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四
(新高考地区适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
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膜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
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打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①衣
彩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日:“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日:“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
子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
足以全其节也。”子思①居于卫,缰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
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偃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
子方日:“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日:“彼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假虽
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材料二:
仲尼日:“灵公污,晏子①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
事之以恭俭。晏子,君子也!邨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子闻之,见仲尼
日:"婴闻君子有限于婴趋以耒见如婴者岂熊以道食人意裁!婴之宗族待婴而祀其先人
者数百家,与齐国之简士待婴而举火者数百家,臣为此仕者也。”晏子出,仲尼送之以
宾客之礼,再拜其辱。反,命门弟子曰:“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
果君子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外篇上》)
【注】①曾子:名参,字子舆。②子思:即孔极,字子思。孔子的孙子。③晏子:晏婴,
字仲,史称晏子。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婴闻君子国有讥于同婴口是以来回见回如回婴者回岂能以道困食人者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弊,指破旧,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B.“吾假人”与《劝学》“善假于物也”两句中的“假”意思不同。
C.相,指观察,与《论语》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D.“再拜其辱”与《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两句中的“辱”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子不接受鲁国国君的馈赠,鲁国使者对此不解,认为这是国君主动送给曾子的,可
以接受。
B.田子方派人给孔仪送去白狐皮做的衣服,担心他不接受,便说了一些理由,但孔并没
有接受。
C.孔子赞扬晏子能根据三位国君的不同情况来侍奉他们,但对晏子不能善待手下人的做
法不满。
D.在听完晏子的阐述后,孔子以礼送别晏子,又告诉门人,晏子不自夸不自做,是真正
的君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縻丘,其不知丘亦甚矣!(4分)
(2)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4分)
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孔子具有哪些良好品质。(3分)
10.【答案】CEG(3分,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婴闻君子有讥于婴”语意完整,为主谓宾结构;“是以来见”语意完整,“是
以”表因果的连词,引出结果“来见”;“如婴者”中“者”表停顿。原文标点为:婴
闻君子有讥于婴,是以来见。如婴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
n.【答案】c(3分)
【解析】“相三君”中的“相”意为“辅佐”。
12.【答案】C(3分)
【解析】“但对晏子不能善待手下人的做法不满”理解不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晏子不
能善待手下人,更谈不上孔子对此不满。
13.【答案】(1)今天我劝说景公,景公并没有听从我的劝说,却将縻丘赏赐给我,他
太不了解我了!(“说”“未之行”“其不知丘亦甚矣”各1分,句意1分)
(2)我虽然贫穷,但也不愿意把自己当作山沟溪谷,因此不敢接受。(“虽”“身”“当
各1分,句意1分)
【评分细则】(1)采分点:“说”翻译为“劝说”得1分;“未之行”倒装,翻译为“没
有听从我的劝说”得1分;“其不知丘亦甚矣”倒装,翻译为“他太不了解我了”得1;
句子翻译通顺得1分。
(2)采分点:“虽”翻译为“虽然”得1分;“身”翻译为“自己”得1分;“当”
翻译为“接受”得1;句子翻译通顺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说,劝说;未之行,没有听从我的劝说;
其不知丘亦甚矣,他太不了解我了;(2)虽,虽然;身,自己;当,接受。
14•【答案】①从材料一来看,孔子不慕财富,无功不受禄,品质高洁。②从材料二来
看,孔子善听人言,知错能改。(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3分)
【评分细则】(1)第一条答出“不慕财富,无功不受禄,品质高洁”得2分;
(2)第二条答出“善听人言,知错能改”得2分;
(3)两点都答出来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言文思想内容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吾闻君子当功以受
禄……其不知丘亦甚矣!”可概括出第①点;由材料二中孔子听完晏子的解释后“送之
以宾客之礼”“再拜其辱”以及对弟子说的话可概括出第②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贤士中有勇气并在行为上果断的人,不凭着树立名节,实行道义,却凭着轻生去获
取非分的名声,岂不是大可哀痛吗?贤士中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为坚守气节和伦
理,却不顾及那死亡的危险,所以在他死后名声能够传播于后世。如果没有勇敢果断的
精神,又怎能这样做呢?
孔子谒见齐景公,齐景公将縻丘送给他以供给养,孔子拒绝不接受,出来后,对弟
子说:“我听说品德高尚的人应当有功劳才接受俸禄。今天我劝说景公,景公并没有听
从我的劝说,却将縻丘赏赐给我,他太不了解我了!”于是辞别景公离去。曾子穿着破
旧的衣服从事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采邑封地,并说:“请用这来置办衣物。”
曾子不肯接受。使者返回后又来了,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并不是先生向别人有
所求,而是别人奉送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东西的人
会惧怕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人会对别人傲慢。即使国君赏赐我,不对我傲慢,但我能
不惧怕吗?”曾子终究没有接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这些话,可以保全他
的气节。”孔彼居住在卫国,他穿的乱麻絮制成的袍子连罩衣也没有,二十天才吃了九
顿饭。田子方知道了这件事,便派人送给他精美的狐白皮衣,恐怕他不接受,便对他说:
“我借给别人,总是忘了它。我送给别人,如同丢弃了它。”孔世辞谢不接受。田子方
说:“我有您没有,什么原因不接受呢?”孔说:“我听说,随便给人东西,不如把它
当成废物丢在山沟溪谷中。我虽然贫穷,但也不愿意把自己当作山沟溪谷,因此不敢接
受。”
材料二:
孔子说:“齐灵公行为污秽,晏子以严整齐正的礼仪规范侍奉他;齐庄公崇尚武力,晏
子以宣扬武德侍奉他;齐景公浮华奢侈,晏子以谦恭节俭侍奉他。晏子,是个君子啊!
晏子辅佐三位君王但善政不能遍及下面的臣民,晏子,是个小人啊!"晏子听到这话,
去见孔子说:“我听说先生您对我有所讥评,所以来见您。像我晏婴这样的人,岂能拿
大道理给人当饭吃啊!我的家族中靠我来祭祀先人的有数百家,还有齐国的贫寒之士靠
我救助而度日活命的也有数百家,我是为这个才出仕的。”晏子告辞,孔子以贵宾的礼
节送行,两次拜谢他的屈尊光临。返回后,孔子教海门下弟子说:“救助百姓的生存而
不自夸,以品行补正了三位君王而不居功自傲,晏子,果真是个君子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
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日:“骞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
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面乘车之会六九令诸侯
二匡水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
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鄢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
中«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
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鸥枭藜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
桓公乃止。
(节选自《史记•封禅书》)
材料二:
(天监二年)春,上命诸儒草封禅仪,欲行之。许懋建议,以为:“舜柴岱宗是为
巡狩。而郑引《孝经钩命决》云:'封于太山,考绩柴燎;禅乎梁甫,刻石纪号。'此
纬书之曲说,非正经之通义也。舜五载一巡狩,春夏秋冬周遍四岳。若为封禅,何其数
也!又如管夷吾所说七十二君,燧人之前。世质民淳。安得泥金检玉!结绳而治,安得
镌文告成!夷吾又去:'惟受命之君然后得封禅。'周成王非受命之君,云何得封太山、
禅社首!若圣主,不须封禅:若凡主,不应封禅。盖齐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
故举怪物以屈之。秦始皇尝封太山,孙皓尝遣兼司空董朝至阳羡封禅国山,皆非盛德之
事,不足为法。然则封禅之礼,皆道听所说,失其本文,由主好名于上,而臣阿旨于下
也。古者祀天祭地,礼有常数。诚敬之道。尽此而备。至于封禅,非所枣闻。”上嘉纳
之,因推演懋议,称制旨以答请者,由是遂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三》)
10.(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
兵车之会A三B而乘车之会C六D九E合F诸侯G-H匡天下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王侯的谦称,与《齐桓晋文之事》“若寡人者”中的“寡人”词
义相同。
B.所以,用来……的,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C.数,屡次,多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词义相同。
D.敢,谦辞,自言冒昧之意,与《孔雀东南飞》“进止敢自专”中的“敢”词义相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认为自己向北征伐山戎,向西伐大夏,向南征伐到召陵,匡正天下,诸侯无
一人敢违背,与以往三代受天命为帝王,并无差别,应有封禅的资格。
B.管仲列举了古代封禅的帝王所遇之祥瑞,诸如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对比
于如今并无祥瑞,反而蓬蒿杂草茂盛,鸥枭等恶鸟数次出现于朝堂。
c.许懋认为舜在泰山砍柴,是为了巡狩。而郑玄说:“在泰山大祭,烧柴祭天把政绩
报告;在梁甫山祭地,刻石记载年号。”这是纬书的曲说,不是经书的本意。
D.梁武帝表扬和采纳了许懋的意见,于是进一步推广了许懋的建议,作为圣旨回答请
求封禅的人,因此便中止了这一计划,这些都说明许懋的劝谏是成功的。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
(2)盖齐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
14.(3分)管仲和许懋都反对君主封禅,其理据有何不同?
【答案】
10.BDG11.D12.C
13.(1)在这种情况下,管仲看出对桓公不可能用言辞说服,于是用事物来设置障碍。
(2)大概齐桓公想封禅,管夷吾知道不可以,所以列举奇异的物象来使齐桓公屈服。
14.①管仲认为接受了天命的帝王才有封禅的资格,且有祥瑞为兆,齐桓公并没有这些。
②许懋认为封禅本是无稽之谈,圣主无须封禅,凡主不应封禅,君王不应受臣子逢迎而
封禅。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平乱伐叛等武事召集诸侯会兵
三次,为政治、外交等文事集会了六次,前后九次集会诸侯,一统天下。“兵车之会三”
“乘车之会六”句式相同,结构一致,中间用“而”连接,应分别在BD处断开;“九
合诸侯”“一匡天下”句式相同,结构一致,G处断开。故应在BDG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均译为“寡德之人,
王侯的谦称"。句意:我向北征伐山戎。/像我这样的人。B.正确。均译为“用来……
的”。句意:是用来编织荐神的席子的。/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
的(人)。C.正确。均译为“屡次,多次”。句意:鹃枭等恶鸟多次出现于朝堂。/范
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D.“词义相同”错误,“敢”,谦辞,自言冒昧之意/岂敢,表
反诘。句意:实在是不敢妄说。/一举一动岂敢自作主张?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泰山砍柴”错误,“舜柴岱岳”是
舜在泰山烧柴祭天,不是砍柴。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穷”,劝阻,说服;“辞”,言辞、语言;“设之以事”,状语后置,正常语
序应为“以事设之”,用事物来设置障碍。
(2)“盖”,表推测,大概;“举”,列举;“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昔黄帝、尧、舜、禹、汤、
周成王封泰山,皆受命然后得封禅”“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鸥
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管仲认为齐桓公没有接受天命,接受了天命的帝王
才有封禅的资格。齐国没有出现祥瑞的征兆。“此纬书之曲说,非正经之通义也”“若
圣主,不须封禅:若凡主,不应封禅”“然则封禅之礼,皆道听所说,失其本文,由主
好名于上,而臣阿旨于下也”,许懋认为封禅本是无稽之谈,圣主无须封禅,凡主不应
封禅,君王不应受臣子逢迎而封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既为霸主,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产生了封禅的念头。管仲说:“古时候封
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家,都是受天命为帝王以后才得以封禅。”齐桓公说:“我向北
征伐山戎,兵过孤竹;向西伐大夏,远涉流沙,勒马停车,登上卑耳山;向南征伐到召
陵,登上熊耳山以眺望长江、汉水。为平乱伐叛等武事召集诸侯会兵三次,为政治、外
交等文事集会了六次,前后九次集会诸侯,一统天下,诸侯无一人敢违背我。与以往三
代受天命为帝王,又有什么两样?”在这种情况下,管仲看出对桓公不可能用言辞说服,
于是用事物来设置障碍。说道:“古时候封禅,部上地区的黍,北里地区的禾,是用来
做祭天用的案盛的;江淮之间生长的三脊茅,是用来编织荐神的席子的。东海送来比目
鱼,西海送来比翼鸟,然后还有不求自至的十五种吉祥物出现。如今凤凰麒麟没有降临,
嘉谷没有产生,而田野中的蓬蒿杂草茂盛,鸥枭等恶鸟多次出现于朝堂,在这种情况下
想要封禅,是否有点儿不太合适?”于是桓公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材料二:
(天监二年)春季,梁武帝命令诸儒生草拟封禅仪式,准备进行封禅。许懋提出建
议,认为:“舜帝在泰山烧柴祭天,是为了巡狩。而郑玄引《孝经钩命决》说:'在泰
山大祭,烧柴祭天把政绩报告;在梁甫山祭地,刻石记载年号。'这是纬书的曲说,不
是正式经书的本来意思。舜帝五年巡狩一次,春夏秋冬巡遍四岳,如果为了封禅,为何
这么频繁呢?又如管夷吾所说的七十二君,燧人氏之前,世风质朴百姓淳厚,怎么能够
把金粉书写在竹筒上呢?当时结绳而治,怎么能够镌刻文字报告成功呢?管夷吾又说:
'只有受命之君,然后才能封禅。'周成王不是受命之君,从何谈起封太山禅社首呢?
如果是圣主,无须封禅;如果是凡主,不应该封禅。大概齐桓公想进行封禅,管夷吾知
道不可以进行,所以有意列举许多奇异物象出现时才可以封禅的事例,以便难住齐桓公,
使他打消了念头。秦始皇曾经封禅太山,孙皓曾经派遣兼司空董朝到达阳羡封禅国山,
都不是盛德之事,不足以效法。那么封禅的礼仪,全都是道听途说的事,失去了其本来
的意义,完全是因为君主在上喜好名声,而臣子们在下曲意逢迎。古代的祀祭天地,礼
仪有常规,诚敬之道,至此而完备,至于封禅,实在是不敢妄说。”武帝表扬和采纳了
许懋的意见,于是进一步推广了许懋的建议,作为圣旨回答请求封禅的人,因此便中止
了这一计划。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
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题①之礼二无.所受是越人必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叼,
彬犹不受。既而日:“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
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日:“臣
为周室近亲,复忝任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将伐李煜。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
皆来问疾。彬日:“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
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
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日:“煜入或不测,
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日:“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
日:“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日:
“何谓也?”彬日:“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太祖谓日:“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
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李煜入朝,李煜不从。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
之。彬等人辞,帝诫日:“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
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
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
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李
煜还汴。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有删改)
【注】①觌(di):相见。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私觌A之B礼C一无所受D吴越E人F以轻舟追G遗H之I至于J数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这里的“俎”,与“人为刀俎”的
“俎”意思相同;这里的“豆”,与“一箪食一豆羹”中的“豆”意思相同。
B.致命,在文中为“传达言辞”“完成使命”之意,与现代汉语的“致命一击”或“临
危致命”的意思都不相同。
C.由是,在文中为“因此”的意思,为介宾组合,《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以是人多
以书假余”中的“以是”与此类似。
D.所以,在文中用于表原因,即潘美发笑的原因。《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故今具道
所以”中的“所以”用法与此类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彬能力过人,擅长外交。出使吴越,既能坚持原则,还能讲究变通,可见其为
官清廉,也可知其才华过人。
B.曹彬思虑周全,长于预见。既成功预判李煜不会图谋叛乱,还成功预判自己会被
派去平定太原。
C.曹彬处事得体,为臣谨慎。虽功劳卓著,但言辞低调。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
朝廷的安排,才能打败李煜。
D.曹彬权利显赫,战功卓著。这与太祖对他的充分信任和悉心指导密切相关。这对
君臣的密切配合堪称后世表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4分)
(2)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4分)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曹彬讨伐李煜的史实,两者的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3分)
10.CDI(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私觌之礼”,
是前置强词的宾语:“一无所受”是关键谓语,和前面搭配:“吴越人”为对应的主语,
由上文可知:“以轻舟”为方式状语,“追遗之”理解成追着送给他,合乎情理。)
11.A(盛食的礼器和切肉的砧板,意思完全不同。)
12.B(“成功预判李煜不会图谋叛乱”原文中没有体现。)
13.(1)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垂:即将:克:
被攻克:视事:处理事务.每点1分.句意1分。)
(2)平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一定要广施威信,要
让百姓自己归顺,(关键词:“一'“委”“广”,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是曹彬的个人传记,曹彬是主要人物。着力于正面表现他如何以怀柔政策对
付李煜,是为了彰显他的个人才德:②材料二是比较客观的“纪事本末体”,皇上为主
要人物,着力表现皇上的雄才大略和详尽安排,是为了彰显皇帝的个人才德。(答对一
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
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
何以论其然?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
术之诡。智意之人以写意为度,故能识韬谓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伎俩之
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
故能识诃石乏之明,而不畅倜傥之异。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惠,
而不知含章之美。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其为人也,乃以流数杼①人之所长,而为
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陈以美,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
不欲知人,则言无不疑。是故以深说浅,益深益异;异则相返,反则相非。
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以为不
进。逊让不尽,则以为浅陋。言称一善,则以为不博。历发众奇,则以为多
端。先意而言,则以为分美。因失难之,则以为不喻。说以对反,则以为较
已。博以异杂,则以为无要。论以同体,然后乃悦。于是乎有亲爱之情、称
举之登,此偏材之常失。
(节选自《人物志•接识》)
材料二:
凡论人,理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
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
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
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威四隐。
何谓六威?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内则用六威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壁之
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论人》)
【注】①杼:同“抒”,抒发,陈说。②特:同“持”。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
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清节之A人B以正直C为度D故其历E众材也F能识性G行之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推究、探究,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
意思相同。
B.贵,重视,与《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贵”意思不同。
C.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不同。
D.通,显达,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通”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人能识别同类的优点,却总是无法看到异类的长处,所以读书人自认
为有知人的能力,却不认为别人能识别人才。
B,不同的人才衡量他人的标准不一样,并且各有优劣之处,例如智慧之人能
看出隐藏机谋的权术,却轻视法制教化。
C.“兼才”能根据各类人才所怀技能陈说他人所长并称赞标榜,“偏才”则
容易出现亲近同类、非难观点不一这类的过失。
D.运用“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对人的外在和内在进行考察,那么对这
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贪婪粗鄙还是美好的评价就不会有所缺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4分)
⑵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4分)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识别人才方面的技巧。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识
别人才的技巧有哪些。(3分)
10.BD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C(C项,“意思不同”错误,“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也是致力于的意思。)
12.A(A项,“却总是无法看到异类的长处”错误,材料一“而或失异量之美”中的“或”
意思是“有时候”,所以只是有时候无法识别他人的长处,并非总是。)
13.(1)因此过多陈说(自己)处事公正,就会被认为在显露长处。静静倾听不说话,就会被
认为胸无点墨(“直”“见”“虚空”各1分,句意1分)(2)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
操;使他快乐,借以检验他的邪念;使他发怒,借以检验他的气度。(“守””僻”节”各1
分,句意1分)
14.①避免以己度人,善于发现异己之人的优点。②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不同类型的人才。
③从人才的言行举止区分人才类型。④运用“八观六验”“六戚四隐”对人才进行考察。
(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性情的深处)最初是很难知晓的,而读书人不论自己知识多少,都认为自己有知人之
明。所以看自己对人才的观察,则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人才:看别人对人才的观察,则认为
他不能够识别人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同类人才的长处,有时却认识不
到不同类人才的长处。为什么这样说呢?清节之人,用清正方直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
以当他审视众多的人才时,能够认识性情行为恒常不变的长处,而有时却对方略计谋的
欺诈产生疑惑。有智谋和权谋之人以探究符合别人的本意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认
识隐藏机谋的权术,而不看重常规的法制教化。伎俩之人以求取功劳作为衡量他人的标
准,所以能认识追求进取的作用,却不通晓道德的教化作用。臧否之人以观察别人的短处
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够认识指责批评的好处,却不以卓异突出、不同寻常为长处。
言语之人以辨别分析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认识言辞敏捷反应迅速的聪慧表现,而
不知道内在美质的好处。
然而怎样才知道他是兼才还是偏才,而去和他交谈呢?如果他的为人,致力于根据各类人
才所怀技能去中述他的长处,进行称赞标榜,这就是兼才:如果他陈说自己的长处,想让
别人称替自己不想知道别人有什么长处,像这样的人就是偏才。不想知道别人的长处,
就会对别人说的话处处怀疑。所以用深的道理说服肤浅的人,道理越深分歧越大;有分歧
就会观点相反,观点相反就会互相非难。因此过多陈说(自己)处事公正,就会被认为在显
露长处。静静倾听不说话,就会被认为胸无点墨。如果声音高亢高谈阔论,就会被认为不
懂得谦逊,如果谦虚礼让不拿出全部本领,就会被认为肤浅鄙陋。如果只称赞某一家的长
处,就会被认为知识不广博。如果逐个地揭示众家的奇特之处,就会被认为头绪繁多。如
果提前把自己所想的说出来,就会被认为要掠自己之美。如果要弥补别人观点的不足,就
会被认为这样是要让自己不高兴。如果提出相反的观点,就会被认为他是在和自己比高
低。如果论说博采各家不同的观点,就会被认为论说不得要领。只有在与自己同类的人
谈话,才可以高兴愉悦。于是就产生了亲近关爱之情、称赞提拔之誉,这些都是偏才常有
的过失。
材料二:
大凡衡量、评定人,如果他显达,就考察他礼遇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尊贵,就考察他举荐
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观察他赡养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听言,就观察他采纳的
都是什么;如果他闲居在家,就观察他喜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学习,就观察他说的都是
什么:如果他困窘,就观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么:如果他贫贱,就观察他不做的都是什么。
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操;使他快乐,借以检验他的邪念;使他发怒,借以检验他的气
度;使他恐惧,借以检验他卓异的品行;使他悲哀,借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使他困苦,借
以检验他的意志。以上八种观察和六项检验,就是贤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评定人的方法。
衡量、评定别人又一定用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亲属。
什么叫四隐?即朋友、熟人、乡邻、亲信四种亲近的人。在内凭着六戚四隐,在外凭着八
观六验,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美恶就能(完全知晓)没有遗漏了。就像是躲避雨水一
样,所往之处却都是这样的雨水,无处可逃避。这就是先代圣王用以识别人的方法。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日:“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
不乐哉?''晏子对日:“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
而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
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
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奉,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
时也,盛君之行不能举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于竖刁。
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更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
恶焉。今君临民若寇触,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举于众,肆欲于民,而虐诛于下,
恐及于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材料二: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
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
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
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苟正,则奸匿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
圣①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和德气于未生之前,正表仪于咳笑
之后。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长。是以为仁义之心,廉耻之志,骨
著脉通,与体俱生,而无粗秽之气,无邪淫之欲。虽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内,终
无违礼之行;投之危亡之地,纳之锋铐之间,终无苟全之心。举世之人,行皆若此,则
又乌所得夫奸乱之民而加辟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形文王,万邦作孚。此姬氏②
可•多崇美于前,而致刑措于后也。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德化》)
【注】①圣:圣明的君主。②姬氏:指周王朝。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以民苦困其政固而世非何其行回故身回死乎胡宫回而不举目虫印出而不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憎恨,与《荀子•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的“疾”词义不同。
B.进,超过,与《庖丁解牛》“进乎技矣”中的“进”词义相同。
C.逆,违背,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中的“逆”词义不同。
D.所以,是……的原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认为,诸侯众多,只有能善始善终行仁政的人才能成为首领;众多学子一同学
习,只有能善始善终专心学习的人才能成为老师。
B.晏子在向齐景公进谏的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齐桓公能善始则成就霸业,不能
善终则落得可悲的结局进行对比,很有说服力。
C.材料二中,王符认为民众有性灵感情,也有风化习俗;性灵感情是内心的表达,是
根本,而风化习俗是外在的行为方式,是末节。
D.材料二最后,王符列举周王朝后期的君主不能像前期的君主那样使得天下太平的史
实,意在强调治理国家不能完全搁置刑法不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4分)
(2)圣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4分)
14.两则材料对国君治理国家各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请简要概括。(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培训课件下载
- 企业培训诚信课件
- 营养与健康(试题及答案)
- Photoshop平面设计基础 课件 任务2.5 修复老照片
- 企业培训商务礼仪课件
- 企业垃圾处理培训课件
- 成都商铺租赁合同范本(含租赁保证金及违约责任)
- 装修进场仪式布置方案
- 市场竞争情报调研合同
- 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合同
- 肺结节治疗的方法
- 2025-2030中国托法替尼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研究报告
- 不交社保劳务合同范本8篇
- 金矿居间合同协议
- DB61T378-2006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 胫后动脉断裂的护理
- 共享单车运营服务合同样本
- 进入副驾驶训练人员的资格要求
- 5、6、8、14楼主体转序验收自评报告
- 脑积水患者治疗与护理
- 民兵训练管理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