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核心考点60个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核心考点60个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核心考点60个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核心考点60个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核心考点60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核心考点60个01、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结构,世卿世禄选官。(2)地方分权:国家管理机构从内外服到分封制,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建立绝对的中央权威。(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4)神权色彩:原始民主遗存影响商周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权色彩。

02、分封制下“大一统”的政治理念(1)政治上: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和集权性。分封制以藩屏周,巩固政治统治、扩大疆域,有利于统一的地域国家的形成。(2)民族关系上:西周王朝以中原为核心,周边生活着众多诸侯王国,为后代中国形成、发展为“多民族”与“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3)文化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从周公制礼,一个以天子与天道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就已逐步形成。分封制扩大了以周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传播;促进文化的认同感。(4)经济上: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地方治理的自主性,开发了落后地区,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03、认识商周政治文明传承的贡献:西周出现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

04、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势变化的特点(1)分封制逐渐崩溃,王权体制面临挑战。主要表现:由西周时期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诸侯争霸。(2)宗法制逐渐瓦解。主要表现:一是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二是人才流动方式发生变化,各国盛行养士之风,任人唯才,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三是各国变法改革盛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客观上起到瓦解宗法制的作用。(3)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商周时期,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贵族分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的下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逐渐崩溃,促使了贵族政治的衰落,而各国的变法改革及礼贤下士的“养士之风”又进一步促进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4)统一步伐加快,促进了民族交融。春秋初年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

05、中枢机构的演变1.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断。2.汉朝由亲信和近臣组成中朝,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两汉外戚干政使皇室女性及外戚集团逐渐从权力的边缘走到中心。3.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系,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4.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体现对制衡的追求;文官政治的成熟,有利于官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5.元朝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相权反弹。6.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强化;明代中枢权力体系异变。7.清朝设立军机处,提高中央决策和行政效率。奏折制度实质是官员与皇帝的单线联系,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06、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的演变1.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中国古代法律确立。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3.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大变化,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4.《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5.宋朝以后,理学广泛传播,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6.明朝制定《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六谕”;清朝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07、治国更新的变法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打击贵族特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都以挽救统治危机为己任,因阻力大最终失败。08、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特点、趋势(1)特点:以宗族关系为基础;基于地缘关系组织;乡绅发挥主导作用;治理力量日益多元;组织严密,职能清晰;理念多元,内涵丰富。(2)趋势①从注重道德教化为主到增加宣讲“圣谕”。②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③国家对乡约制度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④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⑤乡村地方自治功能逐步减弱。09、开放包容的民族关系(同源共祖、华夏认同、封建化、农耕化、民族交往、民族交融、兼容并包)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为周边民族所认同,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2.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3.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中原人民南迁,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4.隋唐时期,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各民族在大统一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5.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6.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10、对外交往(丝绸之路、朝贡贸易)1.秦汉时期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隋唐分海、陆两路。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2.两宋陆地丝路中断,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畅通。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中西贸易兴旺一时。清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

11、治民安邦的户籍、赋税制度与社会基层治理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挥了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主要功能。户籍制度特点:(1)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2)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3)户籍与土地、赋税制度逐渐分离;(4)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2.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强大。3.明代开创性地发明了“黄册”与“鱼鳞册”制度,户籍初步与土地隔离开来,从而演变成了相对独立的制度。4.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5.中国古代优抚政策以政府为主体,民间为辅助。宋朝以后,宗族内部救助活动兴起,明清开始出现慈善组织。1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过渡,直至取消人头税;(2)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4)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5)人身依附关系松弛。2.影响:(1)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3)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13、中国古代的土地国有制(1)井田制: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西周时期发展成熟,春秋时期逐渐瓦解。(2)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14、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

(经济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1)私有制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手工业中官营比重不断缩小,民营比重日渐扩大。(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私人;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4)国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15、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与货币管理1.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纸币,白银在清朝完全承认其法定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3.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4.宋代商业经营方式多元化,体现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5.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集团商帮。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6.契约精神包含契约自由精神、契约平等精神、契约信守精神、契约救济精神。7.唐朝城市规划整齐划一,布局合理,功能以政治和军事为主,经济功能在增强;商业活动有时间、空间限制,但后期“市”的建置和坊市界限都有所突破。16、宋代商业革命的特点①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商业经济空前繁荣。②“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交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限制;草市普遍。

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⑤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交通为主;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⑥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也有所松动,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⑦榷场贸易发达。17、古代中国的商业思想和商业政策(1)商业思想:古代中国的商业思想表现为两种对立斗争。①对私营商业是加以限制还是任其发展。以法家思想为代表,主张限制私营商业、发展官营商业。道家中的黄老学派宣扬经济放任,反对“与民争利”,要国家退出工商业阵地,将商业放给私人经营。儒家的“富民”学说,也主张义利结合、先义后利。②轻商思想与重商思想。由于封建等级观念和轻视劳动思想的支配,社会上轻商思想由来已久,法家和儒家对此有一致的立场。重商思想是对商业的重视,对商业客观职能的充分的认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和商人地位越来越高。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2)商业政策:①重农抑商政策;②“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③盐铁专营制度(也称禁榷制度)。18、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1)城市人口: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2)城市功能: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3)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4)数量规模: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江南地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城镇。(5)布局分布: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6)城市地位: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但重要性日益提高。(7)城市生活:日益丰富;市民价值倾向逐渐凸显;文学艺术日益世俗化。19、宋明市民生活的特点(1)宋代:市民文化形式多样,表现市井生活;消费意识增强,茶坊酒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倾向。(2)明代①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而代之以“导奢导淫”之风。②价值观念:明代后期拜金之风十分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文化上明代商业性书坊繁盛一时,出现文学作品渐趋商品化的倾向。③市民文学:明代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1.先秦儒学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追求理想化政治。2.西周时期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并建立了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