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4单元 学段4 素养形成训练-1课两练_第1页
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4单元 学段4 素养形成训练-1课两练_第2页
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4单元 学段4 素养形成训练-1课两练_第3页
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4单元 学段4 素养形成训练-1课两练_第4页
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第4单元 学段4 素养形成训练-1课两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段四素养形成训练-----课两练

第13课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

I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茫茫宇宙自古是最令人类萌发遐思,宇宙的庞大至今仍被人难以想象。作为我们全部能

量来源、给予我们全部生命基础的太阳,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是庞大无比了,可是它同浩瀚

的大宇宙相比只不过是o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观测工具的日益先进,人们对宇

宙的认识逐步明朗:从太阳到太阳系,再扩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总星系。

其实,人类面对充满巨大诱惑而又神秘莫测的宇宙,()o在浩瀚无际的宇宙面

前,尽管人们现有的认知都,但面对未知神秘的宇宙世界,人们始终没有停下

的脚步。我们必须坚信:人类走进宇宙并揭开其神秘面纱的能力是的。因

为每一个新发现都伴随着人类的惊奇和难以置信,每一次难题的解决都会牵引出更富挑战性

的新难题,每一个成就的取得都会成为向宇宙进军的阶梯……宇宙科学的发展历程既充满着

理性和逻辑的魅力,又为人类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茫茫宇宙自古是最令人类萌发遐思,宇宙的庞大至今仍让人难以想象。

B.茫茫宇宙自古是最令人类产生遐思,宇宙的庞大至今仍被人难以想象。

C.茫茫宇宙自古是最令人类萌发遐思的地方,宇宙的庞大至今仍被人难以想象。

D.茫茫宇宙自古是最令人类产生遐思的地方,宇宙的庞大至今仍让人难以想象。

答案D

解析“萌发”与“遐思”搭配不当,应把“萌发”改为“产生”;“是……”缺少宾语中

心语,应在“遐思”后加“的地方”;介词“被”误用,应改为“让”。故选D。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冰山一角不屑一顾探索未置可否

B.沧海一粟不屑一顾索取未置可否

C.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探索毋庸置疑

D.冰山一角微不足道索取毋庸置疑

答案C

解析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

一小部分。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索取:向人要(钱或东西)。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未置

可否: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即未发表任何意见。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时常仰观长叹,望尘莫及

B.科学探索宇宙的进程一直在延展

C.明白了科学开发宇宙的重任

D.人类一直对宇宙进行科学探索

答案B

解析补写句子要注意前后语境一致。A、D两项的主语是“人类”,和括号前句子的主语

表述重复。C项“开发宇宙的重任”表述笼统,和后面的“宇宙科学的发展历程”不照应。

故选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O,O,O,

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①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

②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③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

④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

⑤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

⑥宇宙神秘非常

A.⑥②③④①⑤B.⑥③②④①⑤

C.⑤④①③②⑥D.⑤④②①③⑥

答案C

解析文段主要阐明: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⑤承接上文,

提出观点,总领下文;③中的“可以”与②中的“还可以”表明二者相连,且顺序为③②;

④①因“想象”相连;⑥中的“神秘”与横线后的句子紧密衔接。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会感到不好意思,①o达尔文在书中就曾以整整一章的篇幅,探讨

“人为什么会脸红”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话题。他以自己深谙的生物学的逻辑推理方式,最

后得出结论:②o或许正因为懂得脸红,人才是地球上唯一配得上“文明”

二字的动物。当然,③,它需要后天成长环境的熏陶、社会教育的养成,

并且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答案(示例)①是文明的一种体现②人是地球上唯一会脸红的动物③文明并非与生俱来

6.提炼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生活在大约3.75亿年前的远古生物,它竟然有双重身份——既是

鱼,又是四尺脊椎动物,是罕见的远古时代的“美人鱼”。远古“美人鱼”的发现,再一次

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考古学家先前已经证实,早在3.85亿年前,有些鱼就开始在

浅水中尝试“走路”,而在陆地生活的含趾四肢鱼在3.65亿年甚至更早也已经存在了,但在

这中间的2000万年间,迄今没有发现从鱼类到陆生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的鱼。如今远古“美

人鱼”的现身,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说明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脊椎动物的祖先,就是从海

里上岸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75亿年前的远古“美人鱼”的发现,说明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脊椎动物的祖先就是

从海里上岸的,再次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或证明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错)。

7.下面是《宇宙的边疆》中的文字,请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为“行星系”下定义。

有些恒星可能为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

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

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

小星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行星系是众多由岩石构成的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以及在接近

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并围绕恒星运动的小星球组成的星系。

8.为了使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宇宙知识,激发求知、探索的兴趣,学校从中国科学院请来了张

院士给同学们作报告。假如由你主持这个报告会,你该如何开场?请就此拟写一段开场白,

不少于6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同学们,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中国科学院的张院士。张院士将给我们上一堂丰

富多彩的宇宙知识课,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激发我们求知、探索的兴趣。下面,让我们

用热烈的掌声对张院士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欢迎!

II思维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达尔文的拖延

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

《威廉・退尔》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

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

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通过历时5年乘坐“贝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

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

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

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

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已经可以正确认

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

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

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

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

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

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

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优哉游哉的维多利亚时

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

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力,

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年的

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

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

惧的负面作用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

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结论。

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

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

同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

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

故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

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

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实发生了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

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

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

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

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创立进化论之前,为了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达尔文曾有过不少猜想,

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B.由于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达尔文终于确信进化的发生,

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并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C.达尔文向他的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就请她帮助发

表这些手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D.在作者看来,达尔文并不是一台简单、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位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其

他任何事情影响,严格根据客观材料追求真理的人。

答案C

解析A项“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不合文意,原文是“少数

不成功的假说”,不是都被证明不能成立。B项达尔文观点的确立是长期的“对动植物习性

的观察”,而不是“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D项理解有误,

作者公正地评价了达尔文拖延出版的原因,是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

2.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达尔文虽然满意自己的理论,但他的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明;②

他发现进化论时才29岁,那时他还没有专业地位,担心发表他的理论会危及自己的前途和事

业;③他的进化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而这一点会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

统。

3.作者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

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当时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②达尔

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点的注意,而在当时这是比进化论本身更加异端的思想;

③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只把自己的工作严格局限在科学研究的框架内。

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

“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科

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

(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

识。作者认为,有进化论,并不妨碍人类在探索世界客观规律、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保持对

神应有的敬畏。

(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已发现的进化论。作者认为,虽然有

神论在当时占统治地位,仍然可以怀疑它;尽管进化论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所普遍赞同,仍然

需要坚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材料一: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已经

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

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

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千米(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

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

单位。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

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

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

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

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

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暴

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

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

进行下去。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

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

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

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

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在采访中,霍金

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

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摘编自鞠强《最后的论文:霍金没有留下确定的答案》)

材料三:

预言将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

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尽管

有这些失败,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

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的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去预言未来。但

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

的改变。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

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

是最终将会坍缩。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

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如果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

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摘编自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常用的度量单位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会失去价值,人们将速度和距离结合,创造

出“光年”来度量宇宙中的距离。

B.地球处于宇宙之中,但它并不是宇宙的典型代表,行星、恒星或星系在空旷、寒冷的宇

宙典型环境中数量稀少。

C.永恒暴胀理论认为,一方面人类可观测的宇宙是一个暴胀暂时停止的局部区域;另一方

面,暴胀在某些区域内永不停止。

D.在霍金看来,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曾经预言过未来,但这些预言大多是错误的,尽管如

此,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放弃预言未来。

答案C

解析“暴胀暂时停止”说法错误,材料二原文表述为“暴胀已经停止”。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永恒暴胀理论进行假设,如果宇宙中的若干局部区域发生了暴胀停止,恒星、星系、

生命以及宜居的“口袋宇宙”或将出现更多。

B.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取决于宇宙的现有密度,而临界密度的事实似乎表明,暴胀理论是正

确的,多重宇宙是宇宙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向。

C.霍金认为,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因为不同的定律在口袋宇宙体积不确定的

情况下无法被检验,其差异性也就难以验证。

D.定律允许人们预言未来,而初始状态微小的改变对后续行为会产生快速而巨大的影响,

人们实际上不能对宇宙未来作出准确的预言。

答案A

解析B项临界密度的事实表明,宇宙未来既有无限膨胀的可能,也有坍缩的可能,并不确

定哪种可能性更大,自然也就无法判断暴胀理论的正确与否。C项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

论层面,是因为如果有些口袋宇宙太大甚至无限大,该理论就不可能被检验,这与其中的定

律无关。D项人们可以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

7.围绕同一话题,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材料一侧重介绍宇宙广袤而空洞的典型环境,材料二侧重介绍解释宇宙起源的大爆炸

理论,材料三侧重介绍预言宇宙未来困难的原因。

第14课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I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28年9月,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发现自己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液因受到污染而发霉,实

验室遇到这种情况,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它一倒了之。但弗莱明没有,他要看是哪种

霉菌在捣乱。于是他拿起培养皿来仔细观察,想了解为什么发霉的培养液就不能再用。对着

亮光,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青绿色的霉花周围出现了一圈空白——原来生长旺盛的

葡萄球菌不见了!

弗莱明立即意识到,可能出现了某种了不起的东西。他兴奋地迅速从培养器皿中刮出一

点霉菌,地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透过厚厚的镜片,他发现这种青绿色霉菌是终于能

杀死葡萄球菌的青霉菌。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的论文。接着,弗莱明制取了少量

青霉素结晶,先后到两家医院,请医生临床试用于人体,但遭到拒绝,青霉素被打入冷宫。

()□在这种既不能做临床试用也不能批量生产的情况下,青霉素从此,弗

莱明也只好在1931年暂时放弃了继续研究,但是一直在让那个培养皿上的青霉素o

直到生化学家钱恩和病理学家弗洛里成功分离出青霉素之后,青霉素才于1943年在美国投入

量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循规蹈矩小心翼翼销声匿迹传宗接代

B.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偃旗息鼓休养生息

C.安分守己小心翼翼偃旗息鼓传宗接代

D.安分守己谨小慎微销声匿迹休养生息

答案A

解析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安分守己:规矩

老实,不做超出本分的事。句中强调弗莱明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做,用“循规蹈矩”更恰当。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谨小慎微:

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句中强调的是弗莱明十分小心,用“小心翼翼”

更恰当。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偃旗息鼓:

放倒军旗,停击战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句

中是说青霉素从此不再公开出现,用“销声匿迹”更恰当。传宗接代:子孙一代接一代地延

续下去。休养生息: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

复元气。句中是说弗莱明让青霉素不断生长,用“传宗接代”更恰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发现这种青绿色霉菌是最终能杀死葡萄球菌的青霉菌。

B.他发现青绿色霉菌是最终能杀死这种葡萄球菌的青霉菌。

C.他终于发现这种能杀死葡萄球菌的青绿色霉菌是青霉菌。

D.他终于发现能杀死这种葡萄球菌的青绿色霉菌是青霉菌。

答案C

解析画横线句子语序不当。根据前后文的句意可知,“终于”应该修饰“发现”,“能杀

死葡萄球菌”是青绿色霉菌的特征,“这种”应该限定“青绿色霉菌”。比较四个选项,C

项修改正确。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不能临床试用,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被打入冷宫

B.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被打入冷宫是因为不能临床试用

C.提取太困难是青霉素被打入冷宫的一个重要原因

D.青霉素被打入冷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提取太困难了

答案D

解析括号前的内容表述的是青霉素被打入冷宫的第一个原因一一不能临床试用,由后文

“也不能批量生产”等内容可知,括号里的内容应该是青霉素被打入冷宫的另外一个原因,

这样就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都提到了青霉素“提取太困难”,从括号前后文的内

容看,意思上都符合语段表述的内容。D项以“青霉素”开头,与上文衔接更连贯些。故选

Do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成功的得来,看似一■蹴而就,,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宛如一■粒种子,深深

埋在土壤之中,苦熬过严寒和干旱,日益具备了破土而出的条件,而这时,机遇

便宛如适时的春雨,使种子得以顺利地发芽、开花。一粒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即使环境恶劣,

也仍可能生存;但如果只是一粒干瘪的种子,不论春雨下得多么恰到好处,也同样无济于事,

它只会在土地里发霉乃至腐烂。。

!①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i②带有很大的必然性

[③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志

[④不断地吸收养料水分

[⑤说到底,机遇的作用就是如此

1⑥由此可见,机遇对于成功有多么大的作用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⑤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这段文字的主题是机遇与成功相辅相成,因此首先可排除⑥;A、C两项都有①,故

应重点辨析③和④,种子在“严寒和干旱”的条件下不可能吸收养料和水分,因此选A。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般来说,①,技术则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

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

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②o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上的

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则叫发明。总之,二者③,又有

重要区别。

答案(示例)①科学解决理论问题②目的在于改造自然③既有密切联系

6.下面文段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做修改。要求修改后没有语病,语意准确。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晚9时许,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通告了首

张黑洞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见到黑洞的真容。黑洞照片于2017年4月5日到14日拍摄,

冲洗照片花了近两年时间。最初,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吴庆文见到它时,第一反应

是:爱因斯坦的预言真的成真了。“在2016年发明引力波之后,人们寻找到了爱因斯坦广义

相对论一块最后缺失的拼图”,吴庆文说。这意味着人类对黑洞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进入

了全新的里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告”改为“发布”。②“成真”改为“应验”(或删掉“真的”)。③“发明”

改为“发现”。④“一块最后”改为“最后一块”。⑤“里程”改为“阶段”。

7.根据下面的说明文字,为“日辱”下定义。(不超过30个字)

据史料记载,日舞又称“日规”,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

做“署针”,石制的圆盘叫做“咎面”。售面的正反两面平均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

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暮上时,暮针影子投射到的格子,即指某一时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日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n思维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

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

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中

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

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

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

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

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

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

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

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

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闵以后,浑仪的功

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

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

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

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

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

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

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

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

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

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

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

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

思是痛苦的,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

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

这种情况甚至到20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

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

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答案A

解析文中信息表明是“痕迹”而非“已经形成”。此外,把“痕迹”说成是“知识和观念”

也不妥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

长度相同,但是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

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闵、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

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

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答案C

解析文中信息表明大衍历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

所效仿。而不是《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注意“它”的指代

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

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

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

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

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答案c

解析C项强加因果,“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与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无

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①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

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

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荒而夭折。道尔顿童年根

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

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

他数学和物理。

②到15岁时,他的学识已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在他表兄任

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奋读书,无

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③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学讲师。他到

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

家都很尊重他。1817年任会长,直到他去世。

④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关于色盲的研究文章。说起来,事出偶

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敬。当他送给母亲时,

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的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也和他一样,

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具有这一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

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所以在英国常将色盲称为“道

尔顿症”。

⑤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他去研究气体物理的

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和蒸发、压缩、

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合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

题作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起,他陆续发表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

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的受热膨胀》的论文中清楚地提出

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

⑥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多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

天气时对空气发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解释常见的自然

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

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

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