;仅从湖南岳阳一带发现的古罗城遗址,不能就此得出楚国已完全控制湖南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在时间和地点上有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相矛盾,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印证,同时又补充了新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楚文王将罗子国迁徙到湖南以及后续在湖南发现的与罗子国相关的遗址,并没有明确的信息表明罗子国曾是楚国附属国,不能仅凭这些发现就得出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拓跋鲜卑人肇兴于大兴安岭北端的“石室”时,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258年,拓跋鲜卑人南迁至盛乐一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338年,拓跋鲜卑人什翼犍继位代王,任用汉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始置百官,分掌众职”。340年,什翼犍正式定都盛乐,修建宫殿。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内()A.华夏正统观念得到传播 B.鲜卑族封建化趋势加强C.北魏统一北方基础奠定 D.民族矛盾出现缓和迹象【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拓跋鲜卑人最初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而后南迁至盛乐一带,什翼犍继位代王时,任用汉人担任重要官职,开始设置百官,使百官分掌众职,并且正式定都盛乐、修建宫殿。这些举措表明鲜卑族在政治制度等方面逐渐向中原汉族的封建统治模式转变,体现出鲜卑族封建化趋势不断加强,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鲜卑族的变化,并未涉及华夏正统观念传播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是拓跋鲜卑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举措,单从这些不能判定北魏统一北方的基础奠定了,排除C项:材料未呈现出民族之间矛盾变化的情况,没有关于不同民族间冲突缓和的具体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3.下表所示诗句选自《全唐诗》。从“以诗证史”的角度看,这些诗句揭示出唐代后期江南地区()“犬声扑扑寒溪烟,人家烧竹种山田”王建《荆门行》“来酌林中酒,去耕湖上田”权德舆《送从弟谒员外叔父回归义兴》“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杜牧《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A.乡村的自然生态状况 B.小农生产效率的提升C.人地矛盾尖锐的恶果 D.百姓赋税负担的沉重【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后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犬声扑扑寒溪烟,人家烧竹种山田”“来酌林中酒,去耕湖上田”“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等诗句可知,其描绘了江南地区的犬声、寒溪烟、山田、竹林、湖田等自然景象和乡村生活场景,揭示出唐代后期江南地区的乡村自然生态状况,A项正确;诗句中主要是对乡村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没有提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等与小农生产效率提升相关的内容,无法得出小农生产效率提升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的诗句只是展现了人们在山田、湖田等进行耕种的场景,没有体现出因为人口过多等导致土地资源紧张、人地矛盾尖锐的相关信息,比如没有出现人们为争夺土地而产生冲突等内容,排除C项;诗句中没有涉及到百姓向官府缴纳赋税的情况,没有提及赋税的多少、百姓缴纳赋税的困难等,无法得出百姓赋税负担沉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4.北宋时期,汴京有名的画家有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擅长画婴儿的“杜孩儿”等。山西绛州善画村田乐的杨威,遇到汴京贩画商人前来向其买画,会特意嘱咐其到京城画院门前去卖,画作容易卖出高价。这反映出,北宋艺术创作()A.呈现产业化趋势 B.分工愈发明确C.迎合商品化潮流 D.题材日趋丰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表明这些画家的创作和销售行为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希望作品能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卖得高价,说明北宋文艺创作迎合了商品化潮流,作品的创作和销售都与市场紧密相连,以实现经济价值,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画家创作作品以及通过商人售卖作品,并没有涉及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不能体现产业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了不同画家擅长不同的绘画题材,但主要强调的是画家的专长,而不是文艺创作过程中的分工,排除B项;材料只是列举了一些具体的题材,没有体现出题材在数量或种类上的不断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5.史载:明初,苏州吴江地区“风尚诚朴,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若小民咸以茅为屋,裙布荆钗而已。即中产之家,前房必土墙茅盖,后房始用砖瓦,恐官府见之,以为殷富也。……万历以后……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据此可推知,明朝()A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僵化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风尚诚朴,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若小民咸以茅为屋,裙布荆钗而已。”与“万历以后……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苏苏州吴江地区在明初崇尚“诚朴”,非世家不敢架高堂、不敢用奢侈器皿,然而到万历以后,社会整体上却日益崇尚奢侈。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崇尚节俭、遵循严格等级的观念受到了冲击,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没有体现封建专制统治,无法得出“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僵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体现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并未体现政府对商业、农业政策的调整,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的结论,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与发展,而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出现等资本主义萌芽相关的关键信息,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6.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在云南置广南府。乾隆二年(1737年),广南府添设宝宁县为府郡沿地。如表所示为康熙至乾隆年间广南府知府、宝宁县知县群体出身的统计情况。由此可知,清朝前中期在云南治理上()出身人数出身人数进士4庶吉士1贡生4举人15吏员2副榜1监生16供事1附生2不详9A.注重主流价值观念的嵌入B.以文教治边为其基本方略C.强调官员的基层工作经验D对基层官员缺乏监督管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提示词判断本题为推断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康熙至乾隆年间,广南府知府、宝宁县,知县群体中科举出身者占主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官员具备主流意识观念和文化价值,这说明清朝前中期在云南治理上注重主流价值观念的嵌入,A项正确;“文教治边”主要表现为官员在施政过程中积极兴办学校教育、重视社会教化等,材料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吏员和供事是具备基层工作经历的低级官吏,但在广南府知府、宝宁县知县群体中的占比较低,排除C项;广南府知府、宝宁县知县群体中“出身不详”的有9人,这可能是档案记录不全或者缺失等原因所造成的,并不是对官员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排除D项。故选A项。7.如表所示为1847—1894年外商在上海新设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娱乐业等企业数量统计(单位: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行业1847—1860年1861—1870年1871—1880年1881—1894年商业54513服务业4228房地产业0212码头仓库0520娱乐旅游体育1111律师会计师公证业0121合计10151325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C.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 D.列强侵略权益的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7—1894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47一1894年,外商在上海不仅新设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仓库码头等企业,还涉猎娛乐业、法律服务行业,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断扩大侵略权益,从而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各种类型的企业,D项正确;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只是现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1912年5月9日,袁世凯为打压革命势力,以民社党、统一党为基础,联合民国公会、国民共进会、国民协进会等团体正式组成了共和党。共和党成为当时最大的政党,共和党以拥护袁世凯为己任。这折射出当时()A.国民党影响极其有限 B.政党政治的异化C.国会内部的党争加剧 D.袁世凯图谋帝业【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据题干材料可知,在袁世凯的操控下,共和党成了维护个人权力和统治地位的手段,政党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失去了其原有的政治理念和目标,折射出当时政党政治的异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的信息,且“国民党影响极其有限”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描述了共和党的情况,没有体现国会内部党争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反映共和党成为袁世凯的御用工具,没有反映袁世凯图谋帝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9.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沿途遗留了很多红色歌谣。如表所示为贵州苗族红色民歌《我要飞随红军去》的歌词(节选)。该歌谣反映了()太阳爬上了坡坡,冰霜融到深山谷;我的心哟交把你,我的心哟永远活。哪天红军回来哟,我要飞向红军去,杀光妖精蒋魔王,大小鬼怪齐扫光。跟着红军回家乡,搞太平地方……A.苏俄式的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B.土地革命助长民众的革命热情C.中国共产党重视创建人民军队D.军民携手并肩革命的深厚情谊【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的歌词可以看出,贵州苗族人民与红军心连心,期盼红军归来,与红军一起消灭敌对势力,保卫地方安宁,这显示了苗族人民与红军携手并肩革命的深厚情谊,D项正确;红军长征不属于苏俄式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材料中的歌谣没有涉及土地革命,体现不出土地革命对民众的革命热情的影响,排除B项;民歌是由民间百姓创作的,无法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10.《晋察冀画报》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出版的刊物,该画刊以战争新闻照片为主,兼登通讯、漫画和文艺作品。该画报高度重视中英双语报道,并被传送到美国、苏联、英国、印度、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受到世界反法西斯人士的好评。这可用于说明()A.中国共产党重视扩大革命统一战线B.新闻传播在敌后战场抗战中的作用C.外国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D.晋察冀边区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画报》以战争新闻照片为主,高度重视中英双语报告,而英语在当时是世界通行用语,这样可以让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了解中国边区的抗战情况,体现了新闻传播对敌后战场抗战的宣传作用,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建立的,排除A项;外国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晋察冀画报》主要体现的是晋察冀边区在新闻宣传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不能直接用于说明晋察冀边区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11.中国于1993年签署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并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分别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许诺出口核技术限于和平利用,表示遵守导弹技术出口控制参数。中国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A.拓展外交活动空间,创造经济发展环境B.提升自身国际形象,展现大国责任担当C.配合其他大国行动,共同主导国际秩序D.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1993年签署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并分别加入了《核不扩散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并且在核技术出口、导弹技术出口等方面作出积极承诺,这些举措都体现了中国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旨在减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不稳定因素,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D项正确;这些举措更多是聚焦于国际安全与和平领域的,并非为了拓展外交活动空间,排除A项;提升国际形象、展现大国责任担当是这些举措带来的积极影响之一,但并非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排除B项;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不寻求去配合其他大国行动来主导国际秩序,而是倡导多边主义、平等参与构建国际秩序等,排除C项。故选D项。12.研究显示,在古代南部非洲的班图人部落中已出现专门的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他们往往将生产知识和经验严格限制在家族内世代相传,对外人则严格保守秘密,使这些职业成为家族职业。这一现象的出现()A.加速了行会组织的形成 B.得益于长途贸易的兴起C.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深化 D.助推了私有观念的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材料中提到南部非洲班图人部落中出现了专门的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这些不同的职业表明社会分工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有了更细致的划分,不同的人专注于不同的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某一种产品的制作,同时他们将生产知识和经验严格限制在家族内世代相传,进一步体现了这些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这正是社会分工深化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这些职业在家族内传承,不是不同职业者联合起来形成行会组织,所以不能得出加速了行会组织形成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这些专门职业的出现与长途贸易的兴起有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职业的专门化和家族传承,没有涉及到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以及私有观念产生的相关内容,无法从这些信息得出助推了私有观念产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3.有学者指出:拜占庭学者的授课和译著行为不仅给意大利带来了拜占庭当时的杰作,而且还带来了大量的古典文化作品,极大地激发了意大利文学家和艺术大师们研究和搜集古典文化的热情,形成了崇尚古典文化的风尚,从而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表述新思想的理想形式。该学者意在强调拜占庭文明()A.影响了西欧社会转型 B.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色C.是西方古典文明源头 D.孕育了资产阶级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极大地激发了意大利文学家和艺术大师们研究和搜集古典文化的热情,形成了崇尚古典文化的风尚,从而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表述新思想的理想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指出拜占庭学者给意大利带来了拜占庭杰作以及大量古典文化作品,激发了意大利文学家和艺术大师们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情,推动当时崇尚古典文化的风尚的形成,还为新兴资产阶级表述新思想提供了理想形式,这表明拜占庭文明影响了欧洲国家意大利在文化、思想等层面的发展的变化,从而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拜占庭文明对意大利以及欧洲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而非拜占庭文明兼收并蓄的特色,排除B项;西方古典文明源头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并非拜占庭文明,排除C项;拜占庭文明只是为新兴资产阶级表述思想提供了形式,不能说明孕育了资产阶级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4.据统计,1849年普鲁士面包和糕点作坊、筑炉、钟表制作等24种手工业部门共有工人660009人,其中独立经营者363601人,被雇佣者296408人。到1896年普鲁士上述各工业部门的产业工人为1515065人,其中独立经营者532006人,被雇佣者982999人。这一变化可用于佐证当时德国()A.个体经济成为主流 B.工厂制度得到完善C.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D.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德国。据材料可知,从1849年到1896年,普鲁士的一些手工业部门中,产业工人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被雇佣者人数显著增多,这反映出工业生产领域中雇佣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方式向规模化发展,而这种变化正是工业革命不断推进、取得成效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中显示被雇佣者数量增多,且整体是向近代工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趋势,并非个体经济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产业工人数量的变化,不能直接说明工厂制度得到完善,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部分手工业部门的就业人员构成变化,无法充分反映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15.如图所示为1925年美国《时代》杂志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如果他们觉醒了会怎样》。该漫画()A.反映了亚非拉觉醒的现实B.折射出美国霸权的危机C.表达了对国际秩序的忧虑D.揭示了门罗主义的弊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本题次题干可知为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25年(美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时代》杂志担心亚非拉国家觉醒后成为巨人,对美国构成威胁,这表达了对国际秩序的忧虑,C项正确;从漫画标题“如果他们觉醒了会怎样”来看,这只是美国的一种假设,并不能反映当时亚非拉觉醒的现实,排除A项;美国建立全球霸权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门罗主义”的内容是反对欧洲列强在美洲建立新的殖民地,不干涉欧洲列强之间的内部事务,以及不干涉美洲国家的主权事务,材料没有涉及美洲事务,排除D项。故选C项。16.2016年,科技类期刊《自然》发表的一项统计显示,2009年,有关人类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中,欧洲各族裔的基因数据占比为96%;2015年,这一占比下降到81%,但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原住民人群的基因组样品占比不到4%。上述现象可用于说明,当代()A.新殖民主义的危险性 B.欧洲霸权地位的重建C.高新技术推广的加快 D.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尽管近年来,西方科学家在基因科学研究方面的垄断局面有所缓解,但基因科学发展惠及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和人民的进程仍然非常缓慢,这是当代南北发展悬殊的写照,D项正确;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基因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并不能用于说明新殖民主义的危险,排除A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居民以欧洲族裔的移民后代为主,它们对基因科学发展也有较大贡献,因而材料中的数据不能用于说明欧洲具有霸权地位,排除B项;题干重点是基因数据占比情况,未涉及高新技术推广速度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英钱。……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孝文(汉文帝)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贾谊谏曰:“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然铸钱之情,非殽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殽之甚微,为利甚厚。夫事有召祸而法有起奸,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郡国铸钱,民多奸铸。·……(汉武帝)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摘编自班固《汉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前中期货币领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阐述你对汉武帝货币政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1)问题:货币质量参差不齐;私铸现象严重;货币数量过多;货币价值不稳定。原因: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尚未完全稳定,货币铸造管理难度高;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诸侯势力做大,影响了中央集权。政策推行宽松的货币铸造政策,为民众私铸行为创造了条件;一些民众受经济利益驱使,从事铸币相关违法活动。(2)认识:汉武帝的货币政策对西汉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复杂影响。汉武帝禁止地方铸钱,规定由上林三官专门负责铸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国家对经济领域的管控,强化了中央集权;规定只有上林三官所铸钱币才能在全国流通,且汉武帝时货币在形制、质量等方面实现了统一规范,稳定了经济秩序。上林三官铸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保障铸币工作的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运行成本。总体而言,汉武帝的货币政策,对西汉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本质题、原因题。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郡国铸钱,民多奸铸”可得出货币质量参差不齐;根据材料“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可得出民间百姓私自铸钱的情况严重;“孝文(汉文帝)五年,为钱益多而轻”,说明当时货币的数量不断增多;“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可得出物价飞涨,货币价值不稳定。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汉文帝“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可得出汉初推行宽松的货币铸造政策,为民众私铸行为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可得出一些民众受经济利益驱使,从事铸币相关违法活动;根据所学可知,从经济秩序方面看,西汉初期,国家刚刚建立,政治经济秩序尚未完全稳定,社会处于恢复发展阶段,货币铸造管理难度高,难以有效规范货币铸造行为;从政治制度方面看,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诸侯势力逐渐做大,影响中央集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本题考查对“汉武帝货币政策”的认识与理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正确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紧扣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并提炼出一个观点(论题),此部分答案不唯一,围绕“汉武帝货币政策”进行概括,如示例的观点为汉武帝的货币政策对西汉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复杂影响,从影响角度概括。第二,紧扣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对所提炼的观点(论题)展开论证和说明,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就答案示例而言,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方面来说,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国家对经济领域的管控,强化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信息“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从经济角度来说,规定只有上林三官所铸钱币才能在全国流通,且汉武帝时货币在形制、质量等方面实现了统一规范,稳定了经济秩序;上林三官铸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保障铸币工作的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运行成本。第三,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提炼出的观点(论题),汉武帝的货币政策,对西汉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7.3%。在1949—1978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大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由于城乡的分隔和商品经济的萎缩,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发展不足,新形成的小城市的数量不多,城市结构形成了头重脚轻的格局。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不足,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严重障碍。——摘编自中国政府网《新中国60周年报告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材料二1872年,印度城市化率为8.7%,195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达到17.92%。1961年,印度城市化率仍达到17.97%,城市总数达到了2356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化进展重点集中于当时的5个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海德拉巴),这些沿海港口城市作为英国殖民者当时掠夺原料和资源的枢纽,在印度城市化进展初期得到了更多的进展机会。独立后印度官方与私人的投资都倾向于已具备进展基础的大城市地区。同时,在工业与服务业蓬勃发展催生大量就业机会的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这些城市的人口过度膨胀,而中小城镇人口的增长却几乎停滞,甚至萎缩。——摘编自孙虎《浅析印度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特点》(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949—1978年中国相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对印度的影响。(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1949—1978年中国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发展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特点:起点低;城市化水平有所发展,整体上水平有限;发展不均衡,城市结构头重脚轻。(2)不同之处:发展重心更加集中(集中在少数城市);城市化率相对较高;发展基础依赖殖民宗主国遗产;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影响:大城市发展有利于集中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印度的经济竞争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碰撞,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引发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大城市病”,降低居民生活质量;中小城镇发展滞后,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印度整体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3)启示:城市发展需立足本国国情、挖掘本土资源与文化优势,探索契合自身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进程中需注重大、中、小城市及城镇的协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强化中小城镇建设,避免人口过度向大城市聚集,缓解大城市压力,实现大中小城镇协同发展);政策导向对城市发展影响深远,制定政策时,应综合考量全国区域差异,精准投入资源,扶持各层级城市依据自身特色发展特色产业。【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78年(中国)。特点:据材料“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7.3%”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城市化起点低;据材料“在1949—1978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大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有所发展,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城市数量不断增多,但整体上水平有限;据材料“……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由于城乡的分隔和商品经济的萎缩,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发展不足,新形成的小城市的数量不多,城市结构形成了头重脚轻的格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新形成的小城市数量不多,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城市结构头重脚轻。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题、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78年(中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不同之处:据材料“在1949—1978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大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有所发展,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城市数量不断增多;据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化进展重点集中于当时的5个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海德拉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化进展重点集中于几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与中国相比,印度城市发展重心更加集中(集中在少数城市);据材料“……这些沿海港口城市作为英国殖民者当时掠夺原料和资源的枢纽,在印度城市化进展初期得到了更多的进展机会”可知,印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发展基础依赖殖民宗主国遗产;据材料“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不足,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严重障碍”可知,我国在19491978年间,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不足,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严重障碍;据材料“同时,在工业与服务业蓬勃发展催生大量就业机会的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这些城市的人口过度膨胀,而中小城镇人口的增长却几乎停滞,甚至萎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印度沿海城市化率相对较高;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影响:据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化进展重点集中于当时的5个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海德拉巴)……”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化进展重点集中于几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城市发展有利于集中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印度的经济竞争力;据材料“……这些沿海港口城市作为英国殖民者当时掠夺原料和资源的枢纽,在印度城市化进展初期得到了更多的进展机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发展基础依赖殖民宗主国遗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碰撞,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据材料“同时,在工业与服务业蓬勃发展催生大量就业机会的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这些城市的人口过度膨胀,而中小城镇人口的增长却几乎停滞,甚至萎缩”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引发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大城市病”,降低居民生活质量;相反,中小城镇发展滞后,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印度整体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小问3详解】本题是开放创新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78年(中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启示:据材料一在1949—1978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大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可知,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有所发展,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城市数量不断增多;据材料二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化进展重点集中于当时的5个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海德拉巴)……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化进展重点集中于几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与中国相比,印度城市发展重心更加集中(集中在少数城市),这说明城市发展需立足本国国情、挖掘本土资源与文化优势,探索契合自身的城市化道路;据材料“……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由于城乡的分隔和商品经济的萎缩,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发展不足,新形成的小城市的数量不多,城市结构形成了头重脚轻的格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新形成的小城市数量不多,城市化发展不均衡;据材料“同时,在工业与服务业蓬勃发展催生大量就业机会的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这些城市的人口过度膨胀,而中小城镇人口的增长却几乎停滞,甚至萎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印度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大中小城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城市化进程中需注重大、中、小城市及城镇的协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强化中小城镇建设,避免人口过度向大城市聚集,缓解大城市压力,实现大中小城镇协同发展);据材料“独立后印度官方与私人的投资都倾向于已具备进展基础的大城市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针对城市化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制定政策时,应综合考量全国区域差异,精准投入资源,扶持各层级城市依据自身特色发展特色产业。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俾斯麦能完成德意志统一,是因为他赶上了一个历史机遇,这个历史机遇就是“克里米亚效应”。“克里米亚效应”主要是指大国在某一场战争失败了以后,这个庞然大物就要退回去搞改革,处理它的内部的事务,而无暇来干预地区或者世界局势。——摘编自李工真(今日的德国与未来的欧洲》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克里米亚效应”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论题:克里米亚效应对国际局势的深远影响。阐述:克里米亚效应,指大国在经历重大战争挫败后,往往会选择收缩其国际影响力,转而专注于国内改革与建设,大国的这种转变必然对国际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如普法战争后,法国经历了第二帝国的衰落与第三共和国的崛起。在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展开的激烈政治斗争中,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这一政治变革促使法国在国际舞台上暂时退出与德国的关于欧洲大陆霸权的竞争,同时导致英德之间的矛盾加剧,成为欧洲主要矛盾之一,为后续国际局势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一战后的德国,不仅失去了所有殖民地,还丧失了重要的工业基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与此同时,俄国因一战的沉重打击而爆发了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被排挤在凡尔赛体系之外。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使得承袭其衣钵的俄罗斯无法继续与美国抗衡,世界局势从美苏两极对峙局面转变为美国单边主义盛行的一超多强局面。综上所述,克里米亚效应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现象,深刻揭示了大战后大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内在逻辑。因此,我们在分析国际局势时,应考虑克里米亚效应的作用,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国际政治的动态变化。【解析】【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欧洲。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首先,确定论题,围绕“克里米亚效应”,根据材料“‘克里米亚效应’主要是指大国在某一场战争失败了以后,这个庞然大物就要退回去搞改革,处理它的内部的事务,而无暇来干预地区或者世界局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米亚效应”对于欧洲的局势影响长远且深远,因此,可以提炼观点为:克里米亚效应对国际局势的深远影响。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克里米亚附近国家近代演变的趋势说明,如德意志、法国、俄国,进而结合全球局势的发展进行说明,如:克里米亚效应,指大国在经历重大战争挫败后,往往会选择收缩其国际影响力,转而专注于国内改革与建设,大国的这种转变必然对国际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如普法战争后,法国经历了第二帝国的衰落与第三共和国的崛起。在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展开的激烈政治斗争中,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这一政治变革促使法国在国际舞台上暂时退出与德国的关于欧洲大陆霸权的竞争,同时导致英德之间的矛盾加剧,成为欧洲主要矛盾之一,为后续国际局势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一战后的德国,不仅失去了所有殖民地,还丧失了重要的工业基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与此同时,俄国因一战的沉重打击而爆发了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被排挤在凡尔赛体系之外。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使得承袭其衣钵的俄罗斯无法继续与美国抗衡,世界局势从美苏两极对峙局面转变为美国单边主义盛行的一超多强局面。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克里米亚效应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现象,深刻揭示了大战后大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内在逻辑。因此,我们在分析国际局势时,应考虑克里米亚效应的作用,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国际政治的动态变化。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晚清时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认为国家乃由国民全体凝聚而成,国家的强弱盛衰,取决于其组成部分的分子——国民,于是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具有近代意义的国民思想。显然,这种思想是建立在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之上的,民族的生存和竞争是中国知识分子构建国民思想的落脚点。权利、自由、独立、公德、自治等,这些来自西方的近代思想,被知识分子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职后的财务结算协议
- 《中华韵味青花瓷纹样》课件
- 施工监测设备劳务合同
- 舞蟹环境规划合同
- 冬天真石漆施工方案
- 铁路信号与通信设备接发列车工作84课件
- 《GB 1788-19792号喷气燃料》(2025版)深度解析
- 二手设备租赁合同汇编
- 甲乙丙三方股权转让合同
- 文献购销合同
- MOOC 大学体育-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腰椎间盘突出疑难病例讨论
- 社区便利店计划书
- 人工智能的风险与挑战
- 基层纪检委员培训课件
- 信息论与编码期末考试题(全套)
- 肺癌麻醉科教学查房
- 气体检测系统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 死亡病例监测报告督导记录表
-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教案-TYJL-ADX型计算机联锁系统组成及功能
- 炉壁温度计算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