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学习资料_第1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学习资料_第2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学习资料_第3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学习资料_第4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二节革命报刊的大发展第三节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第四节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改革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陈独秀与《新青年》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一生创办、主编或参加编辑的报刊先后有:《国民日报》(1903年)、《安徽俗话报》(1904)、《甲寅杂志》(1914)、《新青年》(1915)、《每周评论》(1918),以及《无产者》、《火花》、《热潮》(1930年以后)。陈独秀新闻活动中最辉煌的一页是创办了《新青年》。《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月刊,陈独秀是它的创办人之一、并长期任主编,应该说,陈独秀用心血培育了《新青年》,《新青年》的巨大影响造就了陈在五四时期的显赫声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他制定了《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2.他团结和组织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投入到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之中。如李大钊、胡适、刘半农、钱玄同、鲁迅等,都是《新青年》的积极撰稿人,他自己在《新青年》上也发表了50多篇论文、杂文。

3.他主张开展自由讨论,提出了“百家平等,不尚一尊”的办报原则。因此,《新青年》成为“五四”时期最著名的革命刊物,和陈独秀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二、《新青年》的四个时期:1、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每期只印1000份,6期为一卷,第一卷主要介绍西方实业、政治、文化界的著名人物,影响不大。出满一卷后停刊。2、1916年9月复刊,从第二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政治、青年的思想结合起来,使《新青年》影响日益扩大。3、1917年初,陈接受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任该校文科学长,《新青年》也从上海迁到北京。从此,《新青年》开始它最辉煌的时期,即五四时期。4、1920年8月随陈迁到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刊物。结束了同仁报刊时期,成为政党报刊。三、五四时期的《新青年》1、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胡适把新文化运动归结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研究问题即讨论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学的种种问题,如孔教问题、文学改革问题、国语统一问题、女子解放问题、贞操问题、礼教问题、教育改良问题、婚姻问题、父子问题等等。输入学理即介绍西方的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学、新信仰等。2、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陈平原认为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是为了推动新文化运动。这与梁启超提倡新小说是为了思想启蒙,新一代国民何曾相似。3、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中国宣传《新青年》的第一人。他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赞扬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简明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陈独秀也渐渐倾向马克思主义,为《新青年》回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刊物打下了基础。

阅读文章: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载于2003.1《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二节革命报刊的大发展一、《每周评论》的创办

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考虑到《新青年》月刊刊期长、侧重于思想文化斗争,不便于及时进行政治宣传鼓动,决定由《新青年》同仁另外创办小型四开政治报纸《每周评论》。《新青年》上有为《每周评论》做的广告:“看新青年的,不可不看每周评论……新青年是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是重在批评事实……但是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宗旨都是一样,并无不同。”前二十五期,由陈独秀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它的宣传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因素,把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和反军阀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对运动作了详尽报道并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从26期起,因陈独秀被捕,李大钊出走,由胡适主编,明显地成了宣传实用主义哲学的阵地。二、革命报刊的大发展“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群众政治斗争的蓬勃开展,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的革命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一年之内新出版的这类报刊就达到400种。著名的有瞿秋白等编的《新社会》旬刊、北京大学新潮社办的《新潮》杂志、国民党在上海办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武汉的《学生周刊》,等等,这新报刊都加入了新文化运动的行列,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湘江评论》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型报纸,以评论为主,大部分文章都是毛泽东所写。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于1919年7月21日创刊于天津,周恩来主编,他以飞飞的笔名在该报上发表了大量评论。第三节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开始分化,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迅速转向社会主义。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1920年5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9月,上海发起组将《新青年》月刊从第八卷1号起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11月,上海发起组又创办了一个理论的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主编。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继马克思主义反对实用主义论战后,又开展了两大论战,一是反对伪社会主义,一是反对无政府主义,《新青年》着重进行了反对伪社会主义的论战,《共产党》着重进行了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二、《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这些报刊,宣告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些报刊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了。第四节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改革一、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在报刊上的广泛应用新文化运动前,我国报刊文字绝大多数是文言文,但在维新变法思潮影响下,也出现过少量白话报刊,如1898年出版的《无锡白话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但一般不受重视,影响不大。文学革命开始后,《新青年》首先改用白话文,象这样重要的大型刊物改用白话文,影响是巨大的。此后,大量涌现的进步报刊,也纷纷采用白话文,连一些老牌大报,如《国民公报》、《晨报》、《东方杂志》等也开始部分采用白话。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过去报刊上的文字,既不分段落,也不加标点,只在句读处加圈,或用空一格的办法表示句读,很不方便阅读。《新青年》突破了陈规陋习,带头形成了包括句号、逗号、问号等一整套新式的标点符号。二、报纸编排的改进和副刊的重大革新我国现代报纸的编排形式,大体上在辛亥革命时期已具雏形,到五四时期,又有了一些改进。有些报纸不再登“大总统命令”,或把它排在不重要的位置,或作为补白材料,进一步把重要新闻作为头条。标题的制作也进一步受到重视,极为醒目。报纸的版面编排日渐生动活泼多样化。新文化运动前,副刊一般多是消闲性的读物,尤其是辛亥革命时期至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和黑幕小说充斥副刊。五四时期,副刊的情况发生了突破性的变革。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一些报纸副刊被先进知识分子用来当作宣扬民主与科学,传播新思潮的重要园地,出现了著名的四大副刊,即北京《晨报》的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这些副刊在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极大,使副刊在我国报纸上取得了重要地位,改变了副刊在报纸中不受重视的附属地位。三、政论被广泛采用,且形式多样五四时期的进步报刊,普遍以议论见长。《新青年》发表了大量反对封建主义思想的论文,实际上就是一种政论。《每周评论》和《湘江评论》,更是政论为中心,它们还采用述评这种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的形式,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外大事。《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以后逐渐成为报刊上的一种常用文体。此外,报刊上还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丰实了政治思想评论。四、国际通讯报道的开展五四运动后,许多青年去国外留学,有些报纸就在这些留学生中发展国外通讯员、特派员。1920年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合筹经费,向国外一次就派出7名特派员。其中派往俄国的瞿秋白等3人,特别值得一提。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两年,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几十篇新闻、通讯,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了解。周恩来这一时期给天津《益世报》写的大量旅欧通信,也为此时期的国际新闻通讯增色不少。1919年12月,《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胡政之以该报记者名义赴法国,采访了巴黎和会。五、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大发展,促使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进一步发展起来。1918年4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标志着我国学校新闻教育的开端。该会由北京大学教授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主持并讲授新闻学。徐宝璜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该会还出版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专业刊物《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