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11T 1094-2024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导则_第1页
DB3211T 1094-2024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导则_第2页
DB3211T 1094-2024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导则_第3页
DB3211T 1094-2024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导则_第4页
DB3211T 1094-2024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1.020CCSP533211GuidelinesforRuralLandscapePlanningIDB3211/T1094—202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现状调查与分析 24.1调研方法 24.2资料收集 24.3底图确定 35规划设计构思 35.1规划设计理念 35.2规划设计原则 35.3规划设计要求 45.4主题确立 46总体规划 46.1规划定位 46.2功能分区 46.3规划结构 56.4平面布局 57详细规划 57.1分区规划 57.2分类规划 68专项规划 88.1道路交通规划 88.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8.3乡村基础设施规划 8.4农业工程设施规划 8.5其他专项规划 9重点设计 9.1乡村建筑景观 9.2乡村道路景观 9.3公共空间景观 9.4乡村绿化景观 9.5乡村文化景观 10成果要求 10.2文本 DB3211/T1094—2024附录A(资料性)乡村绿化植物 附录B(资料性)乡村功能空间植物配置模式 DB3211/T1094—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本文件由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归口并负责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薛俊菲、施宁菊、熊伟、章广明、仇宽彪、王雯雯、马涛、徐翔、曹仁勇、徐涛、张晓东、邱国金。DB3211/T1094—20241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导则本文件规定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规划设计构思、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重点设计和成果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丘陵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地区以及丘陵与平原结合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68.1-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5768.2-202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T19095-2019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44013-2024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及分类GB/T44014-2024应急避难场所标志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T50445-2019村庄整治技术标准GB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GB/T51224-2017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5027-2022GB55035-2023CECS354-2013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规范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CJJ67-2015风景园林制图标准CJJ/T246-2016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建标128-2010城市公共停车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非城镇区域范围内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的众多景观斑块的镶嵌体,包含农田、山林、绿地、村庄道路、乡村聚落及农业服务设施等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3.2乡村产业景观ruralindustriallandscapeDB3211/T1094—20242乡村地区与经济和产业相关的景观类型,是乡村景观建设的物质基础,包括承担农业生产功能的田地、林地和水域,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灌溉沟渠等设施。3.3乡村生活景观rurallivinglandscape物质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叠加,是乡村聚落景观的综合表现形式。包括村民生活场景、历史建筑、农耕文化、非遗技艺、乡风民俗、各类生活服务设施等。3.4乡村生态景观ruralecologicallandscape乡村地区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景观类型,属于乡村景观中的保障部分,包括自然生态景观和人工生态景观。4现状调查与分析4.1调研方法4.1.1资料调查法通过清单搜集或调取相关信息及资料。4.1.2踏勘法通过踏勘,对规划区域进行全面地走访调查,并进行现场测绘。4.1.3会议法通过会议了解不同人群对乡村人文历史、现状和发展的看法和意愿,并做好记录。4.1.4访谈法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村内老者、家庭妇女、学生儿童、能人巧匠等各类群体的意愿。4.1.5问卷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对乡村景观的看法和需求。4.2资料收集4.2.1区域情况区域资料的调查收集包括如下方面:a)应调查所在区域的地理、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等资料,收集当地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及民间故事、特色产品和工艺特色等情况。b)应调查所在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现状建筑风貌、乡村肌理、村落分布及民居格局、乡土特色等资料。c)应调查收集所在区域的景观资源分布情况,包括现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植物品种及其具体位置。4.2.2基地现状基地资料的调查收集包括如下方面:3a)应根据项目基址收集项目位置、附近建筑、居住的主要人群及数量情况。b)应调查分析基地对外交通以及内部现有道路的性质、走向、标高、宽度、路面材料等,出入口、广场、停车场等。c)应调查用地的历史沿革、人文和现在的使用情况,现有景观资源。d)应明确用地范围界限、周围红线及标高,对周边景观环境进行分析及评定。e)应调查现有植物、古树、大树的品种、数量、高度、覆盖、范围、地面标高、质量、生长情况、姿态等,对其观赏价值进行评定。f)应调查现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立面形式、平面形状、质量、高度、基地标高、面积及使用情况,建筑风格等。g)应调查现有水面及水系的范围、水底标高、河床情况、常水位、最高及最低水位的标高、地下水的水质情况。h)应调查现有地形的形状、坡度、位置、高度及土石的情况,地貌、地质及土壤情况的分析评i)对已经整治村庄,还应调查现有地上、地下管线的种类、走向、管径、埋地深度、标高及柱杆的位置和高度等。4.3底图确定建设单位有原址规划底图资料的应提供相关资料。建设单位没有相关底图资料的,应由规划设计单位人员采用无人机、全站仪等手段进行现场测绘,测绘工作量可在合同中明确。5规划设计构思5.1规划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师根据项目要求,结合低碳理念、生态理念、海绵理念、共生理念、农旅融合发展理念等进行空间构思。5.2规划设计原则5.2.1以人为本,满足村民需求应依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乡村景观的需求进行,具备一定的实用功能,并能美化居住环境、体现乡村风情、培养村民审美。5.2.2综合效益,结合生产生活应能满足乡村人工生态系统和谐运作的要求,有利于生产的高效产出和生活的便利舒适,能达到产业提升和综合效益最大化。5.2.3生态优先,绿色低碳节约应因地制宜利用山脉间的自然景观资源,遵守景观建设的生态底线,通过景观要素的合理布局和自然要素的合理利用,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建造材料的环保化、建设成本的节约化和运营技术的低碳性化。5.2.4因地制宜,展现乡村风貌DB3211/T1094—20244规划布局应吸纳当地村落布局方式,尊重现有的池塘、山坡以及植被状况,因地制宜配置人工景观,体现当地的风格,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形态。5.3规划设计要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如下:a)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重点设计。b)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乡村其他要素配合协调,并做好与上位规划中关于乡村建设的若干控制性或指导性指标的衔接。c)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和方向应根据乡村的发展特点,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貌”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d)借景乡村田野的色彩、农田、山冈、溪流、林木和村落来营造田园风光。e)规划设计要能反映乡村景观所体现的场所历史、延续场所文脉,保存农业体验,体现场所独特性。5.4主题确立5.4.1应根据乡村相关的上位规划和现状资料分析,明确规划设计的依据、定位、目标,形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思想。5.4.2规划设计主题应做到简洁、新颖,体现乡村景观潜在的价值,同时运用成熟新颖的理念统领全局,为之后的规划设计赋予中心主旨。6总体规划6.1规划定位结合乡村的产业特征、资源特色、区域地位、景观风貌等提出乡村景观建设的主要方向。6.2功能分区6.2.1依托乡村建设现状、发展方向和村民需求的分析,确定乡村景观应具备的功能体系。不同类型乡村的景观功能体系见表1。表1不同类型乡村的景观功能体系√√√√—√———√———√——√√—√√√√√√√√√√ √√√ √√√√√√√√√DB3211/T1094—20245 √ √ 表1(续)不同类型乡村的景观功能体系√ √ √ √ √ √ √ √ √√ √ √ 注:所有功能都适用于乡村地区,其中√为应有的功能,—为可选的功能6.2.2将功能体系对应到相应的空间上,形成功能分区方案。一般有农业生产区、乡村居住区、公共活动区、交通集散区、山水景观区、历史保护区、旅游服务区等。并绘制成功能分区图。6.3规划结构深入分析规划区域地形地貌与景观现状特征,在功能分区图的基础上,提炼“核”“轴”“带”“廊”“片区”“点”等,形成乡村景观规划结构图,系统表达规划区内功能空间的相互组织关系构架。6.4平面布局在规划设计主题的统领下,以功能分区和规划结构为基础,将各类景观要素分配到规划区域中,通过山水、植物、建筑、道路等物质载体为规划主题赋形,实现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之间的合理联系与协调互补,得到规划总平面图。7详细规划7.1分区规划7.1.1农业生产区结合休闲旅游的要求规划布局农业生产功能,景观规划不得违背合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的规律。包括水田、菜地、果园、林地、养殖水面等。7.1.2乡村居住区DB3211/T1094—20246充分考虑农村和农民的特点,以院落形式为主,重点是农房的外立面改造和房前屋后的景观改造。包括农房、村内小路、绿化、附属设施等部分。7.1.3公共活动区因地制宜,充分融合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的要求,展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包括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广场、小游园等。7.1.4交通集散区在保证行车、行人安全的情况下,重点打造道路两旁的景观氛围,营造富有乡村特色的植物意境。包括入村道路、村庄干路、停车场等。7.1.5山水景观区在遵守国家和地方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实行以生态保护为主的景观开发。包括村庄内外的天然山水环境,即山体、林地、河流、湖塘、湿地、草滩等。7.1.6历史保护区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注意保护历史遗迹的本来面目,赓续乡村文脉。包括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牌坊、石刻、石碑、传统技艺等乡村的历史遗迹或遗存。7.1.7旅游服务区一般位于村口,为外来游客提供问询、休息、餐饮、购物、集散等服务,兼有宣传、展示功能。7.2分类规划7.2.1乡村产业景观7.2.1.1景观分类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乡村产业景观进行分类规划:a)从景观的内容来分。包括农作物种植景观、林业景观、畜牧业景观、渔业景观和乡村工业景观。b)从景观的来源来分。包括原生态景观、服务设施景观和创意农业景观。7.2.1.2规划思路规划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a)增加娱乐教育性。依托乡村元素进行创作,让人们在体验的同时进行科普教育。b)强调参与互动性。为人们提供劳动体验的条件,体验播种、施肥、管理、收获等农耕活动。c)保持生态自然性。对乡村景观本身的自然、生态价值进行保留和放大,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d)突显地域文化性。因各地的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农业景观和农耕文化。7.2.1.3规划方法规划遵循的步骤方法如下:a)调研分析。对地域生态环境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调研,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b)文化挖掘。着重了解当地的农耕文化、手工业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DB3211/T1094—20247c)特色彰显。在全面了解乡土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全面挖掘生产性景观要素。d)优化升级。通过对乡村生产场景进行艺术化加工,营造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景观。重点是调整农业空间布局和田块划分,协调果树、蔬菜、高粱、稻田、麦田、油菜等不同农作物的色彩变化和尺度搭配。以农田的整齐韵律、果树的春华秋实、苗圃的郁郁葱葱、花卉的绚丽多姿构建大地景观氛围。7.2.2乡村生活景观7.2.2.1乡村聚落景观充分尊重村庄的历史格局,研究村庄的山水格局、街巷格局和肌理格局,解决村庄的交通疏解、危旧房改造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包括乡村的外围环境,以及街巷、水系、民居、田园的分布,强调整体景观。7.2.2.2乡土建筑风貌景观注重对乡村所承载的生态文化、村落文化的展现和传承。从材料和元素着手,本着尊重场地文化的原则进行建筑外立面的“轻改造”。基于建筑原有结构,增添极具地域特色的装饰元素。保护粉墙黛瓦的本土建筑风格特色。7.2.2.3乡村生活场景景观将村民生活场景与乡村景观物质载体相结合,营造乡村淳朴、天然、安宁的环境氛围,突出乡村生活的独特风情。包括村口形象区、乡村公共活动中心、农家庭院等。7.2.2.4乡村文化景观维护乡村传统风貌,发掘乡村历史人文、民间活动、手工技艺、村规民约、价值观念、村居氛围等方面的景观价值,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乡村文化景观体系。要以展现乡村文化所传承的美好寓意为前提,以和谐、生态、向善、友爱为核心精神,挖掘乡村文化的积极功能。包括乡村历史遗存、文化活动、民俗技艺等方面。7.2.3乡村生态景观7.2.3.1自然山林景观根据丘陵地区原有的山野地貌,合理利用山冈、林地、果园、小路等景观要素,在有限的空间内因地制宜构建自然恬静的小村落景观意境。7.2.3.2滨水区景观应充分调动场地现有的自然资源,把人工景观环境与自然景观环境结合起来,通过空间重组,补足休闲功能,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7.2.3.3湿地景观从生态功能出发,充分尊重自然,通过地形地貌、水体岸线、驳岸、游步道、动植物、景观小品等的设计,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营造湿地景观的目的。植物配置要遴选具有观赏和生产双重价值的植物,优先选取乡土树种,通过物种选择、高低设计、色彩搭配营造出四季皆有景可赏,有物可玩的乡村湿地景观。87.2.3.4生态农业模式景观根据地理环境,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兼顾农作物生长、生物多样性、景观效果等方面的要求,设计适当的生态发展模式。可选取当地的代表性农作物、特色水产,通过景观的空间镶嵌原理,适当安排轮作顺序,丰富乡村景观类型;或依托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生态廊道,通过种植当地特色植被、叉种种植等形成乡村风貌特色;或通过生态复合种养,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乡村特色景观营造的共赢。8专项规划8.1道路交通规划8.1.1乡村道路的分类道路应形成系统,较大的村庄有干路、支路和巷路三级道路,较小的村庄可仅有支路和巷路两级道路。干路和支路可以通车,巷路一般为步行道路。各级道路之间应有良好的衔接,设计指标符合GB/T51224-2017的规定。此外,乡村道路交通规划还应包括停车场。8.1.2各级道路和停车场规划要求村庄主要交通联系通道,线路设计应串联村庄各主要功能区和重要节点,满足村民通行、农业生产运输、游客观光的需要。路基宽度一般按5.0m~7.0m进行设计,其纵坡小于8%,横坡小于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图1)。沟通村庄内各住宅组团。路基宽度一般按3.0m~5.0m进行设计,其纵坡小于12%(图2)。通往各农户住宅或节点。宽度一般按1.0m~3.0m进行设计,不设阶梯的人行道纵坡宜小于18%(图3),若纵坡超过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2级,坡度大于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栏设施。图1乡村干路断面图91不同性质的停车场停放不同类型的车辆,常见的小汽车停放主要有平行式停车(图4)和斜列式停车(图5)两种类型,技术指标可参照建标128-2010的相关规定。态文明方面的服务设施。其中,便民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村务公开栏(或宣传栏)、活动广场、以步行15min~60min为圈界,服务半径应满足1km~2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30m2以上(建筑总面积≥300m2);一般应位置突出,形象易面积≥100m2;配设棋牌室、小食DB3211/T1094—2024建在人口较集中的区域,如村庄居住区、广场、集贸市场等,应选择地势较高、无积水的地段,方便使用者到达,便于维护管理;农村公厕与食品生产场所和集中式给水点的距离不应小于30m;服务人口宜按每600户设置1座,附属式公厕面积宜为20m2~70m2,独立式公厕面积宜为25m2~90m2。厕所建筑以乡土风格为主,外围应结合绿化进行遮挡、美化。8.2.3.5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大于200m,方便投放和运输。收集点的位置应避开居民正大门、不妨碍正常交通及消防通道。垃圾房应封闭,不得建开放或半开放式。集镇农贸市场单独设置分类收集点。收集点的造型可结合景观小品进行设计,便于识别,兼具时代气息;垃圾分类标识清楚,符合GB/T19095-2019的规定。8.3乡村基础设施规划8.3.1供电设施农村电力网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应符合GB50052-2009的规定,生活用电应实行“一户一表”;供电电压应能满足村民基本生产生活需要;电力线路提倡采用地下敷设方法。采用杆线架设方式时要考虑整齐美观的要求,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对高压电线杆、变电箱等进行遮挡和美化。8.3.2给排水设施应根据村庄实际,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供水水源和水压要求,提供符合GB5749-2022规定的水质和符合CJJ/T246-2016规定的饮水设施,保证村民用水需要。根据乡村地形地势、降水情况、建设能力等建设符合GB55027-2022规定的排水系统,因地制宜采用管道或明沟排水方式,实现雨水收集利用或就近排放,并和区域防洪相衔接。8.3.3污水处理设施根据村庄实际情况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对于靠近城镇区域且满足城镇污水收集要求的村庄,优先并入城镇污水管网;对于与城镇污水管网覆盖区域距离较远且人口规模较大、聚集程度较高的单个或多个村庄,可规划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对于人口规模较小、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的村庄,可分散配置污水处理池或处理罐。提倡生态化污水处理。做好给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绿化、美化。8.3.4照明设施村庄内的路灯布局应科学合理,以满足夜间行车和行人通行的照明需求,村庄干路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应达到100%;支路及巷路可根据需要设置路灯;路灯宜使用节能灯具,有条件的村庄宜选用太阳能路灯或风光互补路灯,并安装在离地面2.5m~3.5m的高度上;路灯造型融入乡土特色元素,路杆可使用水泥或乡土木料制作,展现村庄风貌;路灯的间距和排列方式应根据道路宽度、照明需求以及道路线型和长度确定。8.3.5通信设施广播、电视、电话、网络、邮政等公共通信设施齐全,信号畅通,并应能够满足村民使用需求;线路架设应规范,安全有序,提倡采用管道地下敷设。采用地上架设时,要注意美观的要求。8.4农业工程设施规划8.4.1高标准农田DB3211/T1094—2024在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地区,综合考虑地块形状、作物生长习性、排灌沟渠、田间管理、机械化耕作、景观效果等因素,修整田块划分,推进沟渠路埂整治。将农业设施、农业机械、生产工具和农业废弃物处置等应纳入景观要素,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构建“田成形、树成景、地力均、无裸露、无撂荒、无闲置”整齐一致兼有多样性的田园式景观。合理规划作物种植布局,构建大地艺术景观;在田块边角地、破碎地配置景观植物、增设景观小品,田块周边应设立缓冲带。8.4.2设施农业8.4.2.1设施园艺应选在便于运输和管理的地段,不得占用基本农田。温室形状和大小根据地块面积、形状、作物品种和投入预算等因素确定,其外观应突出现代农业的特点,功能和结构应满足温室设计相关标准。以生产为主的园区,裸露地宜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以观光采摘为主的园区,宜结合当地农业特色种植多年生、景观效果较好的作物。重视园区入口和区内道路的景观绿化,并设置显著标识。8.4.2.2设施养殖选址应选择远离居民区、水源地及主要交通干线,周边无污染,以确保防疫与排污处理的便利性。养殖场应根据养殖动物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栏舍类型,根据养殖规模划分功能区,配置饲料仓库和饲料加工区,并配备自动温控系统和通风设备。根据养殖动物的特点可因地制宜配设休闲观光项目。8.5其他专项规划8.5.1乡村智能化管理应系统梳理乡村数字化建设的需求,注重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作协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乡村发展需求、发展基础、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贯彻急用先行、亟需先用、软硬件并举的规划思路。包括以智慧农业为目标的智能化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和以智慧乡村、智慧旅游为导向的智能化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8.5.2乡村无障碍环境应遵循安全便利、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单元进行统一规划。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运输设施、乡村道路等的规划应当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无障碍设施应当设置符合标准的无障碍标识,并纳入周边环境或者建筑物内部的引导标识系统。无障碍标识应当位置醒目,内容清晰、规范,指明无障碍设施的走向和位置。其他要求按GB50763-2012的规定执行。8.5.3乡村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以行政村为单元,根据应急避险和避难安置需求进行科学分类精准测算。选址需符合安全要求,合理确定避难场所位置、数量和规模。每个行政村至少改建1处应急避难场所,其建设内容应符合GB/T44013-2024的规定。可利用村办公用房、中心广场、乡村公园、文体活动室等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设计与设置按GB/T44014-2024的规定执行。9重点设计9.1乡村建筑景观DB3211/T1094—20249.1.1一般要求建筑景观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a)乡村建筑景观应体现乡土特色和时代特征,根据村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的特点,确定村落整体风貌特征,传承村庄文化底蕴,保护山水格局,延续街巷肌理,保持乡土景观风貌。b)建筑风貌应充分挖掘地方村庄建筑特色,实现地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符合GB/T50445-2019的相关规定。9.1.2居住用房设计重点针对居住建筑、庭院和外立面三个方面进行:a)居住建筑一般以2层为主,不宜超过3层。根据建筑现状质量采用加固改造、原址翻建等方式。对于原址改建、新建住房,在满足宅基用地标准的基础上,住房高度、立面风格、外墙色彩等应注意与村庄整体建筑风貌适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多采用本地区原材料,尽量朴素、雅致,融合传统做法,能反映农村住房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气息。b)居住用房的庭院应具有晾晒衣物、饲养家禽、储放农机具、堆放柴草等功能,庭院景观要体现乡村生产向生活的过渡,根据自然条件、本地风俗习惯、面积尺寸及其经济发展状况选择具体形式,注意安全、经济、整洁、雅致。种植生产性果树,突出四季特色;规划圃地,配置四季蔬菜形成景观效果;合理布置设施景观如水井、石碾、石磨、筒车、辘轳、耕具等传统器具。c)结合住房外立面改造,可在道路两侧的村民住房外墙、服务用房外墙、闲置墙体等处设计以政策法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社会治安、农业科技以及卫生保健常识等为内容的文化墙景观。9.1.3公共建筑充分挖掘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结合文化特色、兼顾乡村生产和生活需要,对公共建筑提出外立面设计的具体要求或示意性方案。重点对村庄入口、村委会、活动广场、滨水空间、宅旁空间等地的公共建筑进行设计,利用自然材质、乡土铺装、传统元素塑造公共建筑风貌。公共建筑外部可结合生态停车、景观小品等丰富空间层次,烘托建筑环境氛围。9.1.4历史建筑采取保护为主、尊重原貌的设计策略,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其他建筑分类采取修缮、改善、保留、整治等措施,优先延续历史建筑原有使用功能。设计不得破坏其历史特征、艺术特征、空间和风貌特色,应按GB55035-2023相关规定进行保护、修缮和利用。9.2乡村道路景观9.2.1一般要求村内道路应以现状道路为基础,顺应现有村庄格局,保留原始形态走向,科学合理布局,路网主次分明。进村道路干路应按GB5768.1-2009和GB5768.2-2009的规定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有适当绿化。村庄内宜设置专门的停车区域,满足停车需要。9.2.2道路设计要求9.2.2.1村内干路的道路设计应做到全面硬化,道路通畅。路面宽度应满足会车要求。9.2.2.2村内支路宜全面硬化,车行道路应隔一定距离设会车场。9.2.2.3巷路应平整,可因地制宜选取简易材料铺装。9.2.2.4田间道路应具有农田机械通行、农业物资运输以及便于观光游览等功能,道路互联互通,在形式和风格上与当地乡土风貌保持一致,路面不应过度硬化。机耕路宜采用石灰岩碎屑、砂石或碎石硬化。生产便道宜采用砂石、泥结石类路面、素土路面硬化。田间休闲步道宜采用砂石、嵌草砖等。9.2.2.5乡村桥梁应注意桥梁设计安全美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地域风格。提倡使用本地天然材料,保护古桥。维护、改造可采用加固基础、新铺桥面、增加护栏等措施,并设置安全设施和警示标志。9.2.2.6乡村道路的辅助设施包括沟渠、路肩、路灯、减速带等,宜与道路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9.2.2.7乡村环境整治方面的设计应按照GB/T50445-2019的相关规定执行。9.2.3道路景观设计要点9.2.3.1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应以绿化为主,结合路灯、公交车站、文化墙等设置,凸显乡村特色景观风貌,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格和属性。9.2.3.2入村路段景观应与村口形象相结合设计,体现村庄特色元素。村口应设村名标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景点应设置指示牌。9.2.3.3乡村干路景观设计应以交通性为主,串联生产、生活与生态景观。两侧绿化带须选用乡土树种,结合周边环境,将远山、层林、农田、池塘、菜花等景致露出,塑造良好的乡村景观界面。9.2.3.4乡村支路景观设计体现综合性,兼顾景观功能与交通功能。两侧绿化以乡土型落叶树种为主,与两侧农宅结合成景,展现乡土气息。9.2.3.5乡村巷路和步道以景观性为主,山水林田湖草等乡村道路景观各具特色,入户小路具有家园气息,亲切自然。路面较窄且两侧为房屋的情况下,可不做绿化。9.2.3.6农田道路绿化可与沟渠、防护林绿化相结合,绿化植物宜选择乡土植物,乔灌草结合,多层次搭配。9.2.3.7利用道路周边、空余场地,适当规划公共停车场(泊位),避免乱停车。停车场可与村民活动中心、小游园等结合布置,做好绿化,提倡采用生态停车场。9.3公共空间景观9.3.1一般要求在合理布局乡村公共空间的基础上,根据公共空间的类型与功能特点,综合应用建筑、小品、道路、铺装、植物等景观要素,设计兼有实用性、观赏性、文化性、娱乐性的公共空间景观,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美观的环境以及丰富的活动内容。9.3.2村庄入口一般位于村头及村尾。村口设计应体现村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或产业文化特征。村标应因地制宜选择牌坊、精神堡垒、大型标示牌、立柱等形式,与当地的特色和文化相结合,注意村标的整体体量和建造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植物的选择应注意不过度遮挡,并与置石、灯柱等协调搭配。9.3.3公共活动广场公共管理和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广场、乡村公园等公共场所的景观建筑和小品应体现功能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并注重场所空间尺度的适宜性。应合理布置休憩设施、宣传栏、健身器械、文化雕塑小品等,有条件的村庄可设置乡村大舞台。DB3211/T1094—20249.3.4滨水空间9.3.4.1应根据乡村水体所承担的主要功能,顺应水体分布、水体形态和自然岸坡截面形态,合理规划滨水景观。以景观为主的水体,侧重于水面景观、滨水景观带、健身小游园等设计;以生产为主的水体,侧重于经济水生植物种植、渔业生产、动物养殖及农业灌溉等设计;以生态为主的水体,侧重于生态湿地、岸坡生态隔离带、水下森林等设计。9.3.4.2驳岸应保留、利用现有水体的自然岸线,以软质缓坡驳岸为主,在土堤基础上种植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或地被植物等进行生态护坡。村庄内部或临近村庄的水体可结合观赏、垂钓休闲、浣洗、取水、驳船等需要设计滨水步道、亲水平台等驳岸,配置滨水植物。亲水平台临河侧宜设置栏杆以保证安全性。水体近岸2.0m范围内水深若大于0.7m,需设安全护栏。9.3.4.3根据水质、水深和滨水立地条件,合理选择本土水生植物。水深低于0.5m的水体,宜种植挺水植物;水深低于1.5m的水体,宜种植浮叶植物;水深大于1.5m的水体,宜种植沉水植物。谨慎选用漂浮植物。9.3.5道路交叉口结合乡村游览线路、村民活动范围、村庄空间格局等功能需要,在满足交通通行的前提下,利用乡村道路交叉口区域的破碎地块、闲置空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打造景观节点。通过文化石、景观小品、农耕器具、标识牌、宣传栏、文化墙、花坛、花镜等元素的合理组织和创意搭配,形成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指示性的路口景观,并对电线杆、变电箱等影响美观的物体进行屏障遮挡。9.4乡村绿化景观9.4.1绿化景观类型9.4.1.1按绿化的空间位置分。包括村旁绿化、宅旁绿化、路旁绿化、水旁绿化、院场绿化、公共绿地绿化、废弃闲置地绿化等。9.4.1.2按绿化的空间形式分。包括块状绿化、线状绿化、点状绿化、垂直绿化、滨水绿化、山体绿化和功能性绿地。9.4.2绿化植物选择依据9.4.2.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适应性强,易成活、成材,又能反映地方风格特色。优选稳定性好、抗性强、生长良好的树种。9.4.2.2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采取以速生树种为主、慢生树种为辅的绿化模式,并且远近结合,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用慢生树种替换速生树种。9.4.2.3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观赏性与生产性相结合,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优选用材树种或经济树种,既美化乡村环境,又能获得用材、果实、油料、药材或香料等副产品,一举多得。9.4.2.4增加生物多样性DB3211/T1094—2024注重绿化植物选择的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避免景观单一和病虫害的发生。据此,筛选出适合本地生长的推荐绿化植物,包括14类共200种植物,其中,78种乔木、30种灌木、12种藤本、11种竹类、38种草本、18种水生植物和13种草类,见附录A。9.4.3绿化植物配置模式9.4.3.1概述公共区域的植物选择应以不需要经常修剪整枝、易于维护打理的本土树种为主,以自然、野趣为基调,适当配置树池、座椅等。注重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利用,设置保护铭牌,并符合相关的利用要求。农户庭院的绿化植物选择以户主喜好为主,宜兼顾美观经济,采用“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田园”“小茶园”等形式打造。9.4.3.2块状绿化包括乡村公园、公共活动空间等。常见植物配置模式有:①大乔木+小乔木+小灌木+灌木球+地被+多年生草花+草坪(见附录B.1);②大乔木+小乔木+小灌木+草坪(见附录B.2);③灌木球+草坪(见附录B.3);④大乔木+草坪(见附录B.4)。9.4.3.3线状绿化包括道路、河岸线、池塘岸线、沟渠等。常见植物配置模式有:①大乔木+绿篱+多年生草花+草坪(见附录B.5②大乔木+灌木球+多年生草花+草坪(见附录B.6③大灌木+小灌木+灌木球+草坪(见附录B.7);④小灌木+草坪(见附录B.8)。9.4.3.4点状绿化包括景观节点、庭院、村委会、乡村驿站。常见植物配置模式有:①大乔木(孤植)+多年生草花(见附录B.9);②灌木球+多年生草花+草坪(见附录B.10);③大灌木+灌木球+多年生草花+草坪(见附录B.11);④多年生草花+草坪(见附录B.12);⑤果树+蔬菜(适合庭院)(见附录B.13)。9.4.3.5垂直绿化包括墙体、构筑物的立面绿化。常见植物配置模式为:藤本+草坪(见附录B.14)。9.4.3.6滨水绿化常见植物配置模式有:①水岸:同线性绿地;②水中:水生植物(见附录B.15)。9.4.3.7山体绿化常见植物配置模式为:大乔木+小乔木+小灌木+多年生草花(见附录B.16)。9.4.3.8功能性绿地包括停车场、变电室、垃圾收集处等设施的装饰性绿化。常见植物配置模式有:①大乔木+小乔木+多年生草花+草坪(见附录B.17);②小灌木+草坪(见附录B.18);③大灌木+灌木球+小灌木+多年生草花+草坪(见附录B.19)。9.5乡村文化景观9.5.1一般要求DB3211/T1094—2024根据乡村空间格局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乡村文化景观,提倡利用边角地或零碎空地。依托当地乡村文化特色,提炼乡村文化景观符号,构建内容丰富的文化景观体系。文化景观的造型选择要与乡村主题形象相吻合,兼具一定的实用功能;材料选择宜体现乡土文化和生态文化,就地取材。9.5.2乡村历史遗存景观对于物质类的历史遗存景观,应对历史遗存及其周边环境采取整体保护,充分尊重历史遗存的原有面貌,充分挖掘文化价值,通过修复、加固、完善设施等方式进行原址保护或集中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对于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民谣传说等非物质类历史遗存进行搜集整理,对其中积极的方面选择恰当的载体进行展示和传承。9.5.3乡村文化符号景观从乡村的历史、语言、民风、生产、建筑中提炼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通过建筑、雕塑、标识牌、景观装置、景观小品、景墙、影壁、装饰贴面、围墙、路灯、坐凳等形式,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等造型,引借、易位、重合、材质、减舍、虚实等艺术手段进行展现,构建文化标识景观,塑造乡村形象,表达文化主题。9.5.4乡村文化活动景观挖掘乡村文化活动的积极功能,通过节庆、传统习俗、传承仪式、集市等活动形成动态景观,展现乡村文化活力。重视保留活动的仪式程序、活动的道具形式以及参与活动的人群等要素的传统形态,并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融合。9.5.5乡村民俗技艺景观9.5.5.1传统农耕文化景观。结合生产劳作、文化展览等形式,借助现代光电手段,场景化展示传统农耕器具、模式和技艺,实现农业劳作和旅游乐趣的完美融合。9.5.5.2民俗技艺展现景观。设立民俗技艺展览馆,配备完善的观看设施,将乡村文化传承人的精湛手艺展现在大众面前,形成乡村旅游的特色景观。9.5.5.3工艺作坊体验景观。建立民俗技艺作坊,全景化展示工艺过程,让游客亲身体验制作传统手工产品,感受乡村传统手工艺的魅力。10成果要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成果制图应符合CJI67-95的相关规定。图件应包括以下内容:a)土地利用现状图。对规划区域内的土地现状用途进行调查,将各类用地的类型、位置和范围在规划底图上表示出来。b)区位分析图。对项目地块的区域位置进行分析,研究其在上一级区域中的地位、与周边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与周边景观资源的空间关系等。c)功能分析图。对乡村整体和局部功能的定位分析和区域划分。可根据规划区域情况选用点、线、面等不同的图面表达方式来反映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各类功能区布局。d)规划结构图。对乡村各功能区域进行分析概括,反映各区域的位置特征及相互关系。通常用“点、线、面”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表述规划区范围内的核心区域、廊道区域、节点区域等。DB3211/T1094—2024e)总平面图。对乡村各区域进行总体规划布局,按规定比例绘制,从整体上反映规划的乡村各处的地形、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网、绿化、农田、山体、水体、林地以及基地临界情况等,图上一般标有指北针、风玫瑰图、比例尺、图例。f)交通分析图。对乡村外部和内部交通的现状分析、需求分析和规划分析,交通容量分析和出入口布置,车行、人行等不同路线的分析等。包括乡村外围公路、乡村内部道路、生产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广场活动区域、停车场所、候车区域等。g)景观分析图。对乡村各生态、生活、生产景观的现状分析和设计构思等。包括山林景观、水体景观、道路景观、建筑景观、小品景观、园林植物景观、休闲设施景观、农田景观等。h)视线分析图。对乡村各主要景观进行观赏视线的分析整理,寻找最佳观赏点,安排合适的观赏场所和设施。比如对山林、水体、重要建筑、主要景点等进行视线分析,寻找彰显最佳景色的线路和观赏角度。i)绿化分析图。对乡村现有的植被进行调查评价分析,提出设计思路。包括对现有林地、草地的分析,对乡村保留的古树名木的分析,对村庄内的常绿、落叶乔木的分析,对乔木、灌木、地被等各类绿化现状的分析等。j)竖向分析图。对乡村各区域进行竖向高程的调查分析,为整体乡村格局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图上应标示山冈、坡地、凹地、水塘以及村庄各处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化等。k)人流分析图。对乡村各处的日常人流进行统计分析,为规划配置交通设施、休闲设施、生产设施等提供分析的基础。比如对村庄道路、出入口的人流分析,对公共休闲活动、健身场所的人流分析等。l)照明分析图。对乡村照明系统的分析和规划设计。包括乡村各道路和场所照明需求分析、道路路灯设置、公共活动场所照明灯具设置、照明线路设计、变电设施美化处理等。m)植物参考图。对乡村绿化景观进行改造提升,提出植物造景选用的各类植物的名录及行道树、孤景树、花灌木、地被等重要景观植物配置参考图片。n)小品示意图。对乡村内的小品设施改造提升提出参考图片。比如垃圾桶、路灯、指示牌、音响、雕塑等小型设施的参考示意。o)总鸟瞰图。对乡村景观的整体规划设计效果进行空中俯瞰模拟,绘制出的总体效果图,能表达出主要地形、道路、水体、建筑、植被以及区域范围和外部特征的直接视觉效果。p)局部效果图。对乡村内部重要景观节点或主要场所绘制的局部效果图。如住宅改造、道路景观、绿地景观、水体景观、活动场所、公共厕所等处的直观设计效果。q)其他图件。其他特殊要求的图。10.2文本10.2.1设计说明小型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可采用文字形式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背景、要求、参考案例、总体思路、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说明,一般应放在图件之前。设计说明的文字表达应简明、准确。10.2.2规划设计文本中大型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可采用文本的形式,将文字说明和规划设计图纸进行集合整编,编制规划设计文本。一般要求图文并茂,对规划设计的现状、思路、方案等进行完整的表述。文本制作内容详实、表达清晰、美观大方。文本内容一般包括如下部分:a)背景分析。对项目规划建设的宏观背景以及微观背景进行阐述。b)现状分析。对规划范围内的区域发展与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DB3211/T1094—2024c)案例借鉴。包括2~3个对本次规划设计有借鉴价值的同类设计案例。d)规划总则。包括规划范围、依据、思想、理念、原则、定位、目标等。e)总体布局。包括功能分区、规划结构、总平面布局、总鸟瞰效果图等内容。f)详细规划。对各个功能分区进行详细规划,包括各功能分区的详细规划图及描述,以及建筑景观、道路景观、水体景观、活动场所、公共厕所等重要景观节点的设计与描述。g)专项规划。包括乡村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农业工程设施、智能化管理、无障碍环境、紧急避难场所等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其他专业部分的规划设计。h)重点设计。包括乡村建筑、道路交通、公共空间、景观绿化、文化景观等方面的具体设计与呈现。i)投资估算。对规划设计的各个重点项目进行投资估算和分期建设安排。j)实施建议。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提出保障措施和建议。DB3211/T1094—2024(资料性)乡村绿化植物A.1常见乡村绿化植物共14类,200种。A.1.1常见乡村常绿乔木常见乡村常绿乔木见表A.1。表A.1常绿乔木序号1Myricarubra园景树,庭院观赏,工矿区绿化,河1.不宜在广场2.河道绿化设计在常水位以上2柏木Chamaecyparisfunebris345草坪中央、建筑前庭之中心、广场中心或主要建筑物的两旁及园门的入口6Micheliamaudiae78Camphoraoficinarum9EriobotryajaponicaElaeocarpusdecipiens河道绿化设计MicheliachapensisPinuselliottii山间坡地、溪边池畔、庭园观赏、草地孤植、庇荫树及背景树、风景林、河道绿化常水Pinusmassoniana园景树、庭院观赏、边坡绿化、水土Ilexpurpurea河道设计在常Juniperuschinensis不可以在水边A.1.2常见乡村落叶乔木常见乡村落叶乔木见表A.2。表A.2落叶乔木DB3211/T1094—20241庭院观赏、园景树、行道树、工矿区绿化234观果、林缘、路旁、草坪、湖边、庭院56行道树、庭阴树,配置于水边、草地和789边化化火河道绿化设计河道绿化设计河道绿化设计A.1.3常见乡村常绿小乔木常见乡村常绿小乔木见表A.3。DB3211/T1094—2024表A.3常绿小乔木序号1Osmanthusfragrans孤植、列植、片植、群植23Loropetalumchine丛植、列植、片植、群4Ligustrumsinense丛植、列植、片植、群河道绿化常5Buxussinica孤植、丛植、篱植、片植6Euonymusjaponica78CamelliajaponicaA.1.4常见乡村落叶小乔木常见乡村落叶小乔木见表A.4。表A.4落叶小乔木1庭院、堂前、路旁,或草坪、孤植、对植、列河道绿化设计常水2草地、林缘或林中空地、山石丛植、片植、群植3庭院、风景区,建筑前、亭廊周围或草坪内,园路树、绿篱丛植、列植、篱植45'alba'61.河道绿化设计常7孤植、列植、篱植8CornusracemosaLamA.1.5常见乡村常绿灌木常见乡村常绿灌木见表A.5。表A.5常绿灌木1Buxusbodinieri景2植DB3211/T1094—2024毒,乳汁毒3‘金边’大Euonymusjaponica’OvatusAureus'4Jasminummesnyi5Nandinadomestica河道绿化设计在洪6Nandinadomestica7春鹃(紫pulchrumA.1.6常见乡村落叶灌木常见乡村落叶灌木见表A.6。表A.6落叶灌木1Weigelaflorida庭院角隅观赏,湖畔石间,树丛、林缘做花2Loniceramaackii34Paeoniasufruticosa5花、果、茎枝可作6Euonymusalatus7Kerriajaponica墙隅、草坪、水畔、坡地、桥头、林缘、假药,有消止痛、助消化等功能8Swidaalba球9珍珠绣线菊檗Berberisthu根、叶、果均可入药DB3211/T1094—2024AmorphafruticosaPrunustrilobaForsythiasuspensa池畔、台坡、假山、亭边、桥头、路旁、阶化设计常水位线以Hibiscussyriacus化设计常Rosachinensis根、叶、花均可入药绣球(八疏林下、水边、建筑物阴面、窗前、假山、山坡、草地,花篱,小庭院内一角,建筑物疏林下、溪流、池畔、山崖、石隙、草地、Rosaxanthina花、果可Abeliabiflora林下、建筑背阴面,石隙及岩石园中;水土Ligustrumquihoui绿篱、庭院观赏,可作桂花、丁香等树的砧木A.1.7常见乡村常绿藤本植物常见乡村常绿藤本植物见表A.7。表A.7常绿藤本序号1Euonymusfortunei2jasminoides34中华常春藤sinensis被A.1.8常见乡村落叶藤本植物常见乡村落叶藤本植物见表A.8。DB3211/T1094—2024表A.8落叶藤本序号1Parthenocissus2Lonicerajaponica都有极高值3化设计常4化设计常5重瓣黄木香6Clematisflorida7蔷薇(野Rosamultiflora8花篱、花屏、花墙、花廊、栏杆、廊架、墙面A.1.9常见乡村竹类植物常见乡村竹类植物见表A.9。表A.9竹类序号12毛竹(楠Phyllostachysedulis3Phyllostachysglauca4Bambusamultiplex河道绿化常水位以上5Indocalamuslongiauritus6Indocalamuslatifolius7碧玉间黄Phyllostachyssulphurea8Phyllostachysaurea9PhyllostachysheterocyclaPhyllostachysnigraBambusamultiplex'Fernleaf'DB3211/T1094—2024A.1.10常见乡村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见乡村多年生草本植物见表A.10。表A.10多年生草本序号名1Althaearosea植2Achilleamillefolium3Zephyranthescandida料4人人美蕉5Hemerocallisfulva6Iristectorum7Ophiopogonjaponicus8Hostaplantaginea9DianthusplumariusPaeonialactifloraHylotelephiumspectabile毛毛花茛RanunclusasiaticusIrislacteaPall.河道绿化设计丽丽大花Dahliapinnata考PhloxpaniculataFarfugiumjaponicum‘金叶’蒲Acorusgramineus植A.1.11常见乡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见常见乡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见表A.11。DB3211/T1094—2024表A.11一、二年生草本序号名式1美美虞人Papaverrhoeas植2光光金菊Rudbeckia植3女女美樱hybrida植4寿寿万菊植叶、花可入药,5串红splendens植6人人天菊pulchella植7冠冠鸡花植8禄禄福考Phlox植9茉茉紫莉Mirabilisjalapa植雀雀孔草Tagetespatula植斯斯波菊花海,花坛、庭院、草坪边缘、花境、树丛周围及路花、叶、均可入药鱼鱼金草Antirrhinum花坛、花境,盆栽观赏。高型种可做切花或者背景材料植黄Digitalispurpurea植堇花坛,花境,地被、岩石园、野趣园、镶边、盆栽或植草Zinniaelegans植菜sviolaceus植花Impatiens植苋Portulacagrandiflora植Kochiascoparia植A.1.12常见乡村水生植物常见乡村水生植物见表A.12。表A.12水生植物序号名1Phragmitesaudtralis2花3Nelumbonucifera4菜Lythrumsalicaria5水际线配置与宽叶的慈姑、再力花、海寿花等较适宜,水深梯度配置与浮叶植物的睡莲、荇菜、67Nymphaeatetragona8‘花叶’Arundodonax9蕉草Hydrocotyleverticillata公园、绿地、庭院水景绿化,多植于浅水处或湿地蒲IrispseudacorusEuryaleferox草PontederiacordataEquisetumhyemaleHeleocharisplanta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