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培训课件:《双下肢CT血管成像技术与图像后处理规范》_第1页
医院培训课件:《双下肢CT血管成像技术与图像后处理规范》_第2页
医院培训课件:《双下肢CT血管成像技术与图像后处理规范》_第3页
医院培训课件:《双下肢CT血管成像技术与图像后处理规范》_第4页
医院培训课件:《双下肢CT血管成像技术与图像后处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下肢CT血管成像技术与图像后处理规范

内容提要一、CT血管成像技术二、下肢循环系统疾病三、下肢CTA检查及图像后处理四、下肢CTV检查及图像后处理五、支架植入术后图像后处理

血管成像技术影像设备CTVSDSA三维成像精准辐射剂量更低

[1]单能谱成像技术(keV)——可有效提高血管亮度,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双低技术)[1]

Wan-Yin

Shi

etl.

Combined

Direct

and

Indirect

CT

Venography

(Combined

CTV)

in

Detecting

Lower

Extremity

DeepVein

Thrombosis.

Medicine

(Baltimore).

2016

Mar;

95(11):

e3010.

CT设备对于血管成像的影响传统多层(16排以上)螺旋CT•

高空间分辨率(<1mm)•

高时间分辨率(<200ms)•

高密度分辨率站立位CT•

采集人体站立功能位血管图像•

腰椎、骨盆与血管位置关系•

有望反映站立位血流动力学

CT血管成像技术之常用三维重建技术•

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整体显示必备是将每个层面的容积资料重组,对不同CT值的组织、器官赋予不同颜色、亮度。•

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细节显示必备将扫描范围内所有的轴位图像叠加起来,再进行冠状、矢状位、任意角度斜位图像重组。•

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血管形态特写必备通过计算沿着被扫描物每条射线上所遇到的最大密度像素而产生。•

曲面重建(curve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血管内腔显示必备MPR的特殊成像方式,容积数据基础上,将扭曲的组织显示在同一平面上,较好地显示其全景。

下肢循环系统疾病•

动脉疾病:动脉瘤(真/假性)、动脉血栓、粥样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脉管炎•

静脉疾病:深静脉血栓、单纯下肢静脉曲张、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创伤性疾病:血管壁切伤、撕裂及损伤后遗病变如动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损伤性动静脉瘘。下肢CT血管图像后处理重建步骤第一部分

动脉CTV

动脉疾病及其CT成像技术1、粥样硬化闭塞症(慢性)病变:脂质附着、动脉壁钙化、狭窄部位:远端小血管近端中/大血管2、动脉血栓(急性)病变:突发游离血栓、脂肪栓部位:近端中/大血管远端急性缺血坏死3、动脉瘤病变:真性-动脉壁退行性改变假性动脉瘤-由创伤、感染或吻合部位:腘动脉好发真性股动脉好发假性

动脉疾病及其CT成像技术检查前准备:1、患者准备:换衣服、埋针、口服水化等2、对比剂方案设计:•

通道:肘正中静脉或附近较粗大的静脉•

对比剂:碘含量

370mgI-400mgI/ml

用量:90-100ml/kg(根据病人体重:500mgI/kg

)•

生理盐水:30-50ml

流速:3.5~4ml/s•

打药顺序:先注射纯对比剂,然后注射生理盐水

动脉疾病及其CT成像技术CT检查:1、扫描定位像:足先进,定位像用正位,范围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底2、正式扫描:•

Smart监测:监测腰4/5水平

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起始处阈值设置最高(800HU)

到达CT值平台期

手动触发•

扫描参数:螺距

0.7

探测器

32x0.6重建层厚

1mm

层间距

1mm•

扫描方向:头向足(顺血流)*满足血管亮度(>200HU)前提下尽量延长采集时间——末梢充盈第一部分

动脉CTA

下肢CTA图像后处理•

第一步:重建带骨的VR图像(整体和局部)•

带骨的VR图像(整体):前后位及后前位是必须照片方位前后位后前位

下肢CTA图像后处理•

带骨的VR图像(局部):根据不同血管选择必要的显示体位上段-前后位,示髂动脉中段-后前位,示股动脉下段-后前位,示胫、腓动脉上段:前后位中段:后前位下段:后前位

下肢CTA图像后处理•

第二步:重建去骨的VR及MIP图像(整体和局部)•

去骨的VR及MIP图像(整体):前后位、左右斜位是必须的照片体位VRMIP

下肢CTA图像后处理•

去骨的VR与MIP图像(局部):根据不同血管选择必要的显示体位与带骨对应上段-前后位,示髂动脉中段-后前位,示股动脉下段-后前位,示胫、腓动脉上段:前后位中段:后前位下段:后前位

下肢CTA图像后处理•

第三步:为显示不同病变特征所采取的特殊后处理方法•

粥样硬化闭塞症重建要点:显示闭塞段及狭窄程度粥样硬化闭塞症

下肢CTA图像后处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重建要点: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侧支形成情况。外周血管脉管炎

下肢CTA图像后处理•

动脉损伤性疾病重建要点:假性动脉瘤瘤体、破裂口大小、瘤体内有无血栓形成、母体血管及邻近组织结构结构变化等情况,合理运用MPR及CPR后处理技术假性动脉瘤

下肢CTA图像后处理•

动静脉瘘为动脉与静脉之间的直接交通•

重建要点:重点显示动静脉间瘘口的位置、数量、形态及大小,受累动脉远端分支血供情况、有无静脉曲张等动静脉瘘伴假性动脉瘤形成

下肢CTA图像后处理动静脉瘘

下肢CTA图像后处理•

动脉瘤重建要点:动脉瘤本身情况+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注意:测量动脉瘤大小需在原始横断图像或MPR图像上测得,VR图像上测得的大小实际上有血流的瘤腔部分的大小

下肢CTA图像后处理•

下肢动静脉畸形(AVM)

:是下肢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

重建要点:显示供血动脉、瘤体和引流静脉。动静脉畸形(AVM)第二部分

静脉CTV

静脉疾病及其CT成像技术1、下肢静脉逆流性疾病——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病变:静脉瓣膜功能下降,静脉血逆流,侧枝循环建立,周围表浅静脉扩张2、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深静脉血栓病变:静脉腔内的充盈缺损,阻塞静脉的远端或其周围表浅静脉扩张,静脉节段性不规则狭窄或中断3、髂静脉压迫性疾病——Cockett综合征病变:广义上骨盆腔內任何动静脉交叉处的血管压迫

静脉疾病及其CT成像技术检查前准备:1、患者准备:同CTA2、对比剂方案设计:•

通道:双侧足背静脉埋针,需于踝或膝水平用压脉带绑扎浅静脉,以阻断浅静脉直接汇流•

对比剂:生理盐水稀释到25%-30%,吸入针筒后应充分混匀,造影剂总量单管50-60ml,流速:1.5ml/s•

打药顺序:双管同时注射

静脉疾病及其CT成像技术CT检查:1、扫描定位像:足先进,定位像用正位,视野应包括双侧臂部,下肢用适当视野2、正式扫描:•

Smart监测:监测腰4/5水平下腔静脉起始部当CT值>150Hu或达平台期时启动

自动触发•

扫描参数:螺距

0.85

探测器

128x0.6重建层厚

1mm

层间距

1mm•

扫描方向:足向头(顺血流)*下腔静脉充盈均匀后启动扫描——避免涡流伪影

髂压CTV技术难点:留置针难打入大隐静脉

双下肢肿胀者,难以进针,需多次盲穿,患者痛苦双侧难以保证进针位置对称

髂压CTV留置埋针解决方案•

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针

髂压CTV成像不同入路的优缺点优:置针方便,显影范围长,可同时完成下腔-双下肢CTV及腹部CTA成像,涡流缓解,下腔静脉密度均匀双侧腿部大隐静脉入路缺:盆腔内静脉显影欠佳,辐射剂量大,下腔静脉主干较下肢血管密度稍低优:盆腔内静脉灌注更好,血管亮度更高双侧髂静脉干入路缺:置管复杂,显示范围有限,管侧

孔处对比剂渗漏,涡流严重,下腔静脉主干密度不均

下肢CTV图像后处理体位规范同前述C

TA

下肢CTV图像后处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建要点:血栓位置、侧支循环•

显示方式:VR、CPR

下肢CTV图像后处理•

显示皮肤软组织改变-合理调节阈值(Opacity)静脉血管瘤伴皮肤溃疡

下肢CTV图像后处理•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重建要点:压迫点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

显示方式:三平面

MPR、CPR

下肢CTV图像后处理•

髂静脉主干受压:经典式——左髂静脉主干受右髂动脉压迫•

显示方式:带骨VR,去骨VR,冠状面MPR

下肢CTV图像后处理•

骨盆内动静脉交叉处多发受压•

显示方式:HD

MIP,CPR,冠状位、轴位MPR

下肢CTV图像后处理•

盆腔静脉迂曲:Lumen拉直血管,测量内径,观察狭窄•

显示方式:HD

MIP,CPR,

冠状位、轴位MPR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图像重组规范A.

带骨和去骨(VR/3DMIP)4幅B.

髂压VR/3DMIP特写4幅

受压静脉CPR2幅C.

轴位髂压并测量MPR1幅

S-MIP1幅D.

冠状位S-MIP2幅

MPR1幅E.

矢状位S-MIP2幅

MPR1幅F.

自由特写2幅排版

4X5

支架植入术后图像后处理•

血管搭桥及内支架术后血管通畅性评价:VR高级设置里调整阈值、透明度等参数

图像后处理

伪影分析:避免重建者伪影运动伪影

支架植入术后图像后处理•

血管搭桥及内支架术后血管通畅性评价:注意CPR后处理技术的运用及窗宽窗位的调节

图像后处理

窗口技术:选择适宜的窗口技术,提高图像层次感能清楚显示组织背景,血管钙化,充盈缺损GE工作站注意事项•

重建整体带骨VR图像时一定要采取全屏放大的方式存取图像

,否则会降低胶片上的图像分辨率,出现阶梯状伪影•

当盆腔及下腹部肠道内容物较多时会影响腹主动脉及髂血管的显示,应尽量运用“Removestructure”功能将其去除•

重建过程中除了重点观察血管外,还要注意观察扫描范围内骨结构及周围软组织情况•

不要把移动伪影当成是骨折,尤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