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现代中国经济讲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现代中国经济讲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现代中国经济讲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现代中国经济讲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现代中国经济讲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专题08现代中国经济考向一20世纪50年头——70年头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讲高考考纲要求了解“一五”安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国民经济的调整。相识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阅历和教训。(2)命题规律本专题始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从考查形式上看,本专题命题形式多样、材料选取广泛、题型多样。预料今后高考有可能从以下几点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从照搬苏联的安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建立的必定性及特点。(3)备考点睛全国卷在本考点的命题频率较高,内容多集中于一五安排、三大改造的背景、成就,安排经济体制的确立,对苏联建设模式的反思等,这就给备考2024年高考指明白方向。eq\a\vs4\al()例1(2024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8)8.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变更工业落后局面B.起先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绽开【答案】D点睛: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学问和基本实力,试题比较简洁,运用所学学问即可解除。全国卷高考近几年趋于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常备考不能忽视主干学问和基本实力。2.讲基础20世纪50——70年头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史实核心词:过渡时期,全部制变革、安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左”倾错误、八字方针(1)实践:A.胜利实践:①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胜利起步。1953年,中共中心在过渡时期总路途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见,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确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1953年起先实施“一五”安排,1957年“一五”安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绽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冲突,规定了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20世纪60年头初,面对严峻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心起先订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溢、提高”的方针。④面对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国民经济复苏回升的状况。B.探究中出现失误: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途,反映了广阔人民迫切要求变更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②总路途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困难。③“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十年“文革”浩劫,使党、国家、人民遭遇建国以来最严峻的挫折和损失。(2)阅历教训:①必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的原则;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需从国情动身,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冲突;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需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④经济建设必需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需敬重客观规律;⑤经济建设要有安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⑥还须发扬民主,加强党建,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3.讲典例【例1】(2024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2)图2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扬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A.农村起先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更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答案】C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名师点睛】本题通过1950年的宣扬画来考查考生对建国后农业改革的相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考查唯物主义、时空意识、历史说明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精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50年”,由此时间可解除ABD三项,精确定位答案为C项。【趁热打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假如一切从本本动身,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朝气就停止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人们的思想B.此时党内仍存在“左”倾思想C.该讲话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该会议后高考制度得以复原【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假如依照本本主义就会亡党亡国,说明思想解放的重要性,这是针对党内存在“左”倾思想而言的,故选B;改革开放的实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解除A;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除C;高考制度得以复原于1977年,解除D。考向二改革开放后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活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过程及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命题规律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考查,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进程为重点,多以表格、图片和人物观点等为载体,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为主要形式,尤其会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考查点。备考点睛本考点在高考中常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考查,主要集中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主干学问上;命题多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等。复习备考时,要留意以下几点:一是相识到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个逐步开展的过程;二是相识到改革过程中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三是要留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eq\a\vs4\al()例1(2024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8)8.表2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2中的数据变更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点睛: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理解。解答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务、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学问,解答问题。例2(2024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11.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名师点晴】党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会议,试题主要考查对历次会议核心内容的精确相识。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冲突的变更,指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气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须要对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探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九大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下接着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中共十二大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审议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共十四大中国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讲基础主要涉及由安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实践核心词:重心转移,从安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解放了思想。(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宏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缘由: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②意义: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变更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国有企业改革①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②意义:增加了企业竞争力,增加了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目标:1992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发展: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③意义: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际接轨,参加国际竞争。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②1984年国家确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以后,国家确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拓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④20世纪90年头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⑤1990年中心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确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记。(2)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详细国情动身,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动的开放战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记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3)影响: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②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究和示范作用。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供应了珍贵阅历。讲典例【例1】(2024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981年底,经过调查探讨,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名师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究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起先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绽开。(3)对外开放经验了创办经济特区、开拓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世纪90年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渐建立起来。【趁热打铁】(2024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削减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削减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农夫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变更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A【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安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得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实力。本题以粮食总产量增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和学问迁移实力。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980年”和主旨“总产量增加”等信息,再联系教材内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这启示我们平常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史实的驾驭,特殊是加强对考生的解题实力的训练,肯定要驾驭给出“时间”类试题的解法,肯定要从这些时间中联系到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