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南通市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模拟试卷(二)(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5.0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字书写发展的每个阶段中,导致其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二是使用的方便性。技术手段的变化,可以提供更佳的书写工具与介质搭配,进而推动新的书写(记录)的形式与形态的产生。典型的书写工具与介质搭配变迁可以大致分割为:金石时期(如:树枝画于石壁,青铜刀和玉质刀刻画于龟甲兽骨等)、毛笔竹帛时期、毛笔纸张时期、硬笔纸张时期,简单称为金石、竹帛、毛笔、硬笔四个时期。而现在,我们正进入第五个时期,即“数字时期”。考察前四个时期文字记录过程的更替,虽然伴随着书写工具和记录介质的变化,文字依然是各种信息记录的主要载体。在信息记录的过程中,依然保留着传统“书写”动作行为。考察数字时代,视频、图片、语音等多媒体形态信息占据了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交流等绝大部分应用的场景,文字应用的场景被极大挤压,“书写”这一生成文字的动作行为逐渐消失。在数字时代相对有限的文字应用场景中,键盘代替了笔,屏幕代替了书本,计算机、平板电脑成为学习与工作主要工具,生成字的“敲击输入”正逐步取代“书写输入”。书写,作为一种生成文字信息的行为,逐渐变得可有可无。于是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大幅下降,很多人不仅写不出漂亮的汉字,甚至挂在嘴边的字也经常提笔就忘,几乎患上了“书写遗忘症”。光明网2010年11月所做的关于“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的调查结果显示: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44.25%的人觉得自己的字不好看,41.52%的人经常提笔忘字,14.23%的人经常写错别字。(节选自姜杰《汉字书写表征与教育实践》)材料二:在互联网的文化语境下,无论汉字书写还是汉字本身,都不可避免地被互联网所笼罩、所裹挟。就汉字书写而言,我们要问的是-“书写”还在吗?“书写”还剩下多少?当键盘敲打广泛地取代“手书”时,这已经不是问题了;就汉字本身来说,越来越多类型(style)的数字化汉字的出现,彰显了汉字的多样性特色,而无门槛的进入,则对汉字的规范性和汉字自身的审美特质有着极大的损害。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汉字与汉字书写,都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做出理性的回应并探究尽可能有效的应对措施。上世纪初,随着钢笔(自来水笔)、圆珠笔等硬笔的发明和引进,延续了自甲骨文时代算起已3300多年的书写工具-毛笔逐渐被硬笔所取代,当然,这个过程较为漫长,一些从毛笔时代过来的文人依旧迷恋和习惯于用毛笔书写,如鲁迅、钱玄同、俞平伯等。相对于毛笔,硬笔作为书写工具比毛笔容易掌握,书写便利,极大地提高书写效率。鲁迅先生曾作过一篇《论毛笔之类》,文中说:我自己是先在私塾里用毛笔,后在学校里用钢笔,后来回到乡下又用毛笔的人,却以为假如我们能够悠悠然,洋洋焉,拂砚抻纸,磨墨挥毫的话,那么,羊毫和松烟当然也很不坏。不过事情要做得快,字要写得多,可就不成功了,这就是说,它敌不过钢笔和墨水。先生之说,言简意赅。由此可见,钢笔等硬笔已取代毛笔成为广泛而普遍的书写工具,实在是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也是社会文明演进,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文字应用日趋繁复的必然结果。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毛笔并没有退出历史文化舞台,而是与钢笔等硬笔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但无疑钢笔等硬笔已成为人们日常书写的主要工具。从毛笔到钢笔等硬笔,不啻书写史上的一次革命,但,国人的汉字书写水平逐渐下滑,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旧式文人几乎人人都可称作“书法家”。旧式文人虽大多无意于成为书法家,因为有扎实的“童子功”,加上毛笔是它们的日常书写工具,所以,能写一手具有美感的毛笔字就不算难事了。而当我们与毛笔渐行渐远的时候,“毛笔文化”的整体社会根基已经动摇,它的衰退则是不期然而然的历史文化遭际。而汉字走向数字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从客观上说,多样化数字化汉字的进入,极大地丰富了汉字家族的风格类型,打破了长期以来以宋体、仿宋、楷体、黑体、新魏等为代表的“印刷体”一统汉字天下的格局。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除古今知名书法家的书迹进入电脑外,越来越多类型的数字化汉字也随之出现,仿佛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便充斥于互联网上,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其使用频率之高,实在令人始料未及。而正是这些缺乏监管机制的无门槛进入的数字化汉字既有损于汉字的规范性,又戕害了汉字的美感。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因此,书写和使用规范汉字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须遵循的法律准则。否则,则可视为违法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行笔至此,我想到了都德的《最后一课》:那位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老师几乎用尽平生之力,在黑板上书写的一行字-VIVELAFRANCE!(法兰西万岁!)当国人对英语的追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的时候,那位法语老师的一行字对我们而言,应该是警语。(节选自陈龙海《互联网时代的汉字与汉字书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文字书写发展的每个阶段中,技术和使用的方便性导致了书写形式与形态的变化。B.正进入第五个时期即“数字时期”的我们,不再把文字作为各种信息记录的主要载体。C.在互联网的文化语境之下,数字化汉字的类型越来越多,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色。D.无意于成为“书法家”的旧式文人,将毛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而有了扎实的基本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交流中,生成文字的“书写”动作行为正在渐渐地消失。B.生成汉字的“敲击输入”正逐步取代“书写输入”,让生成文字信息的行为有了改变。C.鲁迅、钱玄同、俞平伯等人对钢笔等硬笔取代毛笔的坦然态度,对今人有很大启发。D.“毛笔文化”的整体社会根基已经动摇,人们有理由担心历史文化遭际和汉语的命运。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戕害了汉字的美感”的一项是(3分)A.人们对硬笔的广泛使用B.多媒体形态信息的泛滥C.未受监管的数字化汉字D.学生们日益繁重的作业4.材料一引用了光明网的调查结果,材料二引用了《最后一课》的内容,两处引用的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面对互联网时代汉字和汉字书写的严峻挑战,我们应该有哪些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月田中禾不知怎么的,忽然间,太阳西斜了,慢慢地坠下去。月亮升起,田野里荡起轻烟。先是黄昏掩去人们的倦容,接着,最后一缕光线消失。黑暗渐次加浓,长夜降临,这里那里亮起火星,响着呢哝的人语。在学校,该响熄灯铃了。那是偏僻的县城新建的一所中学。她的同学们几乎没人分到这样糟的地方。她是历史系拔尖的学生,却看着成绩平平的同学留校,进社会科学院,到编辑部,她是憋一口气到这鬼地方来的。人生的第一个不公平带给她更大的狠劲。没有关系,就靠自个。哪里都一样。反正我要考研究生,有真才实学总会出人头地。可是现在······真是累极了,身心交瘁!一种幻灭感使她的意志崩溃······她翻转身,仰面躺着。她盯着天空看着,天渐渐升高,升高,高到一无所有······人们是怎样熬过后半夜的困乏,度过冷冽的黎明,在曙色泛起的时候将头垂在胸前,抵抗着最后一刻的瞌睡啊!太阳终于再一次跃出地面,慢慢爬上粮库高高的房脊,像昨天一样,又那么定定地悬着,毒毒地晒着,一动不动地照在当顶。太阳热辣辣地照在身上。灰尘、喧嚣、牲口拉下的粪便、干渴、饥饿,所有这一切香雨都可以忍耐,①人们有意无意流泻在她身上的目光却使她不安。这些目光,使她知道自己的穿著和举止是与大家不合辙的。孤独感强烈地从心底升上来。面前晃动着的,是吃饱了的农民。她忽然非常想念自己的学校,一个安安静静的绿色校园。在轻松的铃声里度过每一个恬淡的早晨和静谧的夜晚,每月五号可以拿到当月的饭票和工资。如果她把全部精力用来教书,她定能教得出色,赢得学生的尊敬和校长的垂爱。香雨已经不再一遍又一遍去看手表。表已经毫无意义。漫长的两天没有任何时间概念。在她的脑海里,时间是从验质员终于出现在她家车前开始的。噗——细长的铁钎戳进麻袋里,车子周围一片寂静。爹盯着验质员的脸,额头高耸,眉毛上挑,嘴巴微微张开。他看着他从碴子里倒出麦籽,放在掌上拨了几下,笃笃有声地把麦粒扔进嘴里。验质员不说话,也不流露任何可以判断喜忧的表情。他嚼了几下,呸地一声将渣滓喷出去,从口袋里掏出半截红粉笔,②以非常优美而自然的姿势在麻袋上一连打了几个叉子。爹惊惶失措,失去控制。他急急扑过去,脚在车尾上绊了一下,差点栽倒。在验质员转身的一瞬间,抓住他的胳膊:“同志,同志!这麦湿?”验质员瞥了爹一眼,一声不吱地把他的手拿开,重又掉过头去。“同志······你再钎一家伙,这麦,我晒了两个大太阳,摊得那样薄······”验质员毫不理睬,噗-把钎子扎进另一家的麻袋里。③爹站在那里,脸色从铁红变成苍白。他一只手提着麻袋口,另一只手向前伸着。皱巴巴的额头滚下明晃晃的汗水。验质员的态度激怒了香雨,她愤愤地走过去说:“同志,这麦怎么啦?”“得晒!”“同志!······”她很想向他讲讲道理,可是,一时什么也讲不出。这时候,后边车上的人大声说:“不行就拉回去晒嘛,同志不会亏人的。”一边说,一边望着验质员嘿嘿笑。老汉怅惶四顾,希望能够得到人们的同情。可是,这当口,人们的同情心好像都已泯灭。④几乎所有的人都嚷嚷:“不行就拉走,别耽误人家的事。”脾气很坏的爹并没有和验质员吵架,他像一个差怯的女人,默默把麻袋扎好,头也不抬,刹紧车子,向旁边的人赔着小心:“受劳,让一让,我把车子拉出去。”走出这个队伍,他们又费了半天时间。虽然不断赔着小心,仍然不免遭人白眼。在那么多人面前,拉着重车回去,心理上的羞惭和懊丧使他们不敢抬起头来。又是黄昏时分,雾蒙蒙的田野传来耧铃的叮当。爹把车子停下来,脸朝外蹲在公路边上,左手捂着心口,右手从怀里摸出一支烟,送进嘴里,摸出打火机,慢慢打着火,咝一用力吸一口。接着是一连串沉重的咳呛。香雨颓坐在一堆沙石上。她看着苍茫大地在眼前展开博大美丽的剪影。村庄和树木插在浅灰色的天幕上,归鸟给空旷的天穹撒上一片隐隐的黑点。两天来,她的记忆像一个没有图像的电视屏幕,晚风吹过,她觉得自己的意识开始苏醒。她扳着指头,计算离开学校的天数。她吃惊地发现,明天就是第八天了。她非常非常想念学校,想工作,想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们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就像鱼儿有自己的水域一样,她有一片自己的天地。在那里,她不是一个多余的人,不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第二天,香雨洗衣服,准备明天登程回校。她到大队部去,找到一封她的信。她捧着这封信,有生第一次感觉到想找一个人聊聊天。此刻,她觉得有许多话想说。她想到需要一个小锅,在一张圆桌上吃饭。那桌上所摆的饭食都是这样在农民的车上排过几天队,这样经验质员的铁钎检验,收进仓,加工而成的。(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既反映了时间的变化过程,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B.小说开头交待香雨县城中学教师的身份,为结尾写她想要回到学校教书育人作铺垫。C.小说描写“爹”卖粮被验质员故意拒绝,表达了对手握权力者傲慢态度的强烈不满。D.小说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真切地反映了农民的艰辛与挣扎,语言平淡,情感丰富。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香雨对农民们的目光感到不安,是因为大家对已经成为教师的她另眼相看。B.句子②中“优美而自然的姿势”,表现出验质员对流程的熟悉以及对农民的鄙夷不屑。C.句子③中“一只手提着麻袋口,一只手向前伸着”,刻画了“爹”内心的失望与无助。D.句子④中“嚷嚷”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民们在等待卖粮时焦急的心理状态。8.卖粮前和卖粮后,香雨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香雨觉得自己回到学校后“不是一个多余的人”。那么,香雨回到学校之后,她会不会成为一个多余的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或问曰:“
”曰:“生而知之者寡矣。悠悠之民,泄泄之士,明明之治,汶汶之乱,皆学废兴之由,敦之不亦宜乎?”君子有三鉴。世人镜鉴,前惟顺,人惟贤,镜惟明。夏商之衰,不鉴于禹汤也;周秦之弊,不鉴于民下也;侧弁垢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节选自荀悦《申鉴》)材料二: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节选自《礼记·学记第十八》)材料三: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辩黑白岂不愚而知矣哉!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岂不贫而富矣哉!今有人于此,屑然藏千溢之宝,虽行貣而食,人谓之富矣。彼宝也者,衣之,不可衣也,食之,不可食也,卖之不可偻售也,然而人谓之富,何也?岂不大富之器诚在此也?是杅杆亦富人已,岂不贫而富矣哉!故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节选自《荀子·儒效篇》)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俄而原A仁义B分是非C图回天下D于掌上E而辩回黑白G岂不愚H而知矣哉!11.填入材料一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3分)A.生而知之者多乎?B.世之治乱皆由学乎?C.君子何以为鉴?D.君子曷敦乎学?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申鉴》中“生而知之者寡矣”,与韩愈《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表达的意思和目的相近。B.《礼记》认为老师一定要知道学生的过失:有的贪多,有的求少,有的见异思迁,有的浅尝辄止。C.《荀子》鼓励人们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让自己的地位变得高贵,智力变得聪慧,经济变得富有。D.三则材料围绕“学习”这一话题,分别从“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学习的意义”进行了论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侧弁垢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4分)
(2)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4分)
14.材料二从老师和学生的角度阐释“进学之道”,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鹊桥仙·立秋后一夕张镃暑云犹在,澄空欲变,入夜徘徊庭际。新秋知是昨宵来,爱残月、纤纤西坠。芭蕉老大,流萤衰倦,静里细观天意。轻风未有半分凉,奈人道、今宵好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通过“暑云犹在”与“澄空欲变”的对比,暗示夏秋交替时节的微妙气象。B.“爱残月、纤纤西坠”中的“爱”字,直接透露出词人对夏夜将逝的惋惜之情。C.“芭蕉老大”“流萤衰倦”以拟人手法生动展现了万物随节气变化的自然规律。D.全词以平和超脱的视角,理性观照时序的流转变化以及世人对“秋意”的附会。16.心理学中“标签效应”是指给事物贴标签后,人们会按照标签来理解和反应,而忽略实际特征。请结合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
”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分别用了鸟、兽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墨子》中有“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也表述了相似的选贤纳谏的观点。(3)唐代文人常以秦朝的历史教训为鉴,通过诗文讽喻唐朝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形成“以秦警唐”的创作传统,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材料一:涌现是一种特殊的生成。从有机体成长的层面来思考,生成通常指按照一定规律不断成长和呈现,就像一棵小树苗一样,一开始只是娇嫩的叶片,后来逐渐枝繁叶茂,(A)。①衡量这一树木成长的标准看似独立,②但其实总是关联着某种参照系。③所以,④成长丕是生物自身的事情,⑤还要依赖于参照系统的衡量。如果让整个森林为参照系,其标准就是成为森林的一部分;如果让人类观察者为参照系,其标准则需要适用人类观察者的尺度。(B),我们也会抱有不同的心态:面对一棵幼苗的时候,我们或许会视其为柔嫩的、需要呵护的生命;一旦它成长为参天大树,我们便放手让它经历风雨。大语言模型在功能上的涌现,指的是当参数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例如1000亿个参数时,其语句生成效果将显著提升至流畅的水平。材料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人所能阻挡的,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他同时指出,大语言模型中出现的“涌现”和“顿悟”现象,值得大家思考。何为“涌现”?一个复杂系统由很多微小个体构成,这些微小个体凑到一起,相互作用,当数量足够多时,在宏观层面上展现出微观个体无法解释的特殊现象,即为“涌现”。陈润生形象地解释说,“我给它(大模型)很多学习数据,结果它的答案里面会出现学习数据里没有的事,这种现象叫涌现。”大模型的运算表明,当训练数据很大时(比如超过了1000亿),就会出现涌现现象,训练数据小的时候不会出现这个现象。“自然语言处理过程中,由于整个计算量的迅速增加而出现的涌现现象,这个是新问题,值得思考。”陈润生说。何为“顿悟”?陈润生解释,②“你训练一个神经网络的过程时,第一遍它不懂,第两遍也不懂,第三遍还不懂,第五遍一下学会了,就像小孩学东西一样,教一两遍不懂,教到N+1遍突然就学会了。”他认为,这是人脑学习的一种模式,“学到某一个时间开窍了”,“计算机不可能出现顿悟,但是大模型会出现顿悟的情况”。18.请在材料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材料二是如何阐释“涌现”这一概念的?(4分)
21.材料二画横线句子都使用了类比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2.陈润生院士认为“大模型会出现顿悟的情况”,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顿悟”产生的条件。(4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速度更快,数量更多,但我们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思想匮乏。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A(“技术和使用的方便性”是主要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2.(3分)C(材料中主要写了鲁迅的坦然态度。)3.(3分)C4.(4分)①引用作用不同:材料一的引用让读者对国人汉字书写能力大幅下降有直观的感受,材料二的引用准确地表达对汉字走向数字化的无比担忧;②读者感受不同:对材料一的引用,读者的感受更准确、客观,对材料二的引用,读者的感受更感人、真切。评分建议: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5.(6分)①充分认识到这是时代的必然选择。②通过立法来强化汉字和汉字书写的规范性;③不断激发国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评分建议: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C(“隐含了对手握权力者傲慢的不满”错,文末有希望粮食经过验质员的检验的表述。)7.(3分)B(鄙夷不屑错。)8.(4分)①卖粮前,对人生的不公感到愤怒,对农民异样的目光感到不安;②卖粮后,对学校生活非常怀念,决定返回学校。评分建议: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9.(6分)参考答案一:香雨不会成为一个多余的人。理由:①情节上,在卖粮前后,香雨逐步发生改变,香雨回到学校后,发生改变是情节自然发展的结果;②人物形象上,香雨在经历卖粮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心理与情感,回到学校后的改变是人物形象发展的必然;③主题上,小说通过卖粮启发香雨找准自己人生的位置,而回校后的改变正是她找准位置,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终结果。参考答案二:香雨仍会成为一个多余的人。理由:①情节上,卖粮前后香雨在不断改变自己,但这种改变是其无法在农民中获得身份认同而产生,回到学校后,她也还有可能因为工作的挫折而放弃改变;②人物形象上,香雨一直追求脱离繁杂而又令其格格不入的日常,不安于现状,回到学校后,她仍有可能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而追寻更高的目标;③主题上,小说倡导人们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的价值,香雨是个对现实失望的女孩子,即使回到学校,以后也有可能会认为学校并不是其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场所。评分建议: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10.(3分)BCG(突然就能探究仁义的根源,分辨是非,处理天下大事就像分辨手掌上黑白颜色那么简单,这难道不是由愚昧变成明智吗!)11.(3分)D12.(3分)C(“经济变得富有”错。)13.(8分)(1)(有人)斜戴帽子、脸有污垢,是因为没有照镜子;所以君子应当致力于明鉴。评分建议:“侧弁垢颜”“鉴于明镜”“惟鉴之务”及语意通顺各1分。(2)(学生)没有能力提问,老师应讲给他听;讲了还不懂,就可以停下来。评分建议:“力”“语”“舍”及语意通顺各1分。14.(3分)老师角度:①了解学生的心理,发扬学生的优点并挽救过失。②答疑解惑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学生角度:学习要先易后难,顺其自然。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有人问道:“君子为什么要劝导并勉励学习呢?”有人回答说:“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人很少。百姓和士子的忧思与安乐,国家政治的清明与昏乱,都是由学习盛衰导致的,劝导并勉励学习不是应该的吗?”君子有三种可以借鉴的事物。世人把镜子作为照影的物品,君子以过去为鉴可以吸取教训,以人为鉴可以向贤士学习,以镜为鉴可以明照自身。夏朝和商朝的衰落,是没有以大禹和商汤为鉴;周朝和秦朝的败落,是没有以百姓为鉴;有人斜戴帽子、脸有污渍,是因为没有照镜子;因此君子应当致力于明鉴。材料二: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有的一味贪多,有的不肯多学,有的见异思迁,有的浅尝辄止。这四种情况的产生,是人心不同的缘故。做教师的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加以补救。所谓教育,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而挽救他们的过失。善于学习的人,会使老师教得轻松但效果加倍,并将成就归功于老师的教导;不善于学习的人,会使老师费尽心力却效果不佳,反而会埋怨老师教得不好。善于学习的人,如同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劈开的部分入手,再逐步解决结节之处,经过日积月累,疑难自然迎刃而解;不善于学习的人则本末倒置。善于教学的人,好比撞钟:轻叩则声响微弱,重击则声震四方,待钟声自然消散后再接续回应;不善于教学的人往往与此相反(急于应对)。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重要方法。只会记诵书本而没有领会,这种人不能把他作为老师。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解答。学生没有能力提问,老师应讲给他听;讲了还不懂,就可以停下来。材料三:我想由卑贱变得高贵,由愚昧变得智慧,由贫困变得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26年房地产中介服务的绿色转型策略
- 《中石油加油站媒体》课件
- 幼儿园园本研修个人心得体会(10篇)
- 新大三自我鉴定范文(16篇)
- 2025年鹤岗下载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甘肃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哪些项目
- 西安草坪施工方案
- 桥梁材料施工方案
- 2025年潍坊货运从业资格考题
- 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一册5.1 任意角和弧度制教案设计
- 微创冠脉搭桥手术
- 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技术方案
- 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英语期中试卷(含答案)
- 2024版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 园林植物器官的识别-园林植物营养器官的识别
- 宫颈癌科普讲座课件
- 亚朵服务流程
- 第三十一届YMO青少年数学思维研学交流活动一年级复选试卷(含答案)
- 数据安全与保护:确保企业数据安全与合规性
-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 绘本故事-我喜欢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