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总结4_第1页
曲式分析总结4_第2页
曲式分析总结4_第3页
曲式分析总结4_第4页
曲式分析总结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二段曲式摘要:二段曲式的概述,有再现二段曲式的类型和特点、分析方法与要求,无再现二段曲式。第一节:概述一、定义:由两个功能不同的乐段有机结合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曲式”。其结构图式为:A+B或A+A′1、关于功能a、基础型功能⑴呈示型功能:相应段落处在乐曲的开始部位,起着呈示音乐主要材料和基本乐思的作用。⑵中间型功能:相应段落处在呈示型功能之后的位置,起着对已有主题材料加工处理、或引入新材料与呈示段落进行对比的作用。⑶再现型功能:相应乐段处在与呈示型段落相间隔的对应位置上,起着回顾、总结或升华全曲主要乐思的作用。b、辅助型功能⑴引导型功能:相应段落处在呈示型段落之前的位置上,起着渲染、铺垫、预备主要乐思的作用。典型处理是使用具有主题特征的材料在和声上结束在属功能上,以引导主要乐思的完整出现。⑵连接型功能:相应段落可能出现在任意两个不同的段落之间,以加强两个段落的,典型情况下包含承上、转化、启下三个阶段。⑶结束型功能:相应段落处在最后一次再现之后,起着对全曲作概括总结、以增强作品完满感和完整感。典型处理是在材料上使用主题核心材料在主持续上进行,并使主题材料特征逐渐消失。2、关于“有机结合”(1)

这两个部分的结合并非偶合,而是服从乐思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理解成“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去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2)这两个部分是在对比(或展开)统一基础上的“有机结合”。二、二段式的分类根据二段式的第二段的后半部分有无再现第一段的主题材料,可以将二段式分为两种类型陈述:1、再现的二段式(根据第二段上句与第一段的关系又可分为):a、带有对比中句的再现二段式b、带有展开中句的再现二段式2、无再现的二段式:第二节、再现二段曲式三、二段式的第一段1、要具有明显的呈示性;2、要保留发展的余地;四、二段式的第二段(第二段的两句,根据其位置与功能的不同,分别叫做中句和再现句)。1、第二段的上句(也叫做“中间句”,简称“中句”)二段式的中句,通常都具有中间性的陈述特点,表现在和声的不稳定、材料的分裂、模进、织体节奏的改变等。各种处理大致可以将中句分成两种类型:⑴、将第一段的主题加以变化、发展、派生而形成的展开型中句;⑵、使用新材料写成的并置型(对比型)中句。2、第二段的下句(也叫做“再现句”)作为再现句,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重复或变化重复第一段的主题材料,使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形成一种隔时重现的统一关系。这种隔时重现使第二段在陈述功能上出现分化,前半对比、后半再现。1、根据再现句再现的材料的来源,可以将再现句分成四种类型:a、再现第一段的上句;例如:斯克里亚宾《bA大调前奏曲》b、再现第一段的下句;例如:《欢乐颂》、《摇篮曲》c、综合再现;例如:《瑶族舞曲》、舒曼《蝴蝶》d、动力再现;例如:舒曼《初哀》、舒伯特《小夜曲》2、根据再现的性质,可以将再现分成四种类型:a、静止再现;b、装饰再现;c、动力再现;d、综合再现;五、二段式的反复1、呈示段单独反复一次;2、后乐段反复一次;3、前后乐段分别反复一次;4、两个乐段整体反复一次;六、再现二段式分析的最低要求:b、表现方法分析:4、《索尔维格之歌》分析第十章

三段曲式摘要:三段曲式的概述,展开性三段曲式的类型和特点,对比性三段曲式。补充与相似曲式的辨析、三段五段曲式、双三段曲式和多段曲式。第一节:概述一、定义: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段为基础,按照三部性原则构成的曲式。基本图式是A=A+B+A或A=A+A′+A(分别叫做呈示段、中段、再现段)二、认识1、称谓:“三段曲式=单三部曲式”(简单与复杂是相对的)命名原则,以一定级别的结构为单位。乐句——乐段——乐部——乐章——乐曲乐句乐段乐部乐章一句式一段式一部式一章式二句式二段式二部式二章式三句式三段式三部式三章式四句式多段式多部式多章式多句式2、各部分的功能

功能和声调性结构呈示段呈示性功能,较稳定较简单,常在主调上完全终止,有时也在属调上完全终止。并行的二段式中间段具有不稳定功能,多出现离调、转调、模进等,不要求用完全终止,有时停留在主调属和声上。很少是稳定性乐段,常是几个乐句构成的不稳定乐段;再现段具有再现功能同呈示段。若呈示段没有结束在主调上,再现段回主调再现。

3、来源⑴相同功能三句式乐段的升级;⑵有再现的二段式之再现句的单位升级;⑶以乐段为单位的功能性组合所产生的封闭性结果。(只有封闭性组合才有三部性)

4、反复呈示段单独反复;中段和再现段一起反复;呈示段反复,并且中段和再现段一起反复;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各自反复;呈示段、中段、再现段一起反复;三、中间段1、类型:⑴展开性的三段式(单主题三段式)AA′A⑵对比性的三段式(双主题/多主题三段式)ABA/A(BC)A⑶综合性的三段式A(BA′)A;A(A′B);2、中间段经过发展之后,与再现部中的主要形象内容之间产生新的有机连贯关系。四、关于再现段1、类型⑴静止再现⑵装饰再现⑶动力再现⑷综合再现2、与再现二段式的“半再现”相比,三段式再现段的“全再现”的突出特点:⑴它在曲式结构地位上更加明确、全面地突出了呈示段的音乐形象和再现时的主导作用;⑵在曲式结构地位上,比例上更完整、明确地体现了该曲式“起、开、合”的结构原则。⑶有了平衡对称、总结概括作用的“合”部分,就可以使中间与两端的对比幅度加大,甚至可以只有对比,而不要求统一。⑷使用多种不同的再现,可以进一步表达基本形象内容各种完整有机的发展过程。五、作业:分别找出展开性/对比性/综合性三段式的例子各一条;并指出再现的特点。第二节:展开性三段式一、特点:中段不使用新材料,而是对已有材料作展开性处理。二、关于“展开”,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是前提,一个是结果。1、它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前面已经陈述过的;2、它不受原形的限制,作可识别的变形发展。三、展开性中段分析的要点1、找出展开材料的“来源”——越具体越好;(可能在内声部或不重要的声部)2、说明展开的方法。⑴声部换位;⑵改变厚薄;⑶调式变体(主要指同主音大小调)⑷转调模进;⑸截段发展;⑹和声变奏四、分析实例圣桑Saint.Saens《天鹅》;门德尔松Mendelsson《无词歌》。第三节:对比性三段式一、特点:中段使用新的材料进行对比,即双主题三段式。二、两种对比:1、派生性对比:⑴中段主题与呈示段主题形成对比的同时,在“主题材料”、“音乐形象”或上述两者和呈示段保持着“潜在联系”。⑵形成方法:a、在所用材料基础上作速度或体裁性变化;b、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作“截段”或“遴选”后的处理;c、在所用材料基础上作倒影处理。2、并置性对比:纯粹的对比。三、对比性中段分析的要点:1、列表比较对比的因素;对比的因素有:速度、音区、力度、体裁、音色、主题、调式调性等。2、中段的结构和调性布局3、再现前的连接四、补充:综合性三段式1、特点:中段既有展开又有对比,规模常常超过乐段。2、类型:展开+对比,或者对比+展开;3、内部可能用连接。4、分析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三乐章呈示部、《阿尼特拉舞曲》(Grieg)附录:分析谱例1、单主题Tchaikvosky《六月——船歌》呈示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三乐章呈示部(1~148);3,Ⅲ(1~64);

4,Ⅱ(1~24);

4,Ⅳ(63~88);

4,Ⅲ(1~95);6,Ⅱ(1~38);

9,Ⅱ(1~62);

10,Ⅲ(73~124);11,Ⅲ(1~67);12,Ⅱ(1~67);Mendelsson《无词歌——春之歌》(Op.62,no.6)

2、双主题丁善德《捉迷藏》、《跳绳》,瞿维《花鼓》,郑秋枫《我爱你,中国》,贺绿汀《牧童短笛》;3、综合性Grieg《摇篮曲》Op.38,no.1;《阿尼特拉舞曲》2,III(1~44),4、三段五段曲式门德尔松《第十九首无词歌》(Op.53,no.1)5、双三段曲式:门德尔松《无词歌——纺织歌》(Op.67,no.4),《无词歌——失掉的欢乐》(Op.38,no.2)

第四节:三段式的复杂化与多段曲式一、三段曲式与再现二段曲式的辨析1、再现的完整性;(全再现与半再现)2、对比的充分性;二、三段式的复杂化——三段五段曲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