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综合练习注意事项:1.本试卷6页,共100分;时间120分钟。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一)积累运用(24分)1.小语发现语文书上,有不少诗文名句提到了传统民俗活动,请你帮他填写其中内容,物质生活民俗生产民俗①从“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感受到劳役者痛快淋漓的怨言。(《诗经·邶风》)生活民俗②从视觉和听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中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和平安定。(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谭记》)④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诗经·郑风》)社会生活民俗地方民俗⑤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贺敬之《回延安》)人生礼俗⑥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⑦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⑧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读出了作者借观钓者心情委婉表达希望得到张丞相举荐从政的心愿。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归省(xǐng)眼眶(kuāng)羁绊(jī)恬静(tián)B.纨绔(wán)蕴藻(zāo)行辈(háng)闭塞(sāi)C.分量(fèn)冗杂(rǒng)撺掇(cuān)踱步(duó)D.亢奋(kàng)静穆(mù)蓦然(mù)斡旋(wò)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踊越争讼门槛变换多姿B.羁绊怠慢幅射惊心动魄C.落幕皎洁恣意元气淋漓D.家眷渺远诱惑兴高彩烈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社戏》的作者是鲁迅,选自散文集《呐喊》。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B.“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社戏》),句中“老旦”是戏曲行当之一,扮演老年男子。C.《小石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被贬谪到湖南永州之后,常常探山访水,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学习成绩的优劣,关键在于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B.在网课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培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日照市“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D.只有充分保护私权,才能全面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6.你准备去参观民俗建筑时,妈妈却对你说:“民俗建筑都是被淘汰的老东西了,有什么值得展示的?有这功夫啊,还不如多刷刷题,补补文化知识呢!”请你用所学口语交际知识进行应对。7.请你帮小文以“微笑”为话题仿写一个句子。例句:假如微笑是春风,我要让微笑的春风吹拂每一个人的心田。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思念一块月饼张金春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选自《中国文化报》)8.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9.文章第①②段开头都引用了写月亮的诗歌,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10.请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11.请从线索安排和情感抒发两个方面,将本文与《灯笼》一课比较异同。(三)非连续文本阅读(12分)材料一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材料二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做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材料三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地说,象形的字该叫做“文”。“文”本于“名”,如完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名”就是“文”的声音。象形有抽象作用,又有指示作用,如“刀”字上加一点,表明刃在那里。这样,旧时所谓指事字其实都可以归入象形字。象形还有会合作用,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表示一个意义;那么,旧时所谓会意字其实也可以归入象形字。但会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该是“字”。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这里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有出入。“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材料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12.对三则材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汉字不是仓颉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出自众多“后世圣人”之手。B.古人在造字之初,就按照“六书”的法则创造出了丰富的汉字。C.我们现在所用的字常有一字数义现象,往往是由“假借”带来的。D.近人提出了汉字的发展逻辑,对不少的旧说进行了补充修正。13.小语在默写《诗经·关雎》时常把“在河之洲”中的“洲”写成“州”,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告诉他怎样避免这个错误。14.朱自清说《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对此的理解。15.小文想学习、借鉴作者严谨的治学方法,你会推荐他选择阅读《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篇?请说说你推荐的理由。备选篇目:①《诗经》第四③《尚书》第三②《四书》第七小王通过阅读了解到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写了很多诗文,于是选了两则和《小石潭记》放在一起,和同学们开展以“柳宗元与永州”为主题的古诗文联读活动,请你完成下面小题。【甲】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①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②云相逐。【注】①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②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云无心而出岫”句,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乙】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④耶?(节选自《石涧记》)【注】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16.【甲】诗第四句中“绿”字极妙,请赏析。任务二:疏通文言大意】17.阅读【乙】文,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加点字。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文言加点字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石渠之事既穷:__________词类活用:处处志之。(2)民又桥焉:__________成语解词法:天涯海角(3)达于两涯:__________联系语境法(4)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__________1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1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任务三:探究游记写法】20.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提示完成“游记写作要素探究表”。探究一【乙】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丙】文:“从小丘西行”“下见”“坐潭上”。要素一:(1)__________探究二【乙】文中“(2)__________”一句和【丙】文中“如鸣珮环”都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乙】文中的“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和【丙】文中的“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又都写出了岸边石头的不同形态……要素二:多角度描写景观。探究三【乙】【丙】两段文字为读者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其寄寓的复杂情感。要素三:(3)__________探究小结:一篇好的游记,这三个写作要素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任务四:感悟诗文之情】21.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文,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上述任一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22.《中学生天地》刊物拟增加一个特辑,征集浙江小读者关于“读书”的文章,作为“浙”里的爱阅读小读者,你肯定看过不少的名著或电影或电视剧,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栏目及征稿要求:(1)“阅读时光”栏目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书写你的读书故事,记录你的读书经历。(2)“佳片有约”栏目就某部电影或电视剧写一篇观后感。(3)“我读我说”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给你想要倾诉的人分享你的阅读感受,阅读发现或阅读困惑。

八年级语文综合练习注意事项:1.本试卷6页,共100分;时间120分钟。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一)积累运用(24分)【1题答案】【答案】①.微君之躬②.阡陌交通③.鸡犬相闻④.悄怆幽邃⑤.青青子衿⑥.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⑦.钟鼓乐之⑧.天涯若比邻⑨.坐观垂钓者⑩.徒有羡鱼情【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示例一)针锋相对:妈妈,您说错了。民俗并不是被淘汰的老东西,民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当代中学生,我身上可肩负着传承民俗文化这一责任呢,因此我更有责任去了解、理解具有家乡特色的民俗建筑了!(示例二)巧换概念:妈妈,民俗建筑也属于传统文化,我今天去参观民俗建筑,也是在学习“文化知识”啊,了解传统文化就是在学习语文、历史文化知识呀。(示例三)归谬法:妈妈,你说民俗建筑都被淘汰了,可是为什么现在国家还在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呢?而且语文书上还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呢,我今天去参观,其实也是在对文化进行传承呀。【7题答案】【答案】假如微笑是阳光,我要让微笑的阳光照亮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8~11题答案】【答案】8.①母亲在中秋节准备祭拜月亮的物品,其中有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②“我”偷吃月饼;③母亲发现“我”偷吃月饼后,让“我”吃月饼,自己只吃月饼屑。9.①引用写月亮的诗歌,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②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富有诗意;③营造出一种思念、伤感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10.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饼人格化,“深情地望着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月饼的极度渴望,也表现出“我”在偷吃月饼时的紧张与兴奋。11.相同点:①线索安排上,两文都以具体事物为线索,本文以“月饼”为线索,《灯笼》以“灯笼”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情感抒发上,都借物抒情,本文借月饼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母爱的感恩之情,《灯笼》借灯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家国情怀的感悟。不同点:①线索安排上,《灯笼》除了以灯笼为线索外,还穿插了很多与灯笼相关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本文围绕月饼主要讲述与母亲相关的故事。②情感抒发上,本文情感较为单一,主要是对亲情的怀念;《灯笼》的情感更丰富,不仅有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还有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等。(三)非连续文本阅读(12分)【12~15题答案】【答案】12.B13.“洲”是形声字,“氵”是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州”是声旁。“在河之洲”“洲”指水中的陆地,与水有关,所以应该用“洲”;而“州”最初是指水中的陆地,后来多用作行政区划名。在默写时,要根据字的形旁来判断其意义,这样就能避免写错。14.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虽然《经典常谈》各篇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但作者并非没有自己的观点。如在材料一中,作者在介绍仓颉造字传说和《易•系辞》观点时,通过分析认为《系辞》的说法更合理,这体现了作者对不同观点的判断和思考;在材料三中,作者对“六书说”和近人新说进行对比,指出新说对“六书说”的补充修正更可信,这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看法。15.推荐阅读《<诗经>第四》。理由:这一篇中,作者对《诗经》的成书过程、篇章结构、内容分类以及艺术特色等进行了严谨的梳理和阐述,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和观点,并对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如对《诗经》中“风”“雅”“颂”的解读,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方法,有助于小文学习如何对复杂的知识进行整理和研究。【16~21题答案】【答案】16.这里的“绿”是词性活用,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翻译为使山水变绿。一个“绿”字不仅呈现色彩的功能,而且化静景为动景,给人一种动态感。17.①.已经②.架桥③.边,边际④.排列18.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19.(1)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2)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0.①.游踪/踪迹/所至②.响若操琴③.所感/情感/寄情于景21.示例:【丙】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所以说“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示例:【甲】文,《渔翁》以充满奇趣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诗中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在这首诗中,那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作者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的情怀。【22题答案】【答案】例文文题一:我的读书故事我爱读书,爱读书中的故事,我总喜欢花上连续的几个小时来完完整整地读完一个故事。而如今回首,才发现,原来我的读书也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海之博大源于不择小流。我读书也是同样如此。我所看的书品种博杂,看书时也从不在意类别。为了满足我这饥不择食的欲望,我只好时常出没在各家书店,过着《城南旧事》中窃书般的生活。每到闲时的下午,我就会轻车熟路地来到最近的书店。进门,首先不要忙着拿书坐下,要装作买书的模样绕着书架转一圈,而且不要走得太快,要用目光上下左右地扫过书籍,或是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摸过去,最好还要时不时地抽出几本,皱着眉头翻一翻,然后又像是失望似地摇摇头,放回去。这样转着,要是老板问我要找什么书,我就会摇着头说:“我先自己看看”。这老板一定会答应一声离去。而我呢?就会满怀着欣喜熟练地找出那本上次还未看完的书,点点头,慢慢地移向一个老板不太注意的角落,悄悄的蹲下,静静地享受我的精神盛宴。脑中自有马良笔,何必出门做笔记。对于时常在书店看书的我,做笔记是很少有的事,哎,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可我也还有着一个锦囊妙计。看的书博,可真正吸引我的却很少。每逢遇到一本好书,我总会想方设法地买一本回去好好做下笔记。要是真的没法买,就只好到书店去把那本书看个五六遍,用脑中的笔记下人生笔记。陋舍出真知。虽然书店我去得多,但我最有阅读灵感的却非那里,也非学堂,而是一片公共之地——公共厕所。每逢腹中产物过多,需要排解一下时,我就会带上最喜爱的书金蝉脱壳般溜进厕所,解裤下蹲,端书翻看。慢慢地看着书,翻着页,却不知时间在悄悄流逝。直到脚酸腿麻,香气缠身才知道这并非是久住之地,连忙起身,洗手离去。回首自己读书史,想到笑话处也自觉好笑,难怪同学中总有人开玩笑。可这就是我的读书故事啊!它并非最美,却是最适合我的,就像穿衣一样,合身才会最美。文题二:《老师好》观后感这是一部以1985年为故事背景,以苗宛秋老师为核心人物,以苗老师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的校园日常为线索,再现八十年代的师生百态的怀旧校园喜剧片。电影讲述了苗老师(学生送外号苗霸天)与三班孩子从高一到高三,三年间普通、平凡的故事。学生高一刚接触苗老师时对他是怕,后来受不了他的专制管理,开启了八十年代特有的师生大战,大战以苗老师的自行车为线索展开,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学生渐渐理解了老师。知道他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却因时代原因与北大失之交臂。在自己语文老师的鼓励下,他报考师范,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并被分配到县城任教。这些经历,也成了学生们努力的动力,三班的班长安静就发誓非北大不考。但命运常常不如人愿,安静为了帮因给学生补课被停职的苗老师说情,归途中出车祸,没法参加当年的高考,之后连续两年去考,也没考好。如果用一两个关键词概括观影人的表现,大概是笑和泪比较合适。整部影片充满了喜剧色彩,苗老师的严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