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A卷)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整()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

便m6ngl6ng()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里()跃的铁的兽ji()似

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害心窝呼唤红旗飘飘

B.革命高潮延河千声万声

C.肩膀飘带明镜糜子

D.杨家岭柳林铺喘不过气满窑里

3.下列文字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1)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看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

(2)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4)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A.juanbanlongmuB.quanpanrongmo

C.juanpanrongmuD.juanpanrongmu

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夸张)

B.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比喻)

C.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借代)

D.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

罩着了。(比喻)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整叨起来。(絮叨:来回地说。)

B.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木惜似的提议了。(大悟:彻底明白。)

试卷第1页,共8页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他稹的赵庄。(依稀:稀疏。)

D.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好歹:好坏。)

6.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一项是()

骤雨一样,是的鼓点;旋风一样,是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的瞳仁;斗虎一样,是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

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一安塞腰鼓

A.仓促飞动闪耀强健

B.急促飞扬闪耀强壮

C.仓促飞动闪射强壮

D.急促飞扬闪射强健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课文。

B.“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所以

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C.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通过观看安塞腰鼓的表演,使我领略到了西北汉子的豪迈激情。

8.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戏》

出自其小说集《呐喊》。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

雅、颂三个部分。

C.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D.《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三、综合性学习

9.小说是一片五彩斑斓的天地。九年级(1)班将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请你

参与。

(1)【一言蔽之品经典】本学期,我们阅读了不少的经典作品,请你任选一篇,就你难忘的

内容或主题,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

示例:《故乡》——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悲凉。

试卷第2页,共8页

作品:《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

(2)【众说纷纭话读书】同学们就“是否要阅读长篇名著”展开激烈讨论,请你针对反方观点,

代表正方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结合具体作品)。

反方:我方不赞同读长篇名著。长篇名著的篇幅太长,读起来费时费力,对学习也没什么帮

助。

正方:

四、诗歌鉴赏

三门峡一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啊,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一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啊,何时来?一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一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河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一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

试卷第3页,共8页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一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10.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2)昆仑山惊邙山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

象连接起来的?

12.概括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

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

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

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

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

试卷第4页,共8页

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

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

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

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

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

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

看着喝采起来。

13.小语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请完善表格。

文段内容情感变化

甲①—②—__-急切->(D____

乙月下归航④———愉快

14.按要求回答问题。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

上前出了桥。(请从动词的准确运用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

以为船慢。(“跑”与甲文第①段的“飞”遥相呼应,这两个字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15.小语对甲文第②③段景物描写进行了批注式阅读,但不完整,请帮他补充。

【批注】这两个语段运用了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将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更有

情:从嗅觉描写①;从触觉角度描写船行水上,轻风拂面的感觉;从听觉角度描写

@;从视觉角度描写月下景色朦胧之美。描绘出月下水乡③的独特美感,其

间,还隐含着作者④的情感,形成了情景交融的美妙艺术境界。

16.甲、乙两选段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举一例加以分析。

17.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请参照示例,从选

试卷第5页,共8页

段表达的矛盾处提出质疑并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

我想质疑的是:明明心情很重,为什么忽而轻松了?

我的理解是:心情很重是先前没有看成戏,忽而轻松是能看戏了,前后矛盾形成对比,

突出我此时如愿以偿后的喜悦。

守岁①

冯骥才

①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②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

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

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③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月

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笑呵呵说:“好

呵,只要你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④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

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

天同庆的烟花炮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

——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

清晰记得。

⑤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

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

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

睡呀。"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

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⑥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

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锂亮、香喷喷的大苹果。这寓示

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就看到平安。我承认,在我的

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⑦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不

试卷第6页,共8页

睡''之类的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

一夜?

⑧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⑨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辞,是分手时打

声招呼。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这

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

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⑩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

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

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

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

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

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⑪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是的,守岁这

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

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新的一年是未知的,

不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

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

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⑫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

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⑬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⑭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

强迫。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

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注释】①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删改。

18.下列选项中,不是“昔时的年俗”的一项是()

A.祭祖拜天地,吃长长的年夜饭B.家人一起狂欢,打牌,看电视

C.在孩子枕边放压岁包和大苹果D.给年画上的形象画上笑眼笑口

试卷第7页,共8页

19.下列时间阶段与感受、认识对应不准确的一项是()

A.儿时,没有守岁的那种意愿、那种情怀和那种执着

B.不再守岁时,深刻记得守岁时独有的感觉

C.理解守岁后,明白是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

D.守岁渐行渐远,建议有条件和精力可以体验

20.作者为什么说“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守岁”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21.本文与《社戏》都有对民风民俗的书写,但情感表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两篇文

章内容分别分析。

六、作文

22.课文《回延安》作者贺敬之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激动

喜悦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当我们深入体味诗作时,发现诗作情感并不单调,而是多层面的:

激情(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豪情(展望未来时豪情万丈),

一个“情,,字贯穿全篇。写一段文字,通过描述一个久别重逢的场景抒写胸臆,也让自己的文

字在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闪耀情感的金光。(200〜300字)

23.我们的生命中有各种各样的最好,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衣服,最好的礼物……

请以“最好的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600字以上。(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文中

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试卷第8页,共8页

1.san朦胧yong脊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

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

辨别读音。如“踊”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

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

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

辨形。如“朦胧”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本题

还可根据句意推断词语的字形。

2.A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历害---厉害;

故选Ao

3.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1)家眷:jiWjuA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也可以指家属。

(2)脑畔:naopan,方言,指窑洞的顶上。

(3)冗杂:rGngzG,(事务)繁杂。

(4)静穆:jingmu,安静庄严。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的判断。

B.“仿佛”“似的”在这里都不是比喻词,只表示猜测,所以本句不是比喻句;

故选Bo

5.C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C.有误,“依稀”在这里是“隐隐约约”的意思,不是“稀疏”;

故选C。

6.D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急促”指短促、速度快的,“仓促”指匆促地;此处指鼓点很急,故选“急促”;

答案第1页,共11页

“飞动”指飘逸生动,“飞扬”指飞舞飘扬;此处指流苏随着动作在飞舞,“飞扬”更能表现“流

苏”的轻盈飘飞之态,故选“飞扬”;

“闪耀”指耀眼、闪烁的意思,“闪射”指放射光芒;此处指瞳仁像火花一样放射光芒,“闪射”

更能表现“瞳仁”放出的光芒之强,故选“闪射”;

“强壮”形容结实,有力气,“强健”形容身体强壮;此处指风姿强健有力,“强健”更能表现“风

姿”的美好,故选“强健”;

故选D。

7.A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B.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应将“所以”改为“而”;

C.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D.成分残缺,缺主语,可删去“使”;

故选Ao

8.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

三百》。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里“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表述不正确;

故选B。

9.(1)示例:《范进中举》一一场考试,测出人间百态。

(2)示例:我方赞同阅读长篇名著。经典的长篇小说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品读精品,虽

费时费力,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对我们的学习成长大有帮助,益处多多。

【解析】【小题11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做此题要分析范例结构特点:有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是一个四字词语,第二个分句是

六字短语,因为不是对对联,所以只要做到字数对应就可以。

示例一:《智取生辰纲》一一计妙策,尽显智勇双全;

示例二:《三顾茅庐》——三次拜访,彰显求贤若渴;

示例三:《刘姥姥进大观园》一一场笑剧,映出贫富悬殊。

【小题2】本题考查发表看法。题干要求针对反方观点进行辩论,首先应提出“赞同读长篇

小说”这个观点,然后从长篇小说对丰富精神世界,了解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益处阐述理由

即可。

答案第2页,共11页

示例:我方坚决赞同阅读长篇名著。长篇名著虽然篇幅较长,但正是这样详尽的叙述,才能

构建出丰富复杂的世界观和人物形象,让我们在阅读中体验到不同的人生,拓宽我们的视野。

比如《红楼梦》,它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更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

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对历史、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再者,长篇名著

中的语言精炼优美,是提升我们文学素养的宝贵资源。因此,读长篇名著不仅不会对学习无

帮助,反而能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10.(1)排比(2)拟人11.第一部分(1〜4节),写黄河的旧貌及它给人

们带来的灾难;

第二部分(5〜9节),写黄河的新颜,即新时代治理黄河后产生的巨变,然后展望黄河未来

的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12.本诗以“黄河女儿”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基调,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理黄

河”的宏图,体现了在共产主义领导下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社会主义建设

者的胆魄和力量。

【解析】10.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1)连用三个相同的句式,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2)从“惊”这个词语可判断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1.考查层次的划分及对诗歌内容的概括。细读本诗可知,这首诗按时间顺序叙写,前四节

所写为黄河过去的面貌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后五节所写为黄河的现状,这是与以前的黄河

截然不同的情形,是黄河的新颜,并在最后展望了黄河的未来。这两部分写了黄河的过去的

面貌、现在的新颜及未来的展望,黄河的儿女在诗中反复出现,贯穿其中故可知这两部分用

“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1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分析,作答时,需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具体分析。这首

诗所写为黄河的今昔剧变。通过这种变化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用自己的

行动让黄河变了模样,使黄河有了新颜,这是社会主义伟大建设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壮举,

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伟大气魄和力量,由此可看出作者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

量的赞颂。

13.月夜行船轻松(轻快、愉悦)沉醉(自失、陶醉)不舍(留恋)

14.(1)“点”“磕”“退后”“上前”等一系列连贯动词,准确生动地描写了少年们划船出发的场

景,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去看社戏时的愉快急切的心情。

(2)这两个字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15.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远处的

答案第3页,共11页

音乐声,宛转悠扬清新、悠远、如梦如幻对江南农村风光的热爱16.甲文示

例:正面描写“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侧面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

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乙文示例:正面描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侧面描写“连夜

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不仅突出了船行之快和轻松愉悦的心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使文章显得

不拘一格,写出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趣味,富有感染力。17.示例一:

质疑:明明“我”心“沉静”,是静下来、清醒了,但为何又“自失”,茫然无措起来?

理解:“沉静”是“那声音”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下来,而“自失”是“我”此时的陶醉之态。前后

矛盾,是为了表现“那声音”的感染力。

示例二:

质疑:船明明飞一般的快,“我”为什么还觉得慢?

理解:船快是事实,“我”觉得慢是“我”内心的感受。前后形成对比,是为了突出“我”看戏心

情的急切。

【解析】13.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甲文①段“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可知,

时间是月夜;结合①段“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

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

前出了桥”可知,人物是“我”和小伙伴;结合①段"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

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和④段“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可知,

事件是划船到赵庄看戏。据此分析,结合乙文概括为“月下归航”四个字的示例,可概括为:

月夜行船。

(2)根据题干“急切”的提示,找到甲文①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

说不出的大……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可知,“我”的

心轻松了以及小伙伴们有说有笑都很愉快,可概括为:轻松(轻快、愉悦)。

(3)根据题干“急切”的提示,找到甲文③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

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可知,在月夜行船

的美好景色中,“我”的心情随着笛声先沉静后自失,可概括为:沉醉(自失、陶醉)。

(4)根据题干“愉快”的提示,找到乙文①段“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

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可知,月夜归航途中,“我”虽然认为老旦已经进去

答案第4页,共11页

T,虽然还十分想回去看,但却觉得不好意思,可以看出“我”对戏台恋恋不舍,可概括为:

不舍(留恋)。

14.(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甲文①段“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

即又上前出了桥”中的“点”“磕”“退”“出”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写了小伙伴们划船出发

的情形,刻画出他们驾船技巧的熟练,结合②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

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等可知,透露出去

看社戏时的愉快急切的心情。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②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

却还以为船慢”中的“跑”原意为迅速前进,这里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据此理解,可知①段"在

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中的“飞”与此意思相同,都是

行船速度很快,因此,前后形成照应。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题干“嗅觉描写”的提示,找到甲文②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

香”可提炼出:从嗅觉方面描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2)根据题干“听觉描写”的提示,找到甲文②段“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

且似乎听到歌吹了”和③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可知,远远的孩子们就听到了

似乎是歌吹声,后又猜测是宛转、悠扬的横笛声;故可提炼出:远处的音乐声,宛转悠扬;

(3)根据甲文②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

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

船尾跑去了”和③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两段可知,月夜行船去赵庄看社戏,所见月

下景色朦胧,所闻声音宛转悠扬,所嗅清香可人,所觉清风拂面,可知景物特点是:清新、

悠远、如梦如幻;

(4)结合甲文①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和④段“那

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写内心轻松,并曾旅游过可知,在对月

夜行船美好景色的描绘中,隐含着对江南农村风光的热爱。

16.本题考查正侧面描写。甲、乙两选段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从中

选取一例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第5页,共11页

甲文①段中"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

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用“飞一般”正

面写船行得快;②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

去了”用“连山”“向船尾跑去”侧面烘托船行得快;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突出了船行之快,又

表达了轻松愉悦的心情,使月下行船充满无限的生机和趣味,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乙文②段“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把航船比作“大白鱼”,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蹿”字,不仅正面写出了船快,也突出了景美;②段“连夜渔的几个老

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用老渔夫的“喝彩”侧面写出了月夜归航的景美;正侧面描

写相结合既突出了船行之快,又写出了景色之美,隐含着对江南农村风光的热爱,丰富了文

章内容。

17.本题考查质疑和理解。参照示例,从选段中选择一处表达矛盾的地方提出质疑,并谈处

自己的理解即可。

示例:

甲文②段“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说明望见的是赵庄戏台,④段“那

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又说不是赵庄,前后矛盾。

质疑:前面看到的是赵庄,怎么后面又不是了?

我的理解是:结合②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

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可知,因为“我”心情急

切,再加夜晚行船不易分辨远近,因而产生错觉,实地一看,才觉得不对,并用“我去年也

曾经去游玩过”佐证。这里突出了“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18.B19.A20.①守岁是“辞旧迎新②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

命,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之情。③守岁是以一种特殊的风俗完成岁月的转换,并与天地一年

一度地“天人合一”。21.《守岁》①“守岁”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对生

命的敬畏之情;②从“渐行渐远”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类愈来愈不在乎大自然导致民俗

渐行渐远的遗憾之情。

《社戏》①通过对月夜行船、看戏、偷豆等事件的描写表达“我”对平桥村风土人情的怀念;

②还通过所刻画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达了“我”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⑭段“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

没有强迫”可知,“年俗”属于民俗,是人们自愿进行的活动,有着集体的心愿。

答案第6页,共11页

A.结合第②段“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第④段“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

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

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炮竹”可知,祭祖

拜天地,吃长长的年夜饭是辞旧迎新的一种表现,寄予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因而

祭祖拜天地,吃长长的年夜饭是“昔时的年俗”;

B.结合第⑤段“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

聊天,打牌,吃零食”可知,聊天,打牌,吃零食是大人们的娱乐活动,为的是打发时间,

它不是“昔时的年俗”;

C.结合第⑥段“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

被窝里。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锋亮、香喷喷的大苹果。

这寓示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就看到平安”可知,在

孩子枕边放压岁包和大苹果代表大人对孩子的美好祝福,因此在孩子枕边放压岁包和大苹果

是“昔时的年俗”;

D.结合第⑪段“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

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可知,给年画上的形象画上笑眼以寓吉祥,寄

予着人们对未来的盛情,因此给年画上的形象画上笑眼是“昔时的年俗”;

故选B。

1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结合第③段“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

到腊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第④段“记

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第⑤段“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无

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

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第⑦段“故而初一见到大

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不睡'之类的话”可知,儿时

的“我”对于守岁感到兴奋,执着地想着要熬个通宵,想尽办法克制瞌睡,有着强烈的守岁情

怀,选项“没有守岁的那种意愿、那种情怀和那种执着”表述错误;

故选Ao

2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⑨段“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和谁

答案第7页,共11页

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这一年仅仅是一

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第⑪段以'辞'告别旧

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可知,“我”所理解的守岁是来自“辞旧迎

新”这个词,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的告别,又是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因此守岁是“辞旧迎

新”;

结合第⑨段“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

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

有时间吗”,第⑩段“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

不复,无法停住”“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

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

第⑪段“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可知,即将离

去的这一年是属于自己的有用的时间,它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运转,在这一年将尽的

时候,守岁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流逝得如此仓促,这一年的时间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逝去便不再拥有,因而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结合第⑪段“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古人便

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

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可知,守岁的这一夜和平常的夜晚不一

样,它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人们以熬夜通宵守夜的特俗风俗来完成岁月的转换,实现“天人

合一”,因而守岁是以一种特殊的风俗完成岁月的转换,并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2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的情感。

本文:结合第⑨段“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

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

首先拥有时间吗”,第⑪段“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

情感”可知,本文通过回忆“我”小时候守岁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自己对“守岁”的思考,守岁

作为一种特俗的民俗,它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

过去的人们对守岁有着强烈的愿望,有着守岁的情怀,因而“守岁”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

与生命,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结合本文第⑬段“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

大自然了”,第⑭段“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

的心愿,没有强迫。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

答案第8页,共11页

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可知,然而随着经济的发

展,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人们的守岁情怀已经越来越淡,由此表达了作

者对人类愈来愈不在乎大自然导致民俗渐行渐远的遗憾之情,并希望人们能够体验守岁这一

民俗的独特魅力、保持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社戏》:以“社戏”这一民俗为线索,写了“我”随母归省去到平桥村,感受乡村的生活,戏

前波折,月夜行船看戏,月下归航等内容,其中写到“我”在平桥村不但可以得到优待、免念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而且有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以及归航偷豆

等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表达了“我”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平桥村所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让作者感受到了

生活的美好,虽然那晚的豆并不是至上美味,戏也并不好看,但在作者看来却是吃过最好吃

的豆,看过最好看的戏,那种淳朴的风土人情,那种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都

令作者向往,因而也表达“我”对平桥村风土人情的怀念。

22.示例:火车站,旅客川流不息。“姐!”她猛地转过头来,愣住了,随即又扔下行李,挤

过人群,径直向他奔去,定在他而前。她深吸一口气,跳起来,将他扑倒在地。她大声喊着:

“多少年了,我找你找得好苦,你知不知道?知不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