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课时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课时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课时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课时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必备知识•构建通史体系关键能力•深化融通学习命题研析•聚焦高考动向[课标要求]1.必修: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2.选择性必修:(1)了解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2)知道隋唐时期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隋唐时期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了解隋唐时期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了解隋唐时期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时空坐标]必备知识•构建通史体系一、短暂的隋朝1.隋朝的兴亡统一①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②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建设①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②兴建洛阳城;③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灭亡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标志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2.民族关系(选择性必修1·第11课)管理机构①礼部: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②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主要内容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②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③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概念释意】义仓:(1)含义:隋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在收获时向民户征粮积储,以备荒年放赈。因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因而亦名社仓。(2)历程:隋文帝始设义仓,唐初置义仓及常平仓,后改称常平义仓。清代规定,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互相区别。至咸丰、同治时,义仓已名存实亡。【教考衔接】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内容思考: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提示: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二、唐朝的兴衰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兴衰建国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贞观之治”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武周政权武则天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期间,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过程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影响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2.五代十国(1)五代十国: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和山西的北汉,称为“十国”。(2)后周世宗改革:清除五代弊政,实力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基。唐朝的灭亡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3.民族关系特点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选择性必修1·第11课)管理机构①类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②特点: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选择性必修1·第11课)北方、西北方(突厥、回纥)突厥①贞观初年,唐军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③唐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北方、西北方(突厥、回纥)后突厥汗国682年,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西域唐朝中央政府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回纥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西南(吐蕃)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②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东北(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4.经济发展农业①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选择性必修2·第1课)②唐朝耕犁基本定型——曲辕犁,出现水力灌溉工具——筒车(选择性必修2·第4课)手工业①唐宋时期,在器物烧制过程中,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选择性必修2·第4课)②唐三彩商贸(选择性必修2·第7课)①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②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唐朝当铺取得合法地位;③契约应用更加广泛集镇城市集镇主要服务于军事目的;城市实行坊市制度(选择性必修2·第10课)交通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选择性必修2·第12课)区域经济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概念释意】1.羁縻政策:(1)含义:在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2)评价:一定程度上保证王朝疆域内的统一、稳定。因俗而治,有利于中原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对边疆民族地区控制较为松散,不利于边疆的充分开发。2.朋党之争:(1)概况:唐代朋党之争,又称牛李党争,牛党领袖为牛僧孺,李党领袖为李德裕。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党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科举、藩镇等几个大问题上。(2)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图解历史】唐朝灭亡的原因【教考衔接】1.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历史纵横:唐朝曲辕犁”和图片《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牛耕图中的曲辕犁》思考:两则史料能反映出哪些历史信息?根据两种史料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什么?提示:历史信息:唐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生产技术进步;大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北地区已经了解甚至使用曲辕犁。历史结论:唐朝已经使用曲辕犁。2.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职贡图》思考:指出图片反映的信息有何价值。提示:图片表明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频繁;反映了中外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体现了唐朝包容开放的民族与对外政策,为研究唐朝对外政治经济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3.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思考:提取两项有关唐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提示:信息一:西北部疆域扩大。说明:将东突厥与西突厥纳入统一版图,疆域大大拓展,大一统国家进一步扩大。信息二: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都督府。说明:体现出“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关键能力•深化融通学习主题一为盛世奠基——隋朝的兴亡【结构体系】【探究史料】1.大运河泽被后世材料贯通东西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自西北方向的河南永城进入淮北市往东南经过铁佛、百善等乡镇流入宿州,全长41.5公里,沿线发现各类文化遗产点20多处。其中柳孜运河遗址、百善运河遗址河堤剖面、五铺大寺庙遗址、唐宋时期村庄聚落、古战场遗址及古墓葬等,这些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如珍珠般镶嵌在运河岸边的村镇田野中,丰富了淮北市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内涵和申遗的价值比重。——摘编自郭云修《情系大运河——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前前后后》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点拨▶学业质量突出家国情怀水平4:能够将大运河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关键能力·解读信息:材料介绍了淮北市境内隋唐大运河有各类文化遗产点20多处·运用信息:从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历史价值、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文化自信等几个方面概括核心价值政治立场和价值观——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培养家国情怀解答: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较早的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历史悠久,它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申遗有利于更好保护运河及其附近文化遗产;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古代文明,增强文化自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2.隋速亡原因之探材料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是时(613年)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粮仓),犹大充牣(殷实),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稿(秸秆)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隋书》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的灭亡与其他朝代有何不同。点拨▶学业质量突出历史解释水平4:在探究隋朝的灭亡原因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关键能力·解读信息:材料以第二个句号为分界,划分为两层。第一层核心是隋文帝时,国家富足,轻徭薄赋;第二层核心是国家富足,百姓无以自给,政府却莫肯赈救·运用信息:国富民穷,赋税徭役沉重引发大起义,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核心价值政治立场和价值观——从吸取隋亡教训角度培养家国情怀解答:不同之处:一般朝代多是王朝末期资源调配能力(财政能力)枯竭。隋朝国库充盈,但是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穷兵黩武超过社会承受限度,引发大起义,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阐释史论】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认识积极性(1)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对后世的水运影响深远消极性(1)过度役使民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2)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隋朝灭亡主题二盛唐气象——唐朝的繁盛【结构体系】【探究史料】1.民族政策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①。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②。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③。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④。——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有何意义?对当今的民族政策有何启示?点拨▶学业质量突出史料实证水平3:在探究唐朝的民族政策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关键能力·解读信息:材料分为四层,分别用①②③④表示,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根据羁縻府州制度理解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运用信息:①关键信息→总结得失、首创。②关键信息→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中央任命。③关键信息→推广。④关键信息→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汉人担任核心价值政治立场和价值观——从民族政策角度培养家国情怀解答:(1)特点:①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②具有创新性。③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因俗而治,因地制宜。④强调中央对边疆的控制。⑤先试点后推广。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2)意义:①有利于祖国边疆开发。②有利于民族交融。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启示: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②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经济发展材料唐代许多诗人笔下的江南粮田千顷、稻花飘香。……张籍诗《江南曲》云:“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纻。……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渡桥来浦里。……长江午日酤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倡楼两岸悬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杜牧亦称“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摘编自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唐朝中晚期江南经济发展”,建立史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解答:史料史论江南粮田千顷、稻花飘香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商品化程度较高“长江午日酤春酒”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层市场(草市)的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纻工商业发展“江村亥日长为市”“凡江淮草市”【阐释史论】隋唐经济新变化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支钉广泛使用新交通出现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新商业服务柜坊、飞钱出现,加速了商业的发展新赋税制度税制由按人丁征收为主向按资产和田亩为主转变,征收实物,反映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新的度量衡(1)开元通宝流通以后,十钱为一两的新的十进制度量衡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2)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命题研析•聚焦高考动向考点要求考题统计高频视角隋朝兴亡(3年2考)2024年无隋代政区、大运河、贞观之治、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节度使、藩镇割据、外重内轻2023年山东卷·T32022年山东卷·T16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4年15考)2025年八省联考:内蒙古卷·T3;晋陕青宁卷·T42024年湖南卷·T4;山东卷·T16;浙江6月选考·T2;全国甲卷·T252023年北京卷·T3;江苏卷·T3;河北卷·T3;湖北卷·T3;福建卷·T32022年北京卷·T16;河北卷·T3;辽宁卷·T3;北京卷·T5考点要求考题统计隋朝兴亡(3年2考)2024年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3年5考)2024年湖北卷·T3;湖南卷·T5;重庆卷·T32023年广东卷·T4;天津卷·T42022年无研真题悟方法(2024·湖北卷·T3)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

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解题指导】练考题明方向考点一隋朝兴亡及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2023·山东卷·T3)图1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解析】选D。据图可知,隋京畿区与西汉京畿区相比,向东以洛阳为中心进行延伸,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至隋唐,关中地区人口增多,经济压力增大,隋朝开通大运河便于南粮北运,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故选D;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材料中未明确说明财政收入来源,排除B;隋京畿区变动的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交融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2.(2024·湖南卷·T4)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解析】选B。雇工契的出现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农民可以通过与雇主签订契约来选择自己的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契约关系减少了国家对农民的直接人身控制,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的趋势,故选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雇工契的存在,并没有说雇工经营已经成为主要经营方式,A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长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与材料现象不相关,排除C项;雇工契只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存在,材料不涉及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更没有依据,排除D项。3.(2024·全国甲卷·T25)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由此可知,该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B.城市能源问题突出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市镇经济开始兴起【解析】选B。A中“废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是商品经济的表现,但不能得出“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C;“市镇经济开始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和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在城外植树,然后送到城中售卖,说明城中有需求,贩卖者抓住了这一点,从中获利,从而得出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经济活动频繁,能源使用增加,城市能源问题突出,故选B。4.(2025·内蒙古适应性测试·T3)某考古队在吐鲁番地区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墓志题为“开元十二年岁次己酉甲子廿日故翊卫张大良之灵”,同时出土庸调布一件,布的一端见楷体墨书:“河南府长水县归仁乡刘元楷”,墨书上钤朱色篆文“长水县印”一方,下有倒写草书“行达”二字。这表明当时(

)①中央政权对西域实施有效管理②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贸易发达③西域地区与内地文化交流频繁④实物是重要的赋税形式之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选C。由材料“吐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