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压轴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压轴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压轴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压轴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压轴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运动的快慢压轴培优专题训练(解析版)

考点1速度与物体运动

1.如图甲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

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的V-t和S

-t图象如图乙所示,能真实反映木块运动情况的选项是()

【答案】Bo

【解答】解:

设刻度尺的每小格长度为S和曝光时间为t,

(1)由图知,下面的木块曝光第一次通过路程都为4s,所以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

速度V=至;

t

上面木块在相等时间内的通过的路程差是定值,所以上面木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tl

时刻其速度不为0,

tl~t2这段时间内,上面木块的平均速度VI、2=2且,所以上面木块开始的速度小于下面

t

的木块速度;

t3〜t4这段时间内,上面和下面木块通过路程相等,所以两木块平均速度相同,故a图正

确,b图错误;

(2)下面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其s-t的图象是正比例图象,

上面木块做匀加速运动,相同时间内木块通过路程增大,故c图错误,d图正确。

故选:Bo

2.一小球位于x=Om处,t=0时刻沿x轴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

B.小球第2s内的运动路程大于第3s内的运动路程

C.第2s内和第3s内,小球运动方向相同

D.t=4s时,小球在x=-1m处

【答案】D。

【解答】解:

A、由题意可知,小球原来位于原点处,t=0时刻沿x轴正方向做直线运动;

由v-t图像可知,前2s内小球沿x轴正方向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t=2s时,小

球的速度刚好为0,但没回到原点,故A错误;

B、在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则由

图像可知,小球第2s内的运动路程等于第3s内的运动路程,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第2s内小球的速度为正,第3s内小球的速度为负,说明小球的运动

方向不同,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前2s内小球沿x轴正方向运动的距离(三角形的面积):si=1X2s

2

X2m/s=2m;

小球在后2s内,小球沿x轴负方向(反方向)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则小球向负

方向运动的距离为(梯形的面积):S2=2X(ls+2s)X(-2m/s)=-3m;

2

所以t=4s时,小球在x=-3m+2m=-Im处,故D正确。

故选:D。

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的s-t运动图象,仔细分析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5分钟,甲车

和乙车相距50m.在距离O点100m的时候,两车相遇。

【解答】解:由图知甲从5min开始运动,乙从Omin开始运动,乙lOmin运动了100m,

甲lOmin-5min=5min运动了100m,即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短,根据v=旦知

t

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111

乙车的速度:丫乙=旦=I。。,=10m/min。

tlOmin

故第5分钟时,乙车移动的距离为:s乙=丫"=10m/minX5min=50m,甲运动的距离

为0,

故第5分钟,甲车和乙车相距50m;

由图知在距离。点100m的时候,两车相遇。

故答案为:大于;50;100»

4.从高空下落的物体,速度会越来越快,而所受空气阻力也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

物体下落一段距离后将以某一速度做匀速运动,通常把这个速度称为收尾速度。研究发

现,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空气对不同材质的球形物体的阻力与球的半径和球的速度都有

关系,下表为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

小球编号1234

小球质量/g254540

小球半径/cm0.50.51.52

小球收尾速度/(m/s)16404020

(1)4号小球在收尾速度时受到的阻力是0.4N。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规律可推断:当半径为1cm、质量为10g的小球下落时,其收尾

速度是20m/so

【答案】(1)0.4;(2)20=

【解答】解:(1)因为4号小球在收尾速度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阻力等于自身重力,

即f=G=mg=0.04kgX10N/kg=0.4N;

(2)比较小球2和3可归纳出:小球所受空气阻力f与球的半径r的关系是当收尾速度

一定时,f与球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关系;

比较小球1和2可归纳出:小球所受空气阻力f与球的收尾速度v的关系是当球的半径

一定时,f与收尾速度成正比关系;

故归纳得出f=mg=kr2v,将编号1中数据代入得:

f=mg=2X10'3kgXg=kX(0.5X102m)2X16,

解得:k=50;

所以f=mg=50r2v,

当半径为1cm、质量为10g的小球下落时,其收尾速度是:

0.01kgX10N/kg=50X(lX10-2m)2Xv,

解得:v=20m/s。

故答案为:(1)0.4;(2)200

5.一物理实验小组在“探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约为1cm、长为60cm的玻璃管

中注煤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后封住开口。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

情况,如图所示。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

处所用的时间?”,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如图(1)”;

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如图

(2)”。你同意乙同学的方案。

(2)按照正确的方案,测得的数据如表,负责记录的同学漏记一次的时间,请你为他填

上。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010203040

从。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51020

(3)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图(3)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

(4)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的速度是0.02m/s。

(5)从图象可以看出,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正/

反)比。

【答案】(1)乙;(2)15;(4)0.02;(5)正。

【解答】解:(1)因为实验目的是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

处所用的时间,因此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到0位置时开始计时,

故同意乙同学的方案;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所用时间t=20s-5s=15s,则气泡

在10cm到40cm区间的速度:丫=亘=里包二1匹生=2cm/s=0.02m/s;

t15s

(5)根据s-t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为正比例函数,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故答案为:(1)乙;(2)15;(4)0.02;(5)正。

6.在探究“气泡的速度”实验中,小雪选用长80cm、内径10mm的均匀玻璃管进行实验,

在管内注满水,留一个小气泡。测量小气泡在管内上升过程中的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丫=且。使用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停表

t

(2)小雪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根据小雪的实验数据,请你用“实心圆点”在图中标出

不同时刻气泡的位置,并将这些点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3)根据探究过程及图象分析小气泡做的什么运动?

60cm

50cm

40cm

30cm

20cm

10cm

0cm

【答案】(1)V=旦;刻度尺、停表;(2)如上图;(3)匀速直线运动。

t

【解答】解:(1)探究“气泡的速度”实验的原理:v=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停表;

t

(2)由实验数据知:时间栏缺少一组数值,分析发现,气泡相同时间通过距离相同,路

程间隔12m,缺少的是48m;

先根据表中数据描点,然后用直线连接,如下图所示:

(3)根据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v=旦;刻度尺、停表;(2)如上图;(3)匀速直线运动。

t

,考点2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7.某单位在一条平缓流动、流速恒定的河流上举行划船比赛,为此制定了一个规则:①将

甲、乙两船队分别置于上、下游;②在两个船队之间的中点处放置一个插有红旗的小木

箱,发令枪响时小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③甲、乙两船队听发令枪声同时从上游和

下游向着小木箱出发,先到达小木箱的船队获胜。针对这个比赛规则,你认为其中正确

的是()

A.比赛规则不公平,因木箱顺水而下,所以对下游的船队有利

B.比赛规则不公平,因上游的船顺水而下,所以对上游船队有利

C.比赛规则公平,因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时相对于水是运动的

D.比赛规则公平,因水流动对两船队比赛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

【答案】D。

【解答】解:假设甲在静水中的速度是v甲,乙在静水中的速度是v乙。水流的速度是v;

以地面为参考系,由于水流的作用,甲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v甲+v,乙相对于地面的速

度为v乙-v,木箱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V;

AB、上游甲的速度虽然相对于地面比较大,为v甲+v,但是木箱也在以v的速度向下游

运动,木箱和甲之间相对速度为v甲;下游虽然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比较小为v乙-v,但是

木箱正在向下游运动(接近乙),木箱和乙之间的相对速度为v乙,所以上下游

不会产生影响,故A、B错误;

C、木箱释放时与河流具有相同的速度v,相对于水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以河水为参考系,木箱和河水具有相同的速度,所以是相对静止的,甲相对于流水

的速度为v甲,乙相对于河水的速度为v乙,而甲和乙相距木箱的距离相同,故河水对两

船队比赛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比赛规则是公平的,故D正确;

故选:D。

8.如图所示,学校围墙为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处同时出发沿逆时针方向紧

贴围墙匀速行走,已知甲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48分钟,乙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68分钟,

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到甲又看不到乙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一•甲

A.3分钟B.4分钟C.5分钟D.6分钟

【答案】A。

【解答】解:设正方形小路的边长为L,甲的走路程L所用的时间t,=型逆■=12min,

4

乙走路程L所用的时间t乙=迦二_=17min;

4

经过48min,甲走过的路程是4L,甲回到出发点;经过48min=2X17min+14min,

乙的路程s乙,2L<s乙<3L;甲与乙位置如图(1)所示,甲乙在同一直线上,

甲可以看到乙,这是甲第一次看到乙;

乙甲

经过51min,乙的路程是3L;经过51min=4X12min+3min,甲的路程s甲,4L<s甲<

5L,

甲与乙的位置如图(2)所示,甲乙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甲开始看不到乙;

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到甲又看不到乙时,所经历的时间为51min-48min=

3mino

故选:Ao

9.A、B、C三个物体分别从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的a、b、c三点开始沿该直线运动,如图

甲所示,a、c之间的距离为80m,a、b之间的距离为30m。其中B、C两物体同时出发,

物体A向右运动,其运动的s-t图如图乙所示,物体B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C运动的

v-t图如图丙所示,前2s物体C通过的路程为3m,从开始计时10s后,A、C相距67m,

A、B相距20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B向右运动,速度为2m/s

B.物体C向左运动,前10s的平均速度为2.7m/s

C.开始计时20s后,A、C两物体相距57m

D.开始计时10s后,B、C两物体可能相距87m

【答案】D。

【解答】解:

AB、乙图是A物体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A物体0-2s内无路程,从第二秒开始A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A物体2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

VA=—=—10m=5m/s;

t4s-2s

从开始计时A物体运动路程为:

sA=vAtA=5m/sX(10s-2s)=40m;

由丙图可知,10s后根据v=且可得物体C从c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

t

Sc=3m+3m/sX(10-2)s=27m

根据题意,a,c之间的距离为80m,计时10s后,物体A、C相距67m,可判断物体C

往右运动,其前10s的平均速度:

Vc=5c=27m=2.7m/s

t'10s

根据题意,计时10s后,物体A、B相距20m,无法判断物体B往哪边运动,则根据10s

后物体A从a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40m和a、b之间的距离为30m,可知物体B向左

运动了10m,速度为:

VB1=^=1m/s

t'10s

若物体B往右运动,则根据10s后物体A从a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40m和a、b之间

距离为30m,可知物体B向右运动30m,速度为:

VB2=_Eg=30m=3m/s

t'10s

故AB错误;

C、计时20s后,由丫=且可得物体A从a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

t

SA'=vAtA'=5m/sX(20-2)s=90m

根据vW可得物体C从c点出发运动路程为:

sc'=3m+vctc'=3m+3m/sX(20-2)s=57m

a、c之间的距离为80m,则计时20s后,A离c点

90m-80m=10m

则此时A、C两物体相距

57m-10m=47m

故C错误;

D、由上已知计时10s后,物体C从c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27m,若物体B往左运动,

则计时10s后,物体B向左运动10m,而b,c两点之间相隔

80m-30m=50m

此时B、C两物体相距

50m+10m+27m=87m

若物体B往右运动,则计时10s后,物体B向右运动30m,此时B、C两物体相距

50m+27m-30m=47m

故D正确

故选:D。

10.夜里,在海洋的同一条航线上,甲、乙两船分别以5米/秒和10米/秒的速度相向而行。

当两船相隔一定距离时,两船上的驾驶员同时拉响了汽笛,驾驶员在听到对方的汽笛声

后立刻开亮自己船上的探照灯。若两船驾驶员探照灯打开的时间正好相隔02秒,则表

明拉响汽笛时两船之间相距4830米,甲船亮灯时距离乙船4620米;乙船亮灯时

距离甲船4623米。(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答案】4830;4620;4623。

【解答】解:

(1)甲船发出汽笛声的传播速度:

v甲=340m/s+5m/s=345m/s,

乙船发出汽笛声的传播速度:

v乙=340m/s+10m/s=350m/s,

设两船的距离为s,由题知,上-上=o.2s,

V甲V乙

即:一?--―?—=0.2s,

345m/s350m/s

解得:

s=4830m;

(2)乙船发出汽笛声的传到甲船的时间:

一=」-=4830m=i3.8s,

v乙350m/s

这段时间内两船走的路程:

△s=(v甲船+v乙船)t乙=(5m/s+10m/s)X13.8s=207m,

此时两船之间的距离:

s'=s-△s=4830m-207m=4623m;

(3)甲船发出汽笛声的传到乙船的时间:

t.=—^―=4830m=i4s,

v甲345m/s

这段时间内两船走的路程:

△s'=(v甲船+v乙船)(:甲=(5m/s+10m/s)X14s=210m,

此时两船之间的距离:

s'=s-△s=4830m-210m=4620m。

故答案为:4830;4620;4623,

11.遵守交通法规是每一个市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违反交通法规不仅仅是现

代社会的不文明现象,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会给国家或者个人造成财产损失,对人身

安全带来重大威胁。此试举一例,如图所示为某道路由南向北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道路

示意图。已知机动车车道宽D=3米,甲、乙两部轿车分别在慢车道和快车道上向北匀

速行驶,V甲=36千米/小时,V乙=54千米/小时。两部轿车的尺寸均为:长度L1=4.5

米,宽度d=1.8米。当甲、乙两车沿南北方向上的距离为S2=3米时,在甲车前方慢车

道与非机动车道交界处的C点(与甲车相距Si,且Si=10.5米),突然有一人骑自行车

横穿马路(假设匀速),自行车车长L2=L8米。那么当自行车车速在0.4m/s〜4m/s范

围内将与甲车相撞;当自行车车速在4m/s〜6m/s范围内将与乙车相撞。设两轿车均

在车道中间位置行驶,且不考虑轿车的制动情况。

双北'

::守

।*J*

1;▲.怜】机

:快车透;慢车道;动

':|v,

黄*通

;1回I

:|Vo;S2

旧Ti

•U-D-D11

M•I

【答案】0.4m/s~4m/s;4m/s~6m/s。

【解答】解:

(1)甲车的速度v甲=36km/h=10m/s,

自行车头与甲车尾部相撞:

甲车走的路程:

s甲=$1+14=10.5111+4.5111=1501,

甲车用的时间:

t¥=-^-=^§IB-=1.5s,

v甲10m/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甲=1.5s)走的路程s自行车=0.6m

v自行车=s自行车=崛=。.40次;

t自行车1•5s

自行车尾与甲车头部相撞:

甲车走的路程:

s甲'=si=10.5m,

甲车用的时间:

t甲'=―巴=1°,51n=i.05s,

v甲10m/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甲=l.O5s)走的路程s自行车=O.6m+1.8m+l.8m=4.2m,

,一S自行车一4.2m—4m/s

v自行车----------------;-----————4m/s;

t自行车1.05s

当自行车车速在0.4m/s〜4m/s范围内将与甲车相撞;

(2)乙车的速度v乙=54km/h=15m/s,

自行车头与乙车尾部相撞:

乙车走的路程:

s乙=51+$2+211=10.5111+3111+2乂4.5111=22.5111,

乙车用的时间:

t乙=_5-=空且!■=1.5s,

u乙15m/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乙=1.5s)走的路程s自行车=0.6m+3m=3.6m

V“生好=生生1=2."

t自行车1-5s

自行车尾与乙车头部相撞:

乙车走的路程:

s乙'=si+s2+Li=10.5m+3m+4.5m=18m,

乙车用的时间:

t乙'="^-=18nl=1.2s,

u乙15m/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N=I.2S)走的路程s自行车=3XO.6m+3X1.8m=7.2m

_0自行车—7.2111—小/&.

v自行车-----------------------------onvs;

t自行车1-2s

当自行车车速在2.4m/s〜6m/s范围内将与乙车相撞;

但是被乙车撞的前提是不能被甲车撞,因此要把2.4m/s至4m/s剔除出去,因此被乙车撞

的条件是自行车速度在4m/s至6m/s之间。

故答案为:0.4m/s〜4m/s;4m/s〜6m/s。

12.如图所示,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

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的物体的速度;图

b中pi、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i、项分别是pi、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

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i、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若

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的速度是多大?(用上面字母来表示)

【答案】

19

【解答】解:由图B可以看出,发出超声波信号pi到P2有30个小格,时间间隔为T,

则一个小格的时间间隔为工,

30

发出超声波信号pi到接受到反射信号m时间为:

△TI=-LX12=2T,

305

此时超声波与汽车之间的距离:

SI=AV*ATI=AXVX2T=AVT;

2255

发出超声波信号P2到接受到反射信号n2的所用时间为:

△T2=J1X9=-^-T,

3010

此时超声波与汽车之间的距离S2=-1V«AT2=AXVX_±T=-3_VT;

221020

由此可知:汽车接收到pi、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

s=si-S2=—vT--5-VT=-A_VTO

52020

汽车运行S所用的时间为:t=T-2•△T1+1・ZVT2=T-』X2T+_1X_3_T=史T。

222521020

则汽车的行驶速度:V车=且=空L=」一v。

t19v

20

答:汽车的速度是」_丫。

19

13.中俄两国海军将于2016年9月12日至19日,在广东湛江以东海空域举行代号为“海

上联合-2016”的联合军事演习。假设在演习中一艘鱼雷快艇以vi=30m/s的速度追击

前面同一直线上正以v2=20m/s的速度在逃跑的敌舰。当两者相距L=2km时,发射一枚

鱼雷,经过ti=50s,舰长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鱼雷击中敌舰发出的火花,同时发现受损敌

舰仍然以速度V3继续逃跑,于是舰长立即发出了第二次攻击命令,第二枚鱼雷以同样的

速度前进,又经过t2=30s,鱼雷再次击中敌舰并将其击沉。(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求:

(1)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我方快艇以vi=30m/s的速度追了50s,此

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si为多少米?敌舰以v2=20m/s的速度沿直线逃跑了50s,此

过程中敌舰运动的距离S2为多少米?

(2)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鱼雷运动的距离S3为多少米?鱼雷的速度

vo为多少米每秒?

(3)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逃跑的速度V3为多少米每秒?

【解答】解:(1)根据丫=且可得,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

t

si=viti=30m/sX50s=1500m;

此过程中敌舰运动的距离:

S2=v2tl=20m/sX50s=l000m;

(2)由题意知,鱼雷通过的路程:

S3=L+S2=2000m+1000m=3000m,

鱼雷的速度:

Vo=~^~=3°U°m=60m/s;

t]50s

(3)第二次发射时我方船与敌舰距离:

S4=L-si+s2=2000m-1500m+l000m=1500m,

第二次鱼雷运行距离:s5=vot2=60m/s义30s=1800m

敌舰第二次运行距离:S6=1800m-1500m=300m

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运行速度:

V3=士生=辿旭■=10m/s。

t230s

答:(1)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S1为1500m;敌舰运动的距离S2为1000m;

(2)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鱼雷运动的距离S3为3000m;鱼雷的速度

vo为60m/s;

(3)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逃跑的速度V3为10m/s。

14.两艘船A与B,在t=0时从港口O处同时以相同的速度v=10m/s分别向东、向南匀

速前进,如图所示。当A船距。点Li=50m处第一次鸣笛,发出短促的汽笛声,以后每

前进50m鸣笛一次。声波以u=340m/s的速度向各个方向传播。

(1)求B船上的水手首次听到汽笛声的时刻。

(2)求B船上的水手首次听到汽笛声到第二次听到汽笛声的时间间隔,并判断B船上

的水手以后听到相邻两次汽笛声的时间间隔是否发生变化。

【解答】解:(1)第一个声音信号从A船一B船,要经过△口的时间,由勾股定理有

LI2+(Li+vAti)2=(uAti)2

50X(10+12X34C>2-102)

△ti=L=0.2124s;

22

u2-v340-10

船B上的水手听到第一声汽笛声的时刻为5s+0.2124s=5.2124s;

答:B船上的水手首次听到汽笛声的时刻为5.2124s;

(2)由第一小题可知:

“一2~2

V:

第二个声音信号从A船一B船,要经过的时间为△t9=L9

U-v

所以听到的声音信号的时间间隔△T为

△T=(M旦_小4-^+51)吟2手2T

/V1VV/I

LL222222

2~1VU+VV2U-V50v340+1OV2X340-10_s919s

/\T=--------x------------------=X------------------------------J.Z1ZS;

22

vu2.v210340-10

由AT的计算式可知,4T的大小仅与△L=L2-LI有关,故时间间隔不变。

考点3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15.一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VI,后一半平均速度为V2,从甲地到

乙地所用时间为3从乙地返回甲地,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V2'(V2>V2'),后一半路

程平均速度为VI,(V1<V1'),从乙地到甲地所用时间也为t,若VI,-V1=AV1,V2

-V2'=AV2,贝!J()

A.若原来V1<V2,则一定有△vi<^V2

B.若原来V1<V2,则一定有△vi>Z^V2

C.若原来V1>V2,则一定有△vi>Z\v2

D.若原来V1>V2,则一定有△vi<Z^V2

【答案】Co

【解答】解:设总路程为2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s,

从甲地到乙地时,由丫=且可知:

t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

V1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t2=-^-,

v2

全程时间:

t=tl+t2=-^-+-^-;

V]v2

从乙地到甲地时,由V=^可知:

t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

t2,=―耳—,

v2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ti'

V1

全程时间:

t'=tf+t2'=—+―^―,

V1*v2

由于从甲地到乙地所用时间为t,从乙地到甲地所用时间也为t,

所以,_§_+£=

V1v2V1v2

则:3_-3_=_^-工,

V1V1v2v2

即:V-之「2-咚;

vlvlv2V2

vlvlv2V2

,AViViV1,

△v2V2V2

已知:V1<V1',V2>V2',

若原来V1〈V2,贝!j:—-<1;

v2

但无法比较VI'与V2’的大小,贝U,Avi与大小无法比较;故AB错误;

ViV1'

若原来V1>V2,贝!J:VI,>V1>V2>V2',所以,--------->1,

V2V2

所以,△vi>Zkv2;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o

16.小明用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物体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在第1s内,以地面

为参照物,物体是静止(选填“静止”或“运动”)的;物体在0〜6s内的平均速

度是0.58m/s。(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小崔推动物体的v-t图象如图丙所示,

由图像分析可知小崔在2〜5s推动物体作匀速(选填“匀速”、“加速”或“减

速”)运动。为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速度变

化量(A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At)的比值,通常用a表示。由图可知加速度a

=4.的单位是m/s2;在0〜2s内小崔同学对物体提供的加速度的为5m/s2。

At

【答案】静止;0.58;匀速;m/s2;5m/s2»

【解答】解:(1)由图可知,在0〜1s物体的速度为0,所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在l~4s,物体做匀速运动,速度为0.5m/s,通过的路程为:si=viti=0.5m/sX3s=

1.5m,

在4~6s,物体做匀速运动,速度为lm/s,4~6s物体运动的路程S2=v2t2=lm/sX2s=

2m,

物体在0〜6s内的平均速度是:v=2―艺=1.5m+2m心o.58m/s;

tj+t26s

(2)由图象知,在第2s到第5s时间内,物体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段,

说明此时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速度是10m/s;

加速度的定义式为:a=9L,速度的单位是m/s、时间单位是s,加速度a的单位为

At

=m/s2;

S

由图象可知Av=10m/s-0m/s=10m/s,△t=2s,

前2s内物体加速度的大小a=F.=10加s.=5m/s2。

At2s

故答案为:静止;0.58;匀速;m/s2;5m/s2o

17.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

整段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13.3m/so

【答案】13.3o

【解答】解:设总路程为2s,

前一半路程的时间,ti=三,

V1

后一半路程的时间,t2=£,

v2

全程的平均速度,V=士曳=—在一=———=2v1V2=2X20m/sX

t总tI+t2Vj+v220m/s+10m/s

V1v2

13.3m/so

故答案为:13.3。

18.图甲是2011年4月1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8颗北

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的发射场景。图乙为监控系统先后间隔2s拍摄到的火箭点

火后竖直向上做直线运动时所在位置的照片,已知火箭的总长度为52m,在照片上已按

一定比例标示出刻度,在这2s内火箭向上运动的路程为104m,火箭的平均速度为

52m/So

【答案】104;52o

【解答】解:由题意知:火箭的运动时间t=2s,火箭的实际长度L=52m,

由图知:火箭照片的长度L照片=2cm,火箭路程照片长度s照片=4cm;火箭的路程s=

--——s照片=521nX4cm=104m;

L照片2cm

火箭的平均速度V=—="躯=52m/s=

t2s

故答案为:104;52o

19.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

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40.0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25.0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

(1)由图示可知:SAB=80.0cm-40.0cm=40.0cm;小车通过AB段所用时间,tAB=

1.6s;

1n

AB段的平均速度:VAB=^^~=4。,O',=25cm/s;

tAB1-6s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且知,

t

平均速度会偏小;

(3)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

的速度,即VBC>VAC。

故答案为:(1)40.0;25.0;(2)小;(3)>o

20.从上海到南京的2526次普通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I所示,从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列

车组运行时刻表如表II所示:

表I:2526次普通列车

项目上海苏州常州南京

到站时间07:2408:2211:30

发车时间06:3007:2608:24

里程/km084165300

表n:D412次动车组

项目上海苏州常州南京

到站时间09:5110:3211:45

发车时间09:1509:5310:34

里程/km084165300

(I)2526次普通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运行时间是多少?

(2)D412次动车组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答】解:(1)2526次普通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时间ti=ll:30-6:30=5h;

(2)D412次动车从上海到南京的时间t2=ll:45-9:15=2.5h,

平均速度V2==户01n=120km/h。

t22.5h

答:(1)2526次普通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运行时间是5h;

(2)D412次动车组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0km/h。

21.一个物体先以vi匀速直线运动,再以V2沿着原方向匀速直线运动,且vi+v2=10m/s,

VI、V2均大于零,不计中间过程速度突然变化带来的时间和路程影响。现在物体按照以

下两种方式运动。

方式1:物体前一半路程速度为VI,后一半路程速度为V2。

方式2:物体前一半时间速度为VI,后一半时间速度为V2。

(1)如果在方式1中,VI和V2的数值可以在运动开始的时候自由选择,但必须满足

vi+v2=10m/s,则物体运动100m的最短时间为20s。

(2)现在按照方式1和方式2运动相同的总路程。在方式1中,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比

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多1s。在方式2中,前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比后一半时间运动的路

程少2m。则方式1用时和方式2用时之比为5:2。

【答案】(1)20;(2)5:2。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物体运动100m,则物体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均为50m,

BPsi=s2=50m,

根据t=^得则物体运动100m的时间为:5clm(二+丫2)

v丫1丫2V1v2vlv2

…①

由题意知:vi+v2—10m/s....②

由①②得:t=59mxi(Ws5?mXl(Ws,

V1(lOm/s-vpT+lCta/sX-

由上式可知要使时间最短,则-vj+lOm/sxv[应最大,

根据抛物线的性质可知当vi=-,_10m/巨-=5m/s时,-转+^^^乂0的值最大,所

—zX(—1J11

以vi=-——=5m/s时,t最小,

-2X(-1)

50mx]0m/s50mx]0m/s

所以物体运动100m的最短时间为t=

-vj+10m/sXv]-(5in/s)2+10m/sX5m/s

=20s;

(2)设总路程为2s,在方式1中,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ti,由题意可知前一半路程所

用时间比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多1s,则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ti+ls,

因前后半程路程相等,则VI(tl+ls)—tlV2,

Vi

即ti=-------XIs,

v2-vl

方式1中物体所用时间为t方式i=ti+ti+ls=2ti+ls=2又———Xls+ls=———X

v2-vlv2-vl

2s+1s=Is*V[+lsXQ=lsX(V1+V2)=15XlCfa/s=10m___________

v2-vlv2-vlv2-vlv2-vl

③,

在方式2中,设物体前后半程所用时间均为t2,由题意可知前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比后

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少2m,则前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为生出=S-1m,

2

后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为s-lm+2m=s+lm,

因前后半程时间相等,则12=2迎="亚,

V1v2

lmX(v1+v

即5=

lmX(vi+v9)

方式2中物体所用时间为t方式2=2t2=2X左更_=2s-21n

v2"vl4m

V1v2-v

t方式

则方式1用时和方式2用时之比为10m=5

t方式24m2

故答案为:(1)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