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教材古诗词曲知识打卡练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教材古诗词曲知识打卡练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教材古诗词曲知识打卡练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教材古诗词曲知识打卡练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教材古诗词曲知识打卡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ayl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若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若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苻菜,左右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文学常识

《诗经》是晨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时期的诗歌篇,

分为三个部分。风,又叫"",是各地的民歌。

2.课下注释

(1)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窈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好逑:逑:

(5)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寤寐:寤:寐:

(7)思服:服:

(8)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旨

表现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的品质。

4.问题探究

(1)请结合诗句从人物描写角度,说说主人公的痴情是如何体现的。

(2)[同出处•诗经]诗中的"窈窕淑女"和"在水一方"的"伊人"两位女主

人公形象有何不同?

Day2

兼葭

《诗经•秦风》

舞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堆。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浚。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1.课下注释

(1)兼葭:(9)湄:

(2)苍苍:(10)跻:

(3)伊人:_________(11)米米:__________________

(4)溯涧:涧(12)未已:

(5)阻:(13)潴

(6)溯游:(14)右:

(7)萋萋:(15)扯:

(8)晞:(16)从:

2.主旨

本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主人公对"____"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______

和o

3.问题探究

(1)《兼葭》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请分析这种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

用。

(2)[同出处•诗经]请结合《兼葭》《子衿》的具体诗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

赏析相同点,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说说不同点。

Day3

式微

《诗经•邺风》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1.课下注释

(1)式微:微:(4)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6)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旨

这是一首的悲歌,以的方式、的语气,直抒胸臆,表达

了对劳役者长年累月奔波劳作的同情和对的怨

思。

3.问题探究

(1)请描绘诗中所写劳动的场面。

(2)这首诗内容单纯,但抒发的情感却很强烈,请从用词或修辞角度来赏析。

(3)[同形式•重章叠句]《诗经》中常以重章叠句的形式来抒发情感,请分析

《式微》《子衿》通过重章叠句的形式来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Day4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课下注释

(1)子衿:子:衿:

(2)悠悠:(5)佩:

(3)宁:(6)挑兮达兮:

(4)嗣:(7)城阙:

2.主旨

这是一首古老的一,写。全诗跌宕起伏,缠绵

怫恻,婉转动人,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一

的思想观念。

3.问题探究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2)[同出处•诗经]同样是在城墙一角等待心上人,《子衿》中的女主人公与

《静女》中的男主人公,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静女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跌3躅。

静女其娈②,贻③我彤管。

彤管有炜④,说怪⑤女⑥美。

自牧⑦归⑧蔗,洵美且异⑨。

匪⑩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姝(shQ):美丽、漂亮。②娈(ludn):美好。③贻:赠。④炜:色红

而光亮。⑤说怪(yi):说,同“悦”。烽,喜悦。⑥女:同“汝”,第二人称

代词。⑦牧:城邑的远郊。⑧归:同“馈”,赠送。⑨洵(xiln)美且异:确实美

好而且与众不同。洵,诚然、实在。异,特殊。⑩匪:同“非”,表示否定判断。

Day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文学常识

王勃,字,唐代诗人,""之一。

2.课下注释

(1)城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歧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沾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旨

本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之情,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4.问题探究

(1)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2)[同题材•离别]本诗作者送别友人和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中送别王昌龄时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3)[同作者•王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

二)两首作品都是送别诗,但不落俗套。请仔细品读,试分析抒发的感情与方式

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文简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闺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此诗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Day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课下注释

(1)涵虚:涵:虚:

(2)混太清:太清:

(3)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端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徒有羡鱼情:。这句隐喻。

2.主旨

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以“"为喻,巧妙过渡,婉转含蓄地表达

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引荐。全诗通过写景衬托诗人的精神状

态,暗喻诗

人。

3.问题探究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所展现的画面。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尾联化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

子•说林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同作者•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都是景物描写,写景的角度和作用有什么不同之处?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O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Day7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

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课下注释

(1)投:(4)新:

(2)—何:(5)

(3)戍:(6)幽咽:

2.主旨

本诗中诗人既歌颂石壕村老妇的精神,表明自己唐王朝

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获取胜利;又写出了,

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3.问题探究

(1)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矛盾思想?

(2)[同题材•叙事]白居易《卖炭翁》的老翁与杜甫《石壕吏》中的老妇各有

各的不幸,两部作品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简述。

Day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

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

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课下注释

(1)三重茅:_______(7)俄顷:_____

(2)挂胃:H:(8)漠漠:

(3)长:(9)向昏黑:向:

(4)坳:___________(10)衾:______

(5)忍能对面:忍,o能,(11)丧乱:

(6)呼不得:

(12)何由彻:____________何由:____________彻:_

(13)寒士:(14)突兀:

2.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诗人自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了其

的济世情怀及博大宽广的胸襟。

3.问题探究

(1)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作用。

(2)[同意象•庐]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陶渊明《饮酒》(其五)

中“结庐在人境”与本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写到了“庐”。请简要说明

三位作者分别借“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Day9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

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课下注释

⑴薪:(7)回:

(2)苍苍:(8)叱:

(3)营:(9)惜不得:

(4)翩翩:(10)系:

(5)文书:(11)直:

(6)敕: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旨

这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宫市”的掠夺本质,

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的社会现实,表达

了。

3.问题探究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同情感•忧国忧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传达出忧国忧

民的情怀,请结合两首诗的结尾,分析其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Dayl0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课下注释

(1)禅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钟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旨

本诗围绕来写,抒发诗人

3.问题探究

(1)"潭影空人心"中"空"是什么意思?请回答。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同手法•借景抒情]简要分析《行香子》(树绕村庄)和《题破山寺后禅院》

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Dayl1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课下注释

(1)蓬:(4)兹:

(2)浮云:(5)萧萧:

(3)落日:(6)班马:

2.主旨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诗,诗人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

达出之意o

3.问题探究

(1)这是一首历来为人称道的送别诗,试分析尾联是如何表现离情别绪的。

(2)[同意象•落日]王维的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李白《送友人》中也有“落日"句,具备"诗中有画”的特点。请从情感上进

行比较赏析。

(3)[同题材•离别]同是送别诗,请你说说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Dayl2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文学常识

(1)苏轼,字,号,宋代文学家。与其父、其弟合

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之中。

(2)卜算子:_____________

2.课下注释

(1)疏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漏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沙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旨

这首词通过写—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现了词人贬

谪黄州时期的处境和的心境。

4.问题探究

(1)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所展现的画面。

(2)请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3)[同作者•苏轼]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

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语文中考复习,8下教材古诗词曲知识打卡练专题

Dayl3

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课下注释

(1)着: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苦: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任:__________________

(4)零落:__________________

2.主旨

全词以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的情怀。

3.问题探究

(1)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2)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这句词中,你看出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

度?请结合本词内容简要赏析。

(3)[同意象•花]你更喜欢《己亥杂诗》(其五)中的"落红"还是《卜算子•咏

梅》中的"梅花"?结合诗词内容说说原因。

语文中考复习,8下教材古诗词曲知识打卡练专题

答案

Dayl八下《关雎》

1.西周到春秋305风、雅、颂国风

2.(1)水中的陆地(2)文静美好的样子(3)善良美好的女子(4)好的配

偶配偶(5)求取(6)这里指日日夜夜醒时睡时(7)思念思念

(8)忧思的样子(9)挑选

3.大胆执着追求

4.(1)诗中“悠哉悠哉”运用了心理描写,“辗转反侧”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

了男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的相思之苦。

(2)《关雎》中的女主人公善良、文静、勤劳;《兼葭》中的女主人公神秘、清

高。

Day2八下《兼葭》

1.(1)芦苇(2)茂盛的样子(3)那人,指所爱的人(4)逆流而上逆流

(5)艰险(6)顺流而下(7)茂盛的样子(8)干(9)岸边,水与草相接

的地方(10)(路)高而陡(11)茂盛鲜明的样子(12)没有完,这里指还没

有干(13)水边(14)向右迂曲(15)水中的小块陆地(16)跟随、追寻

2.伊人惆怅伤感

3.(1)一是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

二是深化诗歌意境,渲染深秋气氛,暗示时光流逝,突出主人公深情执着,具有

强烈的感染力。

(2)写作手法的相同点:①“兴”的手法。《兼葭》用“兼葭”,《子衿》用“子

衿”起兴引出所抒之情。②重章叠句。都是每章只变动几个字,通过反复的旋律

表达主人公的情感。

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点:《兼葭》刻画的是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爱情的人;《子衿》

刻画的是独立、自主、平等,对心上人思念不已的人。

语文中考复习,8下教材古诗词曲知识打卡练专题

Day3八下《式微》

1.(1)天黑了昏暗(2)何,为什么(3)(如果)不是(4)君主(5)露

中,在露水中(6)身体

2.劳役者咏叹质问贵族统治者压迫行为

3.(1)暮色降临,天气转凉,露珠凝结在草尖上,凝结在劳动者的头发、眉毛

上,他们在泥地中艰难地跋涉劳作着。

(2)①用词方面:反复,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兼有长短句式,节奏感强,体

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②修辞方面:设问,自问自答,强化了语言效

果,让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引人注意。

(3)《式微》这首诗以两次“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质问,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

情,对统治者的愤恨;《子衿》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

出了强烈的反问,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

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

Day4八下《子衿》

1.(1)你的衣领你衣领(2)深思的样子(3)岂,难道(4)接续,继

(5)指佩玉的带子(6)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7)城门两边的楼台

2.恋歌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独立、自主、平等

3.(1)倒叙手法。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子衿》中的女主人公等待心上人时内心既有思念,比如“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也有爱而不见的忧伤,比如“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对心上人不出现有

些小小的不满。《静女》中的男主人公等待心上人时,内心更多是因爱而生的欢

喜,比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Day5八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子安初唐四杰

语文中考复习,8下教材古诗词曲知识打卡练专题

2.(1)指长安(2)岔路口(3)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3.依依惜别积极乐观

4.(1)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

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

情感。

(2)不同。本诗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的那首则

以杨花和子规渲染了凄凉悲惋的气氛。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直抒胸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明诗人认

为友情不受时空的限制。诗人在离别时不写悲酸语,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从“离亭”“江山”“夜寒”

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后的孤寂、凄凉之感。

Day6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1)指水映天空包含天空(2)与天空浑然一体天空(3)渡

(4)闲居、平常家居(5)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

2.欲济无舟楫积极进取正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3.(1)(示例)八月秋高,洞庭湖里的水涨起来了,与湖岸齐平了,一眼看去,

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

(2)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做官却没有途径”),希望

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

(3)①写景的角度:“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主要写静景,从村边的绿树写

到远处的青山,由近及远;“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主要写动景,从云梦泽

写到岳阳城,由远及近。

②写景的作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通过写景烘托诗人来到“故人庄”

时的愉悦心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通过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磅礴气

势,引出下文想要做官而无人引荐的思想感情。

Day7八下《石壕吏》

语文中考复习,8下教材古诗词曲知识打卡练专题

1.(1)投宿(2)多么(3)防守(4)最近(5)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6)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勇于承担苦难支持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3.(1)一方面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

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另一方面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

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2)①相同点:都是借以表达对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②

不同点:白诗借以揭露“宫市”的罪恶;杜诗借以控诉战争的罪恶。

Day8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多层茅草(2)挂着,挂住挂结(3)高(4)低洼的地方(5)狠

心如此,这样(6)喝止不住(7)一会儿(8)阴沉迷蒙的样子(9)渐渐

黑下来接近(10)被子(11)战乱,指安史之乱(12)如何挨到天亮怎

能、如何至U,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13)贫寒的士人(14)高

耸的样子

2.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

3.(1)该句描写傍晚秋雨来临之前的景色,渲染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烘托出

诗人凄凉悲愁的心境,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床头屋漏无干处”

做铺垫。

(2)刘禹锡借“庐”自比古代圣贤,突显洁身自好的品性;陶渊明借“庐”表

达自己虽身处闹市,但心灵远离尘俗的宁静淡泊之志;杜甫借“庐”抒发舍己为

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Day9八下《卖炭翁》

1.(1)木柴(2)灰白(3)谋求(4)轻快的样子(5)公文(6)指皇帝

的命令(7)调转(8)吆喝(9)吝惜不得(10)挂(11)同“值”,价钱

2.直接剥削、压迫人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语文中考复习,8下教材古诗词曲知识打卡练专题

3.(1)①使全诗富于变化,跌宕起伏。②更加反映了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采用议论和抒情,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

生疾苦的济世情怀;而《卖炭翁》只是记叙和描写,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并

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DaylO八下《题破山寺后禅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