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南开中学高2027届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类试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类试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南宋辛弃疾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该句化用的是孟子著名的说法:“尽信书则无书。”我们可以将他们的说法引申至写作以及与写作直接相关的阅读上来。无论孟子还是辛弃疾,都是在越过一道很高的生命、经验、文化、政治门槛之后,忽然就呼应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发出的豪言:“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而对王充更直接的呼应来自唐代的孟郊。韩愈《孟生诗》说孟郊:“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可见古人并非高不可攀;我们从当下出发,只要能够进入前人的生死场,就会发现古人的政治生活、历史生活、道德麻烦、文化难题、创造的可能性,与今人的状况其实差不了多少;古人也是生活在他们的当代社会、历史逻辑之中;而从古人那里再返回当下,我们在讨论当下问题时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古人在各方面都立下了标准和规矩,这就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所必须承受的文化之重。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实际上是历史上各种定义、习惯、标准、规矩和价值观的总和。但当我们要活出自己的时代之命来时,“传统”的大脸有时就会拉长。为了不让这张脸拉得太长,并且能从这张脸上认出我们自己,理解古人和理解我们自己就得同时进行。“古今问题”一向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大问题,到近代,它与“东西问题”共同构筑起我们的上下四方。采用何种态度面对古文学,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来读,还是努力把自己当古人的同代人来读?这两种态度会导致不同的阅读方法,指向不同的发现。而把古人供起来读,一般来说——仅从文化意义而不是安身立命、道德与政治意义上讲——则是以永恒的态度来面对古人的作品,希冀自己获得熏陶与滋养。其目的,要么是为了在没有文言文、经史子集、进士文化作为背景的条件下,照样能够与古人游,照样能够依葫芦画瓢地写两首古体诗以抒或雅或俗之情,要么是为了向别人显摆修养,表现为出口成章,挥洒古诗秀句如家常便饭,在讲话写文章时能够以“古人云”画龙点睛,以确立锦心绣口的形象——这通常叫作“有文采”,事关威信与风度或者文雅的生活品质。往好了说,这些人通过背诵和使用古诗词得以获得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身份感,并以所获身份面对民主化、自由、发展、娱乐与生态问题,这当然也是不错的。我个人寄望自古人处获得的最主要的东西,其实是创造的秘密,即古人为什么这么做?唐人怎么写诗?是否如我们这样写诗?唐人写诗跟他们的生活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值得讨论的问题太多了。不是仅感慨一下唐诗伟大,在必要时拿唐诗来打人就算完了。自以为是地看出、分析出唐诗的立意之高、用语之妙,并不能满足我们对唐诗产生的种种好奇。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选自西川《唐诗的读法》)材料二:被忽视的“时刻”——汉学家宇文所安【美】访谈录问:你最初对中国产生兴趣时,想象中的中国是怎样的?答:在开始的时候,我对“中国”并不特别感兴趣,对中国的兴趣来自我对中国诗的喜爱,是后起的。在西方,很多汉学家都是先对“中国”感兴趣,之后才选定中国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研究;我则正好相反。①而这大概和治欧洲文学的学者的兴趣过程比较相像:研究意大利诗歌的学者,对法国诗歌或德国诗歌的兴趣,往往会远远超过他们对意大利这个国家的兴趣。问:论述文学史时,你经常使用“时刻”这个词,对漫长的历史而言,“时刻”究竟意味着什么?答:人们生活在“时刻”中,哪怕现下的时刻充满对未来的展望或者对过去的追忆。如果只想到漫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往往会忽视一首诗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有时会误读。②,只是解读活动的一部分,但这往往是最容易被学者忽略的部分。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文本的价值的?③?答:研究者常常并不仔细阅读文本,只给出对文本的大概印象。有时这种大概印象只是重复他人的意见,有时甚至是研究者借诗人之口说自己心事。文本是诗人给我们的礼物。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活动也大半是以文本为中心的。答:这和前一个问题有密切关系。人们常常先是听到很多关于杜甫的议论,比如,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价值观,他的伟大之处,然后才读他的诗,而在读的时候,他们又往往拿一点点有限的阅读去印证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④,而且要读一个作家所有的诗,读他的全集,然后再得出结论。这时,你就会发现,诗人要比那些老生常谈的概括要复杂得多。(选自张良《中华文明访谈录》)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西川对把古人供起来以获得熏陶和滋养的阅读方法持彻底否定态度,认为那只是为了刻板模仿古人写诗来抒情或者向别人炫耀修养。B.宇文所安因为受到了许多欧洲文学研究者的影响,与许多西方汉学家的发展历程不同,他是先读唐诗喜爱唐诗而后成为汉学家的。C.宇文所安强调应该重视文本阅读,认为中国学者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可能妨碍他们去感受一首诗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地方。D.材料一认为阅读古文学不仅要了解古人标准和规矩,更要把自己当古人的同代人,这显示出比材料二更宏阔的眼光和格局。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引用辛弃疾与孟子对于写作以及与写作相关阅读的论述,意在引出从当下出发与古人共情是理解古文学的重要途径的观点。B.两则材料都运用对比论证。材料一通过对比强调知人论世的重要性,材料二宇文所安将自己与一般西方汉学家对比,论证他对中国不感兴趣。C.材料二以杜甫为例论证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认为只能把一首诗作为一个特定时刻的产物,才不会重复他人的意见或印证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D.材料二以“时刻”为切入点,用访谈的形式探讨唐诗,虽不及材料一的论述系统完整,但问答之间往往有思想的火花,体现了访谈的灵活性。3.下列关于诗词的评论,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A.今人读唐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往往以为作者写的是游子返乡时的激动眷恋之情。其实了解背景后,就知道此诗是作者宋之问获罪流放岭南,逃归故乡时所作,表现的是越靠近故乡越害怕连累家人的复杂心理。B.“群鸡正乱叫”是杜甫的诗句,是他在“安史之乱”中经历了不知家人妻子生死存亡的长期隔绝和分离,回到家中写成的。因此,不要以为它不美丽,那里面有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有一份深厚的亲切热烈的情感。C.《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诗歌的讨论。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同。”宝琴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D.某高中学生从小在城市长大,一直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寒假第一次回到农村老家,他看到山明水秀、村舍俨然的景象,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境。4.访谈法是调查员同调查对象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法。好的访谈,既要有松弛感,也要求双方能控制话题,避免离题太远。下面选项不适合放回材料二的是()A.①“你必须首先知道自己所开始的是什么”B.②“把一首诗作为一个特定时刻的产物进行阅读”C.③“如此重视文本的原因是什么”D.④“这个过程应该反过来先读诗”5.西川和宇文所安对阅读唐诗的观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安东诺夫卡苹果[俄国]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荫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这是那位果商兼果园主雇了农夫来装苹果,以便夜间运往城里——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有个雇来做工的农夫,一只接一只地喀嚓喀嚓大嚼苹果。这可是老规矩了。果园主非但不阻止他,反而还劝他吃:“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清晨是寒意料峭的,宁静的。只有停在果园深处珊瑚色花椒树上的肥肥的鸫鸟的鸣声、人语声,以及把苹果倒进斗内和木桶里的咕辘辘的声音,才打破了寂静。果园里由于树叶日稀,已经可以望得很远。不但那条通往用麦秸秆作顶的大窝棚的林荫道,连大窝棚本身也都可以一览无余了。入夏以来,果园主把全部家当都搬到了窝棚旁近,虽说到处都是香喷喷的苹果味,可这儿却香得尤其馥郁。逢到节日,窝棚附近热闹得如同集市一般,树木后面不时闪过鲜红的衣裙。连村长年轻的妻子也屈尊枉顾,她已有身孕,大脸上睡意朦胧,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她头上长着一对“犄角”——那是盘在头顶两旁的发辫,上面还包着几方头巾,因此她的头显得格外大;她脚上穿着一双打有铁掌的短统靴,站在那儿显得笨重、牢靠;身上穿着棉绒坎肩、长围裙和用家织的条纹呢做的裙子,裙子的底色是紫黑的,裙裾上还镶着一条金色的阔滚边……“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果园主摇着头,议论她说,“像这样精明强干的女人现在难得见到了……”男孩子们穿着白麻布衬衫和短裤,光着脑袋,露出淡色的头发,蜂拥前来。人们买苹果,不用说,只要去一个人就行了,因为只消一个戈比或者一枚鸡蛋就可换到好些苹果。但买的人很多,生意十分兴隆,乐得那个身穿斜襟外衣的果园主连嘴都合不拢来。直到傍晚,果园里始终人头济济,在窝棚附近响彻着笑声、话语声,乃至跳舞声……入暮以后,就很有点寒意了,地上铺满了露水。我穿过打麦场,尽情地闻着新麦的麦秸和麦糠的香气,沿着果园的围墙,高高兴兴地走回家去吃晚饭,在寒气袭人的晚霞下,村里的人语声和大门的吱扭声听起来分外清晰。天色越来越暗。这时又增添了另一种气味:果园里生起了篝火,樱桃枝冒出的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在黑魆魆的果园深处,出现了一幅童话般的画面,那情景就好似在地狱的一角一般;窝棚旁腾起血红的火舌,而周遭则是无边无际的黑暗。烤火人的漆黑的轮廓,就像是用鸟木削成的,在黄火周围游动,于是他们投到苹果树上的巨大的影子也随之而摇晃不已。一会儿一只足足有好几俄尺长的黑黪黪的手把一棵树遮得密不透风,一会儿又清晰地出现了两条巨腿——就像是两根黑漆柱子。深夜,当村里的灯火都已熄灭,七颗如金刚钻般的北斗星已高高地在夜空中闪烁的时候,我又跑到果园里去了。那时我好似盲人一般,沙沙地踩着枯叶,摸黑走到窝棚边。到了那一小片旷地上,光线就稍微亮些了,旷地上空横着白茫茫的银河。“是您吗,少爷?”有人从暗处轻轻地喊住我。“是我。还没睡吗,尼古拉?”“我们怎么能睡呢。时间大概很晚了吧?我好像听到那班火车快要开过来了……”我俩久久地侧耳倾听着,感觉到土地在颤抖。继而,颤抖变成隆隆的响声,由远而近,转眼之间,车轮好像就在果园的墙外敲打起喧闹的节拍……可是突然间,声音轻下去了,静息了,仿佛消失在地底下了。几颗流星在夜空中画出了几道火红的线条。我良久地凝望着黑里透蓝、繁星闪烁、深不可测的苍穹,一直望到觉得脚下的大地开始浮动。这时,我打了个寒噤,把手缩进袖笼,飞快地顺着林荫道跑回家去了……天气多么凉呀,露水多么重呀,生活在世界上又是多么美好呀!(有删减)文本二: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郁达夫《故都的秋》)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作为开头,通过充满深情的回忆来展开往昔的生活画面,引出了下文写果园风光的内容。B.果园主慷慨地任由雇来做工的农夫吃苹果这一细节,一方面表现了果园主的热情、精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对苹果丰收的喜悦心情。C.安东诺夫卡苹果是俄国的特产,作者却并不着力描写它的形态,而是赋予其象征意义:简单富足的庄园生活及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D.文章由外而内地刻画了村长妻子这一典型的俄罗斯农妇形象,先写她的外貌、着装,然后通过果园主的评价来表现她的精明强干。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二描写了不同颜色的牵牛花,相互映衬,烘托出故都浓厚的秋味,体现作者对秋日物象的细致观察。B.文本一描写的景物色彩浓郁,如“满目金黄”的大果园,“黑里透蓝”的苍穹等,渲染出油画般的俄罗斯乡村风景。C.文本一用“地狱”一词来形容果园“入暮”的情景,形象地写出了果园夜色的特点,同时也营造出了阴森的氛围。D.文本一以时间为线索,依次从清晨、入暮、深夜三个阶段来详细描绘苹果收获的劳动场面,颇具层次感。8.文本一的结尾以舒缓的笔调来刻画深夜中的苹果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郁达夫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比较文本二与文本一中划线部分,分析两位作者对场景的描写分别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①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練,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属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涂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余无所之。有弟迒,任勅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在会稽,卜居士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题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删减)注:①侯,这里是对其丈夫赵明诚的尊称。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于是几案A罗列B枕席C枕藉D意会E心谋F乐在声色G狗马之上。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文中是“出嫁”之意,与《诗经·静女》中“自牧归荑”的“归”意思不同。B.“朔”为每月农历初一,“望”是农历十五。古人推算历法、编排农事活动多依循“朔望”。C.属,文中通“嘱”,嘱咐之意,与苏轼《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相同。D.“穴壁负五簏去”中的“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的“烛”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清照与丈夫志趣相投,他们竭尽所能,收集金石字画,以至于典当衣物,曾为无力得到《牡丹图》而感慨不已。B.李清照深知丈夫性情急躁,在患疟疾后,必然会服用性寒药物。后来不出所料,待她赶到时,赵明诚已服寒药而病危。C.李清照南渡后命途多舛,几经漂泊才有了固定居所,又被邻居偷走了全部的金石字画,想尽办法也没能将其收回。D.李清照在本文中回忆了靖康之变前后收藏金石字画的曲折遭遇,以及与丈夫相处的生活细节,情真意切,感人至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2)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14.作者在文末感叹“悲夫”,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悲”从何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唐崇徽公主手痕①和韩内翰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②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注]①唐代宗时,唐与回纥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公主出嫁时,道逢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后世称为手痕碑。②传说王昭君之墓长年长满青草,故名之“青冢”。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起兴开篇,以故乡飞鸟的悲鸣,引出和亲女子远嫁塞外的无尽哀愁,自然而巧妙,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B.颔联“青冢”与“翠崖”相对,色彩鲜明,虚写昭君青冢,实写公主手痕,以人物相似的命运,强化和亲的悲剧色彩。C.尾联用字精妙,“空”“自”二字颇有深意,蕴含了遗憾与伤感;末句写岩花涧草依旧,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D.整首诗从公主离乡的愁绪写起,中间穿插对手迹的详细描绘,结尾回归到路人视角,行文脉络清晰,抒情层次丰富。16.颈联奇峰突起,悲愤之情溢于言表,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悲愤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聚会、谈心宴饮的场景与自己对旧友的思念之情融为一体。(2)《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苏轼与友人乘着小船,饮酒作乐的场景。(3)在《登泰山记》中,姚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自己与友人登山途中,雾气弥漫,冰滑难行。(4)动物在古诗词中充当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渲染氛围,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一句,用动物渲染出令人惊惧的氛围;也可以用来烘托心情,如《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时这世界就像一个庞大的系统,你对人生所有的规划与努力,或许都抵不过时代洪流一次甲的安排。但我们终究无法接受,在未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回顾“我们”,就像我们回顾寒武纪海洋中的三叶虫、侏罗纪丛林里的恐龙。①生而为人,②就绝不甘无角色的玩家,③总期望在这个世界找到真正的自己。④程序追求完成最精准的结果,⑤可生命不是通往结局的直行线,你的人生应乙。要做系统的变量,让存在具有意义。像一粒火星带来一次绽放,像一只蝴蝶扇动一场飓风。未来不是既定的结局,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它的塑造;参差不是主线的分支,每条线都可能写出新的章节。你没有程序般的标准答案,却始终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长夜的痛哭和隐约心头的小确幸。18.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什么是爱”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故都的秋》)B.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荷塘月色》)C.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我与地坛》)D.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乡土中国》)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朋友圈里越来越流行在外地度春节,原本是一年中最该牢守乡土的几天,却悖道而行,连大年夜也举家出游,甚至不乏独自整装上路的。我虽然不曾在外地,也去了好几个地方度春节。忍不住好奇的心性,不顾家长的不理解,独自“离家”,是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有几年,因为工作需要赴外地采访,而留在异地过年。有一个大年三十夜,我遇到几个年轻人,邀约着要去一个最豪华的酒吧,长辈在电话里催促他们回家吃年夜饭,他们似乎有些不耐烦。作为记者,在外面的世界里见证了多少浩荡,如今回想,才更清晰地意识到中国的城市,其实都是移动的,或者说那是散落在广袤乡村图景上的,靠背井离乡者而撑起的墟市群落,密集了就变成了城市。全国人民返潮归家,地方上始有了乡土味道。但欢腾走不出夜幕下的门扉,年味都是被锁在各自家里的,过年只是一种暂时的回归,回填不了乡村久置的空心化。乡土的凋敝,或许是一种必然。21.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手法及表达效果。22.请根据材料,结合《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说明“乡土的凋敝,或许是一种必然”的原因。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②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③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插秧偈》)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⑤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阮元《吴兴杂诗》)以上名句引人深思,给人启迪。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标明所选句子的序号;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南开中学高2027届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类试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类试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1~5题答案】【答案】1.C2.A3.C4.A5.①西川认为阅读唐诗应把自己当作古人的同代人,探究古人创作的秘密,了解唐诗与古人生活方式的关系,不能仅停留在感慨唐诗伟大或简单分析其立意用语上;②宇文所安强调要重视文本阅读,把诗作为特定时刻的产物,要读作家全集,避免受已有观点影响,防止误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6~9题答案】【答案】6.C7.B8.①营造宁静、神秘氛围,如“几颗流星在夜空中画出了几道火红的线条。我良久地凝望着黑里透蓝、繁星闪烁、深不可测的苍穹”,让读者感受到苹果园深夜的独特魅力。②体现作者对苹果园的眷恋之情,即使在深夜也忍不住前往,在园中沉醉,展现其对乡村生活的热爱。③与前文白天的热闹场景形成对比,突出苹果园不同时段的不同特点,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苹果园的形象更加立体。9.文本二中郁达夫通过对北平皇城人海中破屋、浓茶、驯鸽、牵牛花、秋草等日常场景的细致描写,如“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体现出他对故都秋景的欣赏,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宁静与闲适,将欣赏自然景物的心情与欣赏人生的心情相融合。文本一中蒲宁描写了安东诺夫卡苹果园清晨的静谧、白天的热闹和深夜的神秘等场景,像“清晨是凛冽的,宁静的。只有停在果园深处珊瑚色花椒树上的肥肥的鸫鸟的鸣声、人语声,以及把苹果倒进斗内和木桶里的咕噜噜的声音,才打破了寂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热爱与怀念,也体现了欣赏自然与欣赏人生的相通之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BDF

11.C12.C13.(1)我的心情很不好,大声问他:“如果听说城里情况危急,怎么办?”(2)于是我乘船东下,一天一夜行驶了三百里,等到赶到时,他果然大量服用柴胡。14.①丈夫早逝,夫妻二人收藏金石字画的美好时光不再,阴阳相隔,感到悲伤。②历经战乱,金石字画散失严重,所剩无几,多年心血付诸东流,令人悲痛。③回忆往昔与丈夫的生活点滴,物是人非,引发伤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D16.①运用对比手法,“玉颜”与“肉食”对比,将美丽女子与达官贵人对照,突出女子因容颜美丽而成为和亲牺牲品,达官贵人却不为国谋划的现实。②以反问语气表达强烈情感,“何人为国谋”的反问,谴责了达官贵人的自私与无能,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亲政策的不满,使悲愤之意更浓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题答案】【答案】①.契阔谈讌②.心念旧恩③.驾一叶之扁舟④.举匏樽以相属⑤.道中迷雾冰滑⑥.磴几不可登⑦.熊咆龙吟殷岩泉⑧.杜鹃啼血猿哀鸣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8~20题答案】【答案】18.C19.甲:突如其来乙:丰富多彩20.②句“就绝不甘无角色的玩家”应改为“就绝不甘于做无角色的玩家”;④句“程序追求完成最精准的结果”应改为“程序追求最精准的结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21~22题答案】【答案】21.①这句话通过拟人、对比和象征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春节的热闹与乡村空心化的矛盾。②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对乡村凋敝的深刻忧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哲理性。22.①在《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安土重迁。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为了工作等原因背井离乡,乡村缺乏劳动力和人气。如材料提到“中国的城市,其实都是移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