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讲义:文言文翻译_第1页
中考语文复习讲义:文言文翻译_第2页
中考语文复习讲义:文言文翻译_第3页
中考语文复习讲义:文言文翻译_第4页
中考语文复习讲义:文言文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诗文阅读

第07讲文言文翻译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考查形式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知识点一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口诀

知识点二言文翻译的特殊句型

知识点三翻译句子的基本步骤

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

>考向01课内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考向02课外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理解层面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

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等。能分析句子的结构特点,准确判断句式

类型,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整。

2.翻译方法与技巧层面

遵循直译为主的原则,即对原文中的字词和句式进行一一对应地翻译,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力求风格与原文一致。要求做到字字落实,对关键词语要特别注意,不能随意增减或歪曲原文意思。

在直译难以准确表达原文意思时,可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如对于文言文中运用比喻、互文、借代、

委婉等修辞手法的句子,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意译,将原文的大意准确表达出来。

3.表达层面

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遗漏、不歪曲,同时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表意明确,语言通

畅,没有语病。注意译文的规范性,使译文逻辑连贯、表意清晰。

二、考查形式

考查形式命题方式命题趋势

通常会给出一个文言句子,要求考生选择对该句子翻L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

选择题译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选项中可能会在实词、虚词、要求准确翻译句子,还要求结合语境

句式等方面设置错误。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

这是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从文主旨等。

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取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一般会选2.内容往往贴近学生生活或社会现

主观题择含有重点实词、虚词或特殊句式的句子;二是另实,注重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使学

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其中的指定句子或全部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知

内容。识。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r考法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两大考法一

J考法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r-技巧一: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三个技巧―一技巧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L技巧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

文言文翻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译的方法1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1.读。反复阅读语句,把握句子基本大意。

-2.审。仔细洞察句子中是否有特殊词。

翻译句-3.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切分。

一子的基一

本步骤-4.译。立足文本,联系语境,译成现代汉语。

-5.连。把翻译的词意连缀成现代汉语语句。

6.查。句子通顺,表意明确完整,符合表达习惯。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知识点一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口诀

一、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

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

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

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

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

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

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

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

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中的“左右”指的是“手

下的人”,“左右对日”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二'文言文翻译的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

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

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知识点二文言文翻译的特殊句型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卷的必考知识点,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型,特殊句型,如:宾语

前置、状语后置、定于后置等特殊句型是句子翻译的常考点,也是易错点。

一、表陈述: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判断语气,可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夫子之谓也。”一《齐桓晋文之事》

二、表疑问句或反问:

1.不亦……乎

用于反问句中变肯定语气,可译为“不是….吗”“难道不是….吗”

2.如(若、奈)…..何

表示征询语气,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可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

3.庸….乎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么”“哪里….呢”。

4.何以(奚、恶、安)…..为,何(奚、恶、安)…“为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用….做什么”“为什么….呢”“要…..干什么呢”。

5.何之有

以宾语前置的形式(有何…..)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有什么…..呢”

6.得无……邪(乎)

表示推测语气的反问,可译为“该不是….吧”,"莫非……吧”

7.无乃….与(乎)

表示对情况推测的商量语气,可译为“恐怕要….吧”。

8.能无….乎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呢”。

9.岂……哉(也,也哉、乎、欤)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么”“怎么…..呢”。

三、表选择:

1.与….孰……

表示以询问的方式比较人或事的高下得失,可译为“与…..相比,谁更…

2.与其….孰若

表示舍前取后的选择,可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3.宁….不….

表示取前舍后得选择,可译为“宁愿….也不……”

4.与….无宁….

表示取前舍后得选择,可译为“与其…..宁可….”“与其…..不如…

5.宁…..又安(岂)能…..

表示取前舍后得选择,可译为“宁愿….又怎么能…

知识点三翻译句子的基本步骤

1.读。反复阅读语句,把握句子基本大意。

2.审。仔细洞察句子中是否含有特殊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意复词),词类活用现象,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文言固定句型等。

3.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切分。

4.译。立足文本,联系语境,运用相关方法把切分的词语对译成现代汉语,遇到拿捏不准的词语,一定

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其意思。

5.连。立足文本,联系语境,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运用相关方法,把上面翻译的词意连缀成现代汉

语语句,写在草稿纸上。

6.查。确保连缀成的句子通顺,表意明确完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7.香。把翻译好的句子誉写在答题卡上。

【注】以上七个步骤,其中前三步可同时进行,第4.5两步是关键,关系着翻译的成败。

易混易错

1.虚词方面

易错点:对虚词的多种用法掌握不熟练,导致翻译错误。例如,“之”作为助词,有“的”(水陆

草木之花)、“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多种用法,学生可能会错误判

断其用法而翻译有误。

易混点:一些虚词的用法相似,容易混淆。比如“以”和“于”,“以”有“用、凭借、因为、

把”等多种意思,“于”有“在、比、对于”等意思,在具体语境中,学生可能分不清到底该用哪种

意思来翻译。

2.特殊句式

易错点:不能识别特殊句式,按照正常语序翻译。例如,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如果不了解这是

宾语前置,直接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就没有体现出句式特点。

易混点:不同类型的特殊句式之间可能会混淆。比如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和“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如果不能正确判断句式类型,就很难准确翻译。

同时,被动句和主动句也容易混淆,例如“帝感其诚”是被动句,应翻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如果误判为主动句,翻译就会出错。

针对训练

(2024•新疆乌鲁木齐•三模)阅读下面的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

邺,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目:“小惠

未返,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目:“忠之鸟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目:“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目:“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羯。彼羯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鄙:卑鄙B.小惠未懑遍:遍及

C.忠之属也属:类D.望其旗摩靡:倒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耐心启发下,最终意识到了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本文语言简洁,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

C."将鼓,,“将驰”刻画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

【乙】

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目:“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

日:“而后大师②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

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③,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④,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

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

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滥,五战及郢曳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口二师:楚军和吴国联军。口大师:吴国大部队。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U4:战斗。口为食:

做饭。□郢:楚国都城。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B.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C.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D.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5.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探究曹刿和夫概王形象的共同之处。

题型精研•考向洞悉

A考向1课内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2024•黑龙江哈尔滨)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面小题。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寒第,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苣

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早月,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

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目:“吾妻

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窥镜:(2)旦日: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王之蔽甚矣。

(2024・四川雅安)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草自入帘青征于自,发于声

B.圆金经苏、黄共网一手卷

C.中通外直政理人和

D.陶后鲜有闻尤鳏肥滋味之享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考向2课外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2024•江苏南通)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演,字攸之,南阳人也。少孤,依姑父邓羲。羲学为刘表治中❷。天子都许咒刘表虽贡献®而与袁

绍相结。羲谏,表答羲目:“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大义也。治中何性之乎?”

演少以器业④知名于时。烈祖⑤居樊,征为记室,迁主簿。及向朗督四县,荐演为农都尉,率众营军

屯于夷陵,数年,积粮万斛。又从烈祖征蜀,以演秉心公亮,守涪令。即平成都,拜蜀郡属国都尉。

建兴元年,转散骑常侍。二年秋,代杨洪为侍中。诸葛亮东征,表与后主目:“侍中、侍郎郭攸之、

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省之,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五年,又擢尚书令。时蒋琬为仆射⑥。演以琬年长,才又著于己,悉以众事托之。太仆廖立诘曰:“郭

演,从人者耳,不足与经⑦大事,而作台魁。“演亦不为忤⑧。及立以他事为御史所劾,演表日:“立,楚之

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不当为快言得咎⑨。“立左迁巴州治中,演送二十里,人皆称之。

演性和顺,和合群寮⑩,与向朗、费祎、张裔、习祯最为友善。

(选自《季汉书•郭演传》,有删改)

【注释】□治中:官名,为州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口天子都许:指汉献帝以许昌为都城。□贡献:进奉,

进贡。□器业:才能学识。田烈祖:指汉昭烈帝刘备。©仆射:官名。口经:筹划。口忤:违逆,抵触。□为

快言得咎:因放肆的言论而被追究罪过。口寮:同“僚”,同衙的官吏。

1.用7”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刘表虽贡献而与袁绍相结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羲学为刘表治中

(2)治中何怪之乎

(3)即平成都_____________

(4)悉以冷之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演以琬年长,才又著于己,悉以众事托之。

4.阅读文言文要善于积累。选文中有不少古代官职变动专用词,如“征为记室”的“征”,特指召来授予官职。

请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

5.班级编辑《古代贤臣集》,你建议将郭演编入其中。请结合选文阐述理由。

(2024・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①豫章①胡叔俊,以高才硕学隐居进贤官溪之上,治乃祖西园,筑亭其间而游息之。以东南先朝阳夕

阴,宜木果,而树桃、李、梨、栗。.南为正木之方宜芳华而列种海棠。松、竹者贯岁寒而后凋,故以植乎

西北。中又杂植梅数十株,目:“梅,松、竹之友也。”今皆蔚然为林矣。若菊,若牡丹、芍药之属,丛生而

可爱,皆列于亭之左右,以便观赏。合而名其亭日“园趣

②其出入之途在正东,近所居也。海棠之西有二池,夹道凿小渠引水经其所居,以入于东池。渠之上

古木参天,其先祖所手植也。东池之外又为大池,春夏泛溢可以舟楫。池之北为堂八楹②,以为子弟讲肄③

之所。又北为堂六楹,以馆宾客④。又北为重屋六楹,以藏累世之书。此其园外之事,又所以为成趣之本。

③日坐亭上,与园丁野老论农圃之要,而忘其世虑。客至则觞咏⑤啸歌,云山烟水,交错乎指顾⑥之

间,而园中之趣,虽万钟之禄⑦不与易也。

(节选自揭侯斯《胡氏园趣亭记》,有删改)

【注释】□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句中的“进贤”为县名。口楹(ying):计算房屋间数的量词。一间为一

楹。□肄(yi):练习,学习。□馆宾客:接待宾客。□觞咏:饮酒赋诗。口指顾:手指目顾。口禄:俸禄。

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1)若菊,若牡丹、芍药之后

(2)合而名其亭曰“园趣”

(3)客车则觞咏啸歌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从下列A-E中选出正确的两处(填写字母)。

南为A正阳B之方C宜芳华D而列种E海棠。

3.选文紧扣“趣”字来写,你能发现哪些“趣”?请列出四种。

4.文末画横线句“而园中之趣,虽万钟之禄不与易也”,让你想到以下哪篇课文?任选一篇并简述理由。

A.《陋室铭》(刘禹锡)B.《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C.《醉翁亭记》(欧阳修)D.《湖心亭看雪》(张岱)

我选。理由:

专题二古代诗文阅读

第07讲文言文翻译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考查形式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知识点一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口诀

知识点二言文翻译的特殊句型

知识点三翻译句子的基本步骤

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

>考向01课内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考向02课外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理解层面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

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等。能分析句子的结构特点,准确判断句式

类型,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整。

2.翻译方法与技巧层面

遵循直译为主的原则,即对原文中的字词和句式进行一一对应地翻译,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力求风格与原文一致。要求做到字字落实,对关键词语要特别注意,不能随意增减或歪曲原文意思。

在直译难以准确表达原文意思时,可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如对于文言文中运用比喻、互文、借代、

委婉等修辞手法的句子,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意译,将原文的大意准确表达出来。

3.表达层面

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遗漏、不歪曲,同时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表意明确,语言通

畅,没有语病。注意译文的规范性,使译文逻辑连贯、表意清晰。

二、考查形式

考直形式命题方式命题趋势

通常会给出一个文言句子,要求考生选择对该句子翻L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

选择题译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选项中可能会在实词、虚词、要求准确翻译句子,还要求结合语境

句式等方面设置错误。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

这是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从文主旨等。

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取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一般会选2.内容往往贴近学生生活或社会现

主观题择含有重点实词、虚词或特殊句式的句子;二是另实,注重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使学

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其中的指定句子或全部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知

内容。识。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考法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考法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技巧一: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技巧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技巧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

文言文翻P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译的方法L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译「1.读。反复阅读语句,把握句子基本大意。

-2.审。仔细洞察句子中是否有特殊词。

翻译句-3.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切分。

』子的基

本步骤-4.译。立足文本,联系语境,译成现代汉语。

-5.连。把翻译的词意连缀成现代汉语语句。

6.查。句子通顺,表意明确完整,符合表达习惯。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知识点一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口诀

一'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

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

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

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

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

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

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

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

“左右对日”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二'文言文翻译的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五,”“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

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

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知识点二文言文翻译的特殊句型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卷的必考知识点,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型,特殊句型,如:宾语

前置、状语后置、定于后置等特殊句型是句子翻译的常考点,也是易错点。

一、表陈述: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判断语气,可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夫子之谓也。”一《齐桓晋文之事》

二、表疑问句或反问:

1.不亦....乎

用于反问句中变肯定语气,可译为“不是.…吗”“难道不是.…吗”

2.如(若、奈)…何

表示征询语气,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可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

3.庸….乎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么”“哪里.…呢”。

4.何以(奚、恶、安)…为,何(奚、恶、安)…为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用…•做什么”“为什么.…呢”“要….干什么呢”。

5.何….之有

以宾语前置的形式(有何.....)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有什么……呢”

6.得无……邪(乎)

表示推测语气的反问,可译为“该不是.…吧”,"莫非……吧”

7.无乃….与(乎)

表示对情况推测的商量语气,可译为“恐怕要.…吧”。

8.能无….乎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呢”。

9.岂……哉(也,也哉、乎、欤)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么”“怎么.....呢”。

三、表选择:

1.与….孰..

表示以询问的方式比较人或事的高下得失,可译为“与.….相比,谁更.….”

2.与其….孰若

表示舍前取后的选择,可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3.宁....不....

表示取前舍后得选择,可译为“宁愿….也不……”

4.与….无宁….

表示取前舍后得选择,可译为“与其….宁可….”“与其….不如.…”

5.宁.又安(岂)能....

表示取前舍后得选择,可译为“宁愿.…又怎么能.…”

知识点三翻译句子的基本步骤

1.读。反复阅读语句,把握句子基本大意。

2.审。仔细洞察句子中是否含有特殊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意复词),词类活用现象,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文言固定句型等。

3.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切分。

4.译。立足文本,联系语境,运用相关方法把切分的词语对译成现代汉语,遇到拿捏不准的词语,一

定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其意思。

5.连。立足文本,联系语境,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运用相关方法,把上面翻译的词意连缀成现代

汉语语句,写在草稿纸上。

6.查。确保连缀成的句子通顺,表意明确完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7.誉。把翻译好的句子誉写在答题卡上。

【注】以上七个步骤,其中前三步可同时进行,第4.5两步是关键,关系着翻译的成败。

易混易错

1.虚词方面

易错点:对虚词的多种用法掌握不熟练,导致翻译错误。例如,“之”作为助词,有“的”(水陆草木之

花)、“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多种用法,学生可能会错误判断其用法而

翻译有误。

易混点:一些虚词的用法相似,容易混淆。比如“以”和"于”,“以”有“用、凭借、因为、把”等多

种意思,“于”有“在、比、对于”等意思,在具体语境中,学生可能分不清到底该用哪种意思来翻译。

2.特殊句式

易错点:不能识别特殊句式,按照正常语序翻译。例如,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如果不了解这是宾

语前置,直接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就没有体现出句式特点。

易混点:不同类型的特殊句式之间可能会混淆。比如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和“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如果不能正确判断句式类型,就很难准确翻译。同

时,被动句和主动句也容易混淆,例如“帝感其诚”是被动句,应翻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如果

误判为主动句,翻译就会出错。

针对训练

(2024•新疆乌鲁木齐•三模)阅读下面的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目:“肉食者

邺,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目:“小惠

未通,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青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目:“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目:“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鄙:卑鄙B.小惠未懑遍:遍及

C.忠之属也属:类D.望其旗靡靡:倒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耐心启发下,最终意识到了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本文语言简洁,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

C.“将鼓”“将驰”刻画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笑体现出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

【乙】

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日:"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

日:“而后大师②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

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③,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④,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

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

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滥,五战及郢⑥。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口二师:楚军和吴国联军。口大师:吴国大部队。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U4:战斗。口为食:

做饭。口郢:楚国都城。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B.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C.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D.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5.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探究曹刿和夫概王形象的共同之处。

【答案】1.A2.(1)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相报。

(2)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衰竭。3.D4.A5.都有

一颗爱国之心,主动请见,出谋划策;都具有政治才能,认识到民心的重要;都具有军事才能,能抓住作

战时机。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A.句意为:当权者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

故选Ao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

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牺牲: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丝织品;弗:不;力口:虚夸;必:一定;以:按照;信:实情。

(2)一:第一次;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衰:减弱;三:第三次;竭:士气衰竭。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

D.“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分析有误。依据□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可知,本段文字叙述此次战争的

经过,但没有详细描写战争的具体过程,只概述了齐鲁两军对峙、紧追敌人的战争场景,突出了曹刿的智

谋和对战局的把握。所以,本文还是提及战争经过的,只不过相对简略。

故选Do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

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

本句句意为:楚国的子常不仁,他的臣下没有拼死的决心,首先攻击他,他的士兵一定逃跑。其中,“楚瓦

不仁”和“其臣莫有死志”是并列关系,因此需要在“楚瓦不仁”和“其臣莫有死志”之间断开;“先伐之”是建议

性的语句;“其卒必奔”是结果。故断句为: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故选Ao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主动请见,出谋划策;都具有政治才能,认识到民心的重要;都具有军事才能,

能抓住作战时机。

【点睛】参考译文:

【乙】两军在柏举摆开阵势。阖庐的弟弟夫概王,早晨向阖庐请求说:“楚国的子常不仁,他的臣下没有拼

死的决心,首先攻击他,他的士兵一定逃跑。”又说:“然后大军接继上去,一定取胜。”夫概王用他属下的

五千人抢先攻击子常的士兵。子常的士兵逃跑。楚军大乱,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子常逃奔郑国。吴军追

赶楚军,追到清发,准备攻击楚军。夫概王说:“被困的野兽还要争斗,况且人呢?如果知道不免于死而拼

命,一定打败我们。如果让先渡过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就没有斗志了。渡过一半之

后就可以攻击了。”听从了他的话,又一次打败楚军。楚人做饭,吴军赶到,楚军逃奔。在雍派打败楚军,

经过五次战斗,吴军到郢都。

题型精研•考向洞悉

A考向1课内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2024•黑龙江哈尔滨)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面小题。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益

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目:“吾孰与徐公美?”

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早月,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

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

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窥镜:(2)旦日: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王之蔽甚矣。

【答案】L照镜子第二天2.(1)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2)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

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2024・四川雅安)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