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3课《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师版)_第1页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3课《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师版)_第2页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3课《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师版)_第3页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3课《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师版)_第4页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3课《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走近达尔文,了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1.积累词语,品味自然科学论著严

2.深文“浅读”,了解宇宙的相关知识。谨的语言特点。

3.理解《自然选择的证明》的基本观点和文章各部2.学习《初步了解《自然选择的证

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体会严密的论辩逻明》中的论述方法和思辨力量。

辑。3.赏析《宇宙的边疆》通俗易懂的

4.关注《宇宙的边疆》中介绍的宇宙知识,梳理讲语言。

述的顺序,理解作者安排内容的目的。4.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两篇文章在

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知识精讲

【作者简介】

“进化论之父”——达尔文

生平: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早年乘坐

贝格尔号舰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

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

变论。

成就: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代表作品:《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等。

伟大的科学普及家——卡尔·萨根

生平: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

“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

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

曾获得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成就: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等方面

也有诸多成就。

代表作品:《宇宙联系》《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

亿计的星球》等。

【探寻背景】

实地考察与独立思考的结晶——《物种起源》

1831年,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

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长达5年时间里,达尔文沿途考察

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他发现,

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

却不相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得出一个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

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

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宇宙》

卡尔·萨根对科学和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有重大、深远的贡献,并且影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

的人们。他在行星科学领域所做的重要研究,与美国的空间计划密切相联。他制作并主持了一

部13集的电视节目——《宇宙》。这档节目于1980年秋天开播,最终成为全世界60多个国家

里数亿人最喜爱的节目之一。《宇宙的边疆》就是萨根为《宇宙》第一集撰写的解说词。

【文学常识】

解说词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解释、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

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身份、经历、所作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

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成因等进行说明。

解说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口语化。解说词的对象广泛,观众或听众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差别很大。解说词要

尽量顾及各个人群,要通俗易懂,易于为广大观众或听众所接受。它不仅让人看、让人听,有的

还供解说员讲,因此解说词必须口语化,读来上口,听来入耳,少用生僻的书面语。

(2)针对性强。解说词是针对实物、图片、画面等进行解说的,是以解说对象为依据的。一

段解说词必须对应相应的画面,不能错位,不能脱离解说对象另起炉灶。如大型纪录片《毛泽东》

的解说词,就是针对一组组的电影镜头进行了针对性的解说。

(3)文艺性强。许多解说词除了有口语化、针对性强的特点以外,还具有文艺性的特点。这

类解说词给解说对象以生动、形象的描绘,用诗一般的语言打动观众或听众。如纪录片《敬爱

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的解说词文艺性就很强。它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对偶等多种修辞

手法,对一组组电影镜头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诗一般的韵味,强烈的情感,打动了每个观众

的心灵。

【美文阅读】

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科研管理等

方面的政策不断出台,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强劲活力。新型制浆技术,实现砍更少的树造更多

的纸;精准测控养殖,让虾肥鱼美;创新成矿理论,开辟找铜新天地……近日,国家科学技术

奖励大会落下帷幕,各地掀起了弘扬科学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的热潮。人们对获奖科技工作

者的致敬、国家对科学家的褒扬,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科技创新的生动注解。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大会上,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备受瞩目:

一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另一位是“凭黄牛

风格,具赛马精神”的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时至今日,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名单

中,已有33名科学家。他们始终保持矢志不渝、赶超先进的报国情怀,始终坚守心无旁骛、

严谨务实的科研品格,始终砥砺迎难而上、协同攻关的学术信念,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

长足进步,也在人们心中树起了矢志奉献的灯塔。

令人欣喜的是,得益于发达的人才根系、良好的成长沃土,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

辈出。从今年的获奖项目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与基础研

究高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19年度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比2018年下降了

2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青年人最具创新潜能,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

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报国富民之志、传承老一辈科学

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攻坚精神,中国科技创新就能不断筑牢强国之基。

刚刚过去的2019年,从嫦娥四号登陆月背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从北斗导

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到5G商用加速推出,科技体制的锐意改革与科技人员的奋发进取交相

辉映,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书写了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实践证明,只有以改革激活科

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防止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住,杜绝无谓事务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科技竞赛如同马拉松,却又需要短道速滑的拼劲。当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

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

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以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榜样,

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

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不仅仅是科技界的事,还需要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全社会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当科学家成为无数

中国孩子的梦想,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荟萃,

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闪耀。(摘编自《人民日报》)

【素材快递】

聚焦: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来说,科学精神包括求

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

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怀疑精神与宽容精神是派生出来的,而且两者不可偏废。单纯怀疑和单纯宽容都

是不足取的,而且容易引向邪门歪道。

1.经典素材

达尔文的献身精神

英国的达尔文通过对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精细研究提出了“进化论”,受到后人广泛的崇敬。而他能

取得这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具有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战胜疾病困扰的毅力。

达尔文自早年就有心悸的毛病,大学毕业不久,碰上“比格尔号”巡洋舰试航。他把自己的病情隐瞒

下来,因为怕被取消参加环球航行的资格,那时他“已决心拼上一切去参加这次航海了”。他沿途不辞劳

苦,对各地生物的现状及历史作了细致的考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到写《物种起源》时,他工作二十几分钟就会头疼或痉挛。他这样苦干了四十多年,留下了20多部科

学著作和上百篇论文。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要承认人类跟动物相通是很困难的,何况还要相信人类

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达尔文没有意气用事,而是搜集大量有关自然的事实,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尊重

科学研究成果,来捍卫科学真理。

用生命书写“药神”传说

如果一个人,在年富力强的三十岁,得知罹患无药可治的疾病,生命的蜡烛将比别人熄灭得要快很多,

他会怎么做?

如果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次选择:要么在安逸休养中活得和普通人一样长久;要么比别

人少活二三十年,做一些于这个世界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他会怎么选?

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奋进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逸平研究员用25年的生命之路,实现了自己

的选择:与病魔赛跑,挖掘中医药的宝库,做中国的原创新药。

就在王逸平30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罹患了一种终生无法治愈的肠炎——克罗恩病。腹痛、便血、营

养不良,将加速他生命之河的流逝速度。

自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如同放置下了一个流沙飞逝的沙漏。他开始了与病魔长达25年的赛跑。

他研发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造福2000多万患者;他追求卓越,锐意创新,先后完成了50多项新

药药效学评价,构建了完整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和体系。

2018年4月11日,王逸平因病在办公室离世,年仅55岁。11月16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

王逸平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2.精彩语段

有人说,在没有科技或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同样拥有幸福和快乐。你不能说在通红的篝火旁跳舞的我

们的祖先不幸福;你不能认为他们用兽骨作针,一针一线地缝制兽皮是落后;你也不能体味到他们茹毛饮

血的幸福滋味……可是,站在享受着现代科学文明的今天来看我们的生活,我们同样是幸福的。

的确,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同时,又提升了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标

准。如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汽车已经成为一种平凡的简单。而当第一盏电灯亮起时,人们怎能

抑制住奔走相告的喜悦和幸福;当“神六”飞天时,举国上下,欢呼雀跃,一片沸腾,人们表达着对未来

的憧憬,满怀幸福。所以,科学是人们幸福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这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科学来改变现

有的生活状况,也许就是因为打开一盏电灯,穿上一件机织的毛衣,用上五彩缤纷的塑料制品,甚至各式

各样的手提电脑等,大家从中得到生活的满足。也许正因为此,这种幸福的内趋力又反过来促进了科学的

不断向前发展。(节选自《科技的幸福》)

【基础知识】基础梳理·夯基提能

一、成语积累

1.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2.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3.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4.大惊小怪:形容对于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

5.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6.无影无踪: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7.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8.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9.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易错成语】

(1)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2)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3)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

(4)神秘莫测:使人摸不透的,难以理解的。

【近义联想】

(1)神鬼莫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

(2)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3)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4)云谲波诡:原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

幻莫测。

二【运用】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实行注册制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必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在改革

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注册制。(√。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

提高。合乎语境。)

2.看着河水受污染的面积日益扩大,大家不禁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

到极点,不合语境,可用“摇头叹息”。)

3.从进公司后,她就孜孜不倦地向前辈学习,现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干部了。(√。不可或

缺,意思是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合乎语境。)

4.夏天的气候神.秘.莫.测.,刚才还是红日高照,眼下又是乌云密布,看样子要下雨了。(×。神秘莫

测,使人摸不透的,难以理解的。句子说的是天气变化多端,故用“变化无常”合适。)

5.网络连接世界,创新引领未来,2021年,注定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幻莫测,

疫情仍然存在,全球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神鬼莫测·高深莫测·变幻莫测·云谲

波诡)

重点梳理

【重点01】理清思路

1.梳理《自然选择的证明》的结构思路。

阅读《自然选择的证明》全文,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明确】文章首先提出观点,就是自然界生物存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然后从自

然选择的基本法则与相关事实展开论述。文章论述的基本结构为总分关系。

2.梳理《宇宙的边疆》的结构思路。

【重点02】主旨归纳

自然选择的证明

本文阐述了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原理“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用大量的事实论述了有关生物

进化的基本法则,并多角度批驳了特创论的荒谬,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宇宙的边疆

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

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人们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重点03】问题探究

自然选择的证明

1.根据课文有关内容,说一说你对“生物变异”“自然选择”两个概念的理解。

【明确】(1)生物变异:不加人工控制,生物个体在自然情况下发生的变异。包括遗传的变异和

不遗传的变异。(2)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2.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围绕主要概念展开的?

【明确】本文按先结果后原因的思路展开。前两段阐述物种中存在个体差异和有自然变种的存

在是所有人公认的事实,指出“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后面的段落则从

多个角度证明是自然选择产生了生物的变异。

3.根据你目前掌握的有关生物进化的理解,你认为自然选择与物种进化是什么关系?通读《自然

选择的证明》,看达尔文的阐述与你的理解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自己理解无唯一答案。达尔文的观点:生物变异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自然选择决定生

物进化的方向。

*宇宙的边疆

1.《宇宙的边疆》一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明确】采用了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

但是我们能跳出宇宙,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2)

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写顺序清楚、层

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

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

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

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2.从《宇宙的边疆》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宇宙有哪些认识?

【明确】①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②宇宙是广袤寒冷而又黑暗的;③整个宇宙的自然法则是

一样的;④宇宙里可能有许多存在生命的星球;⑤宇宙的奥妙等待人类去探索。

3.“宇宙的边疆”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而本文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这里的“边疆”既指地球,也指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地球远不是宇宙的中心,已知的宇宙的中心是离地球80亿光年的星云,所

以文中说“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人类对宇宙这个大海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海水才

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

【重点04】鉴赏准确、鲜明的语言

1.如何理解“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中的“可望”一词?

【明确】“可望”是有希望,可能的意思,说明自然条件下的变异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有这种

可能,用“可望”符合实际情况。

2.如何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

自然选择”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是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语,作者运用这些词语体现了语

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科普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1)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

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

【明确】运用比拟、象征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这样的道理: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

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作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仍待人类开发、利用。同时也阐述了人与海洋

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生动形象地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

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重点05】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1.句子“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使用了什么

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明确】(1)使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列数字准确直观,说服力强,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2)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把光在每秒内通过的距离和地球周长进行比较,使我们对光的速度有

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2.以下语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

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

亿个地球。

【明确】(1)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恒星比作流水、肥皂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的特征。

(2)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我们对恒星的大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能力拓展

1.《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中,迁徙的现象是如何证明自然选择的正确性的?

【点拨】①各个物种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习性的改变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活动场

所。②优势类型的种群在规模上趋于增大,从而战胜其他类型的地盘。③生物大规模的迁徙使

不同时空的生物呈现着平衡现象。

2.《宇宙的边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分别有怎样的认识?

【点拨】对宇宙: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

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

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对人类: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

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的;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

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实践飞跃

1.《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这类学术论著均属于说明文体。这种文体通过对客观

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

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为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选

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1)请回顾所学知识,梳理常见的说明方法。

参考示例:

说明方法特点及作用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

①举例子

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

②分类别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

下定义

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

④列数字

确更有说服力

引用一些文献资料,名人名言等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

引用说明

说明的内容更加充实具体

(2)《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它们的作用。

参考示例:

说明方法举例作用阐释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相列数字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大小数量有

①数

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一个清晰的了解

作③把光在每秒内通过的距离和地球周长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

②比相比较,使我们对光的速度有了具体可感

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较的认识

打把整个宇宙比作“大海”,把地球的表面

比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比作“汪洋之滨”,形象生动,更能体现出

方宇宙的无边无际

举⑤美对于人们的感官来说并不是无处不在列举人们熟悉的毒蛇、鱼类和蝙蝠来形象

④例的,人们只要见到过某些毒蛇,某些鱼类,地说明人们视觉感知的生物不都是美的

子或一些丑得像扭歪的人脸那样的蝙蝠,他

就会承认这一点

2.下面是《宇宙的边疆》中的文字,请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为“行星系”下一个定义。

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

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

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

行星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是众多由岩石构成的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

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围绕恒星运行的星系。

分层提分

题组A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

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

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宇宙汪洋________,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仅是其中之一,

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

人类有幸来到地球这个行星上。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________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

还有柔软的草地。这无疑是一个________的星球。从整个宇宙来看,它因为景色迷人,天下稀

有,所以截至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

宙进行探索。必定有许多这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探索从这里

开始。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________,人们

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

作“地球”的星球上。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茫无际涯波涛汹涌气象万千人才济济

B.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生机勃勃众生芸芸

C.茫无际涯碧波荡漾生机勃勃人才济济

D.一望无际碧波荡漾气象万千众生芸芸

【答案】C

【解析】茫无际涯:辽阔浩渺而无边际。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此处形容宇宙

之大,应选用“茫无际涯”。波涛汹涌:形容水势浩大;也形容声势雄壮,无法阻挡。碧波荡

漾: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此处修饰“海洋”,作定语,两个词语都可以。气象万千:形

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结合“有充满氧气

的……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分析,此处突出表现地球的生机,应选用“生机勃勃”。

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非常多。众生芸芸: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

的平常人。结合“探索”“知识”“勤学好问”等分析,此处主要讲人才多,应选用“人才济

济”。故选C。

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

是彗核。

B.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

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C.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

力在对它起作用。

D.同学们:当你们步入新的课堂,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展现在你们面前了。

【答案】C

【解析】项和文中冒号均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A项用于总括性话语之前,表

示总结上文。B项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D项用于书信或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面,

表示引起他人注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整个宇宙来看,它因为景色迷人,天下稀有,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

所有时空,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

B.从整个宇宙来看,它因为景色迷人,天下稀有,所以截至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

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

C.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截至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行程所经历

过的所有时空,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

D.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

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

【答案】D

【解析】A项关联词运用不当,“景色迷人,天下稀有”“到目前为止……宇宙进行探索”

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应改为“不但……而且”;偷换主语,前面主语为“宇宙”,

后面主语为“我们”,应改为“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B项关联词运用不

当,“景色迷人,天下稀有”“到目前为止……宇宙进行探索”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递进

关系,应改为“不但……而且”;“截至”,“至”是到的意思,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与后

面的“到”重复,应删掉“截至”。C项“截至”,“至”是到的意思,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

与后面的“到”重复,应删掉“截至”;偷换主语,前面主语为“宇宙”,后面主语为“我们”,

应改为“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

4.下面是自然选择过程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分点概述自然选择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语

言简明、准确。

注基因型,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表型,具有特定

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环境变化使得物种中成员之间为获得资源而产生竞争。

(2)各种不同表型的成员中只有那些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应付环境的变化,得以生存繁衍。

(3)能繁衍的才能使基因传递下去,进入下一轮竞争。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

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它们自己小

小的行星以及它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

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有些恒星可能为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

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

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

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

世界,他们是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他们跟我们的差别很大吗?他们的形状、生物、化学、

神经、生态、历史、政治、科学、技术、艺术、音乐、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也许有

一天我们会知道的。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

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每当恒星经过的时候都对

它们产生一定的引力作用,最后迫使它们当中的一个雪球倾倒到内太阳系。由于太阳热的作用,

冰块被蒸发,于是就出现了美丽的彗尾。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这些星球相当之大,它们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

作用,它们被迫做近似圆周的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巨大卫

星卡戎是它的伙伴之一。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因为太阳离它很远,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

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

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做伴相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

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

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所有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堆,它的强光照耀

着整个太阳系。

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

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

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是在这里成熟起

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

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人类有幸来到地球这个行星上。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

林,还有柔软的草地。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

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

始对宇宙进行探索。必定有许多这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探索

从这里开始。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

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

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

(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5.请根据原文内容,用最简洁的词语填空。

《宇宙的边疆》一文是按照空间顺序,由大尺度向小尺度推进介绍的,以上节选的文段主要介

绍了行星系、太阳系,其中最后四段重点介绍了太阳系里的()、行星和()。

【答案】彗核地球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恒星可能为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

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

B.每当太阳经过的时候,会对彗核产生一定的引力作用,迫使它们当中的一个倾倒到内太阳

系。由于太阳热的作用,彗核里的冰块被蒸发,于是就出现了美丽的彗尾。

C.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都是巨大的气体星球,都是太阳系的宝石,它们分

别有一个冰冻卫星相伴随。

D.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堆,它的强光

照耀着整个太阳系。太阳系行星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答案】C

【解析】“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都是巨大的气体星球,都是太阳系的宝石,

它们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相伴随”错,由原文“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可知,冥王星并非气态

行星;由原文“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可知,“太阳系的宝石”只有“土星”,

而不是列举的所有行星。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星球上的生命都以为,除了自己所在的小小的行星以及周围的区区可数的恒星外,再

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

B.在宇宙中,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因此,可能不只有一个有人居住的行

星,可能别的星球上也有生命。

C.宇宙广阔无垠,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人类更是渺小。对于宇宙而言,地球的存在也

许毫无意义。

D.人类虽然是渺小的,却有幸生活在这样稀有而美丽的星球上,我们可以用智慧和勤劳来探

索神秘的宇宙,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答案】A

【解析】“无数星球上的生命都以为,除了自己所在的小小的行星以及周围的区区可数的恒

星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错,由原文“它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它们自己小小的

行星以及它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

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可知,选项漏掉了“在开始的时候”

的限制,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宇宙的正确认识会逐渐形成。

题组B能力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波澜壮阔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

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

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①______________。对于动物

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

“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

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

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

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

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②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

③________的故事出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及句式的选择。从上下文来看,上文是“也会沿着祖辈

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下文是“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A、C两项

紧承上文“迁徙”,又与下文“它们”照应,表达更连贯,排除B、D两项。从句式来看,A

项是被动句,C项是主动句,而方向感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被动获得的,排除A项。故选C。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示例)①随遇而安②全力以赴③引人入胜

解析①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文段中是指动物是为了环境而

迁徙的,在这里可以填与环境有关的“随遇而安”。②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这

里是科学家研究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应填“全力以赴”。③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

风景或作品等)。文段中用来修饰故事,应填“引人入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解析本题从句式杂糅的角度设误。“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句式杂糅,可以改为“以海岸

线等作为参照”。“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侧重于在几个对象之

间进行分类、选择。“辨析”指辨别、分析,侧重于分析。句子强调的是迁徙动物根据环境中

的参照物找出前进的方向,宜用“辨别”。

4.下面是《宇宙的边疆》中的文字,请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为“行星系”下定义。

有些恒星可能为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

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

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行星系是众多由岩石构成的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以及在接近

中心处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并围绕恒星运动的小星球组成的星系。

5.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尊重科学,集中表达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②面对前所未知的新

型传染性疾病,③秉持科学精神,坚持科学防控,成为抗疫斗争的鲜明特点。④无论是抢建方舱

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⑤或者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⑥对科

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强大、有力支撑。⑦人类对疾病较量最有力

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⑧当依靠科学、相信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⑨我们应对挑战、开创

新局就有了理性、务实的“金钥匙”。

【答案】①“表达”改为“体现”;⑥在“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前加上“都是”;⑦“人

类对疾病较量”改为“人类与疾病较量”;⑧“依靠科学、相信科学、使用科学”改为“相信

科学、依靠科学、使用

科学”。

【解析】①搭配不当,“表达……实践品格”搭配不当;⑥成分残缺,句子“对科学精神的尊崇

和弘扬”缺少谓语;⑦搭配不当,“对……较量”搭配不当;⑧语序不当,“依靠科学、相信科学、

使用科学”语序不当。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字。

研究遗传基因可能带来重大科学突破,普及优生知识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我们不好比较

这些贡献或影响的大小,因为学科不同,特别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差别,

①。但是,无论从事何种学科专业的科学工作者都不应忘记科学普及的责

任,而且似乎没有无法普及的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非常艰涩难懂,据说解释相对论的文章比

相对论长得多,②,人们逐渐了解了相关科学知识,这反过来

又促进了科学发展。③,甚至鄙夷科学普及,自命清高,就会

把自己封闭于象牙塔中,就会妨碍科技成果作用的发挥。

【答案】①它们所引起的效应是不同的(或它们的贡献是不同的)②但经过科学普及③如果

科学家忽视这种责任

【解析】第①空根据前文的“我们不好比较这些贡献或影响的大小”可得出“贡献是不同的”,

根据空前“特别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差别”可得出此空是概括二者的贡献是不同的;第

②空是对“无论从事何种学科专业的科学工作者都不应忘记科学普及的责任,而且似乎没有无

法普及的科学”的具体举例说明,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理论,可得出此空内容是经过科学普

及;第③空根据后文“甚至鄙夷科学普及,自命清高”可知是假设,所以此空应有“如果”,从空

后的“甚至鄙夷科学普及”可知该空是假设科学家忽视这种科普责任,从而得出答案。

二、阅读鉴赏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

材料一:

“科学主义”(Scientism)一词最早出现于1877年。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科学技术的发

展及其应用的必然结果。科学通过技术所释放出来的自然力,充分展示了它的外在价值。人们

开始认识到,科学更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对科学寄予厚望,并开始用科学观念来审视人自身

及宇宙,从而逐渐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机械世界图景。应该承认,此时的科学主义所倡导的仍是一

种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反科学主义批判的也不是这种“科学主义”。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科学

文化霸权的确立,以及科学理性对人文关怀的疏远,使得在西方社会兴起了一股反科学主义的

思潮。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种种“疾病”正是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和工业主义等流行和统治的

结果。反科学主义者从自己的学术主张出发,界定了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科学主义。著名的《韦

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曾定义为:科学主义是“认为自然科学方法应该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包

括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主张”,“相信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方能有效地用来追求知识

的信念”。显然这种界定已与科学主义的原意相去甚远,含有明显的贬义。当然,对当代“科学

主义”概念的界定不仅限于此,它随着反科学主义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立场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出以下三点:即主张科学范围无疆、科学方法万能、科学知识独尊。

反科学主义者认为:从近代自然科学中所提炼出来的机械的、还原的、分析的世界图景及

其方法,一旦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就必然会造成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的全面统治,

从而造成现代社会对人文关怀的疏远,使人产生异化。胡塞尔曾指出,“科学危机的直接后果是

整个自然科学迷失了方向,从事于科学技术活动并享受其成果的现代欧洲人迷失了方向,不再

清楚科学对于人生已经意味着什么,能意味着什么。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

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胡塞尔的批评

为欧洲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定下了基调。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马尔库塞都循着这条道路

从不同的侧面对科学主义所造成的人文失落展开猛烈的批判。海德格尔指出,处于技术威胁中

的现代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离开了存在的乐园,远离了真理的境域,处于“无限的”无家可归

的状态。现代技术为人提供了阳光充足、方便舒适的住房,而人仍然可能无家可归。马尔库塞

则指出:工具理性在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统治,使现代工业社会压制了人们

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

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从对西方反科学主义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反科学主义者反对的是以科学技术理性为

核心的文化模式、思想模式和社会模式在现代社会的统治。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在于阻止核试验

或生物工程的研究,而在于关注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活动方式或作用方式,关注

科学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他们大多数表现出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的忧虑,是站在弘

扬人文精神的立场上来反对科学主义的。

(摘编自陈俊《“反科学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危害》)

材料二:

人文,就是人为了观察自身,探索自身,修正自身,提升自身;科学,则是人通过观察自然,探

索自然,利用自然,最终通过理论和技术为人服务。一者始于人,归于人,一者始于自然,归于人,

两者最后都要在人身上实现融合,即便在历史时间的轴线上出现生长差异,不一定时刻同步,但

也必会相互追赶,最终携手,达于至善。

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必须以科技强

国,又必须以人文固本。不以科技立国,就不能在日渐拥挤、竞争激烈的地球上保身立足,不以

人文固本,就不能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坚守民族身份和传统信仰。所以,有人说,没有科技的

国家,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的民族,不打自垮。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技强身,人文强心,

要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震古烁今的大目标、大功业,科技之强健有力躯干和人文之浩瀚涵容灵

魂需融合为一处,不分彼此,才有可能攀上历史的新台阶,在前无古人的新区域,缔造建设前所

未见的新文明。

创造创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相互滋养。新的文明必须建筑于成千上万个思想创造

和浩如繁星的物质创新之上。这些创造和创新,大如国家的体制,中如城市的管理,小如企业的

制度,微如产品的改进,不论从历史的经验中考寻,还是从广泛的调研中搜索,都要依托受限于

现实科技的载体,论证于千千万万具体个人的感受和评价。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一个高效的体

制,一个可行的管理方法,一个受到欢迎的产品,都必须是科技和人文的高度结晶体,实践方案

必都施行于科技平台,执行效果亦必求问于万千庶民。在创造创新的过程中,没有人文的科技是

残缺的科技,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唯有倚重对方,才能更好地建树自身。

个体实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兼备为用。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追求。当今时

代,没有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离得开手机、电脑、互联网、汽车,科技已经成为承载我们

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工具,科技保障了我们最共性、最基础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努力融入现代社

会,获得相应的资源保障,享受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没有这些保障,我们会感到极大的

不适。但仅拥有这些,又绝不足以让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因为技术带来的便利能帮助我们升华

物质生活质量、提高工作生产效率,但还并不足以帮助我们破除思维边界、拆除思想藩篱、触

摸深层灵魂。当科技的边界得到更大的横向扩展,我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就需要得到更纵

深的挖掘。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依靠科技变得强大,这样我们才能按照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有尊严地在

地球上自由生存;建立在现代科技上的顶层设计、管理方法、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要有历史的

浑厚淳朴感和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样,由人创造创新出来的东西,才能获得人心的支持而长青不

衰;我们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的选择越多,可以乘坐航空器飞行的距离越远,就越要增加灵魂的质

量和定力,因为一个微末的偏差可能让我们离自己的初衷更加遥远。

(摘编自李华《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

7.下列说法,与材料一的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出现,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负面效应,科学文化在社会上确立

了霸权地位,科学理性疏远了人文关怀。

B.反科学主义对当代“科学主义”进行了界定,但这种界定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因观点和立

场的不同而在界定概念时各有所侧重。

C.科学主义原来并非贬义词,反科学主义者也并非反科学,他们并不否定科学的价值,也不反对

那些符合伦理的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D.现代工业社会的统治,使现在的人和社会单向度发展,使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使人不再想

象或者追求与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答案】D

【解析】“现代工业社会的统治”错。从材料一第三段可知,是“工具理性的统治”“使现代工

业社会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不

同的另一种

生活”。

8.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材料一“反科学主义”的理由()

A.科学主义会使人盲目崇拜科学,失去对科学的怀疑和反思精神,反而压制科学精神。

B.科学主义可能诱发人的各种物质需求,使人耽于享受,从而失去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C.科学主义会导致人们滥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从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D.反科学主义者不反对科学精神,他们是站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立场上反对科学主义的。

【答案】D

【解析】虽然选自原文,但它不是反科学主义的理由,它指出的是反科学主义的目的。

9.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某教授宣布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类似的事件是反科学主义者所强烈谴责的。

B.我们应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对于国家与个人的意义,正确地处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C.科技强身,人文强心,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较而言,人文比科技更为重要。

D.如果不理解反科学主义的实质,人们可能以反科学主义的名义妨害现代化建设事业。

【答案】C

【解析】“人文比科技更为重要”错,材料二强调的是两者相互倚重,缺一不可。

10.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答案】①文章首段指出了人文和科学的内涵及其作用,并指出两者最终都需要在人身上实现

融合。②然后第二、第三、第四段从强国固本、创造创新、个体实现三个角度并列展开论述,

论证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必要性。③最后总结全文,指出科技发展与人文传承发展之间相互

依存的关系。

【解析】第一段为总说,首先阐释“人文”的内涵,再阐释“科学”的内涵,指出“一者始于人,

归于人,一者始于自然,归于人,两者最后都要在人身上实现融合”。第二、第三、第四段为分说,

呈并列结构,梳理每段的段首句可知,这一层次从强国固本、创造创新、个体实现三个角度展开

论述,论证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第五段总结全文,指出科技发展与人文传承发展之间

相互依存的关系。

11.材料一中引用了胡塞尔的话“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只见事实的科学”是指受实证科学支配的科学主义,“只见事实的人”是指崇拜

科学主义并且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的人。②胡塞尔这句话是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指出它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失落,使人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使人失去了自由和创造力。

【解析】理解胡塞尔这句话,主要是理解关键词语,一是理解“只见事实的科学”,结合“主张

科学范围无疆、科学方法万能、科学知识独尊”可知,指的是受实证科学支配的科学主义;理解

“只见事实的人”,结合“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

荣’”可知,指的是崇拜科学主义并且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的人。二是理解“造成”,

结合“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科学文化霸权的确立,以及科学理性对人文关怀的

疏远”可知,是科学主义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强调的是对科学主义的批评。

题组C培优拔尖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学技术是以劳动工具的要素进入社会生产之中的,其价值内涵本应由劳动者所引导。科

学技术本身并不必然会成为破坏人与自然关系、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直接原因。但是,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长,其本身形成了一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工具理性意识。工

具理性内在与价值理性的天然对抗,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失范,使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破坏人

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力量。另一方面,以往先进的科学技术通常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掌握。科

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式运用,带来了人们对于工具理性的认可,造成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作为生

产力要素的偏狭理解。为应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实现对科学技术的正确价值引导和合理应用,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马克思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视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恩

格斯认为,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

观,体现了社会关系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础地位,体现了社会价值在塑造人与自然关

系价值方面的引导作用,为当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如果说,造成人与自然关

系紧张的原因,在于工业文明背景下人对自然的片面挖掘、改造和利用,在于现代科学技术体

系对于人的改造活动的支撑。那么,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消极批判,就将成为走向生态文

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要的现实和理论进路。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时代,

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相伴而生,成为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新型模式,解决全球

性问题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时代问题,也是引领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对科学技术采

取积极的批判模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塑造生态文明方面的作用,成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

同体的基本进路。为此,我们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充分挖掘和发挥科学技术自身的

生态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强力支撑。

(摘编自蒋红雨《推动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发展》)

材料二:

当代技术对人类自身的改造,正在逐渐消解人与机器的传统边界,造成各种人机嵌合物的

不断涌现,其后果往往有着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在科技活动层面“改造人类自身”,带来了

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地进行伦理思考。

尽管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过度“征服自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但并未普遍意识到

随意地“改造人类自身”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当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尚未产生非常明

显的负面社会影响时,过早用法律法规约束这类技术的发展可能并不合适,但从伦理层面进行

理论研究、监督评估、制度引导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的

及时出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给人们的传统伦理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认为,

出于“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目的的技术,都是可以得到伦理辩护的。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

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而当时理解的“人”是自然状态的人,并非其自身成为技术

改造对象的人。实用主义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人类自身的

这种新情况。当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式越来越多地嵌入技术人工物要素时,通过制度安排

发挥伦理规约和监督的作用,逐渐成为当代技术治理的迫切任务。

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并不只是改变人类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还会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

心理状态、认知能力,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结构稳定性和发展路径。因此,需要综合考察人类

的生理器官、人工物系统、社会组织和精神活动的相互作用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事物

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各种类型有机体之间的和谐,注重事物的生机与活力,注重知情意相结合的

伦理教化方式和“大我”意识的养成,这些伦理观念有可能为解决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带来的

各种社会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面阻止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的前进步伐,而是要考虑如何以合理

的方式利用这种技术,使技术继续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带来各种麻烦。基于这种考虑,保证人类

社会生活中各种类型有机体内部和外部和谐,不断使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使价值和伦理因素

有效融入技术创新活动之中,是必要的伦理导向。时代在呼唤适合于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的新

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中国特色的技术伦理治理途径应成为其中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摘

编自王前《反思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技术是作为劳动工具进入社会生产之中的,其价值内涵本应由劳动者所引导。科学技

术本身并不会成为破坏人与自然关系、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直接原因。

B.实现对科学技术的正确价值引导和合理应用,是因为以往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式运用,造

成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偏狭理解。

C.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消极批判,已经成为走向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

要的现实和理论进路。

D.无论是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还是实用主义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

都没有充分考虑到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人类自身的这种新情况。

答案D

解析A项“并不会”错,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1段是说“并不必然会”。B项说法有误,

材料一第1段中以“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为标志分别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论述了理由,

选项仅仅列出了一个方面的理由。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