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4学习资料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4学习资料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4学习资料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4学习资料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4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整体上看,20年代小说创作虽然活跃,但大家不多。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一枝独秀,叶绍钧、郁达夫成就较大;就创作流派而言,主要有人生派写实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一、人生写实小说(文学研究会、未名社、语丝社)(一)问题小说

1.形成:1919年初,新潮社的罗家伦《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花匠》、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显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在《晨报副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题材热)。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2.形成原因:A、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特质所闪现的理性之光,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人们围绕“人生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由此而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B、受西方、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影响,如易卜生、契诃夫等。

3.文研会的推进:1921年文研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此后,以文研会为主体形成了“人生派”写实小说。

4.特点:A、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B、“只问病源,不开药方”(实际上是开不出药方,也有些作家试图以“爱”、“美”净化人生)。C、在小说形式上,不免幼稚。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5.冰心:颂扬“爱的哲学”的小说家

冰心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1920年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问题小说阶段和泛爱小说阶段。

她的问题小说较好地继承了新文学发生期“问题小说”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问题。如1919年她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建立合理家庭的问题;此后写的《斯人独憔悴》提出了五四后必然加剧的某些家庭中两代人的矛盾的问题;《去国》通过在外留学的英士学成回国决心报效祖国,最后又怀着悲愤惆怅之情离开祖国的故事,提出了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庄鸿的姊姊》提出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问题。

她的泛爱小说是其问题小说的变化和发展。代表作《超人》通过何彬的形象,直接提出作家的人生互爱理想。1931年,冰心写了《分》,朦胧地表现了阶级间的不平等,与“泛爱”作品相比,思想倾向有了变化。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二)乡土小说(乡土文学)

1.形成:1923年前后,在鲁迅小说影响下形成的文学创作群体。

2.乡土文学的界定:A、作者的身份特征:离开乡土,寓居都市。B、作品的内容:有关乡土农村(乡镇)的回忆性叙述,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C、作品的情感基调:主要是指由时间的三维(过去、现在、未来)引发的一种情感体验。过去的故乡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现在的故乡黑暗而令人厌憎;未来的故乡是想象中的自由乐土。因此,乡土文学在这一心理背景下,具有两个明显的创作指向,一方面具有乡土批判的倾向;另一方面,乡土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3.乡土文学的创作:鲁迅《故乡》(其空间形式的“并置”运用,典型地体现了故乡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状态);王鲁彦《黄金》(表现了故乡当下的生存,金钱成为衡量人的地位、价值的唯一标准,是联结人与人关系的唯一纽带);许杰《惨雾》(表现了传统中国乡村宗法制下的人际关系以及“械斗”所展示的野蛮的民风)。

4.总体特征:A、文学主张:为人生,关注社会现实;B、表现对象:以中下层社会生活为主,表现小人物的生活和心理,暴露社会的黑暗;C、艺术:注重客观细致的描写,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是最早显现出流派风范的创作群体。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二、浪漫抒情小说(前期创造社、浅草—沉钟社、弥洒社)(一)以郁达夫为代表,表达内心的要求,注重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二)整体特征:

1.以“自叙传”的形式塑造自我的文学形象,注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2.忽略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侧重宣泄、表现作家自我的情绪、感受和心态,显示出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

3.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兼用现代主义技巧。是五四文学中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明显的创作群体。更新了传统的小说作法,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体式。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一、叶绍钧:为人生派的代表作家

(一)创作状况: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以表现下层生活为主。1919年参加新潮社,进行“问题小说”创作。

(二)创作思想:

1.以知识分子立场,表现“爱”和“美”,以及与下层群众的隔膜,人与人关系的冷漠(《苦菜》、《隔膜》)。

2.以冷静批判的立场,表现中小学教员及小市民的生活(《饭》、《校长》)。“教育小说”。

3.以恢宏的视角和深厚的内蕴,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生活(《潘先生在难中》、《夜》、《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三)创作特征:

1.表现小知识分子小市民的“灰色人生”(软弱、自私、空虚、苟且、麻木)。

2.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手法。

3.平实而富有表现力,自然而纯正的语言。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四)《潘先生在难中》:“灰色人生”小说的代表作。

1.人物性格:

性格缺陷:自私、怯弱、自以为是;

精神缺陷:随波逐流、奴性;

人格缺陷:麻木不仁、没有是非。

2.艺术特色:艺术构架富有戏剧性、荒诞性(战事并未发生,虚惊一场),具有讽刺效果;结局回味深长(身受其害而虚言粉饰),鞭挞深透。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第三节郁达夫一、郁达夫生平:

1913—1922,留学日本,由经济学而文学创作。代表作《沉沦》。

1923—1925,生计无着的困窘,社会地位未能确认的迷惘。《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并非对社会现实的有意关注,而在生存于同一处境中的不自觉认同)。

1926—1927,南下广州参加大革命,又失望而归。并脱离创造社。

1930—1935,1930参加左联。1933年在杭州隐居生活,《迟桂花》。

1938—1945,在南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二)《沉沦》(1921)

1.创作背景:①国家的贫弱,异域民族的歧视;②强烈的“怀乡病”;③五四高潮后的苦闷和彷徨。(独特的观照角度:灵与肉的冲突)

2.人物:他——中国留日学生。生性孤傲、感情脆弱,为了寻求强国之路,来到日本,但弱国子民的屈辱感使他精神苦闷,极度自卑。为逃避现实,使自卑心理得以补偿,“他”寄情山水——寻求爱情——进入妓院——变态行为,正常的需求变成反常的发泄。所以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是与现实社会势不相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不得,以精神变态行为表示反抗的独特的形象(零余者),从而揭示了一种“时代病”。

3.关于“性”描写: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②卢梭“返归自然”;③日本“私小说”颂欲思想。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4.艺术:①“自叙传”色彩,“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②抒情小说,以情绪的流动和心理的变化结构小说,独白式的抒情,清新流畅的笔调(以才气、激情信笔写来,结构杂乱、松散,略显粗糙)。

零余者:郁达夫小说塑造的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